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三

【寶瓶文化/提供】
風暴來襲,互撕作業
那一刻,一大一小,一男一女,一藍一紅,瞬間靜止。被撕破的閱讀作業本如立體剪紙,安靜的盡情展示。
這堂閱讀課,恰恰在星期五第四節,正是一個星期最後一堂科任課,只要完成這堂課,我這週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可以有一下午的時光,定心檢討一週上課內容,並為下週課程作準備,因此,我總是心情飛揚,加上,這個班級乖巧可人,上來格外優遊自在。
於是,一如過往,我把他們迎入圖書館,待全班坐定後,我們展讀《鴨仔媽媽露一手》的故事,進入越南料理小吃店裡,享受一個小女孩尊重媽媽原生文化,進而想要邀請同學一起來品嘗的美妙氛圍裡。就當我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想讓飲食文化充分與閱讀課結合,並依據文章拿出一顆貨真價實的「鴨仔蛋」時,誘發全班目光齊聚,就像曲目演奏到最高潮,突然,「碰」的一聲,小皮蛋與大滷蛋所在的那一桌爆出巨大聲響。
我是被迫中止樂章的指揮手。停下來後,走了過去,這一男一女稍微收斂了氣焰,雙手絞扭,嘴角呈不規則曲線,看來內心依舊激動,但是,至少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敢再繼續造次。
我利用三分鐘就知道事情的起因單純。大滷蛋與小皮蛋相鄰而座,大滷蛋人高馬大,手長腳長,加上幾許故意的味道,聽課時便伸長手肘,碰到了小皮蛋的閱讀本。
小皮蛋氣不過,推了大滷蛋的手肘,大滷蛋不示弱,硬是越過雷池,所以,這一來一往,相互拉扯,甚至連腳底功夫都派上用場了,看來拳打腳踢四字很適合他們。
為了避免影響閱讀課的進度,我便先制止與規勸,讓他們收斂,想著待會兒下課好好處理才是。
沒料到我才一轉頭,啪啦一聲,閱讀本立體紙雕瞬間完成。我聽到全班倒抽一口氣的聲音。
我心裡暗暗嘆了口氣,知道這下子課程必定中斷,因為,兩個孩子的情緒已經超過他們的理智柵欄,我必須幫助他們好好把門閂修理好,否則,那負面情緒會蔓延過整片山頭,到時候要修整可要一番功夫。
於是,我把自己裝得很生氣的模樣,這是每位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的技巧。正顏,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犯錯了,正顏之後呢?拿起棍子狂打?這樣的年代早過了。嘮叨念個沒完,完全不是我的強項,偏偏眼前這兩個頑皮蛋才不過十歲,還不到完全聽得懂道理的階段。
所以,我讓他們站在旁邊冷靜幾分鐘。這是我常用的方法,只有靜心後才能溝通,否則全部都是意氣用事罷了!而且,當孩子在情緒上頭,老師是很容易被孩子的態度和用語激怒的,因而我分外重視這名為「冷靜」的幾分鐘。
恰巧這時十二點鐘聲響起,我讓全班先回教室用餐,只把小皮蛋和大滷蛋留下,只餘圖書館的清幽相伴。
站立幾分鐘後,他們果然比較冷靜了些,我讓他們坐下後,分別說說爭吵過程,不免會有兩人搶著說的狀況,但我會在一開始就說明:「等一下每個人都有機會說話,當對方說的時候,你先不要插嘴,讓他把話說話。然後,就會輪到你說話。」
孩子知道自己有機會可以澄清,就不會忙著打斷別人。重要的是,當我聆聽一方說話時,只會引導讓他把話說完,而不給任何的評論,比如我會重複大滷蛋的感受:「你的意思是小皮蛋用腳踢你,所以你很生氣,你才會也踢回去。」
情緒上的接納往往能緩和孩子的戾氣。透過第三者的解釋與傳送,小皮蛋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讓對方有什麼樣的感受。
否則,一直大聲斥責說:「你知道你這樣讓老師有多生氣嗎?」我覺得把焦點放在「老師」是完全失焦的說法,因為,孩子學會的是「我這個行為讓老師不高興,所以我不應該做。」而不是「我這個行為讓別人不舒服,所以我不應該做。」
當大滷蛋說完後,再輪到小皮蛋說,而我扮演相同的角色,讓大滷蛋確實接收小皮蛋的情緒。
最後,我口述一次整個事件的過程,並問問他們還要不要補充。確定沒有後,進入自我評價階段。
請他們自己先評斷這件事情,是否真的需要爭到面紅耳赤,以及兩個人的對錯在哪兒。
一直等到他們幾乎說了八九成,我才在最後加入自己的看法。
這時候早就雲淡風輕了。孩子心中的風暴過去,情緒收回,山頭青綠,理制柵欄架起。
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我請他們拿出聯絡簿,自己將過程寫於簿內。
不是為師偷懶,透過書寫,孩子會再次釐清事情經過。
寫完後,互相閱讀簽名表示同意。處理到上述階段後,我不斷問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除了互相道歉外,好像少了一味呢!
我看著立體紙雕,轉身回櫃檯,拿出兩個膠台,請他們修復對方的簿本。這一貼一黏中,是提醒他自己做過什麼事。
有形的修補書本,也是無形的修補心靈。我看著這一男一女,一大一小,眼角帶著笑,幫對方修補閱讀本的可愛容顏,覺得,這週的結束真是美妙。
※延伸閱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二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二

【寶瓶文化/提供】
如果不是隔年我成為晨陽的老師,那麼,記憶就會到此為止。八月底拿到新班級的名冊,晨陽的名字一躍而出,我感到又驚又喜,沒想到我可以換一個身分跟他共同努力。
也是因為擔任他的導師,這才看到小男孩除了英文之外,其他方面表現也很精彩,尤其對於我所交付的功課,總是努力不懈。比如,當我請全班閱讀劉克襄《11元的鐵道旅行》後寫下短篇日誌,晨陽還會貼上火車票根。或是,當我鼓勵全班寫日誌集點數,晨陽每週都會定期交作文,甚至追問我批改了沒有。這個孩子在五年級上學期時,完全沒讓我擔心過。
至於他對於英文的熱情更是不在話下,除了自動請纓為英文科長外,在班上只要我進行與英文相關的討論,他必定熱切地參與,還三不五時貼過來,說著他對於英文的渴望與夢想。
我心裡總想著:這下子,今年必定有望代表學校參賽了。所以,當他喜滋滋告訴我已經通過五年級英語朗讀第一階段比賽,進入培訓階段時,我一點都不意外。
一切看似平順無虞,晨陽開始接受英文老師的培訓,我偶爾會問問他練習的如何,他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沒問題。但是,事情開始有了變化就在寒假過後,五年級下學期正式來到。
一天,全班上完英文課回來,幾個學生衝過來報告:「英文老師剛剛請晨陽練習,結果他一直說不要,對老師很不禮貌。」
這時候,晨陽正巧從後門走進來,我定睛看看這個孩子,請他過來談談。向來,不管我是否聽過其他孩子的說法,我都會讓當事者有完整的時間說明一次,而不事先說我知道了哪些,請他補充或修正。
我覺得只有這麼做,孩子才會卸下心房,跟老師好好的溝通。因為,若是我說:「剛剛同學說你不聽英文老師的話,在課堂上跟老師頂嘴,是不是有這種情形?」那麼,孩子一開始就只有回答「是」或「不是」的選擇,而我認為這並不公平。所以,我請他說說剛剛英文課發生什麼事情。
如同同學報告的,英文老師想要利用課堂公開的場合,讓他上台磨練膽識。但為什麼他拒絕?我心裡其實已經有了答案:青春期。
但我想讓晨陽自己反思與分析。我問:「你拒絕上台朗讀,是因為不想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嗎?」
晨陽聞言,馬上激動的搖頭說:「沒有!老師!我想要參加比賽。」
「那為什麼剛剛不願意上台?」他沈默了。
「老師記得你四年級時表現得很大方,現在不想上台應該有原因吧?」
「因為英文老師叫我說的那一篇,要表演聲音,我覺得很丟臉。」
「我可以瞭解,但是你也要瞭解兩件事情,第一,當你代表學校去參賽時,台下有更多雙眼睛看著你,你會更緊張,所以,這是英文老師要你在班上練習的原因。第二,當你覺得丟臉而不上台時,你有沒有跟英文老師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晨陽搖搖頭。
「所以,英文老師並不知道你為什麼拒絕上台,對不對?老師瞭解你有自己的考量,但我覺得你在這件事情上應該要補救處理的是,下課後跟英文老師說清楚,不然,英文老師可能就會誤會你不想比賽了。」
我把糾結在晨陽心中的情緒鎖輕輕解開。
吃過午餐後,我帶著晨陽一起去找英文老師,不管老師是否真能理解五年級的孩子正面臨青春風暴,身心裡都會出現微妙的轉變,與四年級大不相同。
但我想做的是,帶著孩子橫渡這片汪洋,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跟大人有效溝通,至少要能表明自己的想法,而非只是象徵性的反抗,製造更多師生間的摩擦。
在那之後,晨陽回到正軌,矢志達成目標,努力的練習。直到我預備離開學校,前去進修時,我都沒再掛懷過他參賽這件事情,原因是我很放心,這是一種師生間的直覺思考,我很確信他可以勇渡滄江。
果然,九月底地打狗城,除了翻轉我的研究所回憶外,還夾雜著晨陽榮獲佳績的歡喜樂符。回味這孩子從四年級到六年級的變化歷程,只想輕聲著說:「晨陽!恭喜你!」
※延伸閱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三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談趙無極

【文/典藏投資】

曲德義分享收藏的趙無極1951年素描作品,這件作品對他而言意義深遠,是他首張趙無極的收藏,同時也是藝術家重要轉折時期的創作。曲德義於1992年於法國拍場BORDEREAU D’ADJUDICATION買到,這件作品原為瑞士藏家Nesto Jacometti所擁有。

現任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的曲德義,承襲了席德進與李仲生的創作理念,1978年前往嚮往已久的藝術之都巴黎,因緣際會下,進入設計學院與趙無極結下短暫卻豐盛的師生之緣。對曲德義而言,趙無極的一句:「你要畫繪畫性的繪畫,還是符號性的繪畫?」提點了他走向繪畫性抽象創作的道路。以下,是曲德義眼中的趙無極。
1978年,我到巴黎求學,直到1984年。趙無極是我畢業碩士論文口考委員(曲德義畢業於法國巴黎設計美院),我來這裡(台北藝術大學,當年的國立藝術學院)當年也是他幫我寫推薦函的。
我和趙無極是短暫的機遇與巧合。其實在美術史上有很多類似的巧合。他教書時間並不長,只教了幾年,正巧那幾年我在巴黎唸書。當時趙無極在學校很出名。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是學校裡唯一開著銀色Porsche跑車的老師;每到學期結束,便會邀請其他的老師、學生,到他的工作室看畫、喝午茶,而且他的午茶內容都很豐富,甚至有五、六位服務生。
那時他在設計美院(Diplome de Decorateur-Specialisation Arts-Plastiques Peinture, EnsAD)教書,剛開始氣氛並不是太好,學生三三兩兩,因為是碩士班,大部分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很多人不太來上課,只拿畫來給老師看。有一年,他改變了上課方式,讓我們直接在課堂上畫起模特兒來,學生就不得不來。他會幫我們改畫,非常注重小細節,他非常風趣,看學生手畫不好,會笑著說:「怎麼把手畫得像豬腳一樣!」
他是位開明的老師。記得當時有一位同學畫人體,畫得滿不錯,他就介紹這位同學到巴黎美院找另一位藝術家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學畫。趙無極告訴學生,去那邊上課會更適合你,由此可見他對教學抱持的開放態度。他並不認為他的學生只能跟他學,而是根據他的經驗,從對學生有利的立場出發,引薦他們找更適合學習的藝術家。
他的創作裡融合的東方元素,也發揮在他運筆的技巧上。由於受到水墨的影響,他很講究筆的轉勢,而且筆頭會沾幾種顏色。當時的西方人很少這麼做。這是水墨的做法,是墨分五色的意境,這點他很執著。他的扁筆不會直接畫在畫布上,用筆會有輕重變化,轉了一下,不只是筆的痕跡、動作而已,而是筆鋒的轉折。
我記得他曾講過一句話,嚇我一跳!「你不是在畫一個『人』,而是在畫一張『畫』!」當時我們畫人體時,總是把人體當作對象物,但若以畫一張畫的觀點來看,你也可以把它(人體)當作風景來畫。很多人畫人體,著重在輪廓線,但趙無極卻強調:你不只是畫線,而是要觀察到其中細微的變化。這是他很厲害的地方。人體不只是形體(object),而是「形」和空間的關係,這形體(或物體)可能是蘋果、樹等。他的這段話不僅影響到我的創作,同時也改變了我的繪畫教學方法。
舉例來說,若是畫靜物如杯子,對他而言,杯子的線條是有量感的,是有轉折的,這就是西方的觀點。比如你看畫家畫的線和雕塑家畫的線就不一樣,羅丹畫的人體是有量感的、體積感的線條,而畢卡索和馬諦斯則屬同一類型,他們是在平面繪畫上創造立體感。
除了觀念之外,他曾說過這一句話,改變了我的創作方向。我拿畫給他看時,他問我:「你要畫繪畫性的繪畫,還是符號性的繪畫?」他說,繪畫性和符號性不一樣,符號性處理的是符號的問題,而繪畫性則否,繪畫性重視空間、色彩、造型,這兩種創作是截然不同。以現在來看,這是現代主義的說法,與後現代混在一起的做法亦不相同。
那時候我覺得滿有道理,於是我決定處理繪畫性的問題,把符號拿掉。這過程中,讓我發現到老師和學生間的關係是一種「悟」的過程,這影響到我對教學的看法。一位老師並不一定要教很多才行,而是他的一句話或一個提醒,就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典藏投資》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走向過往錯失的所愛 ──評《拜訪糖果阿姨》

【作者/張耀升】
閱讀伊格言新書《拜訪糖果阿姨》,我一直想起朋友跟我說過的這個故事。
二十歲那年他前往澎湖當兵,島上無休,每個月只有一個禮拜的返台假期,他在破冬後的返台遇見他的初戀(其實在時間順序上並非初戀,只是他所感受的戀愛強度讓他過往的戀情全然失色),他們一見鍾情,共度了熱戀的一個禮拜。假期結束回到軍中,他的初戀便失聯了。
不是消失無蹤的那種,而是再也不回覆訊息與電話。雖然知道已被拋棄,但剛萌芽的戀情無法即刻下架,到了下個月的返台假,他重遊七天熱戀期兩人所去過的每個地方,不斷思考兩人相處時的所有細節,以及每一個細節可能的歧意。他開始練習在假期結束前想起對方的熱情以及同時意識到劇情即將終點,讓包裹在熱情底下的酷寒進入他的感情,成為身體內在的一部分。這個儀式持續了一年,直到他退伍。
伊格言的新書《拜訪談果阿姨》是一個又一個像這麼溫柔又殘忍的故事。
溫柔在於書中所描述的,錯失且遺憾的情感並未在時間長流中變形成慾念的出口,最初的情感仍在,甚至更純粹;殘忍在於更純粹的情感並無法彌補或挽回過去,深情被重複召喚但始終徒勞。
首篇〈花火〉從多年後的無言巧遇回憶舊日戀情,樸拙的戀情磨合出平淡的幸福感、日常的戀愛與日常的風景,卻也是這種平淡屬性的幸福讓戀人焦躁不安。伊格言十分轉折地描寫主角內心,不直接描寫戀人間的情感如何由熱至冷,而是由主角回憶切片的大量寫實細節建立真實感,並從這些透露著強烈執著的回憶細節中暗示主角在情感中的狀態,尤其是故事後段,戀人在黑夜的國中校園頂樓歡愛過後,凝視同居處的公寓,看見家暴的、空虛的、淫蕩的的各種感情擠納在同一棟建築物中,「像是一個明暗反差被以某種錯誤演算法則往極限撐闊開來的,毀壞歪斜的夢境一般」。而後主角想起他們解救了一隻頭套在鐵皮罐子裡的貓,敘事回到舊情不復存在的當下,並隨即結束。這樣的安排所描述的是生命中的無可自救,也許我們有能力救一隻貓,但對於自身或他人的處境,卻只是無能為力。「花火」在這之後被點出來,那是北野武電影中情感的張力,也是無可避免逐漸老舊損毀的平凡感情中人們唯一可以仰望的剎那電光石火。
伊格言過去的作品大致上呈現了兩種不同的面相,一是形式與技術至上的小說,如《甕中人》與《噬夢人》,另一方面則是《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哀愁的戀人絮語。表面上,前者較難,畢竟技術是最顯而易見的刀光劍影,也是最容易阻擋讀者理解的障礙。然而,後者的難度往往更高,那樣的作品需索的是對人情世故的理解,而這往往考驗讀者的生命歷練,閱讀的高牆不是形式或結構,而是讀者自身的淺薄。
《拜訪糖果阿姨》是同時兼顧形式技術與生命歷練的作品,首篇小說〈花火〉承續了詩集中對於感情與傷害的依戀低迴,但是由數篇小說所構成的書則比純抒情的詩集更進一步,到了下一篇小說〈拜訪糖果阿姨〉,形式與結構又回到伊格言的小說中。
與書同名的〈拜訪糖果阿姨〉是整本書的核心,這一篇的主題貫穿整書且不斷被重現。因此在嚴格的定義中,《拜訪糖果阿姨》並不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而是以互文性為技術,以主題演變為中心,並透過角色衍生另一個角色故事所建立起互文脈絡的長篇小說。
〈拜訪糖果阿姨〉這篇小說與〈花火〉一樣,是以男性敘事者的第三人稱限制觀點描述男主角與前妻的感情,那種對生命剎那電光石火的渴望在〈拜訪糖果阿姨〉中極端化為理性的崩潰與瘋狂。故事很簡單,男主角帶著兒子去拜訪遠處療養院中的前妻,一個他稱為糖果阿姨的精神病患。而在旅途中,男子與前妻的往日一一浮現。故事的開頭並非旅程,而是前妻所留下的一個關於「聖誕老公公的魔術襪」的童話,短短的一則童話同時處理了「離別」與「奉獻」兩個主題,童話中的聖誕老公公因病離世,但他宣稱是進入了魔術襪中尋找祕密。馴鹿、送禮物這些聖誕老公公的系統一一瓦解,只有被遺留下來的小孩依舊相信,因為每年聖誕節,魔術襪中依舊傳來聖誕快樂歌。
這是一個以溫柔包裝人生殘酷面的童話故事,出自小說中男主角的前妻。前妻為了尚未出世的兒子創作大量的童話,卻又在兒子出生後瘋狂,日後甚至不認得兒子。小說中的童話呼應了小說中的人生,而整個旅程就是失去所愛的人試圖逼近(且直到小說結尾都沒有真正進入)過往溫柔的歷程。在象徵層次,追尋過往的溫柔必須穿越戰後破敗的土地、禁區,面對一片殘破而走向早已被隔離的療養院,且真正的溝通並不可能。
至此,整本書的主題「拜訪糖果阿姨」(走向過往錯失的所愛)就不斷地在其他篇小說中演變發展。〈革命前夕〉中猶如在平行宇宙中沒死而苟活的切.格瓦拉擁有了晚年,並回顧革命與信仰即將壯烈的時刻,這位殘敗的老年人以觀眾的立場檢視過去的自己,純真翻面即是幼稚難堪,革命英雄因為生命的延長而不斷被推翻,本人的死亡被定格成傳奇,而後拍成電影,反而成為意義膚淺的銀幕偶像。這樣的激情與錯愕呼應了〈島上愛與死〉中的老人,老人是政治犯,長年在牢裡,錯過了女兒的童年與成長期,日後兩人相依為命卻無法相處。老人離家出走,在漢堡店中遇見一對兄弟,與兩兄弟對話、遊戲,並回憶起獄中老趙那位不肯搭理父親的女兒,透過兩個事件的拼貼,暗示了老人在模擬他所錯過的女兒的童年與青春期。兩篇小說以革命做表面連結,再以同樣的主題「拜訪糖果阿姨」建立作品內在的主題連結,而〈島上愛與死〉中的配角又疑似〈獎座〉中的主角,老趙與老陳在回憶中提及當年的相親、離去的親人以及消散至痕跡都無法再追尋的回憶(例如《大陸尋奇》與熊旅揚),而在〈島上愛與死〉中無法可解的親子關係在這邊依舊是「拜訪糖果阿姨」的無功而返。
這本書互相呼應的主題結構並不是直線性的安排,而是透過前後安排造成跳躍且迴旋的效果,同樣以角色作為結構連結的尚有〈那看海的日子〉與〈角色〉,雖然這兩篇的安排在〈島上愛與死〉之前,然而一旦閱讀〈島上愛與死〉,老人對於彌補親情的無能為力便會成為〈那看海的日子〉中作者略過不寫的父親所嘗試的「拜訪糖果阿姨」。同樣,〈角色〉可說是鏡像呈現了〈那看海的日子〉中另一個家庭小孩的故事,外遇定情的蘇澳神似「那似乎是個靠近海濱,風沙漫漫的偏僻小村莊」,而角色中的阿嬤走進〈思慕微微〉,他想起老公情感上的外遇以及自己年少時被警察押走一去不回的情人(政治犯,呼應〈島上愛與死〉)。這些因為外遇而逸出的情感注定成為日後的遺憾,而時間漫漫早已在生命中畫出許多傷口,在伊格言的《拜訪糖果阿姨》中,償還情感便必定要「拜訪糖果阿姨」:穿越心靈上破敗的土地、禁區,面對一片殘破而走向早已被隔離的療養院,那個禁錮往日真情的原點。
這絕對是一本「深情之書」。對我個人而言,分析作品並非難事,難的是被作品打動。過去在我的閱讀經驗中,真正觸動我的書會使我提筆創作小說回應,例如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安部公房《砂丘之女》、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陳雪《附魔者》。也許今後還會多了一本伊格言的《拜訪糖果阿姨》!
◎本文作者簡介
張耀升
曾就讀政大英文所與台藝大電影創作所,專長除了文學之外尚有編劇與影像。小說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等獎項。200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縫》。2010年執行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至日本在地旅行三個月,此後重返文壇,2011年8月出版長篇小說《彼岸的女人》,2011年10月出版散文集《告別的年代:再見!左營眷村!》。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五月號343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束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浪漫花語幫婚禮加溫

每朵花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花語,了解這些花語,你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婚禮用花。讓你的浪漫用鮮花輕鬆表達出來吧!下面小編叮叮就向你介紹婚禮中常用的10種鮮花的花語,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木蘭花
木蘭花語:堅持不懈。象徵著對於愛情的執著。
木蘭花色彩鮮豔,且盛開的樣式非常漂亮,無論是用在新娘捧花中或是禮服的裝飾上,都可以單獨使用。

八仙花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繡球花,花語:互相體諒。
繡球花無論樣式或是名稱都非常適合用在婚禮中,有著吉祥喜慶的寓意。而且幾乎可以用在婚禮的各個環節中,如伴娘捧花、桌花,甚至裝飾在蛋糕上。

鬱金香花語:熱烈的愛。
鬱金香可謂用途廣泛,最適合用在鄉村婚禮的PARTY中,或者傳統舞池的裝飾當中。而且鬱金香的色彩範圍很廣泛,幾乎可以滿足你任何的色彩需求。最大的優點是,便宜,而且全年都可供應。

千金子藤花花語:婚姻幸福。
這種星星點點的小花特別適合裝飾在傳統婚禮中,有藤蔓,有精緻的花朵,裝飾在椅子上,或是大燭台上,又或是新娘蓬鬆的髮髻上,均可。

蘭花花語:純潔的愛。
蘭花的品種也很多,而且大小和花型的變化也不盡相同。雖然看似選擇很多,但只有一少部分適合用在婚禮的桌花中。

風信子花語:真誠。
風信子用在新娘捧花中,會帶來更多色彩感,也讓捧花看起來不再傳統。

小蒼蘭花語:單純、純潔。
這種看起來精緻甜美的小花特別適合用在新娘捧花中,尤其是在夏季婚禮中。

鈴蘭花語:真誠、光榮。
這也許是新娘捧花中最為浪漫的花朵,而且它的氣質既適用摩登婚禮中,也適用經典復古的婚禮。

馬蹄蓮花語:高貴美麗。
高貴典雅的白色花朵,特別適合用在新娘捧花和桌花中。


(摘自: 婚禮佈置 分享站)



參考文獻:
1經濟日報 1999 電子商務衝擊傳統通路
2江慧儀 1998 網路購物之消費者需求一廠商實體配送之研究
3陳盈德 1998 www電子商店之市場區隔研究

資料來源:佛山最爱视觉婚纱摄影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22&Pages=1



新娘捧花的意義

大多數新娘都知道結婚手捧花要與婚紗禮服相搭配,不過每一種的鮮花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新娘在搭配手捧花的時候不能單純只顧外觀哦,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新娘手捧花中常見的鮮花及其含義。

新娘手捧花1:純潔的百合

在基督教中,百合花象徵著純潔、貞潔和天真無邪。在復活節時,百合 花束 經常出現在基督徒家庭中,因為它是耶穌復活的象徵。在中國,百合花是母愛的象徵。

在古羅馬和希臘的婚禮上,百合花象徵著純潔和天真,用百合花配有麥穗作為新娘的頭飾,寓意著五穀豐登、百年好合。

在中古世紀,百合花象徵著女性之美。百合花代表了純潔的心靈。百合花色彩豐富,大多數人把白色百合花同天真無邪和甜蜜聯繫在一起。白百合花被認為是聖母之花,黃色百合花表示感激和快樂。

百合花期在6—9月,因有美好寓意成為婚禮用花的另一大吉祥花朵,清新、淡雅的香味,獨特的散發式花型,花型較大,色彩素雅,當仁不讓的成為盛宴的另一大主角。

花語——自然、純潔、永恆的愛。
新娘手捧花2:愛情的玫瑰

一直以來玫瑰都是表達愛意的最佳體現,在婚禮這樣的場合中,玫瑰帶來的的不僅是對愛情的表述,更是對諾言的加冕,因此它也成為了婚禮用花中最為常見,應用 度最為廣泛的花材之一,玫瑰素有“愛情之花”之稱。新娘捧花的玫瑰一般要求花型飽滿,花瓣厚實。不少新人拍婚紗照都首選玫瑰,但玫瑰的顏色不同含義也有所 區別:

紅玫瑰花語——熱情洋溢的愛,深愛著你

黃玫瑰花語——享受與你一起的日子

橙玫瑰花語——神秘的愛

白玫瑰花語——我們的愛情是純潔的,天真、純潔、尊敬

粉玫瑰花語——燦爛、柔美的笑容,動情在心、愛的宣言

香檳玫瑰花語——鍾情於你

新娘手捧花3:溫馨的康乃馨

大部分康乃馨都代表了愛、魅力和尊敬之情。淺紅色代表欽佩,深紅色代表深深的愛和關懷。純白色代表了純潔的愛和幸運;花紋康乃馨代表拒絕求愛時的道歉。粉紅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的象徵和歷史意義,因此粉紅色康乃馨成為了不朽的母愛的象徵。

花語——真情、真誠

新娘手捧花4:懷念的劍蘭

劍蘭花代表了懷念之情。也表示愛戀、用心、長壽、康寧、福祿。

新娘手捧花5:真愛的蝴蝶蘭

蝴蝶蘭花期在3—5月,又稱為蝶花,花型似蝴蝶,素有“蘭中皇后“的美寓,氣質高貴,芳姿艷質的蝴蝶蘭,作為新娘的捧花花材,雖不是最為廣泛,但因為花型 舒展,形狀頗具現代感,多用於“瀑布”型捧花,蝴蝶蘭屬於高檔花材,能成為婚禮中的點睛之筆。這種花形似彩蝶,花姿優美動人,極富裝飾性。蝴蝶蘭代表戀人 之間真摯的愛,是新娘捧花中的重要花材。

花語——純潔和美德,清秀脫俗,具有靈動感。

新娘手捧花6:摯愛的勿忘我

勿忘我寓意著濃情厚意,永恆的友誼,不要忘了我、真摯的愛。

新娘手捧花7:虔誠的馬蹄蓮

馬蹄蓮象徵“聖法虔誠,永結同心,吉祥如意”。在歐美國家的婚禮中,是新娘手捧花的常用花材。

新娘手捧花8:互敬互愛的非洲菊

非洲菊象徵有毅力、不畏艱難。有些地區喜歡在結婚慶典時用扶郎花紮成花束佈置新房。取其諧意,體現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之意。非洲菊花形放射狀,常作插花主體,多與腎蕨、文竹相配置。

新娘手捧花9:浪漫的情人草

情人草花形蓬鬆輕盈,狀如雲霧,常散插在主要花材之表面或空隙中,增加層次感,起烘托、陪襯和填充作用,在婚禮用花和造型中最不可缺少的花材,寓意著浪漫。
新娘手捧花10:百搭的滿天星

滿天星代表了關心,純潔、成功、喜悅,被稱婚禮“百搭花”。

新娘手捧花11:“錦繡幸福”繡球花

花期在5—7月,繁密、緊實的花瓣,遠觀碩果磊磊,增加鮮花的整體感,繡球花作為一種特殊的花材,是除卻玫瑰、百合外又一特色花材,但由於花期較短,價格相對貴,在婚禮的使用頻率上也相應得不是那麼頻繁,但美好的寓意,美麗的花型還是讓新人難以割捨。

花語——美滿、團圓

新娘手捧花12:“我心如一”洋桔梗

洋桔梗的花期在4—8月,花形酷似玫瑰,在過去的婚禮中常和玫瑰一起作為主花裝飾新娘捧花,洋桔梗色彩素雅,配以簡潔、優雅的婚紗款式,是端莊新娘的首選,洋桔梗花色豐富,可以於多種花材隨性搭配。

花語——不變的愛.

(摘自: 婚禮佈置 分享站)




參考文獻:
1麥克.戴許 2000 鬱金香熱
2王薇棣、蘇渟 荷蘭鬱金香與花卉行銷
3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資料來源:婚禮導演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21&Pages=1


靈感角落/書籤

【作者/陳淑瑤】
看書非要有張書籤不可,衣服吊牌、名片、明信片、便條紙都可,隨手抓來或者精心準備,服服貼貼的心腹,走到哪跟到哪駐守在哪。有一回我回澎湖,在雜沓的餐桌上看見一幅印在報紙副刊的風景畫,當日已是畫展最後一日了,欣喜又悵然地把它撿回台北。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我照著報上的名字打電話去查號台查畫廊的電話號碼,可惜查不到,立即想辦法照著報上的地址尋到畫廊去,原來畫廊的名字只有一個「黎」字,我照報上寫的給查號小姐報上「於黎」畫廊,難怪查不到。非常特別的經驗,我按了門鈴,他們為我打開展場的燈。如我所願,畫展剛結束畫還掛在牆上,室內飄浮著一種賞味到期的落寞,迎面第一幅小小的圖畫才真叫我一見鍾情。徘徊又徘徊,回到現實,抓了兩張卡片回來當書籤。隔年收到畫家發表新作的訊息,第一次興致勃勃的跑去參加開幕酒會。我喜愛這回的作品更勝上回,我看到留短髮的女畫家穿著紫色短袖毛衣黑長褲,站在那裡跟參觀者說話,我也很想上前去說說話才算數,但採訪的雜誌記者來了。於是,又抓了好幾張卡片回來當書籤或者明信片。
◎本文作者簡介
陳淑瑤
1997年以第一篇小說〈女兒井〉獲得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並兩度獲得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199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海事》。2003年作品〈沙舟〉獲吳濁流文學獎。200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地老》。2006年出版散文集《瑤草》。2009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流水帳》,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第34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201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塗雲記》。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五月號343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應邀訪台

【文/藍玉琦】

4月19日「兩岸故宮交流會議」,此為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上任後首度訪台,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稱為「兩岸破冰之旅延續」。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2009年兩岸故宮院長互訪、正式交流,為60年來首度破冰;2013年1月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應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邀訪,赴北京舉行「2013年兩岸故宮未來合作計劃會議」。4月18日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應台北故宮之邀訪台,並於台北故宮演講談北京故宮改造工程(《「平安故宮」工程總體方案》),19日上午舉行「兩岸故宮交流會議」,於中午召開聯合記者會說明交流成果。
最令外界關注的話題為,台北故宮文物是否借展北京故宮赴陸展出?馮明珠表示,「文物司法免扣押」和「名稱載示」是兩大堅持原則。在文物司法免扣押的法律保障上,單霽翔說明,這是總體政治與制度設置問題,不是兩岸故宮所能解決,只有人大常委會等高層級才有立法權,而中國國家文物局已有「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亦有「海關法」等相關法律體現出免扣押的司法保障,且曾有明確的發言聲明,目前中國大陸也已向世界各重要博物館借文物展出,「都是安全的來,安全的出去,請各位放心」。
在名稱載示上,馮明珠表示在台北故宮與陸委會討論後,3月4日已將院方「複合式商標」,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文全名字樣及饕餮文故宮院徽,提送給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註冊,審核時間需六個月,屆時若申請獲得通過,台北故宮數位展覽與文創商品展可望先行登陸展出。馮明珠:「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全名叫做國立故宮博物院,只要大陸能同意這一點,我們很多事情都能夠突破,也不需要借重甚麼白手套,所以我覺得這個關鍵不在我們,我們也希望能過通過。」並聲明如果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名稱不被大陸方面接受,則將交由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繼續協商。單霽翔表示,名稱載示應該不是問題,期盼2015年兩院共同慶祝90週年院慶時,台北故宮的數位照片與文創商品可先赴陸展出。
單霽翔在參觀台北故宮的保存文物庫房、安保設施、藏品展示陳列與整體服務等方面後稱許,「台北故宮在管理、服務甚至館方人員的服裝、文創商品的開發等方面都值得北京故宮學習。」並宣布今年10月台北故宮大展「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特展」,北京故宮同意出借42套藏品,包括:〈清人畫弘曆是一是二圖軸〉、乾隆皇子時期之〈臨王羲之樂毅論〉、徐揚〈乾隆南巡圖卷〉、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英國18世紀〈銅鍍金轉水法人物馬馱座鐘〉等書畫、玉器、琺瑯器、鐘錶珍貴文物,此為北京故宮第四次借出文物於台北故宮展出,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在「文物司法免扣押」和「名稱載示」問題未獲得共識前,兩岸故宮將持續既有的合作模式,除北京故宮文物借展外,穩定進行兩岸故宮輪流舉辦兩岸故宮學術研討會,專業人員互訪、出版物互贈、文物影像互惠及網站連結等各項相關工作。
【《典藏古美術》2012年5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張維中/北海春雪

【撰文/張維中】
三月下旬出差去了一趟北海道。接近四月的東京早已有了春暖花開的跡象,大衣都封箱收起來了,可是一出旭川機場,看見迎面吹來的飛雪,從堆過身高的厚實積雪中間走到停車場時,我頓有了時間倒退的錯置感。
到底春天居然還會冷颼颼地下雪,對於我們這種出生在南國的熱情子民來說,實在是難以想像。都快四月了,雪還那麼的大。問住在北海道的朋友,這裡的櫻花季是什麼時候呢?對方回答,要到滿開,還要等到五月初。想到要是二月中旬,北海道人在網路或電視上,看見東京人搶購星巴克櫻花杯的場面時,恐怕會覺得像是另外一個國家的事吧?
車子穿梭在雪裡,四周標的物和路標幾乎都被雪給覆蓋。若不是在地人早已習慣了方位的話,一定有如被丟在宇宙裡的星際迷航。有時風一強,擋風玻璃前的視線便朦朧一片,雪像是變成了一顆顆利齒,蠻橫地從前方衝來,咬住車子,想把我們給吞噬。
唯有路邊,固定間隔出現的一根根亮著紅光,指著車道的箭頭依然醒目。
「是什麼用途,知道嗎?」
這趟旅程接待我們的,是社長的朋友太田先生。他開著車,忽然問我。
「行車方向的指示?」我回答。
「只對了一半。」他說:「更精準的說,是告訴你車子不能開過這條箭頭指的左邊。因為,箭頭外面就是田地、河川或山崖。」
前往太田先生位於富良野的住家時,他也是這樣說的。
「跟著我腳步走,不要踏到別的地方。因為你不知道雪堆下面是什麼。」
步步驚心,原來是這個意思。
因為大雪封了路,本來夏天時,可以開車到正門的道路消失了,於是我們只能把車停到更遠的上方,再徒步到他家門口。然而,下了車,我便呆茫了。哪來的路呢?放眼盡是一片無望無際的雪丘。
「有的有的,跟著我就有路。」
於是只好穿起雪靴,跟在太田先生的後頭走。他在前頭殺出一條雪路,我們就踩著他在雪裡足跡,但常常還是不小心半身陷進雪裡。過了好久,才終於看見矗立在雪地中央,他的獨棟小木屋。
原本在東京職場裡上班的太田先生,因為生命的選擇,決定來到北海道富良野。買了塊地,在原本是片荒野的山坡上,請人蓋出一棟美麗的木屋。從周圍沒水沒電的窘態,到請水道公司牽管線、電信公司架電線桿,一切從無到有。如今一年之中,他有一半的時間都待在這裡。回到東京時是為了接工作,確保收入,而收入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在這棟木屋裡度過恬靜的生活。春夏之際,每天在門前的田園裡種菜植樹,認識自然的美妙;入冬以後,每天專注剷雪砍柴,為屋裡的火爐增添補給,好在暖熱的室內得以來一場靜好的閱讀。
東京風格家 張維中
在新潮城市中保存雋永情調;在老舊下町裡釀造新鮮模樣。走在小說與散文兩端,天秤男子的自由擺盪。官方網站www.weizhong.com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五月號;訂閱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四

【寶瓶文化/提供】
我坐在這裡,寫一張明信片
靜靜坐在高雄的一家咖啡館裡,中午的陽光溫暖宜人。我拿出在雲林故事館購買的明信片,動筆寫下給孩子的話。
這張明信片的意義在於,那是孩子透過平日表現所換取的集點獎品。當孩子蒐集滿五十個獎章時,他們擁有三項選擇:國語作業減少、午休時間到圖書館閱讀,以及一張來自老師的旅遊明信片。
閱讀果然得到眾多青睞,畢竟能夠在午休時間作與眾不同的休閒,何其有趣!我原本擔心明信片與其他兩項獎勵相比,顯得過於「輕薄」,孩子可能不感興趣。沒料到,好幾個孩子期末時不約而同湊過來,說:「老師!我要換一張明信片。」就這樣,統計後,總共有八張需要寄出。然後,我慎重其事的請孩子將收件地址給我,並叮嚀自己不能忘記此事。
不同於期末領取的正式成績單,孩子不需要一再被評斷。我希望這張明信片可以讓小朋友享受驚奇。所以,我一直在等最棒的時間,想像當他們收到這張旅遊信箋時,如同打開一扇窗:看到旅行的風景,聞嗅旅行的味道,以及閱讀旅行的想法,然後,以後他們也會愛上閒晃與體驗,成為一個生活家。
該寫什麼呢?摒除常見的師長期勉,我以分享的心情,用輕鬆的筆調書寫寒假在中南部的旅遊心情,包含我去了雲林故事館,看到老房子如何被重新改造與使用,或我在布袋戲館,觀賞今昔布袋戲偶的精彩演出。再者,我徜徉在雲林莿桐花海中,與各式有趣的稻草藝術合影。當然,還有讓我勇氣橫生的阿朗壹古道踏查。
點點滴滴,都化為文字,濃縮在一張張卡片裡,最後,我分別蓋上咖啡店提供的橡皮章,為卡片做最後裝飾。
走到郵筒前,把明信片放入!就像寄信給好朋友一樣,時空的等待,讓祝福變得更為具體。我忍不住幻想,孩子收到卡片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他的家人應該也會替孩子感到開心吧!我喜歡的親師關係,是建立在這樣的自然互動裡,而不是刻意透過正式信函或電話來闡述。
正式開學後,學生果然掩不住興奮,睜著發亮的眼睛說:「老師!我收到你的卡片了。」或是「老師!你去的那家咖啡店真的有貓嗎?」一句句反映了他們的熱切,這是身為老師的主動示範。
因為,我也在寒假前要求每個孩子寄一張明信片給我。真實性的教材,往往能讓學習更為深化。又擔心他們不知道如何購買郵票和名信片,所以,我事先備妥,請孩子抄寫我的收件住址,接著只要填寫內容後,投入郵筒即可。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孩子對於收件、寄件住址或收信人稱謂等等一片茫然,可說完全沒有「寄信」的經驗,更遑論找郵筒成為一個有挑戰性的任務,於是,全班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著:
「老師,我不知道郵筒在哪裡?」A同學非常緊張地發問。
「你就去找郵局啊!」B同學搶答。
C同學舉手問:「郵筒不是有兩種顏色?我要投到哪一個?」
「當然是紅色。」D同學信心滿滿回話。
B同學馬上發出否定的聲音,「才不是紅色,是綠色的。」
我給了他們老家的收件地址,也是希望讓我的父母享受收信的樂趣。果然,在還沒回家過年前,老爸跟我通話時,常常雀躍萬分的報告每日業績:「今天收到了五張,我覺得曉華寫得最好,她寫了……」
在電子化的世代裡,保留手寫的觸感,於我,於學生,於家人,其實一樣重要。
※延伸閱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一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二
‧《小學就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及第二專長》--三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新郎不是我…班對情變 刺死無辜

求復合才知她嫁人
〔自由時報記者廖淑玲/雲林報導〕雲林縣四湖鄉林東村驚傳凶殺案!國中時期是班對的男子蔡垠炘與魏姓女子,兩年前在台中租屋同居,一個月前魏女向蔡男表示要到台北工作,竟不知她是要與另一男友結婚;昨得知魏女返回四湖老家,預藏一把水果刀趕去和魏女談判,與魏夫及其友人刁于書爭執扭打,一刀刺向刁男背部,力道猛到刀頭直通腹部,刁當場肚破腸流,送醫不治,魏女與新婚夫婿也波及受傷。

聴26歲蔡男行凶後在警局痛哭流淚,後悔說:「我就是太愛她、太寵她…不相信女友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和另一個陌生男子閃電結婚…才一時衝動…」
刁妻則傷心欲絕地說,夫婦倆與新婚才6天的蔣男夫妻,一路從台北南下二度蜜月,「先生竟碰上死劫,實在無法接受」。
蔡男說,他與魏女從國中到出社會一直有聯絡,把她捧在手掌心,同居後雖未論及婚嫁,但兩人感情很好,未料她竟劈腿,甚至還與對方結婚,讓他痛不欲生。從小信教的他,前一天要與女友談判前,曾到教會祈禱,未料仍走錯這一步。
蔡男供稱,先前不知魏姓女友(25歲)結婚,為挽回女友的心,昨一早從台中趕回四湖,要與女友談判,抵魏女老家看到鐵門拉下,從後門進入發現屋內除魏女,還有蔣姓、刁姓兩名男子,蔣男以魏女已與他結婚為由,要蔡離開,結果起了爭執,接著發生扭打;他發現刁男和蔣男手拿水果刀、剪刀,一時氣不過、持預藏水果刀往刁男背部直刺,刁妻見狀驚叫報警。
陪朋友度蜜月慘遭橫禍
警方說,混亂中,刁男幾乎是一刀斃命,到院前已無心跳。魏女則手腕受傷、蔣男脖子也受撕裂傷,送醫後已無大礙,但住院的兩人情緒仍相當激動,直斥凶嫌胡說八道。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杏林花苑

「低俗」如何能定義「本土」?─《大尾鱸鰻》賣座後的啟示

【撰文/鄭秉泓(影評人)】
草根成賣座萬靈丹?
春節檔台片大混戰落幕,電影圈大姐大邱瓈寬首度擔任導演的《大尾鱸鰻》遙遙領先,不僅成為四年來春節檔最賣座台片,超越《賽德克.巴萊:太陽旗》成為16天就突破3億元的紀錄保持者,更一舉改寫全台票房結構,展現非大台北地區觀眾的票房實力。本文截稿之際,《大尾鱸鰻》已打敗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暫居台片影史第三位,僅次於《海角七号》與《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自從2010年《艋舺》以全新行銷手法在春節檔稱雄之後,春節檔台片開始將「本土」、「草根」當成票房萬靈丹,從《雞排英雄》、《陣頭》到《大尾鱸鰻》逐步高升的亮眼成績,無疑確認了這條路線的「相對低風險」及「政治正確」性。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大尾鱸鰻》同檔對打的台片高達七部之多,其中不乏與《大》片同樣以「本土」、「草根」做為賣點,何以最終卻由《大》片一支獨秀?
火紅電影引發爭議
首先,這是為豬哥亮量身打造的電影。一度銷聲匿跡的豬哥亮近年東山再起之後,分別在《新天生一對》和《雞排英雄》中客串角色。由於他在1980-1990年代所參與的喜劇演出皆屬群戲,嚴格而論,這回是豬哥亮第一次在電影中挑大梁,也因此召喚許多「非戲院族群」的媽媽級粉絲,抱著與老友敘舊的心態買票支持。
再者,《大尾鱸鰻》將不同語言之間的錯譯所造成的趣味玩到了極致,不只「幹」聲連連,諸如「冰的」成了「翻桌」,「檸檬紅茶」是「你老婆被插」、「梅子綠茶」則變成「妹子你插」之類的諧音趣味,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極致」雖多屬網路老哏,卻因行銷得宜引爆全台爭看《大》片風潮,惹得評論、媒體、業界、學界為此爭得面紅耳赤,究竟這是對台灣在地語言精準細緻且具顛覆性的創意使用?或是綁架本土、消費本土、甚至作踐本土?
本土、在地、草根,是相對全球化而來的一種趨勢和潮流。《大尾鱸鰻》熱賣之際,正逢李安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大》片製作粗陋又缺乏國際性的電影語言頓時成為標靶,連知名監製、導演陳國富受訪時,都表示這類本土小品極可能限制台灣電影產業規格與技術的發展;而《大》片監製朱延平則認為蚵仔煎與魚翅各有所好,何苦同行相互追殺?邱瓈寬則感嘆:「低不低、俗不俗,端看我們是要高高在上,還是蹲下或彎腰謙卑的看生命真實的樣子。」
庶民與低俗的分野
但今天的問題在於,《大尾鱸鰻》的下流屎尿笑話及密度過高的性雙關語,在影片中是否非使用不可?邱瓈寬讓青春偶像郭采潔及久違資深女星素珠阿姨不斷飆髒話,這樣的策略操作,與《海角七号》開場那句「我操你媽的台北」,與港片《低俗喜劇》對於「屌驢仔西」文化竭盡所能的揶揄,在本質上是否相同?究竟「生命真實的樣子」代表著什麼?我以為關鍵在於,創作者心態的真誠與否,以及對於「本土」兩字的認知程度。
《海角七号》開場阿嘉那串國罵,具有情感上的衝擊,做為整個故事展開的驅動力,和返鄉後認識的茂伯把「幹」當成常態發語詞的情況不同;前者代表著憤怒,後者表示親切,但同樣都是台灣庶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其存在之必要。至於《低俗喜劇》中,用髒話當噱頭、以性愛為手段,既有「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狡詐,也有巧藉污言穢語、刻板印象、階級或性別歧視罵人兼自嘲的機巧,情況與好萊塢的《芭樂特》(Borat)類似,同樣有其必要。魏德聖和彭浩翔利用俚俗語言宣洩角色人物內在情感,也成功藉此(官能性地)愉悅了銀幕前的觀眾,他們確實利用了語言,但這樣的利用並非剝削,而是奠基在對庶民日常的真實理解和融會。....(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雙城通訊》讀書會/迷人的靈光跳躍

【作者/李欣倫】
在文本中尋找類似的經驗和感受,是自己一向不自覺的閱讀習慣。因此初翻《雙城通訊》,幾篇描寫母親的篇章立刻跳入眼簾,包括陌生人喜歡向張母透露人生種種細節和祕密;又如〈宅女電子郵件〉描述作者教母親使用E-mail和手機的經驗,她筆下那個對「電子產品智商極低」卻「又好奇,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難纏娘,我家也有一個。自從會使用電腦、網路相簿和臉書之後,我也不時接到親娘打來的電話,不問我好不好,而是劈頭就問「啊我現在電腦螢幕出現一個框框……上面有xxx,這是幹嘛的」,我當場和張惠菁一樣,「有種下盲棋的感覺」,因此讀到她寫到和妹妹說「等妳開始接到『現在有一個框框,上面有一個紅圓圈裡面一白槓,什麼意思?』的諮詢電話,妳就知道了。」真是點頭如搗蒜。
不過這樣的母親還是挺可愛的,記得張惠菁的《步行書》中有一篇〈以嬰兒之名〉,提到姊姊的兒子出生後,家裡的大人全都嬰孩化了,例如張母就會以孫子的方法向張惠菁發號司令:「阿~姨,幫人家把那個毛巾拿過來啦!阿~姨~快點啦!」看到此處不禁莞爾,近日有祖母魂、外婆魂的女性長輩似乎皆熱衷於此,如我媽也會在我女兒大哭時嗲聲發言:「馬麻~快點啦!人家~餓餓嘛~」因此對張母的行徑頗有共鳴。但接續日常生活的對話之後,張惠菁做出了頗有哲思的總結,在這篇文章的末了提到:「每個人都有用另一種口氣說話、藉一個他者來發言的需要」,而每個以嬰兒之名說話的成人,都有一種「想在語言中失去自己的願望。」善於從瑣碎平常的生活中提煉高純度的思辨,精準地指出掩蓋在層層慣性語言和行為模式後的意涵,是張惠菁文章一向迷人之處。
不僅如此,我喜歡的還包括愛書人張惠菁從閱讀引發的翩翩奇想,《雙城通訊》記錄了張惠菁大量閱讀的軌跡,不僅讀唐傳奇、《聊齋》、《追憶似水年華》,也看NHK的大河劇《篤姬》,漫畫《浪人劍客》或《公爵夫人》、《海角七號》等電影,廣告亦在她閱讀的範圍之內,中西皆賞,雅俗通吃。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看她一口氣將許多乍看之下不相關的文本拼貼、織綴進一篇短文中(彷彿自己也過癮地廣讀一遍),例如〈死亡教會我們的事〉便濃縮了兩本書和四部電影的主題精華,談死亡無常後的靈光頓悟,舉重若輕,餘音繞梁。更巧妙的是一小篇文章所包含的奇想和靈光跳躍,例如從徐四金的《香水》談到Facebook;從大都會博物館的無臉女談到《聊齋》裡的無臉女小翠;從葉怡蘭的乾拌麵三要講到霍小玉紅顏薄命三要素;從王爾德講到森林系女孩;讀來皆感快活,更別提鮮活的古典今詮和張氏天外飛來一筆的妙詮了,前者如買成衣的狐狸精任氏,後者如「所以就別管鑽石恆久遠了。一次性的塑膠餐盤,也是很久遠啊。」面對冷調性的冷幽默,只能給她一個讚。
張惠菁筆下的人物皆生動細緻,或至少有趣,如那個自稱厚臉皮又好色的總司令;很會替食物「嚴選」出最好的飲料搭配的老虎皆然,雖然這些躍然紙上的人物都挺耍寶的,但我還是對〈愛情鐵布衫〉裡提出的「表情切換」特別有印象:練鐵布衫的人在獨自一人與面對他者時有不同的表情變幻,讓張惠菁的朋友從中領悟表面與內裡的生命奧義,以此道行走江湖則無往不利,這則小故事蘊含了深厚的道理,也讓我賞讀再三。不過令我最有感的就是張惠菁談自己了,無論是爆衝性格,還是被叫「姊」就立馬「人生導師」上身的個性,都讓我讀到了在以往的散文集中沒有看到的那個張惠菁。(希望她不會爆衝回嗆:「哼!你給我解釋清楚是怎樣的張惠菁?!」)
正如張惠菁在〈世界如此之新〉中所提到的之前的讀書經驗是「讓我有『就是這個』的感覺的文字,其實是帶著標準在尋找,想要找到我內裡早已知道的事物。」但後來放寬標準,讓新的、陌生的閱讀路徑撼動舊有的感知,進而發現、重返內心深處的「他者」。《雙城通訊》裡的眾多生命臉譜與紛繁圖景,用一種有別於我過去閱讀張惠菁的舊有經驗,搖顫我,感覺內心細細的緊緊的什麼,一點一點地鬆融開來了。
◎本文作者簡介
李欣倫
1978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學術研究與寫作關懷多以藥、醫病、受苦肉身為主,研究著作包括《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漢字閱讀觀點的建構》,散文集有《藥罐子》、《有病》、《重來》。作品曾入選年度散文選及數種大學國文選本。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十二個月夜/趙子龍

【作者/張惠菁】
1.救援
當趙子龍懷裡抱著嬰孩從長阪坡殺下,像一支剪刀剪開了敵方的人陣,這割裂的速度與方向驚動了在遠方瞭望的曹操。曹操問那是何許人,趙子龍懷著幼主絕塵而去,那是野史傳奇的世界裡一個傳奇的畫面。我從小愛這個故事,早在當年我還讀的是少年文庫注音版《三國演義》的時候。我不喜歡迪士尼公主,我喜歡趙子龍。策馬衝撞生死疆界,把一個孩子從亂軍之中死亡逼臨之境,帶到他父親身邊安全之地的畫面感,力道遠大過灰姑娘舞會裡悶煞人的旋轉。
不知這一切是否對性別認知造成過影響,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幾乎所有我們當時能接觸到的讀物,英雄都是男身。另一個我喜歡的人物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是個策馬的傢伙。我從沒想過,這些書中偶像是否殺伐之氣太重對一個女孩而言。但如今想起來,趙子龍和鐵木真又不太一樣。他是個不一樣的英雄,他沒有那麼大的帝國。他也不像三國裡的其他人如劉關張,有比較多戰場外的戲份。他在戰場之外的形象很模糊,出場時幾乎都是緊張的決戰時刻,甚至是危局。千鈞一髮中趙雲忽然關鍵性地殺出,情勢為之一變。
趙子龍在《三國演義》中的第一次出場,是作為公孫瓚的部下。白馬將軍公孫瓚和袁紹發生軍事衝突,袁紹的大將文醜殺入公孫軍陣中,公孫瓚本人被打得丟盔落馬,滾下山坡,性命垂危之際,忽有一騎人馬從旁切入,硬是擋下文醜,救了公孫瓚性命。這人就是趙子龍。
那時趙雲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感謝救命之恩的同時,也拔擢他當軍官,安排他統領一支兵馬,繼續在第二天的戰局裡效命。不過畢竟是新來的,在排陣形時,把趙雲安排在後軍。公孫瓚的陣形排得漂亮,帥旗在風裡獵獵作響也十分顯眼。顏良文醜設下埋伏引公孫瓚深入,鞠義衝上前來砍倒帥旗,公孫軍立刻陣腳大亂。混亂之中又是趙雲單騎快馬趕來護主,刺死鞠義。這一下穩住陣腳,公孫軍反轉情勢,拿下一勝。
在公孫瓚身邊立下這兩次擎天保駕之功,但彷彿趙雲也就不欠公孫瓚什麼了。後來他遇見劉備,感覺他和劉備之間是立即就有了默契,決定這是他想跟的人。加入劉備軍不久,就有長阪坡救阿斗的戰績。那又是一次救人的逆襲,也是趙雲最出名的一戰。
這幾次危機中的出場,給人一種印象。這是個擅長救援的戰將。他統領的兵馬不必多,但總是快。目標明確,救人便走,不戀多餘的戰。入則如入無人之境,出則全身而出。
為什麼會想到說這些?這幾天,我開始想起我小時候心目中的英雄。但那時我知道的只是少年文庫注音版裡的趙雲。一個簡單鮮明的救人者。有一點遭人誤會的悲劇性(他在逆勢衝入敵陣救阿斗的路上,被誤會為投敵去了),更多些不瞻前顧後的勇敢果決。心念一動就出手了,沒有拖泥帶水的空間。因為是救人,這決絕並不讓人感覺是任性妄為。
或許複習小時候的英雄,也是成長變化的一部分吧。決定他繼續是你的英雄,或是承認自己小時候很傻很膚淺。也有第三種可能,你變了但英雄也變了,在你的認識裡默默地轉變,彷彿他和你一起長大了。你還是認他為英雄,但理由和小時候完全不同。他和你一起變化了模樣。
2.善後
我對趙雲的重新想像,從他離開公孫瓚的理由開始。
公孫瓚是個極修邊幅的人,沒落的貴族出身,外表好看。但在趙雲救援了公孫瓚兩場戰役後,他或許發現,公孫瓚的白馬部隊、紅底金字的帥旗,好像並不實用。
不是說,軍隊的外表威嚴沒有用。聽說當年公孫瓚守遼西,烏桓族人吃過敗仗,從此記得了白馬將軍的厲害。白馬成了一個符號,足以嚇退烏桓人。但倘若實力不足以在一開始樹立這符號,恫嚇便屬無稽,接下來死的是誰就不知道了。帥旗本來應該是震懾對方用的,結果反而暴露主帥的位置,旗子一倒又滅自己士氣。趙雲開始覺得,公孫瓚執著於這些形式的美,有一天會害死自己。
即使,他也喜歡白馬,也喜歡看旗幟在風中獵獵地翻飛。但為了在戰場上活命,帶著自己的人馬活命,有一天這些都得拋棄。不,不是有一天。是在現在,這一秒鐘,立刻判斷: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不重要的事物,絕不能讓它在戰場上絆住自己。
後來趙雲聽說公孫瓚兵敗,縊死妻女姊妹後點火自焚。他不意外,這一切符合他預見的公孫瓚的死法,這一切十分公孫瓚。寧願自焚而死,不願落於敵手,有一種潔癖的美,屬於白馬將軍的潔癖。他沒有從自己創造的符號裡脫身。
但戰場不是個清潔的地方。公孫瓚身上的火焰還沒熄滅,敵軍便一擁而上,砍下他的首級。那並不是基於讓公孫瓚解脫的願望,只是為了陣前爭功搶得敵帥首級。公孫瓚滾燙的頭顱被幾個士兵拋來搶去,黑血從嘴、耳朵、斷掉的脖子切口湧出,皮肉發出難聞的焦味,非常不美。
非常不美。這些,他彷彿看見。在他虛構的記憶裡,知道會有這麼一種結局的選項。
也許趙雲也曾一度猶豫了,他應該在記憶裡也扮演一個救援者嗎?他應該阻止自己去想到那些最壞的、最惡的可能,或是他該任由一切心象起落經過,因為惡也是世界眾多可能性的一部分、不知惡便不知善、不知死之悲便不知生之歡?他能同時救援現實與想像嗎,或者他只能二擇一,人一次只能在一個時態裡活?
這些不是趙子龍,是我懷疑過的事。
因為這些懷疑我想像了趙子龍,想像當他離開公孫瓚去奔劉備時,那是一個時間的分歧點。那時他知道了、或選擇了,對他而言虛幻的是什麼。他從那個虛幻的陣營脫出,從此不再救援它。將所有的力量投注在唯一的現實。這些真實的片刻,戰場上的血腥氣,塵土,耳邊響起的嚎哭,從頭頂掠過的箭矢,持槍痠疼的臂膀,懷裡嬰孩的溫度。
另一個在歷史紀錄上浮現的趙雲形象,是低調謹慎而理性的。箕谷之役後諸葛亮問鄧芝,為什麼此役雖寡不敵眾,而仍能編制整齊地撤退。鄧芝答,因為是趙雲親自斷後的緣故。
小時候喜歡,書裡那個孤軍深入,破敵救援的趙雲。但少年文庫注音版《三國演義》不會寫到他的另一面:那個善於固守、撤軍斷後的趙將軍,那是少年文庫讀者還無法領會的價值。
他不只是搶救者,也是個照顧者、固守者。
然而這些也是符號。這個月夜結束以前,我也要輕身而過,從我創造的符號裡脫身。
◎本文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班二年級時放棄歷史學家的夢想,致力於文學創作。著有《流浪在海綿城市》、《惡寒》、《末日早晨》、《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楊牧》、《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一千年夜宴》等,最新作品為《雙城通訊.上海》、《雙城通訊.臺北》。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五月號343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季後賽

【撰文╱劉太乃】
記得去年這個時候,也是美國NBA職業籃球賽進入季後賽階段,來自台灣的林書豪還在紐約尼克隊,為尼克隊進入季後賽做準備;如今林書豪已轉隊到休士頓火箭隊,在專家普遍不看好下,同樣順利打進了季後賽。初生之犢的他在二年NBA職業生涯中連續帶領尼克、火箭不同球隊打入季後賽,說明亞洲人還是有機會在西方運動體系中取得一席之地。如同被西方公認藝術品最公平的交易體系-拍賣,中國拍賣公司在歷經二十年的滋長後,同樣已取得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並以前進香港季後賽的方式,直接與西方拍賣公司競爭。
由林書豪帶領的火箭隊,季後賽首輪不幸遇到聯盟第一的雷霆隊,至截稿為止火箭三比一落後,歷史上連三敗的球隊幾乎最後都慘遭逃汰,火箭隊要連勝三場,除非……真有上帝!而且這個上帝,還要站在林書豪這邊,否則今次火箭隊要能晉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機運往往決定命運,第一輪火箭碰上雷霆,算火箭倒楣!這就是季後賽現實的一面。
去年談美國NBA季後賽,主要焦點還是放在中國內地拍賣公司前往香港進行拍賣。進軍香港與西方拍賣公司正面交手有如季後賽,充滿肉博的競爭強度。過去,中國內地拍賣公司從未有走出內地,前往國外拍賣的想法,如今不管是被迫還是時勢所趨,而有足夠實力前往香港進行拍賣的內地拍賣公司,目前也只有嘉德、保利二家。正因為能夠前往逐鹿香港的拍賣公司都是中西方菁英拍賣公司,因此香港拍賣有如季後賽競爭激烈。
對一個企業來說,「進化」是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動力,有進化能力的企業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克服種種困難,逐步邁向更高一層。中國拍賣業順著改革開放因應而生,嘉德拍賣今年將迎接二十週年的到來;二十年來,嘉德和其他中國拍賣公司一樣,創造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和拍賣行業的奇蹟,中國只用了二十年,便走過西方拍賣行業二百年的成長歷程。不過,中國拍賣業未來不可能風生水起的再創二十年奇蹟,相反的將面臨內地拍賣公司的挑戰,還有來自西方拍賣公司進軍中國的挑戰。
據了解,目前西方蘇富比、佳士得公司都已取得進入中國拍賣運作的許可,二家拍賣公司今年下半年都會在中國內地舉辦拍賣活動,雖然目前只能侷限在當代藝術或是境外免稅區拍賣,但假以時日,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對國際拍賣公司全面開放只是時間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拍賣公司除要克服走出去的困境,還要面對西方拍賣公司進軍中國的挑戰,經歷二十年高速成長的中國拍賣公司現在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中國拍賣公司要能繼續生存,必需要有進化的能力,沒有進化與打季後賽能力的拍賣公司也將被淘汰出局。
記得去年美國NBA季後賽,我正在日本東京參與中央拍賣活動,北京匡時拍賣公司董國強也是個NBA球迷,他對NBA球星的了解更甚於我,在東京談論到拍賣宛如季後賽,它形容就像坐在一個旋轉馬車上,坐在上頭的人得牢牢抓住任何可以抓住任何東西,絕對不能被摔了出去;摔了出去,你將不可能再回到馬車上。當然,七戰四勝制的季後賽,得一場場贏,不能放棄任何一場,如果稍稍鬆懈,頓時將被淘汰摔出賽局,這便是現在拍賣行業的白熱化競爭。
打完白熱化的季後賽,八強將有二強勝出,要進行東西區決賽,然後進行東西區冠軍賽,最後舉行東西區冠軍總決賽,進而產生今年的總冠軍隊伍。當然,拍賣行業的競爭,不是冠軍賽,賽局勝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相反的,拍賣公司可以在個別專項領域裡,贏得專業的第一。因此,拍賣行業未來競爭將不僅僅在總營業規模競爭,更應該在個別專業項目取得優勢,就如同坐在旋轉木馬上,只要能夠牢牢抓住木馬、不被摔出去的技巧,就是讓自己在這場賽局獲勝的進化能力。 最後,由林書豪領軍的火箭隊能否取得第二勝、第三勝,甚至最後翻盤擊敗雷霆隊,就得靠上帝的旨意,如果真翻盤了!許多人才會和我一樣,相信真的有上帝的存在!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孟娟逝世之日將為【罐子茶書館】誕生週年之日

【撰文╱劉太乃】
孟娟,我的妻子,逝世已經二年了! 五月十八日,是她的祭日,我還是依照去年模式,在台北【罐子茶書館】策劃收藏紀念展,並作為台北【罐子茶書館】週年慶活動。
去年,孟娟逝世一週年,台北麗水總部【罐子茶書館】雖然未裝修完成,但還是以她逝世週年為名,舉辦收藏紀念展並作為茶書館開幕活動。時間過的真快,又一年了。今年紀念展命名為【跳銀舞彩】,主要展出一組我們共同好友周于棟在2011-2012年孟娟逝世後,以她遺物製作的裝置作品,作品分三大件裝置而成含括孟娟生前始用的輪椅、點滴筒、注射軟管和許許多多不同型狀的藥瓶,作品背後有阿棟為懷念孟娟或對生命有感而發的題詩。
這件作品阿棟取名為【跳銀舞彩】,這是創作這件作品當下的觸動,剎那之間,彷彿看到生命的精靈猶如銀光閃爍跳動著。阿棟說,生命遷移流轉、自然無常、生死之間,往往只在一瞬間;悲與喜,端視以何種角度觀之;孟娟遺物,不是生死之物,更多的是創作媒材延伸,當然【跳銀舞彩】在孟娟遺物和離世故事聯想下,綻放出銀光舞動的生命喜悅,而不是悲歡離合的哀傷。
創業之初面對種種艱難挑戰,尤其把「當代」從《CANS藝術新聞》獨立出來,以〈當代藝術新聞〉創刊出版的總總進退猶豫,始終陪伴在我身邊的她最能明白當年的處境;而今〈當代藝術新聞〉已經100期了!且愈受到當代藝術圈的重視與推崇,相信在天之靈的她也能分享到這份成就與喜悅。
走過二十個年頭的中國拍賣業,嘉德今年將迎來二十週年慶;二十年,中國拍賣行業創造了許多奇蹟,這些奇蹟讓中國拍賣業累積到足夠的能量,能與世界第一流的拍賣公司共同逐鹿,且把戰場從西方的倫敦、紐約,拉到了亞洲的香港,在鄰近中國大陸的香港進行肉搏式競爭。今年中國拍賣公司前進香港的賽局演繹持續進行,保利、嘉德力度逐步加大,且營運更見規模,看來中國內地拍賣公司的香港逐鹿只會更加激烈才是。除了內地拍賣公司想走出去,西方拍賣公司更想在中國內地進行拍賣,如今蘇富比、佳土得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相信假以時日,蘇富比、佳士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在中國境內拍賣將成為事實。
相對於紐約、倫敦,鄰近中國大陸的香港,成為中西藝術兩大陣營較量競逐之地,除了各大拍賣拍賣公司的角力對抗外,更有骨董博覽會、當代藝術博覽會將在五月中下旬相繼舉行,而且由香港骨董商仿效紐約、倫敦藝術週活動,彼此串聯而成的【香港藝術週】活動,更將在五月下旬與香港佳士得、邦翰斯等多家拍賣公司和骨董博覽會隆重登場,成為全世界最具規模的藝術市集活動,讓香港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第一大藝術交易中心,有關【香港藝術週】展覽、拍賣、博覽會活動,本期都有詳盡的報導介紹。
除了香港,本刊更將關注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北京五六月的相關拍賣活動。屆時將有嘉德、保利、誠軒、華辰等大型拍賣公司將舉辦春季拍賣活動,因此許多藝術候鳥們將循著香港、北京雁行模式,從香港轉往北京,繼續春季拍賣的候鳥旅程。
當然,大夥最擔心的 H7N9疫情也將隨著天氣的回溫,影響逐漸轉化為無形,相信北京和接下來的江南的上海、杭州拍賣將順利無礙進行才是。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因為認識你,所以…更要謝謝你

【文/鄭乃銘】
我喜歡生日。 因為,生日能教我們懂得對人心存感謝。畢竟,如果不是人來成就人、人來幫助人,那麼存在於環境當中的那道風景又如何得以引人駐留呢?
〈當代藝術新聞〉這個月正好滿一百期。時間,好急促推著生命不斷地在趕路,有時候因為實在太專注在趕進度這件事情身上,使得我們往往錯身了對身邊的事與人多一些些留意和關注。瑞士時間4月9日傳來趙無極過世於醫院的消息,從2005年醫生確定趙無極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後,關於老先生健康情況時好時壞的消息就斷斷續續傳出。
只是,病情或許可依賴藥物處方箋減緩不舒服,但隨著輿論焦點轉到家族間因為財產監護鬧上法庭的官司,很少有人特別去留意趙無極健康到底怎樣了!直到過世的消息傳來,我們彷彿才突然清醒,是丫!怎麼都忘記老先生的身體狀況了呢!那幾天,看著很多中文與外電報導,心裡更跌到谷底。因為,沒有一則新聞是對這位生前謙厚可愛的藝術家多所著墨,看不到他是如何慢慢琢磨出獨特藝術語言、看不到他那個時代對於師長倫理的嚴格恪遵…;眾多報導清一色集中在家族間官司爭產、老先生的浪漫感情世界、作品價格蓄勢待漲….。我突然覺得,這難道就是我生活了許久的社會嗎?嗜血、無情、淺薄、自以為是,我看不到媒體對於人文、倫理、傳統的一點點自尊護持。〈當代藝術新聞〉的資深特派員余小蕙在巴黎參加趙無極告別式,給我的第一封郵件說:『很多的中文報紙記者都來了,他們完全不管家屬或場合,只是不斷拿著相機對著人----直拍,那種感覺令人不舒服到了極點,把整個嚴肅哀傷的告別式搞得像是名人的Party』!
沒有規矩,似乎已經成為這個環境一大顯學;學校教育的失責,永遠比不上現代人性格上的失格。因為失格,才助長自我感覺良好、把膚淺當作幽默、把侵犯講成為了滿足讀者知的權益。
我衷心地感謝馬維建先生能夠提撥時間給〈當代藝術新聞〉專訪,讓我們能夠有這個機會透過一位年輕收藏家的角度來看趙無極先生。這篇訪問長達9000多字,完全跳脫刻板的文字陳述慣性,我們可從中讀出趙無極先生與馬維建忘年之交的情誼深厚,而通過馬維建的娓娓敘述;更從中認識我們未曾知道的趙無極。這個之前,姑且不論你是識或不識趙無極先生,這篇專訪值得你坐下來好好閱讀。
當我重新翻閱99期(嚴格上應該是101期,因為在正式創刊號之前,已經有2期試刊號)的月刊,好像是在走一趟時光隧道,亞洲當代藝術環境從萌芽到遭遇多少次的風雨摧折,甚至哪一位藝術家在哪一年哪一季出現,都能在月刊裡找到線索。這個產業竄起與跌宕都有著非常整序的作業。當市場過度肥胖的時候,就會出現心血管種種不適與病變,高傲的市場曲線就出現下滑與毫不留情的倒戈。這是常態也是生態非常適度地在提醒人為的不當操弄。我們回顧100期之餘,也同時呈現這個時代不斷有人願意投入當代藝術健康工程,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與古根漢美術館有系統資助中國(含港澳台)當代藝術發展計畫;旋即要上路,網路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這裡面都有特別項目是為了扶持當代藝術的永續發展,在這個月也都有詳盡報導。我們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餘波中、在四川雅安強震持續搶救中、在趙無極離世消息中,整理好心情、調撥到常規作息,因為,只有繼續把事情做好,就是感謝這一路相挺的、認識與不認識的人。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Art Basel HK總監 Magnus Renfrew造訪台北【罐子茶書館】

【文/姜毓芸】

Art Basel HK總監 Magnus Renfrew造訪台北罐子茶書館(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第一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Hong Kong)即將在5月23至26日盛大舉行,總監Magnus Renfrew先行於4月24、25日造訪台灣,百忙之中,Magnus Renfrew撥空參觀台北【罐子茶書館】,對於館內茶店、書屋空間,以及最新韓國當代聯展【意象 - Impression】表示印象深刻,並且於罐子茶室接受〈當代藝術新聞〉專訪。
Magnus Renfrew現為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兼執行董事會三名成員之一,從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於2007年首次舉辦以來,到2012年最後一届,Renfrew一直擔任展會總監一職,領導展會走過豐盛圓滿的五年。首屆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網羅亞洲以至西方年輕新晉藝術家及當代大師,展示全球逾2000位藝術家之作品,囊括20至22世紀最優秀藝術品與全球頂尖畫廊參與。Renfrew表示「身為世界頂級藝術博覽會,香港展會將會是亞洲藝術通往世界的大門,也是讓國際頂級藝廊把優秀作品帶來香港展出的互動平台。未來亞洲藝術市場將會越來越重要,邁阿密與瑞士的巴塞爾藝博會我也將會協助更多的亞洲畫廊參與。」Magnus Renfrew在帶領巴塞爾藝術展掀開亞洲新一頁的同時,更期望透過各項文化活動來提升亞洲藝術地位,專訪細談香港博覽會從草創時期、逐漸壯大、到今年以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新面貌的發展過程,也包含香港巴塞爾的經營方針,以及Magnus Renfrew個人的學術與專業背景分享,詳細內容與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現場報導,請參閱下期六月號〈當代藝術新聞〉。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對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一些觀察與期待(一)

【文/王嘉驥】
文化部自去年5月20日成立以來,首任部長龍應台即對「藝術銀行」展現高度興趣,更有積極行動。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責成轄下的國立台灣美術館,迅速展開業務—今年度的開辦費訂為7,000萬元,並已於3月25日開始執行。這樣的效率放送,相信藝術界多數人士都願予肯定,且樂觀其成。

策展人暨藝評家 王嘉驥


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勇氣固然可佳,但倉促上市,同樣引來不少專業人士的疑慮—連我也很難不有困惑。眼前,我所讀到的官方說法,譬如多數傳媒所披露的龍部長的言談,有很大的比例都強調「藝術品租賃」業務,彷彿「銀行」是專為搞「租賃」而設立。反諷的是,「藝術銀行」儘管掛牌,實際卻無任何可供租賃的「藝術品」,而必須利用開辦費先徵集一批之後,才有可用的籌碼。這樣的實踐邏輯,不無操之過急或本末倒置之嫌。
既然命名為「銀行」,應當就是為了貨幣的儲存與流通而設,當然也必須思考未來可能的交易或兌換價值。而「藝術銀行」的基本貨幣,理所當然就是「藝術品」了。至於「藝術品租賃」,如果從銀行業務的邏輯加以理解,其實就等同於「借貸」的概念,前提是銀行必須有充足的貨幣資源。就以目前執行「藝術銀行」業務的國美館的規畫來看,他們希望以開辦費的一半,亦即3,500萬元的經費,購入「平均價位在10萬元左右」的藝術作品,約200件的數量。根據國美館和龍部長對外的說法,現階段主要鎖定「有潛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作品」;同時,他們也強調,徵求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不限年紀、創作媒材技法與題材」。以這樣的參數研判,大致難脫以在校的研究生,或是剛出道,有志走向專職創作的年青藝術家,作為主要的蒐購對象。據了解,在徵件的同時,國美館預定採取「敦聘知名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學者等9至11人,組成採購評選委員。」就此做法來看,與台灣官方美術館常態的典藏評選委員會結構,幾乎大同小異。
龍應台部長樂觀的期待是,藝術銀行名下所買的藝術家作品,能夠「出租給海外辦事單位、公部門、私人企業等,所賺取的租金再回歸支付藝術銀行運作成本。」國美館的黃才郎館長更是明確指出,藝術銀行現階段的租賃對象,以「大使館」和「公部門辦公室」為主要標的。可以揣測的是,以他們目前的規畫和做法,應該也只能期待透過中央政府以發佈行政命令或鼓勵各部協調的方式,建議公部門各單位盡可能配合文化部對藝術銀行的願想,以促進「志願租賃」。若是如此,其結果和成效很難預估,也亟待觀察。
有必要強調的是,「藝術銀行」值此建立之初,就要立刻進行「藝術品租賃」的業務,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服務」性質的項目。具體而言,藝術銀行對於有意願租賃作品的單位及其空間,有義務提供專業上的分析、建議與諮詢,包括主題的設定與配合,作品連同空間的規畫與施作,乃至於展品的保險、運輸、安裝、佈撤,甚至燈光的設計等等—無一不涉及專業的策展規畫與行政動員。如此,對於國美館內部絕大多數早已公務員化或官僚行政心態嚴重的館員而言,這一新的架構,尤其務求以「服務」為導向的業務內容,無疑就是一項莫大的挑戰。話說回來,若以國美館現行的策略來看,藝術銀行除了是在國美館外另闢基地,未來需求核心或專業成員時,恐怕也只能仰賴外來一批懂得服務,也願意付出的新鮮活血了。
「服務」作為藝術銀行的核心價值之一,伴隨「藝術品租賃」所帶來的「專業收費」,也理應成為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較令人質疑與詬病的是,官方在國家現行僵化的會計與審計制度下,別說是協助藝術銀行設計出一套良好的收費制度,只怕臨了還可能逆向懷疑、防堵,甚至阻撓藝術銀行的「服務」本質。尤其重要的是,公部門在面對同屬官方的藝術銀行時,是否可能在「藝術品租賃」這個項目上,建立起具有「制度典範」意義的委託,同時還能具體落實委託者付費的服務曁交易關係?不僅如此,未來若真有民間企業尋求「藝術品租賃」的規畫與服務時,定位為官方行政單位的藝術銀行,是否可以無虞且無痛地收取應得的「服務費」?而且,這些費用還能確實回饋成為藝術銀行強化自身專業之用?這些都是眼前亟需確認、釐清與迫切規畫的議題。(待續)
【《典藏今藝術》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低俗」如何能定義「本土」?─《大尾鱸鰻》賣座後的啟示

【撰文/鄭秉泓(影評人)】
草根成賣座萬靈丹?
春節檔台片大混戰落幕,電影圈大姐大邱瓈寬首度擔任導演的《大尾鱸鰻》遙遙領先,不僅成為四年來春節檔最賣座台片,超越《賽德克.巴萊:太陽旗》成為16天就突破3億元的紀錄保持者,更一舉改寫全台票房結構,展現非大台北地區觀眾的票房實力。本文截稿之際,《大尾鱸鰻》已打敗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暫居台片影史第三位,僅次於《海角七号》與《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自從2010年《艋舺》以全新行銷手法在春節檔稱雄之後,春節檔台片開始將「本土」、「草根」當成票房萬靈丹,從《雞排英雄》、《陣頭》到《大尾鱸鰻》逐步高升的亮眼成績,無疑確認了這條路線的「相對低風險」及「政治正確」性。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大尾鱸鰻》同檔對打的台片高達七部之多,其中不乏與《大》片同樣以「本土」、「草根」做為賣點,何以最終卻由《大》片一支獨秀?
火紅電影引發爭議
首先,這是為豬哥亮量身打造的電影。一度銷聲匿跡的豬哥亮近年東山再起之後,分別在《新天生一對》和《雞排英雄》中客串角色。由於他在1980-1990年代所參與的喜劇演出皆屬群戲,嚴格而論,這回是豬哥亮第一次在電影中挑大梁,也因此召喚許多「非戲院族群」的媽媽級粉絲,抱著與老友敘舊的心態買票支持。
再者,《大尾鱸鰻》將不同語言之間的錯譯所造成的趣味玩到了極致,不只「幹」聲連連,諸如「冰的」成了「翻桌」,「檸檬紅茶」是「你老婆被插」、「梅子綠茶」則變成「妹子你插」之類的諧音趣味,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極致」雖多屬網路老哏,卻因行銷得宜引爆全台爭看《大》片風潮,惹得評論、媒體、業界、學界為此爭得面紅耳赤,究竟這是對台灣在地語言精準細緻且具顛覆性的創意使用?或是綁架本土、消費本土、甚至作踐本土?
本土、在地、草根,是相對全球化而來的一種趨勢和潮流。《大尾鱸鰻》熱賣之際,正逢李安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大》片製作粗陋又缺乏國際性的電影語言頓時成為標靶,連知名監製、導演陳國富受訪時,都表示這類本土小品極可能限制台灣電影產業規格與技術的發展;而《大》片監製朱延平則認為蚵仔煎與魚翅各有所好,何苦同行相互追殺?邱瓈寬則感嘆:「低不低、俗不俗,端看我們是要高高在上,還是蹲下或彎腰謙卑的看生命真實的樣子。」
庶民與低俗的分野
但今天的問題在於,《大尾鱸鰻》的下流屎尿笑話及密度過高的性雙關語,在影片中是否非使用不可?邱瓈寬讓青春偶像郭采潔及久違資深女星素珠阿姨不斷飆髒話,這樣的策略操作,與《海角七号》開場那句「我操你媽的台北」,與港片《低俗喜劇》對於「屌驢仔西」文化竭盡所能的揶揄,在本質上是否相同?究竟「生命真實的樣子」代表著什麼?我以為關鍵在於,創作者心態的真誠與否,以及對於「本土」兩字的認知程度。
《海角七号》開場阿嘉那串國罵,具有情感上的衝擊,做為整個故事展開的驅動力,和返鄉後認識的茂伯把「幹」當成常態發語詞的情況不同;前者代表著憤怒,後者表示親切,但同樣都是台灣庶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其存在之必要。至於《低俗喜劇》中,用髒話當噱頭、以性愛為手段,既有「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狡詐,也有巧藉污言穢語、刻板印象、階級或性別歧視罵人兼自嘲的機巧,情況與好萊塢的《芭樂特》(Borat)類似,同樣有其必要。魏德聖和彭浩翔利用俚俗語言宣洩角色人物內在情感,也成功藉此(官能性地)愉悅了銀幕前的觀眾,他們確實利用了語言,但這樣的利用並非剝削,而是奠基在對庶民日常的真實理解和融會。....(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捧花的故事

首先,不知道大家對於捧花的含義到底清不清楚呢?^^

在婚禮中,一定會出現的主角就是捧花與胸花。但是為什麼婚禮一定會有捧花和胸花呢?

傳說,中古時候的歐洲男孩要向心愛的女孩求婚的時候,會採集一束山野中盛開的花朵作為獻禮證明自己無邪的情感。若是女方接受男方的愛意,則會回贈其中一朵鮮花別在男方的胸前,象徵欣然接受的心。這就是新郎胸花和捧花的由來。

演變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捧花的意義就是等同於「延續幸福」,大家總是期許自己有機會拿到捧花,能夠成為下一個結婚的幸運兒,當然也曾經耳聞過拿到捧花的女 孩兒過了不久真的找到了帥哥男朋友,但也有很多新人常常不明白捧花活動到底要怎麼玩(或者是不想再抽捧花了!ㄜ啊~~),所以我就來把捧花的方式來歸類一 下吧!

捧花給予的方式總共有三大項指標,分別是:

(一)隨機:適合擁有一些單身好姐妹也不知道給誰的,所以就會有各種方式來篩選到只有一個幸運兒,方法花招百出,我遇過抽籤射飛鏢刺氣球戳戳樂喝啤酒大賽 吃到芥末泡芙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重點就是可以跟姐妹同樂(或是想要設計她們),或是很義氣的幫這些要上台的姐妹促銷而製作了一部介紹她們的影片~~當然! 一定要準備沒有拿到還盡力幫你們炒熱氣氛的姐妹安慰獎喔!

(二)指定:這種一看就明白是屬於「溫馨感人」型態的,就是新娘早就知道要送給誰了,於是新娘通常會在台上講述有關她們之間的情誼故事,然後緩緩的走到那位幸運女孩的身邊親自交予捧花,這個MOMENT絕對是兩個女孩兒深深的擁抱著屬於她們彼此最美好的回憶。

不過這時候我也要表明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就是捧花這個神聖的物品真的沒有「一定要單身」的,因為這是屬於一份最珍貴的幸福象徵,新人可以送給他們決定 要哪些人得到來自他們最誠摯的心意,所以我曾經遇到新娘告訴我她很愛她的母親,而她的母親自從父親過世以後就是專心的打理孩子與家庭,雖然身邊也有男士表 態愛意,但母親早已經放棄了她下半輩子的幸福,於是乎我們討論後,決定要把捧花親自送給母親,當母親收到捧花的剎那以及新娘訴說著希望母親幸福的心意,全 場的賓客早就深深的感動不已,連攝影師都紅了眼眶,你們說這樣的方式不是很棒嗎?^^

當然我也有遇過這時候新人的好友利用這個最佳時機,新人把捧花交付給一個男士,然後就如大家所遇過或是可以想像的場景,就是這男孩兒當場跪下來跟身邊的女朋友求婚了!!這也是個大爆點不是嗎?(歡呼~)

(三)配對:這種型態通常是熱愛活潑的新人選擇,當然新人的身邊一定要有足量的男女生人數(起碼3位),簡單的就是類似「抽捧花」配對,複雜的也有先配 對,然後像來電五十一樣進行闖關活動,贏家的那一對就是得到捧花,而且我一定會建議新人順便贈送一些可以「延續性」的禮物,比如電影票!

這時候我一定要談到一個很好玩的創舉,有些新人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找不到單身朋友,現場也都是家人長輩!到底怎麼辦?於是乎透過捧花闖關遊戲,徵招了幾 對已婚者上來玩一些可愛的聯誼活動,讓他們重溫一下戀愛的氣氛,這樣的捧花送出去的同時,不也是讓這些叔叔阿姨們感受到愛情的活力嗎?就像我曾經玩過讓阿 姨們必須在十秒鐘內塗上口紅親吻自己的老公,最多唇印的就能得到捧花,結果無論是哪一組,他們的調皮與熱情全部都回來了!甚至還有一個已婚二十年的叔叔跑 來跟我說謝謝我,因為他老婆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狂吻他了!他還自嘲說今天晚上不洗臉了啦~~~哈哈!


(摘自: 花店 分享站)



參考文獻:
1周英戀 2005 台灣花卉裝飾文化面面觀
2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3陳運造 2003 花與花的故事

資料來源:遇。夏。Pure Wedding。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20&Pages=1

開花店常備工具資材清單小整理

寵物鎖: 花店 一般是嚴禁寵物入內,為了方便帶寵物出來夠物的顧客,我們可在門口設計一排門環,在門環上設計一種方便鎖,可將小動物鎖在門外,進門放心購物。
海報牌:在特殊日子裏可用來製作POP的廣告宣傳板,同時在婚禮上可以充當提示牌。
書架:當顧客在等待員工製作鮮花的時候,可用來流覽休閒書刊用途
打刺機:一家絕對高檔,絕對專業的花店,使用現代化的工作機器,修除玫瑰刺和其他花材葉片。
保鮮櫃:一是可以做鮮花的儲藏庫,或是對花店內的鮮花商品做保鮮和陳列用途,給顧客的感覺是全方位的服務
電腦:接收定單,管理店內日常工作。
印表機:對公司傳來的定單或特殊急用檔列印
傳真機:將每天日常的採購單傳回公司,和收發定單用
花架(花的櫃檯):陳列鮮花用途
花門:店內佈置:婚禮用途
花徑架:店內佈置,婚禮用途
婚禮燭臺:店內佈置,婚禮用途
氣球機:婚禮用途,宴會用途。
煙霧器:婚禮用途,宴會用途
泡泡機:婚禮用途,宴會用途
液體煙花:婚禮用途,宴會用途
數碼相機:每天將鮮花的製作和仿真花的製作作品拍攝下來,同時在做異地陪送的同時可讓遠在外地的客人馬上收到製作的狀況。
飲水機:接待顧客用途
待客桌:接待顧客用途
打釘槍:會場製作
劍山:店內佈置,和鮮花出租使用
水盤:店內佈置,鮮花出租使用
花筒:成放鮮花的容器
花瓶:店內的鮮花用途商品
花泥:鮮花工作時的必須品
花籃:鮮花工作時的必需品
店卡:留給顧客的聯繫方式
賀卡:定花時的饋贈禮品
自行車:北京城市鮮花陪送的最底標準
彩帶; 花束 製作時的必須品
包裝紙:花束製作和禮品包裝的必須品
袋子:成放顧客購物的商品,同時可充當廣告的傳單
噴壺:鮮花工作的必須品
剪刀;插花工具
花泥刀:插花工具
鐵絲:插花時的必須品
綠膠帶:插花的必需品
珠針:胸花製作的必需品
別針:胸花製作的必需品
打卡機;檢查員工考勤的儀器
繩子:工作的必須用品
標籤:VI的設計宣傳品
話筒架:用來製作婚禮手花的架子
保鮮劑:顧客購買的商品或鮮花陪送的贈品
膠帶:工作時的工具
毛筆:開業條幅的書寫
條幅:開業花籃的用品
裝飾品;花店的內的點綴商品
修飾品:花店內的修飾商品
小禮品:附加的小商品
照片本:顧客的選擇資料
陪送單:送貨的憑證
銷售小票:購物後的顧客憑證和帳目管理的資料單
收銀機:財務管理的機器
POS機:方便顧客消費的機器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
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資料來源: Elaine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19&Pages=1



在瀨戶內海發現藝術之外的藝術(上)

【文/典藏投資】
一如生活本身,收藏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選擇低調的藏家,默默把珍藏擱在家中,或存進貨倉,閒時才悄悄取出,品味;也有認為藝術就是要分享的,鍾意公諸於同好,三五知己把酒同樂。然而像福武總一郎這樣的藏家,卻不多。他以「公益資本主義」為核心概念,不僅把對藝術的熱愛轉化為商業模型,把瀨戶內海三島──直島、豐島和犬島──打造成藝術島,還藉此幫助當地社群,物質上增加他們的收入,精神上則讓被城市遺忘的海邊鄉村,重拾昔日光輝。「經濟是文化的僕人。」這是福武總一郎永遠掛在口邊的話。他的上市公司名為Benesse Holdings。「Benesse」來自拉丁語Ben及Esse。Ben是Well,Esse是Being。Benesse,好生活,好好生活。過好生活,典藏藝術,又能賺錢,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但那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

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3月20日拉開帷幕。

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3月20日拉開帷幕。活動由香川縣政府發起,福武總一郎推行,Art Front Gallery主人北川FRAM(對,這確實是他的名字)出任藝術總監。
今年藝術祭是第二屆舉行。展覽場地涵蓋高松港、宇野港,以及瀨戶內海共十二個島嶼,其中五個島嶼及宇野港是今年新增地區。另外,一改上屆連辦百天的安排,今屆分春、夏、秋三季舉行,共一百零八天。
更改會期的原因,是讓參觀者可以感受瀨戶內海不同季節之美(遺憾冬天實在太冷,無法辦成)。而這也是藝術祭與其他雙年展、三年展最大區別:較之於看藝術品,主辦單位更想公眾看當地風景,和人。
比方說草間彌生那個名聞遐邇的海邊大南瓜。為什麼它要放在直島海岸?據北川FRAM的解釋,當人們千里迢迢跑來看南瓜時,便也同時看得到靜謐的瀨戶內海,然後發現,原來大海與南瓜一樣美,甚至更美。然而大海從來都在我們伸手可及的地方,只是人們從來不曾靜下心來看她。
這個有名的直島南瓜,便是福武總一郎的藏品之一。除了《南瓜》(1994)外,在這個面積為7.82平方公里、住有3300人的島上,還有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 為直島而設的企劃》(Cultural Melting Bath: Project for Naoshima,1998)、杉本博司的《Time Exposed Mirtoan Sea, Sounion》(1990)、Dan Graham的《Cylinder Bisected by Plane(1995)等,都是18件戶外展品之一,免費觀看。
除此以外,直島還有博物館四座,分別是Benesse House Museum、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及於今年新成立的Ando Museum,藝術企劃則有「直島錢湯『I ♥湯』」(「湯」日語讀音是Yu,所以這是I Love You)和「家Project」。
周邊設施的藝術
取於直島,發展於直島,回饋於直島
上述俱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展品一部份,由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管理。Naoshima就是直島的意思。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計劃由Benesse Holdings與「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共同執行。前者營利,創立於1955年,除藝術活動外,還在國內外經營教育業務;後者非營利,於2004年成立,以在瀨戶內海推廣藝術與人文活動為工作重心。兩所機構均屬福武總一郎所有。
繞著走一圈只要約3小時的小小直島,卻擁有如此龐大的藝術品規模,這讓它獲得日本「藝術聖地」之稱號。有了這個稱號,許多日本人和外國人,便從四面八方渡海到來「朝聖」。既看藝術,也看風景。既然來了,少不免要住旅店、吃飯、買紀念品。於是錢來了。
Benesse在直島共有客房65間,分佈於Museum、Oval、Park及Beach四個區域。住宿費用最低每天35000日圓,最高67000日圓。料理方面,則有四所餐廳,一般來說早餐每人2000日圓左右,晚餐則從每人6000日圓至10000日圓不等。說昂貴當然非常昂貴,可是酒店、餐廳等設施的賣點,不只是旁邊放一件藝術品而已。直島上,所有Benesse的建築全由安藤忠雄設計。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創作特色主要有二,一是運用清水混凝土,二是大量引入幾何圖形,含蓄的風格令建築不與環境爭艷。更重要的是,所有在直島的建築,全部以不影響島上景觀為最大設計原則。所以成千上萬的遊客當中,好一部分千辛萬苦遠道而來,就是為了欣賞一場建築巡禮,看地中美術館如何名符其實的在「地中」,卻又不用電燈也能照明,甚至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可用自然光欣賞莫內畫作的美術館;或看李禹煥美術館如何依山而建,房間與房間環環相扣,神秘儼如迷宮,卻又不會讓人迷路……,入住殿堂級大師設計的酒店,聽海濤、看斜陽落照,夠賣點了吧?
料理也不僅是美味而已。Benesse在直島的餐廳,主要使用的都是在地食材。此舉不僅能確保材料新鮮,更可活化直島地區。過去,直島上許多農田由於棄耕多年而荒廢。有鑑於此,2006年Benesse 發起「直島種稻Project」,重新開墾廢田,協助當地人復耕。種出的菜蔬稻米,直接送到島上餐廳製成料理;農田景色又可作為直島一個旅遊點,體現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存;Benesse還在田野定期舉辦活動,讓遊客體驗耕作滋味,一舉三得。更重要的,是當地人由於「直島種稻Project」,得以重拾昔日農耕生活。並藉此告訴住慣城市的遊客,其實與大自然並肩而活,是一件樂事。
社會現象的藝術
拾回島嶼的美麗,「看見公公婆婆的笑容」
事實上,在直島居住的,十有八九都是老人。這是該國社會數十年來老年化和城市化帶來的惡果。日本經濟狂飆時期,企業家曾在直島與犬島建立鍊礦廠,放出的亞硫酸廢氣嚴重污染當地。後來泡沫經濟爆破,工廠旋即又遭關閉廢棄。豐島則在1970年代曾出現日本全國最大規模的非法棄置工業廢物事件,至2000年問題才得到解決,現在仍正逐步清理三十年間堆積的工業垃圾。
種種社會問題,令一度環境優美的島嶼,變得充滿污煙瘴氣,能離開的島民都離開了,只剩下不願或無力遷出的老人在當地渡過晚年。於是,日復日年復年,瀨戶內海的島嶼們,便遭日本人漸漸遺忘。
Benesse嘗試透過藝術,解決這個問題。眾多的藝術品吸引了許多年輕遊客來訪,為當地帶來一股新氣象。此外,在直島旅遊業變得日益興旺之際,愈來愈多喜歡慢活的年輕人也乾脆在島上住下,經營民宿或餐廳等維生。
「願能看見公公和婆婆的笑容!」雖說這怎麼看都像公益活動標語,然而這確實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口號,也是福武總一郎營運其「公益資本主義」企業的理念。正因為理念相通,福武總一郎才會成為藝術祭的總製作人。「我們的理想,是以某種特定方式展現藝術,令觀者得以感受當地環境和人文之美,進而鼓勵他們積極面對將來,開拓更美好的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
在瀨戶內海發現藝術之外的藝術(下)
【《典藏投資》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阮劇團 學子返「嘉」 體會純粹的美好


阮劇團主要成員:(左起)盧志杰、汪兆謙、林靖雯。(許斌/攝)

【文字/汪宜儒】
身為嘉義地區的第一個現代劇團,從草創至今已邁入第十年的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說:「這是個最壞的地方,也是最好的地方。」從克難的廢棄月台、老舊公寓的游擊演出,從台上演員比台下觀眾多的荒唐紀錄,一路走來,阮劇團如今已是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駐館團隊,由他們開辦的「草草藝術節」已成南部地區一藝文盛事,今年開跑的「藝文播種」、「劇本農場」雙計畫,更顯現了他們的活力與遠見。
傻氣的堅持 換來鄉親的支持
畢業自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目前還正在攻讀戲劇研究所的汪兆謙說:「我永遠記得高中時期為了要看戲,得和同學搭火車到台中或台南、高雄的辛苦與不方便,所以我想回到故鄉,讓嘉義人也有戲可看、讓外縣市的人也有到嘉義看戲的選擇。」
自大學起,利用寒暑假的空檔,汪兆謙召集了當年高中社團的同學與學弟、妹們,相約每年要固定一起回嘉義「作戲、玩一玩」,那是二○○三年。回想那些年,那些舉動與想法動機單純得幾近透明,「幾乎是沒有想太多,沒想過當時嘉義沒有劇場,沒想過沒錢,更沒想過未來。」僅靠著一股草莽的衝動與熱情,四個寒暑假就過去了。最初,因為演出場地克難、不定,他們曾在荒廢月台的演出時遇上地痞流氓的刻意挑釁,在老舊公寓的演出時,為了怕深夜大雨的侵襲會淹進室內,副團長盧志杰索性睡在陽台邊,「一旦水淹起來,我的頭一定立刻感覺。」
如此傻氣的堅持,漸漸感染了人親土親的嘉義鄉親,厝邊頭尾開始相挺,有髮廊設計師贊助妝髮,還有包子店、紅茶店的老闆提供點心,重要的是,「看戲」這活動,開始在原本被人戲稱「文化沙漠」的嘉義扎了根。直到二○○六年,因應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落成,阮劇團正式登記立案,也成功申請成為駐館團隊,終於有了一個落腳處、一個正式的演出場地。
「北藝風」扶助 一步步學習經營管理
走往劇團的第二個發展階段,雖然看似有家有成,但汪兆謙這才發現,「認真經營劇團」再也不是寒暑假的好玩做戲,不是靠著參與團員回家跟爸媽拿個幾千塊錢湊一湊就足夠。如何與演出場地開技術協調會,如何開源節流、分配預算、管控現金,如何行銷宣傳,一道道現實挑戰就像是candy crush裡不斷冒出、阻擋發展的邪惡巧克力。好在,他們申請成為臺北藝術大學育成中心「北藝風」的團隊,一步步學習經營、管理劇團的法門與訣竅,雖然難免得跟家長調頭寸,有時也得靠有正職工作、穩定收入的團員們資助,但總算是從只會躺著的嬰兒期進化到能站起身的學步期。
在每年的固定演出之外,他們還在二○○九年開始「草草藝術節」,每年初春三月,針對嘉義地區高中職與大專院校所有熱愛戲劇的學子,推出結合戲劇演出、展覽、街頭表演、創意市集和講座的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戲劇,開拓創意想像可能。
汪兆謙說,高中時期自己曾拉著社團成員和嘉義女中話劇社的同好們一起參加了文建會與紙風車劇團所舉辦的「超級蘭陵王」話劇比賽,因為一路打進決賽、上了台北,這才大開眼界,「如今,我們這批人都回『嘉』了,覺得該讓熱愛表演的孩子在嘉義就有機會上台展現自我,與人交流也開眼界 。」
耕耘土地與劇本 打造創作長遠之路
今年起,他們又開始了「藝文播種」與「劇本農場」雙計畫,前者效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精神,要陪伴孩子親近藝術、免費演戲給孩子看,預計以五年時間募集外界的捐助,要免費到嘉義地區所有國中、小學演出。
後者是他們眼見台灣劇場界鬧劇本荒,團員們也因為忙於行政或其他事務也未必有心力專心創作,在王友輝老師的協助下,他們提供年輕劇作家一個專屬創作的空間,透過每個月的聚會、出遊等方式,讓劇作家激盪出靈感,接著以讀劇排練、出版劇本集等方式進行成果發表。
以劇團之力開始了很多計畫、開啟了很多可能,卻不免有人質疑:你們阮劇團做這些,跟創作有關嗎?意義又是什麼?汪兆謙對此很坦然,「我們培養觀眾,跟在地連結,與土地親近,是與創作最有關的。你想喔,努力專心創作到了最後,抬頭才發現沒有觀眾,有什麼意思?」
汪兆謙說,在地這件事需要經營,需要親身觀察、生活、融入,時間久了,大家知道我們阮劇團真的想做,是玩真的,就會理解、支持。他認為,草創期的那段日子,是阮劇團累積關係、培養在地情感最重要的起頭,「雖然人家說我們苦,但從那些日子走來我一點都不沮喪,每當我想起八○年代台灣小劇場剛剛萌芽的時候,那些前輩們也是那樣擠在小地下室或小公寓就開始排戲的純粹美好,我就很有力量。」
劇團小檔案
創團時間:2003年
靈魂人物:團長汪兆謙、副團長盧志杰
重要作品:《PROOF求證》、《兩光專門學校》、《民主夫妻》、《金水飼某》
目前計畫:「草草戲劇節」、 「藝文播種」、「劇本農場」計畫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義美小泡芙用過期原料 12萬箱早已下肚

〔自由時報記者余瑞仁、邱奕統、楊雅民/綜合報導〕知名食品大廠義美食品公司驚傳使用過期原料生產泡芙系列產品,達十二萬箱、一百四十四萬包!
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去年就接獲檢舉,揭露義美食品使用過期原料,衛生局去年七、八月間曾前往稽查,因無搜索權,查無下文,因此報桃園地檢署追查偵辦。
龍潭廠長等4人坦承
桃園地檢署上週搜索義美龍潭廠,查扣標示「過期」的原料投料單等,包括廠長等多人都坦承使用過期原料產製食品。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掌握,這批過期原料,已由義美生產了一百四十四萬包泡芙,昨晚通報各縣市衛生局通知各賣場將相關義美泡芙產品下架,但估計產品已全數進入消費者肚中。
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戴文亮表示,義美公司龍潭廠涉嫌自一百年起使用約一萬公斤的過期原料,直至去年才用完。
檢調將再查其他產品
檢調指出,目前查出的過期原料包括「大豆分離蛋白」、「可可脂(含優酪、煉乳、巧克力等)」與「Milano」,所產製食品範圍五花八門,除小泡芙系列外,也可能用來製造巧克力酥片及多樣冰品等。
檢方上週四向法院聲請搜索票,指揮調查局新北市調查處,會同衛生局人員前往龍潭廠搜索,扣得廠方留存的原料帳冊,更扣得當時的廠方原料單位向生產線的投料單等証據,單子上還註記有「過期」字樣。此外,廠方相關人員包括廠長、品管人員、原料單位與生產線至少有四人在被傳訊時坦承確實使用過期原料。

衛生局去年接獲檢舉
縣府衛生局食藥科長楊文志昨天率員前往義美食品龍潭廠稽查,調閱進貨資料發現一批大豆分離蛋白(即植物性蛋白)在二○一○年八月即已過期,廠方在二○一二年七、八月生產泡芙系列商品時,居然還將已過期兩年的原料添加進去,生產出十二萬箱產品。換算成市面販售的小包裝,有高達一百四十四萬包流竄全台。
楊文志表示,該商品全台每月熱銷十五萬箱,問題產品在市面上恐早已銷售一空,甚至已遭消費者吃下肚。約談後發現,龍潭廠方早就知道原料過期卻還使用,明顯有故意行為。
義美食品公司協理蔡永富昨晚趕抵龍潭廠做危機處理,坦承義美龍潭廠去年七、八月生產的十二萬箱小泡芙系列產品使用過期的大豆分離蛋白取代奶粉產製,會懲處失職人員。對檢調所指的「可可脂」與「Milano」,蔡永富則說並非過期原料,而是進口時發現有「溶出」狀況,經檢測品質並無問題才繼續使用。
衛生局立即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一條規定,可開出三萬至十五萬元不等罰單,通報各縣市衛生局注意,將該批號商品下架,同時將擴大追查。
義美道歉 主動回收
義美食品昨發表致歉聲明,強調這次的事件,純粹是生產線作業人員對品質管制認知不同所致。因植物性蛋白原料,國外廠商是以「常溫保存」的條件,計算出一年的有效期限,但義美進口後一直儲藏於2-5℃冷藏庫,所以作業人員認定保存期限可以延長,且係在檢測確定品質無虞後才使用,生產的泡芙也經過檢驗,確認品質無問題。
義美表示,已主動回收去年七、八月製造的小泡芙產品,消費者如發現有去年七、八月製造的小泡芙,也可向義美辦理退貨。

■ 時事民調/食品大廠使用過期原料,製造12萬箱小泡芙,依現行法令最高可裁罰15萬元。請問,你認為應該加重罰責嗎?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杏林花苑

香港蘇富比40周年 拍得21億8,000萬港元

【撰文╱CANS藝術新聞】

拍賣現場。
(CANS藝術新聞╱提供)


香港蘇富比2013年春拍於4月8日結束,總營業額達21億8,000萬港元。自2011年受到全球經濟下滑等因素,藝術市場開始進入調整期,揭開2013年亞洲拍賣序幕的蘇富比革外受到期待,在各項藝術品中也創下佳績。本次拍賣中「張永珍博士雅藏清康熙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以單本圖錄高規格做為主打拍品,終以7,400萬港元高價創下康熙瓷器拍賣紀錄。近現代書畫中張大千的工筆仕女作品〈蕃姬醉舞圖〉以2,300萬港元拍出。「溢彩流光-重要私人時計珍藏」晚間拍賣成績非凡,22件拍品全數拍出,成交額高達1億2,400萬港元,〈百達翡麗「喜鵲聚寶鳥巢」座枱鐘〉以1,804萬港元成交。
香港永寶齋翟健民 以7,400萬港元高價投得康熙御製琺瑯彩瓷
4月8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圓滿舉行,「瑞蓮溢芳:張永珍博士雅藏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之五」、「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儒雅清蘊(三)」三個私人珍藏專場,與常設之「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共拍得5億4,200萬港元,四場拍賣中共有9件拍品以逾1,000萬港元成交。
此次最受矚目莫過於「瑞蓮溢芳:張永珍博士雅藏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專拍,此盌乃張永珍博士兄長、著名鑑藏家兼骨董商張宗憲的舊藏。此盌底書藍料「康熙御製」款,巧繪蓮塘景致,圖樣獨特,未見有相類盌器著錄於冊。康熙年間,畫琺瑯彩藝自西方傳入,技術繁複,此盌雖屬雛例,卻已體現藝匠的爐火純青,盡展琺瑯彩之美。張宗憲先生於1983年以52.8萬港元購於香港蘇富比十周年拍賣,1999年再次釋出市場,張永珍博士以1,200萬港元拍得。本次是支持蘇富比四十周年誌慶再度亮相香港蘇富比拍場。4月8日拍賣當天,先拔頭籌,經過於11口叫價後,由香港「永寶齋」翟健民以6,500萬港元落鎚,加佣金7,400萬港元投得,刷新清康熙瓷器拍賣紀錄。
隨著經濟波動,明清高檔瓷器精品雖不如前兩年,動輒數千萬港元屢創天價,但接手依然穩健,明嘉靖〈五彩「荷塘魚藻」紋罐〉以2,588萬港元成交,明〈鈞窯天藍玫瑰紫釉棱口花盆〉以1,684萬港元成交。2007年後漲幅最大的清三代瓷器,清雍正〈粉彩「蟠桃獻壽」圖圓蓋盒〉4,300萬港元成交、清乾隆〈霽青地描金開光式題詩粉彩「花卉圖」鋪象首四方瓶〉以2,140萬港元成交,表現尚可。自2010年「翦淞閣」兩件楊玉璇製田黃白芙蓉羅漢創下千萬人民幣天價後,帶動了壽山石人物雕的一波熱潮,除此之外,這兩年田黃的拍賣價格更是一路飆升,明星拍品「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儒雅清蘊(三)」中的十七世紀〈田黃留皮雕「坐獅觀音像」周彬製〉也不負眾望以2,140萬港元成交,為本場拍賣的一大亮點。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水土之爭 重探台灣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的美學意識(下)

【文/高千惠】
三、 淮南式現代化現象在台灣
台灣自明清以降的渡海書畫世界,乃至20世紀南來的先期書畫家,大都是「淮南思維」中,「形而上路線」的奉行者。日治時代的油畫藝術家,因繪畫內容而多成為區域風土景觀的年代視覺記錄者。他們多以印象派、表現主義的形式,表述區域色彩。至於1950至1960年代的台灣抽象藝術,則是以中國古典繪畫的審美概念去面對西方抽象藝術,再度與中國哲學裡的精神狀態相呼應。
1990年代台灣戰後第二個美術運動,以淮南思維中的形而下文化為前鋒,強調具象的、現實的、看得見的區域文化符碼和民間力量。在「低藝術走高化」的藝術潮勢下,台灣當代本土藝術創作者,幾乎都從庶民生活或通俗文化中擷取材料。從這兩條「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淮南思維之交替上,台灣近代藝術表面上接受了與時俱進的西方藝術訊息,但本質上,其「區域性」或「台灣性」,卻比破四舊之後的中國,還具「淮南性」。
概述台灣的「淮南式現代性」。在訊息和形式上,台灣百年藝術雖受印象派、野獸派、抽象表現、普普藝術、鄉土寫實主義、德國新表現主義、義大利的超前衛、美國新意象的影響,但在尋找與西方不同的「區域本土美學」時,則多以在地民間品味,或以通俗文化元素作當代藝術語境的表現。透過形而下的世俗性文化物質與其表徵意義之轉換,遂形成了1980至1990年代的「區域本土美學」的面貌。
在論述方面,台灣1980至1990年代期間,所出現本土藝術批判抽象水墨藝術的現象,若從社會階級意識上看美學品味的轉化,乃是以淮南思維中的形而下文化(庶民信仰),批判了淮南思維中的形而上文化(文人精神)。這個階段,台灣當代藝術在後現代多元文化語境中,多擷取廟會文化、民間宗教、物質建設等題材。
在作品方面,在這段時期,台灣藝術家除了以鄉土景觀或常民生活為題材,許多雜家式的多元文化亦出現,產生集民間宗教、通俗文化、庶民俗豔美學的品味。在文本上,這些民間宗教與通俗造物,多溯及《山海經》、《搜神記》加上六朝誌怪種種傳奇小說內容,以及台灣民間社會事件與地方傳說。以漢字史書群冊所構成的「漢籍文化」,以及由庶民生活信仰所構成的「泛–漢俗文化」(包括南方百越文化),形成了台灣文化的重要母體。
具台灣當代文創代表的藝術類型中,「雲門」舞團的名稱,其命名,來自於中國古書《呂氏春秋》中有:「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之句,雲門,意指傳說中黃帝時代舞蹈的名稱。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多融合舞台劇及京劇。以野台戲路線走進國際的團體為歌仔戲劇團明華園,演出內容亦多屬「漢籍文化」。民俗藝術加上民族精神的布袋戲,1970年代由黃俊雄領導的劇團所創造《雲州大儒俠》,乃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至於寺廟文化、藝陣文化、電音三太子等,無不具「泛–漢俗文化在地化」的色彩。
四、 上層美學與中下層美學的年代拔河
從「淮南式的現代性」出發,可以重新審視台灣現代主義運動和本土主義運動的內部關係。水墨藝術並非等同「大陸型」的文化思維;本土藝術也並非等同「海島型」的文化表徵。在歷史意識型態的詮釋外,我們可以看到這兩項美術運動,實則更接近淮南思維的文化美學之階級革命。
台灣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之爭,在美學上,內藏了菁英美學與庶民美學的品味角力。過度「菁英化」或「民粹化」,或是折衷出的多元並存,在政治意識與藝術趨勢的年代操作下,往往自製出文化生態與藝術市場的「土石流」。台灣當代水墨藝術何去何從,與台灣當代本土藝術何去何從,本質上,是同樣的文化課題。但如果一直只是「淮南二條路線」的年代拔河,可以看到,文化話語權是如何決定了文化美學的定格。因字數限制關係,以上僅在於提供一個概念,許多細節暫略。
註1  此部分,理念上擷自個人〈超越歷史與文化的注釋/當代水墨藝術的文化視域和論述演練〉(Beyo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notations / Cultural Scope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 in the Contemporary Field of Chinese Ink Art)一文。該文是針對香港藝術館所舉辦的水墨研討會的演講而寫,部分文字則發表於2013年5月,香港藝術館所舉辦的水墨研討會「中國傳統媒介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及論述」,暨「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展覽圖錄。
註2  此部分,理念上擷自個人於2013年4月於北京中國美術館「美麗台灣」一展的研討講稿:〈在純藝術與俗藝術之間/重探台灣藝術中的淮南思維、漢籍文化與漢俗文化〉。相關文亦將發表於中國美術研究院2013年院刋第三期。
註3  在1990年代中期,帝門藝評獎前後所評選的水墨論述,僅有1995年倪再沁的〈中國水墨台灣趣味〉。1997年則有彭明輝的〈從大歷史看水墨畫的困境〉,筆者的〈漁洋鼙鼓動地來,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4  元光元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學成為桌面上的顯學,黃老之學則轉戰檯下,積養出中國文化人的地下性格:不能經世濟國,就退隱養生,成為清談或指天道地的藝術社會,並產生一種個人主義和身心性靈結合的藝術家性格。其間,影響大衆生活文化思想最深的卻是西漢的「淮南派」。《淮南子》現存21篇,本名《淮南鴻烈》,表示博大、有力之意。此書典故極多,足以提供後現代藝術家許多關乎歷史游牧和煉金術的想像之源。
※延伸閱讀:
水土之爭 重探台灣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的美學意識(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第一屆台灣骨董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

【撰文╱CANS藝術新聞】

從左至右:掃葉山房林益成、尹愚、東京中央拍賣安藤湘桂、陳思璇、東風堂馮英柱、黎少明、周漢豪。
(CANS藝術新聞╱提供)


自從在2004年,「聚英雅集」在台北觀想藝術中心的展出後,台灣的骨董圈再也沒有大型的展覽,而經過時間的沉澱以及醞釀,在大家秉持著共榮互利,一同振興台灣市場的共識,在2013年,由台灣十五家骨董商、六家拍賣公司所組織舉辦的《TAFA第一屆台灣骨董藝術博覽會》盛大展開,在歷時三天的活動中,各家展位精品紛陳,且海內外嘉賓雲集,可說是十分成功圓滿,許多未參展的店家,也在展場外各自舉辦了各式的活動及展覽,也讓這幾天的台灣骨董圈十分熱鬧活絡,宛如台灣骨董圈的嘉年華會。
由邱欣俊組織、由許多台灣骨董商參與的第一屆骨董藝術博覽會在4月12日晚上熱鬧的展開,包含上榕堂、山遷草堂、明與愚、依舊草堂、居意古美術、周家店、耕心草堂、寒舍、雲中居、漱玉樓、慎德堂、羲之堂、應真藏、禮瀛東方藝術、疊璧山房等十五家,除了各家精選的展品之外,各自的展場風格也皆精心規畫,各有擅場。而六家參與的拍賣公司,世家、安德昇、沐春堂、易拍好、富博斯、正德,也各自安排了精采的預展,而特別贊助的正德拍賣、周家店、伍角船板、三省堂也為這次的展覽出了一份心力。至於三家藝術媒體〈CANS藝術新聞〉、典藏、大觀的現場展位也各有特色。
開幕酒會當晚,邀請了知名電視主持人,也是收藏家的戴忠仁先生主持,並請「清翫雅集」曹興誠先生與洪三雄先生,西泠印社副社長童衍方先生,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女士等致詞。此外,還安排了由陳思璇領軍的名模們為「明與愚」的設計作品走秀,許多對骨董及藝術收藏有興趣的知名藝人周杰倫、康康、伍思凱、S.H.E等人也都到了現場,會場上星光閃耀。當然,許多重量級的收藏家香港敏求精舍的陳永杰、清翫雅集的李明德等人及海內外的業者、拍賣公司,如東京中央拍賣的安藤湘桂、上海新海上雅集的孫仲良等,也都蒞臨華山參加此一盛會。
主辦單位在現場安排了雅致的茶席四席,以及台灣特色小吃,讓參與的貴賓們體驗一脈傳承下來的中式文人的風雅,及台灣在地的風味。由中華文物學會協辦的四場講座,曹興誠先生率先登場,帶來的「收藏家談美與藝術」演講,內容紮實精彩,且與會嘉賓回響熱烈。接下來林保堯先生的「山東青州造像藝術」,與第二天下午許宗煒先生主講「蒐藏的故事」及劉靜敏女士的「靈臺湛空明─傳統香文化賞析」,都十分受到歡迎。
第二天開始,在上榕堂展位的「白水清普洱茶席」也是一大亮點,漱玉樓從第一天開始的「香席展演」,也是會場的一個特色。第三天的重頭戲則落到了各家拍賣,在源源不絕的參觀人潮的帶動下,各家拍賣公司也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許久未舉辦大型活動的台灣骨董圈,有著優質的骨董行家、收藏家,更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立基點,在缺乏整合且市場轉移大陸的形況之下,沉寂了許多年,甚至讓人擔心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但在這次邱欣俊先生的號召,且各家骨董業者熱烈響應之下,不僅僅是展品精彩萬分,也讓許多海內外的藏家、業者都感受到台灣的團結與實力,也讓兩岸三地產生更多正向的互動,相信在這次的活動之後,也對台灣骨董圈有更多正向的刺激。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從2010年的中上環開始 羅維明的《幻想香港》

【文/蕭恒】
1857年,看似是中國史上無關痛癢的一年,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 (185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以其「大歷史觀」分析,這一年其實是明朝自盛而衰的轉捩點。
2010年,日後在香港史上,或許同樣是看似無關痛癢的一年,沒有89聲援民運、97主權移交、03五十萬人遊行等大事,各種政治抗爭與社會運動已司空見慣。這一年,香港資深評論兼創作人羅維明,拍下一部叫《幻想香港》的電影,捕捉香港2010的政治經濟面貌,彷彿預示著這一年其實也像「萬曆十五年」般,反映著歷史洪流的轉向。

《幻想香港》劇照


訪問中羅維明不斷強調《幻想香港》的時間性。「千禧過了10年,在踏入下一個10年之前,是時候檢討。」2010年政府推出令人失望的政改方案,80後青年聚在立法會前發表青年行動宣言,香港人繼續爭取民主普選無期。也是在2010年,政府活化百子里,紀念辛亥革命百週年。同樣是要爭取民主,兩場不同形式的運動,相隔百年遙遙呼應,地理上卻又如此相近。《幻想香港》將2010年置於香港歷史進程的脈絡中,賦予其歷史意義。
《幻想香港》亦賦予中上環極其豐富的涵義。那天的訪問就在羅維明位於上環的工作室進行;整部電影的取景,也在中上環。這區有面臨活化以紀念辛亥革命的百子里,有議事論政、政黨角力的立法會大樓,有見證6、70年代社運、開始千禧年保育討論的天星碼頭,有特首居住辦公的禮賓府,有經歷金融海嘯後各大銀行的總部與辦公室等等。
望著上環對開維港的景致,羅維明侃侃而談片中各個場景的隱喻。電影開始,汽車在禮賓府附近的斜路「拋錨」--與特首要政改「起錨」相映成趣--然後鏡頭俯視髹在路上望左望右的箭嘴,任職攝影師的主角要決定左傾還是右轉。鏡頭對著中環金融海嘯後的銀行,滿是苦主的抗議;泡沫爆破背後其實是連環欠債,不就像主角被人追債是又要追討廣告公司欠他的工錢麼?「個人面對日常事件與社會經濟大環境,其實是同樣境況。」羅維明說。

《幻想香港》劇照


《幻想香港》裡的中上環網羅昔日與今天、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呼應,給出一個充滿象徵意義 (symbolically loaded)的中上環景觀。當然象徵隱喻還出現在百子里七一吧一幕,示範殖民地舊鈔票的不文摺法,今日沒有舊鈔,港幣不再是hard currency,反而人民幣硬幣拼出米老鼠才是致富之道。
那麼如何才找得到我們曾經熟悉的香港?主角要從中環去香港仔,問道於清道夫 (由70年代社運先鋒莫昭如客串飾演),答曰要乘70或80號巴士。70號巴士往香港仔真有其車,但當年貫通中環柴灣的80號線卻早已不復存在。當下70年代冒起的和生於70年代的,仍然是在建制裡生存的「香港仔」,80後又如何尋覓一條通往屬於他們自己的香港路線?
羅維明自言沒有趕上參與香港「火紅年代」的青年社會運動,而出現於片中的莫昭如與鍾偉祺,正正是當中的代表人物。對他來說關心也是一種參與,而他也特別關心今日的「80後」於政治參與和社會運動能否承先啟後。對於這一群年青人,他寄予厚望。
萬曆十五年埋下大明江山滅亡的伏線,《幻想香港》倒是嘗試點出2010年如何由一群80後開啟了香港政治的新局面。羅維明指出:「過去幾年,就靠他們踴躍參與,許多社會話題才受大眾關注。」而在天星保育、菜園村等之後,「反政改」是80後第一次主導政治層面活動,他們在立法會前的宣言,甚至可能標誌著香港政治生態的新開始。

《幻想香港》劇照


當許多評論批判香港的淪落,羅維明對於這個城市的想像卻不是那麼悲觀,正面的想像由其文字著作《香港新想像》一直延伸至《幻想香港》。主角在公園看到小朋友吹肥皂泡,遇見未來棟樑是一片歡樂氣氛,卻也不排除美好景象如泡沫破滅。最後另一名攝影師在七一吧門外向主角問如何乘車到香港仔,情境一如主角最初向莫昭如問路,顯出《幻想香港》對於香港人公民參與的傳承仍然有著信心。
以攝影師為主角,是否也是一種隱喻,以言明《幻想香港》要紀錄當下香港之志?從他的回答可見,以攝影師為主角,不無此意;但更重要是因為他身邊有許多好友是攝影師,他自己也有攝影創作,取材現實令角色更立體。《幻想香港》中,許多情節都源於真實,看過《香港新想像》一書也會知道片中碼頭神經病患的自言自語真有其事;而主角在七一吧與鍾偉祺的對話,其實出自羅維明與鍾偉祺的閒談。
《幻想香港》能夠成事,全靠朋友。羅維明多番強調這是一個資源緊絀的製作,不計器材只花了1萬港元。拍攝也得要朋友、親戚、學生仗義相助,最大困難是義務幫助的人很多時只能抽到1天半天時間,餘下工作唯有自己一力承擔。有影評批評電影後半以搖鏡紀錄片方式拍攝立法會現場,與前半的劇情敘事不協調。羅維明一方面指出兩部分在內容上的呼應,另一方面承認器材人手不足,一部攝影機要同時錄影收音,拍攝立法會現場難免有瑕疵。能夠以如此資源完成一部電影,他說:「是一種鼓舞,卻不值得鼓勵。」

羅維明


反倒是談到試映會後沒有人主動接觸發行,他略帶失望。公映與否,絲毫沒有動搖他以電影捕捉香港2010這個重要時空的信念。用羅維明的話來說,照片、電影是「客觀記錄,主觀投入」。片中一幕,主角夢見拍下的照片只餘空白,反映著「把持不到自己的過去的焦慮」。推動著他拍攝《幻想香港》背後,或多或少是這種把持過去的焦慮情緒;同時他也寄望80後青年掌握未來,實踐在立法會前誦讀的宣言。
就讓《幻想香港》為80後、為我們、為香港,立此存照。
DATA
《幻想香港》將於5月的新北市電影節放映,詳情請上官網:
http://www.ntpcff.com.tw/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夏霏/無痕式戀人

【撰文/夏霏】
我用的瀏覽器中,有一個功能很特別,叫做「新增無痕式視窗」。因為搞不清楚這功能有什麼作用,我一直沒有使用過。直到友人來家中借電腦,我才第一次見識到它的功用。
「這是什麼功能?」我問。友人說:「按下這功能,你所瀏覽的頁面、帳號密碼等就不會記錄在電腦裡,很適合在外使用電腦時使用。」「感覺對隱私很有保障呢。」我說「是啊!」友人眨眨眼,「也是不錯的偷情功能。」我大笑。
無痕式戀人之一:地下戀人,臉書各自單身。
「無痕式視窗」讓我想起友人A與男友之間的關係。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A交了男友,但她從不帶男友出席任何聚會,臉書上的感情關係也總是顯示:「單身」。問她為何這麼神祕兮兮,她說:「宣稱自己單身,頂多被問為何不交男朋友,我用『工作太忙』、『緣分沒來』敷衍過去就可以;但有交往對象,好事者就會問他的年齡、職業、收入、為什麼還不結婚……應付不完啊!」為了保持低調,A和男友約會時從來不在臉書上打卡、為對方按讚留言,更不會張貼對方的照片和合照,宛如偶像明星地下戀一般。
「喂!妳也太神祕了吧!就連我們這群姊妹淘都無緣見到傳說中的『姊夫』尊容。」我們不只一次抗議道。「如果交往得夠穩定,一定會發喜帖邀妳們來喝喜酒的,到時候不就見得著?」A笑笑,「如果不幸分手了,代表無緣,也沒有認識的必要啦!」仔細想想,A說的也不無道理。不過,難道她不怕兩人在網路宣稱「單身」,容易招來追求者嗎?A自信地說:「那得看追求者功力如何?兩個人感情好,怎麼可能有小三介入的縫細。再說,不也一堆宣稱『穩定交往』、『已婚』和整天在網路上曬恩愛的情侶說分就分?」或許,正如A所言,網路上眾多宣稱單身的人們,身邊或許都藏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無痕式戀人」也說不定呢!
無痕式戀人之二:愛情失憶症
說來,因為「愛情失憶症」造成的「無痕式戀人」其實還不少。
「前幾天,一個很面熟的男生來加我好友。我正納悶這人怎麼這麼面熟,去他相簿一看,這不是曾經交往過半年的前男友嗎?當時愛的轟轟烈烈,現在我竟然連他名字都不記得了!你說誇不誇張。」她說。
「我也老早就忘記分手女友的名字了,年代久遠,也想不起來當初為何和她在一起。只能說,我們算是『活在當下』的奉行者吧。」他說。
不過,我覺得最扯的,還是以下這個例子。
友人阿達臨睡前來了通電話,口氣急促:「霏霏,我知道妳晚上不喜歡接電話,但是我碰到超瞎的事,忍不住現在就跟妳說!」我打了個哈欠,「說吧!反正你的戀情一向很瞎。」「妳還記得小魚嗎?當初她劈腿甩了我,分手後對我忽冷忽熱。後來失去音訊兩年,今天竟然寫了封電子郵件問我是誰?說她發生意外失去記憶。我故意不跟她說我是她前男友,只是跟她閒扯瞎聊,她竟然說對我很有感覺,想和我交往看看……。妳說誇不誇張?」阿達激動的說。
愛情防護員 夏霏
文字是呼吸;小說是人生;星座,是我的讀心術。十二歲開始創作,嗜創意、愛情、音樂、文字、電影。目前為專業講師、新浪星座專欄作家。
「想入霏霏」部落格www.wretch.cc/blog/fay88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五月號;訂閱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2013倫敦春拍預覽

【文/游智淵】
即將先後於5月14、15日舉行的倫敦佳士得與蘇富比,在此市場調整之際,紛紛以具吸引力的預估價奮力推出市場可能買單的各項中國瓷器工藝品。
佳士得「中國瓷器與工藝品」拍場推出300件自唐代至20世紀的各式拍品,其中不少為出處可靠且令市場耳目一新的英國及歐洲私人收藏,奠基於去年(2012)秋拍的成功經驗,再次主打玉器、瓷器和佛像,預估價在2,000到45萬英鎊之間,此拍總成交金額預期將超過550萬英鎊。此外,繼去年紐約佳士得「盧芹齋藝術文獻專拍」之後,此季亦推出倫敦知名漢學書店「寒山堂(Hanshan Tang)藝術文獻專拍」。

佳士得編號217清乾隆/嘉慶〈粉彩描金玲瓏塔〉一對,高分別為263公分、248公分,預估價25萬~35萬英鎊。

明星拍品首推首次現身市場、出自義大利佛羅倫斯菲耶索萊中世紀Vincigliata古堡的編號217清乾隆/嘉慶〈粉彩描金玲瓏塔〉一對(高分別為263公分、248公分),器呈六面仿樓閣式,仿木紋框青花山水圖底座之上,一座為九層,另一座為八層,此類瓷塔為市場上首例,除底座之外,每層六面拱型塔門開合相間,底層塔門未開面則繪以內含折枝花卉之海棠式開光。每層樓閣覆有綠彩勾繪之瓦頂,飛簷翹起處垂以風鈴,四周圍以欄杆,杆柱上立有金彩瑞獅,可能是毀於太平天國之亂的南京大報恩寺。此對瓷塔為1950年代買下此古堡之堡主所發現。同類物件可見於1954年入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巴黎色雷斯國立陶瓷博物館的例子。預估價25萬~35萬英鎊。
預估價分別為35萬~45萬和25萬~35萬英鎊的編號176元/明〈彩繪泥塑佛像〉(高122公分),以及編號178明初〈彩繪泥塑菩薩像〉一對(高135公分)亦十分令人矚目,佛像結跏趺坐,袒胸著通肩袈裟,下裙繫於腰間,手持禪定印,肉髻生於滿頭黑色螺髮前方,面相豐圓飽滿,方頭大耳,斂眼、寬鼻、厚唇,體型寬碩,以浮凸漆線紋樣裝飾之金漆袈裟內裡外翻處施紅彩,額頭內凹白毫處及雙唇亦施紅彩,肌膚外露處皆有色彩斑駁的痕跡;兩尊坐姿相對襯的菩薩像風格與之如出一轍,皆成單足彎曲平放而另一足垂下踩於蓮花之上,左手垂於腹前,右手舉起,其中一手握經卷,皆頭帶化佛高冠,頸帶項圈,手足帶環。
此拍掐絲琺瑯器代表為出自一歐洲卓越收藏的編號143清乾隆〈掐絲琺瑯瑞象〉一對(長48.2公分),體態圓潤堅實,結合鎏金、掐絲、錘鍱技法,工藝規準精巧,琺瑯釉填施,簡約高雅,寓意吉祥,1988年曾由倫敦With Partridge(Fine Arts)藝術公司經手,為該公司當年夏季展覽之展品,預估價20萬~30萬英鎊。其他值得留意的還有預估價6萬~8萬英鎊的編號147清乾隆〈掐絲琺瑯夔龍蓮紋獸耳啣環雲鈕蓋瓶〉(高45.7公分),底具「乾隆年製」楷書款,出自1955年8月27日購自Hardiman of Royston的英國私人收藏,纏枝蓮紋與北京故宮所藏之掐絲琺瑯軍持一致,此器頸部造型十分罕見,可與台北故宮所藏乾隆〈掐絲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瓶〉相比較,可能為嘗試將之與伊斯蘭或歐洲器物的造型相結合的創新之作,器形為目前所知之孤例,預估價6萬~8萬英鎊。
瓷器有出自1950~1970年代歐洲私人收藏的編號189清雍正〈灑藍地留白花卉紋盤〉(徑33.5公分),鈷藍地釉色濃豔均勻,或盛開或含苞之帶葉折枝花留白並以白色化妝土立體描繪花瓣及葉脈紋路,十分近似的物件可見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玫茵堂舊藏、羅馬寶格麗(Bulgari)舊藏,預估價12萬~15萬英鎊。
玉器拍品陣容頗強,編號28的18世紀清〈青白玉「連年有餘」活環耳奩〉(徑28公分),玉奩立於四矮足之上,器內高浮雕三鯉魚口啣靈芝於水草間悠遊,器外於內凹頸部環雕一圈浮凸的雁鴨,口緣與肩部兩邊雕刻立體獸首銜環耳,出自歐洲重要私人收藏,曾為蘇格蘭貴族John William Buchanan-Jardine(1900~1969)舊藏,後於1947年1月28日購自倫敦知名古董店Spink and Son,預估價8萬~12萬英鎊。編號54的18/19世紀清〈白玉痕都斯坦式纏枝蓮紋活環扁蓋壺〉(高18公分),壺身淺浮雕圖案式組合之蓮花與葉紋,流口與手把皆雕成葉子造型,壺蓋亦雕以淺浮雕圖案式花紋,四面刻有淺浮雕和立體銜環,20世紀初由歐洲貴族藏家祖母購於亞洲,預估價5萬~8萬英鎊。編號129元代〈青玉龍鈕方印〉(5.2公分),來自歐洲私人收藏,為難得的早期玉印,類似物件可見1975年5月1日~6月22日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展出大英藝術協會(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與東方陶瓷學會藏品之「歷代玉器特展(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預估價2萬~3萬英鎊。編號16的18/19世紀〈碧玉仿古饕餮紋出戟觚式瓶〉一對(高29公分),器形仿自商周青銅器,並在獸面紋的設計、蕉葉及回紋的安排加以摹古創新,預估價5萬~8萬英鎊。
【《典藏古美術》2012年5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張讓/想到雲裡霧裡的人

【採訪/翟翱】
從感性到主知,張讓散文所欲探討的,從來都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觀察或感動,而是構成表面背後龐雜難解的部分。此次新作仍維持著張讓一貫的散文邏輯:情感須待以時間下筆,知識得服膺於美的感動。張讓筆鋒所及,世界可知與不可知的種種,都在她的文字中有節奏有節制地顯現,像是茶葉在冷泉中緩緩舒張開來,悠悠散漫香氣。張讓的散文由是清冷而富回想之味。
Q.您的文章一直被認為偏向知性面,而我自己的觀察是覺得您其實同樣善於捕捉生活中靈光閃現的時刻,類似您在〈詩的時刻〉中提到史提芬.鄧恩那首〈從一個藝術家畫室回家途中〉情境:「……儘管我不是個/會為美而停車的人/我停了,下車,這才領略到/最初的故事是怎麼眨眼暗示/另一個世界。彷如/我正見識某種寂靜的/神靈盛會,不然就是尚未升天的死者/以隱語交談。」然而您除了當下的美感經驗之外,常常追問:這一切所為何來?您在寫散文的時候是否曾意識到自己喜歡「追問」這件事?
A.我天生喜歡問為什麼,小時候常常問母親為什麼這個為什麼那個,她回答我又會再問為什麼,所以有時候會把我媽搞到發瘋。這純粹就是好奇。譬如說小時候買來的雞蛋母親說要先洗一遍,但我就會覺得看起來很乾淨為何要洗?我想我不是那種長輩要你做什麼就乖乖接受的人。我會先問為什麼?我適合當哲學家但也不是哲學家,也缺乏科學家的實證,什麼都不是,所以就變成了寫文章的半吊子。
雖然我常常在文章裡東談西談,但我的出發點是:無知。因為我不知道這件事,所以我對這件事情產生好奇,我會去追問,去探索,去尋找解答。可是只做到某一程度,我想我還是不會真的打破砂鍋問到底。如果真的要問到底的話,我大概就會是科學家了。我寫探索的過程並不是要跟人炫耀說,你看看我做了這麼多功課,然後我有這麼偉大的答案可以給你。而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從無知到知道一點點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相當有趣。所以把它寫下來。
我不喜歡那種高高在上的散文,以俯視的角度面對讀者,如果我寫的東西給人那種印象,那我就完了。再無所不知的人,相對於整個世界,你知道的都只是一點點,沒有資格俯視眾生。尤其我年紀愈大,愈覺得再大牌的人也是無知的。常在心底響起一個聲音是:說得太多了,說得太多了,少說一點。
Q.您在第一本散文集《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提到,好的散文「提供明晰的視野,獨特的情懷,給予世界透明流動的感覺。」也自詡要「要創造一種氣象」、「即使在最感動的時候文字也壓抑平淡到近乎冷漠──我害怕濫情,不事思考的文字。」這段文字提供了我們三個關鍵字觀察您的散文:視野、氣象與平淡,至今仍受用。您是如何在最初的十年之內就集結了這樣的散文看法?
A.這跟出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出國的話,我想我的整個寫作會很不一樣。
中國有很深沉的抒情傳統,當年還是文青的時候覺得就是要寫抒情的東西,所以最早時我都寫陳腔濫調的抒情散文。到了美國之後,大量閱讀英美的作家──不同於中國作家,他們不會把感情隨時掛在文字上──才發覺有另一種表現的方式:西方的文字,比較知性,並非壓抑而是收斂。像是彎過一個彎,發現不一樣的風景,而我比較喜歡這樣的風景,比較適合我的個性。
現在我又到了另一個彎,發現文章收斂太過會變得太乾,成槁木死灰。所以收斂而不了無生氣才是好的。有時會覺得左寫不好右寫不好,變成這本書序裡頭我提到的,一篇文章琢磨再三。一刪再刪,覺得都可以不要,刪了之後又一點一滴地加回滋潤感情的東西,要動人要不濫情。但有時候,磨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好的東西。最高明的作法是,你完全沒有談到你要表達的情感,看似顧左右而言他,但又統統都表現出來了。可是我覺得我還沒有做到。
Q.您當時所謂的「氣象」是指?
A.以前喜歡李白,所以寫文章追求氣象,是指大氣磅礡的感覺。當時覺得古典散文或駢文能夠達到那樣的氣派,但是民國後的散文沒有人可以辦到,因此當時把氣象當作我的目標。
Q.您似乎愛用視覺來比喻散文?除了上文提到的「提供明晰的視野」給讀者,您在《剎那之眼》後記也提到:「文學做的乃是顯微鏡兼望遠鏡的工作。」
A.我想寫作者都必須給自己一個幻覺:自己的東西有某種價值,可以跟別人分享。沒有這種幻覺的話,大概就寫不下去了。我現在的改變是,常常覺得我一無所知,別人知道的比我多,別人經歷的事情比我經歷的有趣,這樣的話我寫的東西又有何必要?一旦這種想法很強烈的時候,就會破壞了我寫作的心境,寫不下去。
Q.您說現在寫文章常陷入刪刪改改的糾結,是否會感到篇幅愈寫愈少?
A.未必。但現在寫作者得面對的現實是,沒人在看了寫那麼長幹嘛?即使在看書的人,也受科技、習慣影響,偏向閱讀短小輕快的東西。雖然我現在寫的不乏大題目,但不會像以前那樣長篇、緻密、一氣寫下來,而會把它變成短的篇章,化整為零,讓讀者感覺不那麼沉重,藉著短小跟分散讓他們比較好讀吧。很多人跟我說,看不懂我的散文,但這不是我偏好短小的原因;而是老來心境愈來愈偏好短的文章,幾乎變成手記的形式在寫。多年來我都有寫手記的習慣,但我唯一收集成書的只有麥田的《時光幾何》,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本。
我很喜歡手記體。我一向喜歡簡短、明白、清淡的文章,現在這個傾向大概要走火入魔了,簡短到最後可能就變成零了。像我最喜歡的兩個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和蓓納蘿.費滋吉羅(Penelope Fitzgerald),她們的東西都很短,但韻味無窮。尤其是後者,太傳奇了,到了六十歲才開始寫作,寫了二十年,出了幾本小書,但每一本都可以念很多次。她的《憂傷藍花》(The Blue Flower),尤其登峰造極,我讀了不知道多少次,但還是無法參透她是如何做到的。
Q.把您放置在知性散文的脈絡,您怎麼看?
A.我覺得把我的散文劃入知性散文根本錯誤。因為我寫東西的入手起點都很低,都是實際生活的體驗,例如〈詩的時刻〉,就是我去買菜,在車裡等我先生時看到車窗上的雨滴而來的。我所有看起來很知性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如此,又如〈從無聲到有聲〉談美是什麼?但它的出發點是我倒垃圾時,看到黃葉飄落,聽到咖咖咖的聲音,觀察後才發現原來是許多落葉掉下時撞擊樹產生的聲音,又慢慢想到落葉蕭蕭乃至美學哲學的問題。應該說,我的文章寫的是,當我們有這個感覺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例如感受到美,但美感從何而來?就像〈我相信〉裡頭說的:「知性的嘆服仍必須臣服於藝術的感動。」因此我會想去探討美感從何而來。
Q.您提到艾莉絲.孟若,台灣讀者認識這位加拿大作家,應該都是透過您的文字。我很難想像若換作其他人翻譯的話,孟若還會是我們看到的這個面貌嗎?不知道您是否覺得自己的文字跟她有相近之處?
A.孟若做到了我想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不可能跟她相近。我寫得太差了。她的文字非常非常清淡,我相信別人來翻的話一定會不同。我在翻譯的時候,目標就是把她極為清淡的風格翻譯出來。翻譯時我盡量避免使用成語,我的想法是如果翻譯使用大量成語,讓讀者覺得讀來貼近中文就會失去她的面貌。
我讀很多翻譯成中文的外國小說時,常覺得不滿的一點是,它們都使用了大量的成語。我自己在寫作時也很少用成語,成語固然方便,但一個詞語之所以成為成語,就是因為人們大量使用,容易變得陳腔濫調,失去清新以及力量。而時下很多譯文都傾向用半文半白的方式,我自己在翻譯時也盡量避免,我不知道我做到了沒有,但我盡量讓它讀來是純白話的譯文。
Q.您翻譯孟若的時候遇到不小的困難?
A.很大的困難。翻譯孟若時,我覺得面臨很大的困難是,我自己的中文已經很爛了,然後經常一個非常簡單的英文表達,我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把它變成同樣簡單的中文。所以可能有很多失敗的地方,讓讀者感覺像是在讀英文。
Q.您曾在不同文章中悼念亡母,而這本書中的〈好一個女子〉您提到:「悲哀是一定的,奇異的是有必須悲哀的意識而卻無法召喚悲哀的感覺。悲哀成了一種知識,凍結在知性的層次,下降不到內心深處,像張標簽貼在皮面,只覺心裡一片麻木,在長久的義務和等待過後力竭了,除了行禮如儀不知怎麼反應。」而您在〈一九九五年五月某一天〉中就已經說「當哀傷逐漸淡去,然後成為一種知識」,您如何看待以書寫來悼亡?
A.當年曾經想寫一本《致哀書》,寫母親之死。母親是因癌症而死,在她過世之前拖了六個月才走,看著自己的母親身體日漸消亡,愈來愈瘦,神志不清。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在受苦,知道她一定會死,但不知道她何時會死,大家都在等她死,很殘酷,但這是事實。等她終於死之後,你已經很累了,身心交瘁,理智上你知道你很難過,但感情上卻是乾涸的,像具傀儡表現得行禮如儀。喪禮儀式結束了,回到美國,靜下來後才真正感受到我已經失去母親,以及悲傷。所以說,你悲傷的感覺跟你知道要悲傷,這兩者是有時差的。不是說沒有那個感覺,而是說要經過時間,心才會再度活起來,感受到母親的死。我自己的想法是,寫感情的事情是要經過時間的。
Q.您在〈十一年〉寫道:「如果跳出悲的角度,譬如,繞母親一生給她做三百六十度的立體造象,我至少可以描繪十個母親,而其中最高大突出的形象應是強者。」這是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想法嗎?
A.我母親是一個有很多悲傷的人,活得很辛苦,當年逃難到金門,因此我是在金門出生的,八二三砲戰前一天我們又撤退到台灣,又窮又病,還帶著五個小孩。母親的一生累到難得有笑容,所以我對母親的笑容總是印象深刻。
我想以後我再寫母親的話,會想以文章還原她的人生,她的小時候是怎樣的?她是怎樣的人?曾有親戚跟我說,我母親當年是很水的小姐,還有丫鬟伺候,但我有印象以來從來不覺得母親漂亮。母親有一個面貌是我從來不認識的。過去我只忙著寫自己的東西,包括寫我對母親的情感,其實也是我自己的,所以之後我會想朝這個方向寫。
Q.您在〈有時到達只是一種印象〉提到真正的到達土地,「是內在的,對一個地方熟悉、了解、愛護,與之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深情。」旅外多年,帶給您什麼樣的想法?對寫作有什麼影響?
A.太多了,其中之一個就是覺得無所依歸,像〈有時到達只是一種印象〉那篇所寫的,裡外不是人,我在美國可以投票,行使一切義務,但我仍不是美國人;至於回到台灣我也不是台灣人。在美國時,我可以用英文寫作,但我覺得骨子裡仍有屬於中國的部分。我太愛中文了,所以堅持用中文寫作。回到台灣,雖然說是回到家鄉,但感覺上還是在作客。我夢想退休後,想住哪就住哪,半年住台灣,半年住美國,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重新適應台灣。
至於對寫作的影響。可能有好有壞,如果對一地的感情非常深,你就會把那個地方寫進去,會有扎根的深度。我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寫的東西是漂浮的,讀者把我的文章歸於知性,或許就是因為我談的都是抽象的,雲裡霧裡的東西。
Q.您是否考慮用文字去到達/建構故土?
A.還沒有這個想法,我覺得那是小說的方式,但我現在碰到一個題材都是想說如何用散文去表現。現在在美國有一個小的文學運動,提出的思考是:我們為什麼要小說?因為小說者都是有話要說,虛構人物故事來把要說的東西托出,可能要說的東西很簡單,卻寫了幾十萬字。也有人認為,現實如斯,千變萬化,我直截把我的經歷用Non-fiction的方式寫出來就夠了。為何要通過虛偽的手續來表現?當然我不同意這撮人的說法,虛構是有其必要的,讀者還是需要人物情節來帶動。當然你可以把散文寫得像小說,這樣有它方便的地方。寫散文一天到晚都是我來我去的,也是很討厭。我不希望給人的感覺是我一天到晚都在寫自己,我希望我寫的東西是:從我自己出發,穿針引線到別處。
Q.您提到寫作又遇到另一片風景,可否請 您談談是怎樣的變化?
A.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散文能夠達到平實的境界,因為平實是很不容易的。不要好高騖遠,又要去討論「為什麼」比較抽象的東西。我自己問了一輩子的長進可能就是:知道問不出所以然來,所以乾脆不要問了,這反而是一個很難做的事情。當然對我來說,求知的過程還是很快樂;某天知道昨天不知道的東西,就沒有白活了。
◎受訪作家簡介
張讓
曾獲首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推薦獎、時報文學獎散文獎。著有長篇小說《迴旋》與短篇小說集《當愛情依然魔幻》等,散文集《剎那之眼》、《旅人的眼睛》、《一天零一天》、《裝一瓶鼠尾草香》、《我這樣的嫖書客》等,翻譯《出走》和《人在廢墟》等多種。現居美國紐澤西州。
◎本文作者簡介
翟翱
台灣大學台文所研究生。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五月號343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水土之爭 重探台灣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的美學意識(上)

【文/高千惠】
一、 有關當代水墨的四種論述態度
從1980年代以來,傳統媒介中的水墨,便面對了文化視域和論述演練的課題。此議題潛行30年,在2010年代呈現論述上的春秋割據期。
在理論與實踐的應合上,從1980至2010年代,兩岸三地在水墨藝術和其論述領域,目前大約出現四種介於傳統主義和現代主義之間的態度:文化復興論者、媒介保存論者、跨域折衷論者、生存主義論者。
「文化復興論者」多主張回歸古典,維繫傳統文脈,以傳承本土文化精神,因之,亦把「水墨藝術」視為一種具民族性的特殊材質,或是一種具民族性的生活哲學。在這界定領域,「水墨藝術」的文化復興,並非指中式的風俗畫再現,而是訴諸中式的思哲精神,把「水墨藝術」作為一種具表徵性的、形而上的、介於物質與非物質性的文化型態。
「媒介保存論者」不在於「水墨」中尋找人與自然萬物間的意境,而是把「水墨」的筆意和墨色使用視為一種「線性」與「造形」的視覺語言。在這界定領域,「水墨藝術」是作為一種具語言性的文化形態,它恪守的是筆墨語言的問題。在當代性上,「媒介保存論者」認為「水墨藝術精神」可以由出世轉為入世,都會生活、工業化景觀皆可入畫。在山水意境遠去,紅塵現世躍然紙上中,顯示當世景觀。
「跨域折衷論者」開放「筆和墨」的器形圈限,接受用各種不同媒介來呈現概念中的水墨藝術世界。無論是使用多媒材、新影像、電腦、裝置等等,只要其表述的是一種中國式的哲思和景觀,如陰陽五行的元素表徵、玄佛影響下的生命觀、無常人生、世外桃源、煙雲江山等中國式文化氣氛或文化議題。在這界定領域,「水墨藝術」是作為一種具概念性的文化形態,它恪守的是文化藝術概念的問題。
在藝術作為一種調解與沉思下,「存在主義論者」視水墨藝術的生產過程、行為、目的,乃在於解決藝術家無法面對現實困境的一種精神寄託。其創作過程和美學立論,是建立在「藝術作為一種精神醫療或超越現實障礙」的表述上。在這界定領域,「水墨藝術」是作為一種遁世、抗世的生活形態,它遵守的是藝術行為和表現過程的問題。其「當代性」是建立在現代主義個人存在狀況的回應上。
前三種屬於保守的態度,與文化論述和形式美學有關,而第四種則與個人創作時的存在境況有關。從這四大文化論述方向集合出的論點,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當代水墨的文化疆域。然而,因區域性的關係,這四大文化論述中亦出現地域性的意識型態發展。(註1)以下以台灣地區為例。
二、 尋找台灣藝術「水土之爭」的原生思想
在台灣,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因區域本土意識之強勢,不僅「抽象水墨」一度被視為「無根」的畫群,水墨論述者也很容易被本土論者歸為「具大中國情結」。因之,所謂台灣本土水墨,多放在內容表現上,以風土民情等具象景觀為識別,或是找出與一種現代性,作為區域性的界分。(註2)
以戰後台灣水墨發展來說,1950至1960年代是以「抽象水墨」為代表;1970至1980年代是以「鄉土水墨」為代表;1990年代則以「新文人畫」為代表。當1990年代中國出現「實驗水墨」時,台灣藝壇的水墨論述者已鮮見。(註3)在1997至1998年帝門藝術基金會的台灣藝評文選三大類中,水墨論述已然淪陷。此後,在水墨策展論述上,「台灣水墨」的「台灣性」之考量,往往多設定在藝術家的旅台、台籍身分和南島人文景觀上,或是有別於傳統的個人形式風格之選樣。2000年代,水墨論述在台灣已明顯式微,而在台灣當代藝壇,水墨創作多變成保障性的弱勢畫種。隨著2010年代中港地區力探「水墨新思維」之可能作為,台灣水墨議題亦再度被注視。
在隨波跟進之前,個人以為台灣現代水墨和台灣當代本土藝術,在過去以政治意識為論述下,尚有美學意識需要重新探討和補充,才不會每每以斷代性的姿態,切割地區藝術發展的思潮。回歸到文化本質的角度,再審視台灣解嚴之後的1990年代前期的「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之消長問題,個人認為是二條「淮南文化路線」的美學之爭,也是一場庶民藝術搏倒文人藝術的文化行動。
台灣當代藝術發展,有純藝術和俗藝術之別,前者為菁英文化,後者為通俗文化。走出西方論述和政治意識的陰影,台灣藝術中所強調的本土文化符碼,除了地理人文景觀外,其來自庶民信仰、生活、人際社會、生命觀、生存觀的「本土意識」,亦被當作「群體性」的總質文化氣質。是故,此總質文化氣質的原生思想來源,便值得再尋找與鑑識。
在中國社會文化史和藝術思想史中,屬於文士生活文化的水墨藝術和屬於普羅生活文化的通俗藝術,其並存年代是兩漢過渡時期,也正是「淮南思維」興盛之世。漢文化的「淮南思維」乃奠定了「中國性」的文化態度。不管南遷或西移,在陳述華人文化本源的特質中,事實上,也多以「淮南思維」為基架。(註4)
「淮南思維」,可謂為當代文化思想最常見的雜家,用現代話形容,就是多元主義。它不僅提供神話和神仙學,連當代人所熱中的中藥、食補、養生學、面相、地理水土等內容也具備書中。對視覺藝術世界的無形影響,「淮南思維」亦出現兩條路線。往形而上發展,形成了水墨世界的玄思領域。在訴諸中式的思哲精神下,「水墨世界」乃被作為一種具表徵性的、形而上的、介於物質與非物質性的文化型態。
「淮南思維」往形而下發展,走出抽象審美經驗的感知交流,亦在民間社會和民俗信仰產生一種文化傳承。在當代藝術領域,許多中國式的後現代藝術表現,便大量使用方術、符咒、風水、卜卦算命等道術文化材料。直至近年,許多觀念行為藝術家,或有志於東方符碼與文化煉金學的藝術家,也都傾向於「淮南鴻烈式」的表現。在台灣,淮南思想更是民間生活的一部分。當代台灣藝術家以民間、民俗等生活事物為創作元素,以廟口文化、戲曲故事為本土表徵,均發展出漢籍書冊內容在地化的表現。
由這文化底蘊的角度看,台灣戰後二個美術運動,可以說是美學意識上的一種「水土之爭」。此「水土之爭」影響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向。是故,從上述四種論述可兼論到「台灣水墨藝術的當代性」,但卻無法用來說明「台灣當代藝術的區域性」。無論台灣的近代、現代或當代藝術,只有在回歸到其文化基因和美學意識的此起彼落上,才能看到同質性與差異性的幻化過程。
※延伸閱讀:
水土之爭 重探台灣水墨藝術和本土藝術的美學意識(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服務的藝術

【文/馮光遠】

給我報報總編輯 馮光遠

因為家裡派對常至深夜,所以我有電話叫車的習慣,有段時間,一叫就是四、五輛,朋友都說,你家巷口有計程車排隊還是怎樣,怎麼一來這麼多輛?
隨著服務的多樣化,電話叫車時跟你打交道的電話錄音,也越來越複雜了,有時,複雜到要花兩分鐘才聽得完錄音,然後才能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
讓我示範一下這個流程。
撥手機上頭「常用號碼」的車隊設定鍵,傳出這樣的錄音:「叫車服務請按1,專人服務請按2,設定叫車地點請按3,便利店門口叫車請按4,阿里中國貴賓出租車請按5,旅遊相關諮詢請按6,重聽請按7。」
在按下3之後,又是一堆地點的設定代號,「您要上車的地點為台北市大安區…請按1,台北市士林區……請按2,新北市哪裡哪裡,請按3……。」按下2,以為車隊的車子就會來了,不料,服務周到的語音系統還要跟我確認一次,「您要上車的地址為,士林哪裡哪裡……。」我想,「地點」跟「地址」,一個是區域,一個是定點,車隊分這麼細,可見他們的服務有多細膩。
好了,這下子車子總應該來了吧?不,打著優質服務招牌的車隊,他們為顧客設想的地方可多了,因為接著又出現這樣的語音:「信用卡付費,請按1,企業乘車券付費,請按2,現金請按3……」總而言之,為了叫一輛車,我大概要花個兩分鐘按手機按鍵,中間只要按錯一個鍵,除非你發飆不出門了,否則就得從頭再來一遍。
可是為什麼客人怎麼個付費,都要錄進語音服務系統裡呢?這我有點好奇,也許是要提醒你,不管是用塑膠錢或者紙鈔,出門不要忘了關瓦斯,不要忘了帶鑰匙,更不要忘了帶錢包。
叫了車,坐在計程車上,覺得司機先生放的音樂大聲了點,於是請他擰低聲音,然後想到,叫車時聽那麼一大串有的沒的,這一段怎麼會漏掉?「收聽音樂,請按1,收聽新聞節目,請按2,收聽司機心情告白,請按3,只想收聽引擎聲偶爾夾雜喇叭聲就好,請按4。」在你按了2的鍵之後,這一段緊接著出現,「政治立場偏藍,請按1,政治立場偏綠,請按2,政治立場偏紅,請按3,沒有政治立場,請按4。」你想了一下,覺得4比較安全,於是按4,然後你會聽到,「沒有政治立場?少騙人了,你是偏綠的對不對?很多偏綠的都喜歡隱藏自己的政治立場,以後還是請直接按2,方便我們幫您安排適合您的車子。」
其實,如果站在服務周全的角度來想,太多項目都是應該列入語音服務裡的,好比說,車隊希望客人一上車,就享受到適當的溫度,此時「冷氣的強度」選項是不是應該要有呢?「冷氣直吹請按1,冷氣循環請按2」是不是該問一問?或者,考慮到客人也許是環保人士,「我是環保人士,不吹冷氣,開窗即可,請按3」的選項要不要列入呢?
講到以客為尊,客人在車內的坐車環境就應該全盤考慮,除了溫度,客人的座椅更是影響服務品質的重要因素,「希望座椅呈96度的請按1,105度的請按2,111度的請按3。」如果計程車公司連客人怎麼付費都設想到了,座椅的角度卻略過,不是很奇怪嗎?
再思考下去,這個車隊的客人,可能會是全世界被服務得最周到的客人,因為他們搭車時所有的方便,都被考慮進去了,「付現」的選項固然貼心,可是萬一客人沒有小鈔,都是千元大鈔,只提供頂尖服務的車隊,是不是要在「付現」的選項裡加上次選項呢?「只有千元大鈔的請按1,只有銅板的請按2,是的我有百元小鈔不必擔心的請按3。」
哪天,全世界服務最周到的計程車叫車系統出現,屆時,我想搭計程車的話,一定會走到巷口自己攔車,為什麼?沒為什麼,我這個人賤,沒有福氣享受這麼周全的服務,這總可以吧?(氣至嘴歪)
【《典藏今藝術》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劉太乃/100期

【文/劉太乃】
回顧過往,每月一期按時出版的月刊本來就是一個執著不能停歇的事業,尤其創刊初期華人當代藝術市場還處初級建構發展階段,藝術市場是什麼?畫廊是什麼?拍賣是什麼?博覽會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收藏家?都還屬懵懵懂懂的牙牙學語期,關於中國藝術產業的建構還是近十年的事。十年的中國藝術市場,要跟百年西方藝術市場相較,一切都顯得不靠譜、不穩定、不切實際。所有的事,都得摸著石頭過河,走到那算到那!
其實,早在1997年7月1日,《CANS藝術新聞》創刊的第二年(〈當代藝術新聞〉母體),常期居住在巴黎負責藝術新聞海外報導的余小蕙便曾多次提及,能否把骨董與當代藝術分開出版,這個想法雖然個人深表贊同,但礙於中國骨董商還未崛起、當代畫廊家數不多,在廣告特別稀缺的考量下,並不敢冒然做出分版決定,直到2005年5月,中國藝術市場柳暗花明之際,才毅然做出了〈當代藝術新聞〉獨立發行的決定。老實說,早在《CANS藝術新聞》創刊第二年(1998),我與乃銘、小蕙便多次談到〈當代藝術新聞〉獨立出版的想法,直到8年後,這個理想才得到逐步的落實,其間鬱悶難抒的心情困頓,箇中甘苦過程余小蕙最能體會。
余小蕙,1997年7月便參與了《CANS藝術新聞》創刊工作,負責西方骨董、當代藝術新聞報導,之後因接觸到許多旅居海外中國藝術家,採訪興趣便朝當代藝術靠攏,並與陳箴、嚴培明、黃永砅、蔡國強、徐冰等旅居海外中國藝術家相知相識,成為海外中國藝術家大家庭的一員。拿著有骨董和當代藝術交雜不清的雜誌在西方國際打交流道,的確會被許多人質疑她的專業度。就這點,當年小蕙與我幾乎每期出刊都會有所爭吵;她說,實在無法認同骨董與當代藝術混洧不清的雜誌,她只能在純粹當代藝術雜誌裡工作;但當時當代藝術環境並不成熟,且對於以微薄資金創業的我而言,根本沒有能力做到。因此之後的幾年,CANS便失去了小蕙的支持與供稿,直到〈當代藝術新聞〉獨立發刊後,她才又回到CANS的大家庭裡;但此時她趁著休養生息生了個小孩,成為一個盡職的媽媽。小蕙的歸隊,如同她當年所願,讓〈當代藝術新聞〉這本雜誌迅速在國際間發光發熱,成為西方國際矚目的焦點,牡羊座的她,更喜歡挑戰高難度,總能約訪到很難採訪到的對象,每期提供多篇高質量的文章,而今「余小蕙 / 巴黎採訪報導」已是〈當代藝術新聞〉的一大特色。
當然,創業至今相知相惜的人,還包括我的妻子孟娟,但她不幸的於2011年5月18日,因罹患黑色素癌逝世,得年只有46歲。創業之初不管面對何等艱難挑戰她始終陪伴在我身邊,尤其把「當代」獨立出來的總總進退猶豫過程,她最能明白我的想法,而今看到〈當代藝術新聞〉100期,且愈受到業界重視與推崇,相信在天之靈她也能分享到這份成就。
去年,孟娟逝世一週年,位於台北麗水總部【罐子茶書館】雖然還未整建完成,但還是以她逝世週年為名,舉辦收藏紀念展並作為茶書館開幕活動。時間過的真快,又一年了,今年5月18日她逝世之日,我仍舊策劃了紀念展作為茶書館一週年展,且決定每年蒙主榮召之日,作為台北【罐子茶書館】誕生之日,讓孟娟精神與罐子同在。
今年紀念展命名為【跳銀舞彩】,主要將展出一組我們共同的好友周于棟在2011-2012年孟娟逝世後,以她遺物製作而成的裝置作品,作品分三大件裝置而成函括孟娟生前始用的輪椅、點滴筒、注射軟管和許許多多不同型狀的藥瓶,作品背後有阿棟為懷念孟娟或對生命有感而發的題詩。這件作品阿棟取名為【跳銀舞彩】,他說這是創作這件作品當下的觸動,剎那之間,彷彿看到生命的精靈猶如銀光閃爍跳動著。阿棟說:生命遷移流轉,自然無常,生死之間,往往只在一瞬間;悲與喜,端視以何種角度觀之;孟娟遺物,不是生死之物,更多的是創作媒材延伸,當然【跳銀舞彩】在孟娟遺物和離世故事聯想下,綻放出銀光舞動的生命喜悅,而不是悲歡離合的哀傷。
100期、孟娟收藏紀念展、罐子茶書館週年慶、還有tea茶雜誌的創刊,這些都將在本月陸續演藝。雖然往後的一切,孟娟已無法參與,但她的精神將與罐子同在,尤其以她遺物所創作的「跳銀舞彩」作品,一定能引起大家對孟娟的追思。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馬維建眼裡的趙無極 他的畫;教我們看世界 他的人;教我們看人生

【文/鄭乃銘】

趙無極。(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台北時間4月10日,清晨4點。馬維建被自己的夢;吵醒。
夢境裡,他隱隱約約一直聽到家裡的門鈴聲響,鈴聲;不斷…不斷響著。渾渾噩噩地,醒來。心理說不上來的不安。他很直接地到書房,打開電腦。趙無極的助理有封郵件,已經躺在那裡。馬維建打開一讀,內容載明趙無極在瑞士醫院已經過世的消息!距離馬維建與趙無極的夫人Francoise Marquet通過電話,還不到10小時!這一回趙無極跟馬維建的告別,與生前眾多的數十回有很大差別。趙無極沒有多說任何話,只是以急急但又沉沉的鈴聲來通知馬維建他的離去。至此,曾有過的風雨終究也雲開風歇、曾有過的病痛也都退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從2005年身體健康不如從前之後,趙無極就很難再有體力能夠持續他最喜愛的畫畫。這回,終於可以不再受病痛纏身,可以再重新拿起畫筆盡情地畫個夠了。告別,沒有話、只有他一貫瀟灑及篤定往前走去的背影,趙無極不讓馬維建再看他生命走到末端的病容,而是讓他在記憶中;始終留存著對他最美好的模樣。
趙無極,1921-2013,瑞士時間4月9日離世,享年93。
馬維建與趙無極的緣分,像是家人、像師長與學生、像朋友,當然也是像藝術家獲得知音般的彼此惺惺相惜。這樣的人間緣分,從20世紀末跨進21世紀,季節儘管更換了多少樣貌,但是兩人則為藝術界塑立了一個極為難得的典範,那是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相互欣賞、尊重、分享,沒有逾越兩者所應當恪守的本分;反倒因此能成為對方背後最厚實的精神依靠。 事實上,這兩個人能夠結為忘年之交,絕非沒有理由的。 兩人基本上都是屬於內心熱情、外表卻謙遜內斂。 他們往往只對頻率「對」的人,釋放出毫不保留的熱情。
1996年,趙無極應邀到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回顧展。開幕式當天一早,他與三位特地從台北來參加展覽開幕的全國版藝文記者吃早餐;我,是三位的唯一男生。因為,這不是正式記者會,也不是一場很正式的訪問,反倒令我有點莫名的緊張,不知道該問些什麼才對的那種緊張。趙無極非常準時地出現在飯店餐廳,一如他任何時候的瀟灑、得體。或許是因為他要面對的記者是他已經認識的,而且無關緊要的人全都被淨空,他顯得格外輕鬆與自在。坐定後,開口說:「今天,我們要聊些什麼呢」?語畢,他快快看了我們三個記者一眼,接著說:「問什麼都可以,可不要叫我說自己的作品,這個;你們三個都講得比我好喔」。自己一講完,笑得開心得很。我眼睛一亮:「真的嗎?哪,我們來聊聊你的愛情好了」!全桌更是笑成一團。他笑得尤其樂:「不行,我就知道你在打壞主意…」。 我記得那天的早餐,我們三個記者與趙無極聊得很高興、也很久。趙無極跟我們分享他在創作上的想法與心情,沒有呆板教條的語彙,盡是他從生活所感念到的點滴與作品裡的感受。談話間,他認真、專注,但又不忘偶而也拿自己開開玩笑,氣氛非常和樂,加上南台灣早晨溫煦的陽光,趙無極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特別的時光。最後是因為陳其寬先生已經到了旅館等候他多時,才匆匆趕去會面而結束。 任何一本教科書從來沒明確說著成功藝術家,應該有那些特質。那個早上,我所面對絕對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但我卻更相信的是;那天我所談話的對象是個慈祥、睿智又幽默風趣的長者。而且,毫不掩藏他的頑皮!
認真但又能顯現出頑皮,早在趙無極是杭州藝專學生的時候就開始萌現。 「1935年趙老師考入杭州藝專,大家都知道他是林風眠非常喜歡又很得意的學生。只是,趙老師的國畫老師是潘天壽。據趙老師跟我說;潘天壽總是要學生臨摹四王的作品,久了之後,當然會不免令人生膩。有一回上課,潘天壽循例要同學臨摹四王的作品。趙老師那天也不知怎樣突然頑性大起,就在畫紙上畫了顆大石頭、二株草,就如此交了卷。這下可把潘天壽給氣壞了!潘天壽覺得趙無極太頑劣,應該要被開除。事情竟演變得有點不好收拾,最後還得林風眠與吳大羽雙雙出面來為趙無極求情,直說趙無極是個難得有才的好學生、也很用功,這次就是頑皮、不喜歡拘束的事…。好不容易把潘天壽的怒氣給平息,留下了趙無極」。「趙老師在學校的時候,還不只這一樁。美術課畫的是石膏像,但是學校規定是五點下課,就不得再進入教室。可是,趙老師知道下了課根本沒有其他地方可讓他繼續再對著石膏像畫素描,但他又特別想要繼續練習。於是,就想到一招,在窗戶要關閉的榫間縫裡特意放上一顆小石,讓窗戶無法整個關死。然後,下了課;當老師與同學都離開,再偷偷打開窗戶到教室繼續練習」。趙無極對藝術的認真和執著,從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很鮮明。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大家一起保養花店裡的玫瑰花(二)

建議:

1、進大公司的玫瑰

a.能保證進貨是同批採收的,小公司要將幾天採收的玫瑰集夠一車才運到市場銷售,你如進了小公司的玫瑰,外表無區別,但內在品質大不一樣,那你剛到的新貨就得扔。

b.一些大公司進行了采後保鮮處理,品質有保證。

2、冬天進略開、短一點的玫瑰,夏天進較生、長一些的。

3、要求你的供應商進行發貨前保鮮處理,否則換一個發貨商。

4、收到貨後,馬上用 花店 專用保持液進行保鮮處理。

若按以上原則操作,最少能降低50%的損耗。

鮮切花保鮮外理的連續性:鮮花從採收、儲存、發運、花店貨架售賣、到最終瓶插各個環節的保鮮外理連續性,對保證鮮切花的品質很重要。因此、作為居家最終瓶 插消費者一定要到使用過保持(催花)液處理鮮花的花店購買鮮花,並同時購買瓶插營養保鮮劑回家瓶插,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您插花的目的。否則您插的切花很可能 不會開,費時、費錢又費力且不說,最重要的是浪費了您當初插花的好心情。

同樣,作為花店也一定要從用外理液外理過鮮花的供應商處進貨,或要求供應商必須用外理液外理鮮切花後再發貨,並同時購買花店專用保持(催花)液對貨架待賣 鮮花進行處理,這樣不僅能延長鮮花貨架售賣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又能提高花店信譽,招攬更多回頭客,實現花店經營良性迴圈。

作為鮮花種植者和批發商就更應該對鮮花進行采後處理和發運前處理,只有不斷提高鮮花品質,才能不斷擴大鮮花需求,反而促進生產,在日以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先機。

開花店要習慣扔花,關鍵是要扔的起!!

鮮花採收後、發運前的保鮮外理對保證鮮切花的品質及花店貨架售賣時間非常重要。據查,在我國只有出口和一些規模較大的生產商、批發商在使用保鮮處理液處理 鮮切花,而一般零散發花商和發往國內的鮮切花大都沒有使用保鮮預處理液處理鮮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客戶(花店)保鮮意識淡薄,發貨商用處理 液處理鮮切花費工費時,反正客戶(花店)沒有要求必須進行保鮮處理後再發貨;2.沒有相關執行標準;在國外沒用保鮮處理液處理過的鮮切花不能進入市場銷 售,更談不上評級。而我國多數A級切花沒用保鮮處理液處理過(B級C級就更不用說了),就好比賓士車沒有ABS。因此,全國各地開花店的店主們一收到貨必 須很快出售,否則只能養成良好習慣“扔花”,關鍵是要扔的起!!!

為什麼不要求供應商必須用外理液外理後再發貨,並同時購買花店專用保持液對貨架待賣鮮花進行處理。花店最大的經營成本來自于鮮花的損耗,有效的控制損耗,正確的保鮮護理,是花店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
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資料來源:生活資訊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16&Pages=1



大家一起保養花店裡的玫瑰花(一)

1. 乙烯對玫瑰保鮮的影響:

玫瑰因品種不同分對乙烯敏感和不敏感兩種, 認何切花都存在呼吸躍變情況, 即切花生長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個呼吸躍變過程, 凡呼吸躍變大的切花稱為呼吸躍變型切花, 此類切花在呼吸躍變過程中產生大量內源乙唏, 同時對外源乙烯較敏感, 從而影響切花的壽命, 玫瑰花也如此. 如黑摩術, 卡羅啦, 沙曼沙等暗紅色系玫瑰, 但黑巴克又不屬此類. 對乙烯不敏感類型稱為呼吸不躍變型(躍變小), 如主教, 九苓等豔紅色系和黃色系玫瑰.呼吸躍變型玫瑰往往在開的很好時會很快(一兩天內)就完全凋謝,花瓣從根部脫落,但花瓣還是很新鮮的.

2. 溫度(氣溫、水溫)、枝條長度對玫瑰保鮮的影響

夏天幾呼所有玫瑰都能盛開而且無法控制,冬天很多玫瑰又開不開。除去因溫度高加速切花呼吸,使其呼吸躍變提前,內源乙烯催開等因素外,插花的水溫與環境溫 度達到一定高度時(25度以上),水溫、環境溫與插花枝條間形成一定的壓力差,插花枝條內的所有空氣被全部壓出,導管疏張熱水攜代養份、細菌直達花頭催 開,高雄 花店 這就是夏天有時插花後10分鐘玫瑰就從花包到盛開見心的原因;也是夏天很多玫瑰頸部酒爛花瓣從根部脫落的原因之一。相信大家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天插 玫瑰花(中午)時,當水溫超過30度時就會有很多小氣泡從玫瑰根部切口及打刺傷口處往外不停的冒,這就是壓力差壓出空氣與切花呼吸加速。冬天很多玫瑰又開 不開的原因正好相反,特別是枝條長的更難開。

其它一些大道理書店裡隨便買一本保鮮的書都有,我就不在重複了。

瞭解了影響玫瑰保鮮的關建問題,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保養好玫瑰了

物理保養:夏天降低溫度延遲呼吸躍變,溫度低細菌滋生慢;冬天提高溫度(水溫與環境溫度)

化學保養:使用保鮮劑抑制乙烯(用保鮮劑中的化學成份把切花體內產生乙烯的原素質換掉,同時使切花有抵抗外原乙稀的能力),使用保鮮劑殺滅細菌從而疏通導管,並對因運輸、裝卸等產生的機械損傷進行修復,同時閉合氣空,減少蒸騰以保持最佳花姿。

必須說明:保鮮劑不是仙丹妙藥,不能起死回生,就好比一個百歲老人再吃什麼仙丹妙藥也不可能活到150,反而一吃就。。。!!!因此切花本身品質很重要。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
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資料來源:生活資訊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15&Pages=1

感傷主義的孩子—評黑眼睛跨劇團《活小孩》


場上的小孩的確是亮點,也只亮了那麼一點。(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文字/郭亮廷(文字工作者)】
不用專家說,當你搭捷運看到小學生手指在螢幕上彈射憤怒鳥,你也知道童年早就消失了。可是等等,如果你看到旁邊的阿嬤手指也在螢幕上忙著切菜,你會發現童年不僅沒消失,甚至穿透到很高的年齡層。以前是爸媽買故事書給小孩,現在多的是中年人熟讀《哈利波特》,一部《野獸國》看得淚流滿面。這是什麼情形?詹戈帝塔(Thomas de Zengotita)在《媒體上身》裡解釋這種「兒童狂熱」:正是今日的世界變得愈來愈虛擬,人們才愈來愈渴望變成「純真」的孩童,彷彿自己仍然有什麼東西沒被虛擬掉。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標榜「真實兒童劇」的《活小孩》,會那麼令人興奮,又充滿疑慮。
回到表演的童年
先來叫幾個好。首先,在觀眾席的階梯上架溜滑梯架得好,演員自報姓名年齡心情之後,就向舞台溜下去,無分男女老小都溜得很high,開場方式本身就是把大家帶回童年的遊戲。再來,我們應該都不陌生,演技再實力派的大人都可以把小孩演得非常矯情,那麼,我們就得肯定舞台上的年輕演員是真的下了功夫去找,找到兒童身體的不協調感、不知道手腳該往哪裡擺的拙樣、甚至是嬰兒踢腿玩自己身體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說,不是去演出小孩的表情符號,而是去做出兒童的身體動力。最後,《活小孩》名符其實地讓小朋友在舞台上活跳跳,把演戲壓到最低,把遊戲玩到最滿,以至於當小男孩被指派去學大人和女生結婚的時候,可以由衷地一邊跑走一邊吶喊「我不要!」有幾個專業演員演得出那麼豪氣的「我不要」?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正是這個,當專業演員和小孩子同台,孩子們成了所有演員的表演老師,他們的表演課教我們不要表演,而是要回到模仿和遊戲不分的、表演的童年。不過,這齣戲剛好也在這裡暴露兩個弱點:一是重頭戲仍由專業演員擔綱,場上的小孩的確是亮點,也只亮了那麼一點;二是這齣戲找來兩位六十幾歲的素人演員,素人正是處在表演的童年時期,可惜沒有發揮。從結構來說,遊戲和演戲的段落仍然是二分的,雖然最好看的應該是像結尾那樣,小孩說,我想變成卅歲,大家就幫他長高到一九○,變成七十歲,就變成老頭子跟他抬槓,一百歲,他蜷縮的身體就飄落到舞台正中央,被埋葬與回到子宮疊影,遊戲玩出了戲劇張力。
受傷與傷人的小孩
這裡得先反駁一種說法,說編導明明有批判社會的意圖,談到性別認同和城鄉差距,問題是談得不清不楚,我倒覺得是太清楚了。例如那個生小孩生了好幾百年的女人,總是疲於奔命更新育兒知識,擺明是諷刺大人對小孩很無知的連環圖。再如三位演員坐在高台上輪流獨白,控訴小時候被自己大哥性侵那段,從兒童的性意識談到大哥也曾被舅舅性侵的暴力輪迴,說理多清楚啊!但是,清晰的批判勢必經過理性化的處理,而理性化處理掉的正是天馬行空的遊戲狀態。於是毫不意外,這些說理的場面一律沒有小孩,意思如同大人講話小孩子不要插嘴。
相對的,我也不贊同很多人被《活小孩》賺走不少熱淚,就說什麼它喚醒我們內在真實的小孩云云。前面說過,我們口中「真實的小孩」,是被資本主義植入我們體內的,不幸戲裡恰好提供了證據,就是醫生的Video。醫生是個好醫生,他反對藥物控制,舉個例子,有位過動兒在他悉心診療之下不藥而癒,最後還考上清華大學。「最後還考上清華大學」!萬一他沒考上大學怎麼辦?說穿了,小孩的活,還是活在主流社會肯定的範圍之內,就像小孩最後一定要離開野獸國回家抱媽媽一樣。
戲不是好哭就好,更何況感動落淚等於小孩真實,會這樣說的八成是個大人。人一長大很容易變成感傷主義的孩子,動不動就要回顧童年撫慰心裡的傷,忘了自己當年也很傷人。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小孩不撒野,沒有傷人的破壞力,他要如何掙脫成人世界訂下的那麼多死板的規矩,活下來繼續遊戲呢?
黑眼睛跨劇團《活小孩》
4/4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2013台灣首拍諸問題

【文/曾裕洲】
隨著各種產業外移、轉型,台灣的生活步調日漸緩慢,「慢活」甚至變成寶島行銷觀光旅遊的宣傳特色之一。影響所及,在台北的古董店喝茶也變成一種極為抒壓的活動,那種緩慢的步調,就好像古早時代在榕樹下與阿公乘涼一樣,具有一種日常蝴蝶飛般的悠遠情懷。
悠閒的情調固然令人著迷,然而當世界各地文物拍賣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我們就好似住在另一個星球般事不關己,不知不覺中古董商紛紛出走,拍賣公司也一家一家地減少。不過這一切在今年4月似乎觸底反彈,首屆台灣古董博覽會搭配六家新舊拍賣富博斯、世家、易拍好、沐春堂、安德昇、正德等在同一週內舉行拍賣,一時間千餘人逡巡於華山藝文特區,現場熱鬧金光人聲鼎沸,台北古董圈就好像吃了回春藥一般,再度動了起來。
「在台灣最窮的時候才辦博覽會,會不會太遲了些?」有朋友這樣質疑著。的確,若是十年前舉辦,以當時豐沛的藝術收藏能量與風氣,或許此處還有機會成為亞太藝術中心。如今北京、香港藝術地位已再難撼動,東京亦已乘勢崛起,近乎邊緣化的台北想靠幾場拍賣就逆轉局勢的可能性很低。不過,「只要願意做,何時都不嫌晚。」
整個環境既已處於絕對劣勢,做就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儘管本次博覽會參展商須繳交約新台幣30萬元的費用,據悉主辦的沐春堂還是要自掏腰包貼補不少款項。而幾家拍賣公司首次上路,雖然經驗不足卻相當賣力,因此此時若就拍品內容過度挑剔對辛苦的主辦方則意義不大,反而應就制度面討論,聚焦拍賣環境、行銷手法等,共同推動相關單位建構更為友善、簡便、公平、公開的交易平台,長期經營下去,才能吸引更好的藏家、藏品參與,讓台北在世界競爭中再次重新壯大起來。
從世家拍賣看台灣環境的幾個缺失
今回參與古董博覽會的拍賣公司多為台灣藏家或古董商出資成立,只有世家拍賣是由中資「中國世家鑑定收藏網」董事長賴海建所創設,實際上古董博覽會能夠人氣滿溢,也與世家拍賣動員大批中國內地藏家來台有關。世家拍賣首拍成績不惡,2013春季首拍500多件拍品,取得了新台幣3億元的佳績,不過賴海建卻表示,秋拍或是下一場拍賣是否舉辦還要再評估,主要是因為當前面臨的問題下次拍賣還是難以解決。異文化的觀察讓盲點容易浮現,世家營運時所遭遇的問題其實正是台灣拍賣環境的諸多缺失,從賴海建的敘述中我們會發現蘇富比、佳士得出走以來,積累多年的問題依然未曾解決。
現將他遇到的主要困難大致分類羅列如下:
關於人:
「這次拍賣完我沒辦法跟博覽會及其他拍賣公司開最重要的檢討會議,因為明天我就要被迫離境了。申請台灣簽證漫長複雜,而且每次只能待15天,然後又要出境重新等待。東京簽證一次則可以停留三個月。」
「這次我與博覽會主辦單位克服繁雜手續,共動員了1,000多組大陸朋友來台參與盛會,另外還有許多人申請無法通過,故沒能來參加拍賣。這麼多朋友們越過萬水千山前來捧場,我也必須把他們招待好,但周圍軟硬體有些跟不上。」
「六家拍賣規模並不算大,若能整合在相近地點舉辦比較理想,但博覽會一直申請不到更好的場地,實際上那些公營場地最後也是空著。」
關於貨:
「這次500餘件拍品五成徵集自台灣,五成來自大陸、歐美、日本,我共有30多箱拍品報關。但台灣海關沒有編制內的人員可鑑定文物,都要約台北歷史博物館等單位來鑑定,經常一拖半個月、一個月還無法約到確定時間,結果我有七箱拍品直到拍賣結束都還在海關等待。不知道別人都是怎麼報關,我原希望用正規合法的方式進行,但看來並不可行。
關於錢:
「拍賣在香港免稅,大陸是抽3%,台灣是6%最高。我們願意繳稅,但也希望相關單位能給一些協助。」
「沒辦法買辦公室,沒辦法有穩定的據點。」
賴海建表示「這次拍賣會,買家以大陸、香港為主,大陸買家約占八成左右。當然這本在預料之中,我們在此地舉行拍賣原不是期待多少台灣資金參與競拍,而是希望文化交流刺激下雙方都能有新的火花出現,只是沒料到在台投資這麼困難。實際上日本、美國、法國都以很優惠的條件邀我們去開拍賣公司,因為我們會帶很多中國內地的藏家過去,絕對能夠創造雙贏的局面。我喜歡台灣,台灣人很可愛,許多人也鼓勵我要辦下去,但是如果環境沒法配合也不行。」
過雲樓、梁啟超檔案的啟示
除了環境制度面的限制,無可諱言台灣拍賣行業多年來停滯不前,與世界各大文物拍賣中心已有一定差距,此時新拍賣公司必須開發出獨特風格特色,加強拍品整理研究,搭配專業出版深度詮釋拍品,若想以市場目前主流收藏品類拼金額、比人潮,難度非常大,不到位恐怕終將再度被邊緣化。幾家拍賣公司顯然也有這類意識,比方富博斯春拍推出了台灣首場沉香專場「明心淡悅」,沐春堂創設了前所未見的「一花開五葉」禪宗專場,易拍好組織了「渡海來台名家字畫」傳統又具有本地特點的場次等等,都是形塑自我面貌的好嘗試。只是宣傳行銷方面幾家新的拍賣公司都還顯得略為生澀,拍前沒有巡迴預展,拍賣結束後成交明細、新聞稿也未能及時,有些可惜。
類似的「渡海來台名家字畫」專場過去在中國如上海泓盛等大型拍場也曾舉辦過,但反應並不熱烈,由此可知僅推出拍賣專場力度還是不夠。平心而論,1949年後大批文人雅士、書畫名家渡海來台,這些繼承傳統精神的大師們作品大多含蓄寧靜、氣質優雅蘊藉,並不略遜於20世紀後半大陸書畫作品,然而兩者價格卻相距動輒數百倍。眾所周知,想要讓價格行情啟動就必須讓買家瞭解藝術品進而參與收藏,而這除了創造議題並配合宣傳展覽等推廣外別無他途。其實近年匡時「過雲樓藏書」、「南長街54號藏梁啟超重要檔案」等以特殊方式行銷,是值得研究的成功案例。匡時拍賣預展時搭建白牆黑瓦的蘇州過雲樓展場,重現歷史原點,並以學術研究為起點發掘拍品深層價值、以更大範圍的文化內容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但拍賣結果成功,過程中更讓公司形象由資本邁向文化,經營手法足堪借鏡。
「看人挑水不吃力、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台灣拍賣公司負責人各個身經百戰,也非常明白目前問題與未來方向,只希望他們能克服困難,整個周邊環境繼而跟上,未來讓喜歡藝術的朋友還能在台北迎接內容更精彩的拍賣party。
【《典藏古美術》2012年5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再見,親愛的妹妹

【撰文/鄭秉泓(影評人)】




一直在想,要怎麼樣開始這篇文章,用什麼樣的口吻,回憶親愛的你──我的妹妹呢?
先從你堅決離開我們的那天開始好了。
2009年的夏天,確切日期是哪一天我已經模糊了,9月18?9月20?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事情發生的前幾天,我剛從八八風災的災區歸來,當時只有一種一直想回家的念頭,我並沒有意識到,那是你要離開我們的前兆。
周日的中午,發現你深鎖房門,我怒氣沖天地在門外叫囂,要你把門打開,卻發現門縫上的膠帶痕跡,才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快,叫救護車!」
「爸,妹她自殺了!」
「去了!去了!」
「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
那隻小粉蝶是你
那個混亂的夏日,外頭豔陽高照,在急診室外手握死亡通知書的我,手心卻是如此冰冷。
我想,那是一種很深很深的、無助的悲傷。我手抖著拿起電話,一通通告知親友們你的死訊,還要打給研究所的同學,說明不能上課的理由。很想崩潰,卻不能流淚,因為必須堅強,代替爸爸媽媽,好好送你一程。
你離去的第二天,在檢察官進來相驗開立死亡證明書的那刻,我徹底崩潰大哭。當你僵硬的身體被戴著白色乳膠手套的手翻來覆去,我眼淚已經流到看不清楚你的臉。你赤裸的身體,沒有任何血色,彷彿在鄭重宣告你的離去。在場被逼出的不只是我的脆弱,還有老爸的痛心與老弟的不捨。那個時候我默默對你說:「今天之後,我再也不哭了。」
真的,我再也沒有哭了,不是不想,是不能也無法。一連串的喪葬事務,讓我變成忙碌的陀螺,一下子去簽訂契約、一下子去挑骨灰罐,還要定時出席各式各樣的儀式,因為我們是唯一可以祭拜你的「陽世親人」。雖然我們都不算有深刻宗教信仰,每次「做七」手中拿到的佛經都像天書,但在儀式進行過程中,每一次的唱念,都讓我覺得好像又為你做了點什麼。我還記得每次師父開始儀式之前,都會請我們先去冰存你身體的地方把你的魂請來。頭七的儀式,我看見佛堂裡飛進一隻白色小粉蝶,我私心認為,那就是你,眷戀地陪伴著我們。我總把每次做七的時間,當作是你真正離我們而去前的最後相聚,期待起每次的法事,也總在過程中,感受到一絲難得的平靜。
寧願回到天天拌嘴的日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頭七之後一切回歸常軌,上班的上班,上課的上課,默默等著你一個月後的出殯日。唯一不同的,或許是那固定早晚的拜飯以及每周一次的做七,只有這些提醒著我你不在的事實。我回到學校上課,念著英文讀本,手上不停歇地疊著碎銀,為什麼不折元寶呢?因為姑姑說你年紀小,碎銀才收得到。於是我發了狂地摺疊出一袋又一袋的碎銀,不知道為什麼無法停止,大概是我覺得這是現在唯一可以為你做的一點點事情。當然,還有在早晚拜飯的時候去買你喜歡吃的東西,總覺得要你天天吃素菜有點過分,心想著你看我對你多好。漸漸地,我好像已經習慣只能在相片中看見你的日子,看不見你,卻好像可以更認真地和你說話,雖然我們好像從來沒那麼親近過,但我還真寧願回到那天天拌嘴吵架的日子。
看著裊裊上升的煙霧,我想,我說的那些叨叨碎語你應該都收到了吧?「我今天給你帶了滷味,應該可以吧!」「哎,我幫你準備的盥洗用具,連化妝包都有耶,繼續愛漂亮吧你。」「嘿,你的朋友今天來看你了,你開心嗎?」「喂,你會不會後悔?在你真的離去的那一刻……。」我知道你不會回答我這些問題,這只是我維持平靜的步數,讓一切像平常一樣。但好多好多問題,真的好想當面問你,問你為什麼?問你後不後悔?問你怎麼捨得?問你,怎麼可以這麼堅決?我想我一開始,是對你有抱怨的,甚至痛恨你的愚蠢,你知道嗎?結束生命,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全文未完)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們的幸福時光》

【撰文/董凱勝;攝影/楊侑蓁】




「然後我們在門口押了身分證,走進鐵門。過了一道鐵門,身後隨即傳來關門聲。鐵和鐵相互碰擊的聲音迴響在冰冷昏暗且空蕩蕩的走道上,瞬間令我有一股奇妙的感覺。後來有很久一段時間我都感覺到,那個地方的溫度總是比外面還低大約三度左右。」
此般場景氛圍再熟悉不過。忝為法治教育講師,那年每隔二個月就要到監獄一趟;因此容我以親身經歷擔保,孔枝泳這本《我們的幸福時光》確實下過一番考察功夫。從〈作者序〉與〈前言〉裡得知,盛名之下七年未有新作的她,不但到看守所望彌撒,拜訪檢察官、監獄官、死囚、神父、律師、修女和醫師,還大量閱讀充斥暴力與死亡的紀錄文件,終而寫出這本至今自己最喜愛的作品。
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
小說以雙線敘事穿織而成,其一是死刑犯鄭允秀記錄在「藍色筆記本」內的悲慘童年、犯案實錄與臨終遺言,其二則是女教授文維貞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她與鄭允秀相遇前後的生命故事與心路歷程。
允秀有個暴虐成性的酒鬼父親,寧願花錢買醉,也不給小孩買藥;高燒不退的弟弟遲未就醫,不但自此失明,還被強灌農藥,差點陪著共赴黃泉。受不了家暴的母親早已出走,父親仰藥自殺後,兄弟倆只好進了孤兒院;但噩夢並未結束,以暴制暴的戲碼在那裡天天上演。逃離孤兒院後,兄弟倆流落街頭;為了偷一箱速食麵,被送進收容所,又是一段不堪聞問的日子。六個月後,他們再度回到街頭,飢寒交迫的弟弟竟活活凍死。後來,為籌措鉅額手術費搶救未婚妻,他與另名共犯鋌而走險,陰錯陽差奪去三條性命,結果又被誣陷,背負莫須有的姦殺罪名。
維貞出生中上階層,父親經商,母親是鋼琴家;舅舅、哥哥、嫂嫂們不是醫生、檢察官,就是教授、演員,她自己也在家族經營的大學擔任美術教授。然而,華麗一族的內裡雖說不上千瘡百孔,實亦不如外表美好。自小衣食無虞的維貞,非常自我中心,生活過得虛無犬儒;對於她那庸俗做作、愛慕虛榮的母親,尤其尖酸刻薄。維貞可以跟不愛的男人同居,卻無法與真正相愛的人正常交往;一切皆因當年遭堂哥性侵,母親非但未主持公道,反斥責她賣弄風騷。有母若此,怪不得她三度自殺未遂,卻不掉一滴眼淚,直到遇見允秀。
可以不信神,別放棄當人
雖然出版者在書腰的文案寫著:「來日不多的死刑犯和三度自殺未果的女教授,他們何以一個求生不能、一個求死不得?」然而細讀本書,實情恰恰相反;維貞儘管厭世,卻死意不堅,原本一心求死的,反倒是允秀。而將此二人生命串接在一起的,則是維貞的姑姑莫妮卡修女;多虧她那寬懷悲憫的大愛,以及無與倫比的同理心,讓兩個憤世嫉俗的靈魂在苦難中照見彼此,終而得以相互拯救,珍惜生之美好。
允秀一如維貞,原本都不信神。雖然此前已寫過好幾封信,但當莫妮卡修女偕同維貞初至監獄探望時,仍立刻吃了閉門羹。允秀要求修女別再寫信,也不要再來探監,當他拒收做為聖誕禮物的衛生衣時,莫妮卡修女是這麼說的:「我送你聖誕節禮物,不是想讓你感覺虧欠我,也不是要你信天主教,和宗教沒有關係……信什麼教都可以,不信也可以。活在世間的每一天,只要活得像人……這才重要。」
如同愚蠢、貪婪、殘酷、無情都屬於人類,對於美善的認知、寬恕的渴慕、愛的能力、悔過遷善的覺醒,這些人間最美好的事物,也都為真實世界的人類所共有。信徒固然可從各種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但自我提升與救贖本是一種意願;既不需乞靈於神祉,也不必牽扯超自然力量。所謂活得像人,無非給予空間,讓這些高貴情操與美好價值得以彰顯。
....(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大勝!台灣「匿名者」全軍出擊 成功斬首菲國政府網站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台灣駭客13日凌晨成功攻破菲律賓網路防禦,全面控制菲國政府網站、電子郵件,換句話說,台灣在這場網路戰爭中搶先拿下一場漂亮的勝利。這個署名「匿名者-台灣分部」的駭客組織揚言,菲國政府若不道歉、逮捕濫殺台灣漁民的兇手,對菲國政府網站的攻擊將持續下去,「我們從不原諒,我們從不善忘」。
PTT鄉民10日「鍵盤開戰」,利用DDoS攻擊癱瘓多個菲國政府網站,立即引來菲國駭客以同樣方式還擊,灌爆我國總統府、經濟部等政府機關網站,菲國駭客「PINOY VENDETTA」還將戰果放在臉書上挑釁,要台灣人別太囂張。
未料2天後,「匿名者-台灣分部」(AnonTaiwan)就攻破了菲國政府網站,把所有頁面都換成了要求菲國道歉、交出兇手的聲明,「匿名者-台灣分部」在文末還指名道姓嗆聲「PINOY VENDETTA」,指他的不義行為將導致自我毀滅。
有網友形容,PTT鄉民的「鍵盤開戰」和「PINOY VENDETTA」的攻擊,像是跑到人家家門口狂按門鈴,按到對方覺得煩死了、受不了,乾脆把門鈴拆掉;但「匿名者-台灣分部」是成功控制所有掛上菲國政府網址的DNS,等於直接把對方大門拆掉,攻入大本營燒殺擄掠,若駭客有心要對菲國造成影響,後果恐怕非常嚴重。
「匿名者」是由一群自許正義使者的駭客組成的組織,舉凡維基解密、佔領華爾街等國際重大事件都可見其蹤影,目前尚無法確定該組織和台灣駭客間的關聯,但許多網友看完「匿名者-台灣分部」在菲國政府網站的聲明後都感動不已,「好厲害,台灣處處臥虎藏龍,真心覺得他們實在是帥呆了。」
「匿名者-台灣分部」聲明譯文:
菲律賓人聽好
我們是匿名者
菲律賓海巡濫殺手無寸鐵的台灣漁民,此舉不公不義,無可原諒
菲律賓政府袒護兇手的作法更讓人無法接受
你們必須道歉,並立即逮捕兇手
否則我們不會罷手
「PIN0Y V3NDETTA」你這個魯蛇,多行不義必自斃
我們是匿名者
我們是一個軍團
我們從不原諒
我們從不善忘
我們從不善忘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杏林花苑

《卡拉瓦喬》 舞動畫家的情與慾—「世紀舞神」馬拉可夫領軍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首度來台


《卡拉瓦喬》中,馬拉可夫飾演的卡拉瓦喬,時而與不同的繆思女神翩然共舞,有時互相駕馭、對抗。(黑潮藝術/提供)

【文字/鄒欣寧】
繼紐瑞耶夫後被譽為「世紀舞神」的俄籍舞者馬拉可夫(Vladimir Malakhov),即將率領柏林國家芭蕾舞團(Staatsballett Berlin)首度來台演出!這個由柏林原三大公立芭蕾舞團最優秀的舞者在二○○四年所組成的舞團,既擁有悠久的芭蕾傳統,也致力開拓屬於舞團的原創作品,此次來台分別演出新編芭蕾舞作《卡拉瓦喬》,以及古典與現代經典Gala,當可一饗舞蹈老饕。
馬拉可夫擔任藝術總監 一手打造舞團地位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在九年前創立後,延聘馬拉可夫為藝術總監,在馬拉可夫的帶領下,蛻變為歐陸重要且馳名的芭蕾舞團之一。四十五歲的馬拉可夫崛起舞壇的境遇與紐瑞耶夫有幾分類似,烏克蘭出生的他,在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成為最年輕的首席舞者,隨後也陸續在維也納、加拿大等芭蕾舞團工作。一九九五年與美國芭蕾舞團(ABT)合作後,他留任舞團,成為蜚聲國際的舞星,美國《紐約時報》知名舞評人Anna Kisselgoff曾稱他的表演與舞技相當,而纖細體型也讓他在詮釋較陰柔的角色時更得心應手,令人印象深刻。
接任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後,他同時兼任舞者,雖曾受膝蓋之傷,卻以強大毅力在接受手術後三年順利於舞台復出。而團內八十幾位來自各國的舞者,也多為一時之選,兼顧深厚的古典芭蕾和當代技巧,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馬拉可夫在俄國波修瓦芭蕾學校一眼相中的十八歲舞蹈新秀Polina Semionova。Polina在畢業後入團,隨即被拔擢為獨舞者,在馬拉可夫的一手調教下,外型與表演都亮眼的她,成為新一代芭蕾舞星,雖於二○一二年離團加入ABT,卻也在柏林國家芭蕾留下不少令人難忘的代表作。
除了維持技巧精湛、水準整齊的舞者群,馬拉可夫也積極邀請歐陸知名編舞家與舞團合作,為舞團累積劇目,《卡拉瓦喬》便是由義大利編舞家比貢哲提(Mauro Bigonzetti),在○八年為柏林國家芭蕾舞團量身訂作的舞碼。
比貢哲提編創 反映卡拉瓦喬內在性格
現為義大利艾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比貢哲提,作品《婚禮》、《戀戀羅西尼》曾於去年來台演出。當馬拉可夫與舞團經理邀請他為舞團編一支「義式風格」的舞作,一直對十七世紀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念茲在茲、希望有朝一日將這位同鄉大師作品改編為舞蹈演出的他,當下決定以卡拉瓦喬其人其作為題材。
「卡拉瓦喬最吸引我的,是他的每一幅畫作都展現了身體的力量。」比貢哲提表示。不過,將畫家作品和生平改編成文學或電影容易,用抽象曖昧的舞蹈詮釋則非常少見。比貢哲提意不在如實搬演,而將卡拉瓦喬如何藉創作反映內在的極端性格,具象為舞台的呈現。他擷取《算命者》、《詐賭者》及三幅聖馬太畫作等卡拉瓦喬的代表作,依序串起了舞蹈結構,但他並未讓舞者們仿照畫中的人物景像,而以舞蹈表現卡拉瓦喬創作作品的精神狀態,是非常大膽且獨特的詮釋。
《卡拉瓦喬》的舞台簡潔,僅以一座立於台上的巨大畫框,隔出畫家內在與外在世界,兩者如同鏡像對照。馬拉可夫飾演的卡拉瓦喬,時而與不同的繆思女神翩然共舞,有時互相駕馭、對抗,而卡拉瓦喬遊走於雙性的情慾生活,也藉由男女、男男雙人舞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中多次出現舞者拍擊身體、以腳尖抵住胸膛等動作,也為著重線條美感的芭蕾帶來了濃厚的身體性,同時深沉傳達藝術家的內在掙扎。
巨星饗宴 馬拉可夫親自演出男版「垂死的天鵝」
除了兩場《卡拉瓦喬》演出外,柏林國家芭蕾舞團也帶來兩個半小時的「柏林芭蕾巨星饗宴」,由馬拉可夫、中村祥子(Shoko Nakamura)、Beatrice Knop、Iana Salenko等舞團明星,演出普雷祖卡編舞的《公園》、莫里斯.貝嘉以華格納音樂編作的《指環》、比貢哲提的《卡茲米爾的色彩》,以及近年在歐陸受矚目的編舞家Douglas Lee的Fanfare LX等當代小品,和《天鵝湖》第二幕、《唐吉訶德》大雙人舞等經典舞劇片段,其中還包括馬拉可夫親自上陣演出少見的男版「垂死的天鵝」。能在台灣親炙「馬拉可夫風格」的演出,值得觀眾把握良機,前往欣賞。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
芭蕾舞劇《卡拉瓦喬》
6/13~14 19:30
柏林芭蕾巨星饗宴
6/15 14:30、19: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78613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高凌風似復元 醫生喊奇蹟

中國時報【游鎮槐、林怡秀╱台北報導】
高凌風日前上年代《今晚誰當家》,雖滿頭白髮,身體略顯虛弱,但說話中氣十足,臉上也不見病容,讓人驚訝他身體恢復快速,因此有血液腫瘤科的醫院主任找上他,想對他的病況做研究,他得意地說:「我這是奇蹟式的復元!」
沒透露如何恢復
昨天一整天,他與登門拜訪的醫生討論病情,「我提出離開榮總時的檢查報告,白血球指數只有200,血小板只有兩萬,醫生看了說是奇蹟。」他自嘲「正常的情況,我都該做頭七了,還能上節目,真的很不容易。」醫生邀他下周到醫院做詳細的健康檢查,他說「如果我真的能復元,是給化療無效的病患很大的鼓舞。」他離開榮總後,靠吃健康食品養生,但在沒檢查出結果前,他不透露到底如何恢復健康。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杏林花苑

馬總統下通牒 菲網民熱議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12日專電)菲律賓多家主要網路媒體今天刊登總統馬英九擬就漁船射擊事件採取抗議措施的消息,菲國官方尚未作出回應,但網民對此反應不一。
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昨晚宣布,馬總統促菲律賓在72小時內回應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也就是道歉、賠償、懲凶和談判漁業協議,否則將採取包括凍結菲勞在內多項抗議措施。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網路花店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來七一園區作客

【文/孫嘉蓉】
走出新北投捷運站,沿著中和街右轉,再走上一小段緩坡,看到一片童趣的校園圍牆時,七一園區就到了。圍牆裡有一群人,忙著創作、排練、生活、交流,各個角落上演著對表演的探索和實踐,讓這裡的氣氛很烏托邦,你很容易就感受到他們的幸福,還有對這個好空間的珍惜。

園區外觀


位於新北投的七一園區,前身是義方國小校舍,學校搬遷後閒置下來,被納入台北市文化局的「藝響空間」計畫,規劃有完整的工作室與排練場,並於2010年起提供表演工作者申請使用,僅需支付水電及管理等公共事務費用,目前共有14個團體進駐,包括狂想劇場、台南人劇團、古舞團、光環舞集、Meimage Dance、安娜琪舞蹈劇場、魚蹦興業、8213肢體舞蹈劇場、黑門山上的劇團、林文中舞團、紅瓦民族舞團、周先生與舞者們、體相舞蹈劇場、魔浪超劇場。
「沒有進來之前,我們就是在家辦公,到處流浪,每天都要擔心明天排練要去哪裡?」已進駐第4年的狂想劇場團長廖俊凱說,製作人曾瑞蘭則回憶:「一開始大家並不看好,在業界還沒有足夠知名度,演員們對交通條件叫苦連天,但慢慢的大家發現這裡的排練場真的很好用,加上進駐團隊增加,現在使用率非常高,變得很熱鬧。」

狂想劇場團長暨導演廖俊凱(左)與台南人劇團的製作經理鍾翰(右)


七一園區是目前台北市量體最大的閒置空間,以往讓表演團體進駐的建築如「圓場O space」或其他的閒置公寓,在空間上仍各自獨立;七一園區的校園特質,讓團與團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就像學生時代穿梭在教室走廊間找同學聊天一樣自在。「現代戲劇的圈子滿小的,大家本來就滿常有流通,同時共用一個設計或演員很常見,」台南人劇團製作經理鍾翰笑說這裡很容易「逮」到人,「這裡的舞團會開一些團練課,我們的演員也會固定去上,我覺得是大家待在一起很具體的好處。」
七一在2012年首次舉辦單日的開放日,獲得街坊鄰居熱烈的迴響,「今年團隊變多,決定舉辦三個月,」擔任活動統籌的鍾翰和廖俊凱認為,讓社區的人認識每天在這裡進出的人在幹什麼是主要的目的,再來才談藝術推廣。

狂想劇場團長暨導演廖俊凱(左)與台南人劇團的製作經理鍾翰(右)


相較於前往劇場觀賞表演團體的演出,到這裡更像是到他們的家裡作客,你會在每個團體精心策劃的節目或活動中,看到他們平日作息的軌跡,以及那些只有在家中才能就地取材的自在。鍾翰表示:「中型規模的團要作演出以外跟觀眾互動的活動比較難,可以在自己的場子作比較自由。」於是,節目單上我們看到台南人劇團的「《Re/turn》不插電」,藝術總監蔡柏璋將現場演唱,宛如一場在家舉辦的音樂分享會;8月壓軸的黑門山上的劇團,則選擇在園區內最美的一棵老樹下演出一場「龍眼樹下的愛情」。想一窺表演團體的秘密基地,就從走進七一開始。

許多表演團體的落腳處


新北投71園區2013開放日「一起來FUN」系列活動:
06/02 周先生與舞者們/周書毅:「在舞蹈中旅行」分享講座
06/09 台南人劇團/《Re/turn》不插電-台南人劇團小清新音樂現場、光環舞集/「叮咚!歡迎光臨.舞道的世界」工作坊
06/30 林文中舞蹈團
06/30 紅瓦民族舞蹈團/「舞動民族」
07/07 狂想劇場/從狂想新作《寄居》,進入劇場導演的創意基地
07/07 Meimage Dance/「肢體生活」工作坊
07/21 古名伸舞蹈團/「無動不舞」即興體驗課程
08/11 安娜琪舞蹈劇場/「遇見關係」人我互動身體工作坊
08/11 魚蹦興業/「漫才幫幫忙」演出
08/24 8213肢體舞蹈劇場/「身體動起來 跳舞並不難」
08/24 黑門山上的劇團/「龍眼樹下的愛情」演出
活動介紹及報名方式請上Facebook「新北投71園區」查詢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人類風暴 暗潮洶湧

【文/張禮豪】
隨著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南北兩極的冰棚急遽融化、海冰面積大幅縮減等現象的產生,使得佔去整個地球表面的海水高達70.8%的海洋,也在靜悄無聲當中逐漸增高,如同洶湧暗潮一般,隨時都有可能反撲,進一步衝擊到眾多物種,包括人類在內的存活與延續。
剛屆滿兩週年的東日本大震災事故便是因為海嘯剛猛無疇的巨大力量,不僅沖毀屋舍建築,更連帶造成福島核電廠遭受重大破壞,導致了複合式的重大災情,寫下人類史最近一次的慘烈事例。然而,沒有人敢樂觀地認為類似的狀況不會再度發生。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出面斷言,橫亙在人類面前的諸多危機,勢必有一天會到來,只是時間早晚。原本孕育萬物的似母之水,頓時變成了面目猙獰的反撲惡水。此次在關美館所推出的「暗潮洶湧」,既可看見藝術家透過隱喻來點出陸地與水之間,乃至於延伸至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矛盾與衝突,更有藉由藝術語彙之轉化來奮力疾呼的警世寓言,迫使更多的人必須正視雖然不在眼前,卻實際在發生中的殘酷現實,進一步形成反思的可能。
像是威廉・拉邦(William Raban)的《關於現在MMX》縮時攝影錄像作品,是從秋天到晚冬,自Erno Goldfinger Balfron大廈的21樓捕捉金絲雀碼頭和倫敦市景的變化。渺小的人群在城市的建築物裡頭快去穿梭來去,卻鮮少有人去注意到已然被污染的空氣與天際,看似深具美感的影像當中所蘊含的,是作者對貪圖便利生活卻忽略自然變化,不言自明的針貶。馬汀.紐斯(Martin Newth)的《Redend Point》三頻道影像作品是在英國南部多塞特海岸已然荒廢的碉堡中,讓攝影機取代槍枝,從射擊孔紀錄下逐漸被海水所浸蝕的畫面。運用簡單的替換手法,使觀者如同置身碉堡時刻準備抵禦來犯的士兵,來象徵碉堡以及其所守護的土地,如今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其實是肇因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的步步進逼。

Martin Newth《Redend Point》


克利斯.韋恩萊特(Chris Wainwright)在過去幾年持續使用摩斯密碼與旗語信號這兩種船舶與陸上,或者船隻之間重要的通訊方式來創作。此次展出的作品《天有不測風雲》(Accidents Will Happen)即以LED信號警棍,在牆上排列出意味著原文題名的旗號訊息,一方面直白地預告了未來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發生災難的可能,面臨這樣的考驗,數位科技的幫助或許相對有限。

Chris Wainwright《Accidents Will Happen》


有別於克利斯.韋恩萊特的提醒,安.莉蒂亞(Anne Lydiat)的裝置作品《靜》(Still),帶著一語雙關的意涵:一個大型的圖像投射在牆上,呈現著19世紀泰晤士航行駁船的輪廓與航跡;一條鉛垂線從屋頂連到航海圖上的51.5056度北與0.0756度西的地標──倫敦塔橋的位置,兩者對應出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言的「異質地誌學」(heterotopology)的空間描述,意即船隻本身就是一個漂浮的空間,一個沒有地方的地方,僅憑藉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在無垠的大海之上,提供了人們無盡的想像。可以想見的,只有人類文明還有存在的一天,如是的想像仍將會持續下去,即使暗潮洶湧。

Anne Lydiat《still》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5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佳士得突破重圍 成功「落滬」

【文/吳亞男】
繼去年香港蘇富比宣布與北京歌華公司,於北京合資成立拍賣公司後,百年宿敵佳士得不甘於後,今年4月宣布,已通過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且獨立開展拍賣業務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預期今年秋拍就可見到佳士得招牌在上海亮起。

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拍賣大行,進駐中國設點拍賣,擁有引入西方現當代藝術品的最大優勢。歐美拍賣行文化進駐上海後,會與中國本土拍賣市場文化,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引入什麼樣的企業精神與文化,頗值得關注。(佳士得提供)


《典藏投資》就此採訪上海泓盛拍賣董事長趙涌,面對佳士得入駐上海,中國的藝術品二級市場格局是否將由此改變。趙涌首先樂觀地表示三個觀點:佳士得進入中國,第一點能夠達到國際交流,與本地交換國際經驗;第二點是能夠培育人才,專業人才也將通過國際企業而引進上海,第三則是對中國客戶來說是大優勢,國際型藏家也藉此能夠到上海來,讓上海成為國際平台。
趙涌也強調,上海社會從1930年代的工業形態,一直到1990年代的服務業,再到現在的金融中心,氣氛一直與北京不一樣,上海相對地自由及開放,藝術產業的相關法規也比較寬鬆;他更提到,世界藝術中心總是與金融中心綁在一起,從倫敦、巴黎、紐約的發展,都可以證明藝術產業的發展與經濟脫離不了關係,而全世界500強企業幾乎都在上海落地,佳士得的到來,或許能夠推助上海爭奪中國藝術中心寶座。

上海是中國大陸沿岸最開放的城市之一,亦是金融中心,對藝術品的法規限制較為寬鬆,是全球各大企業進駐的首選城市。(今周刊提供)


由於中國政府規定,對外資拍賣行限制拍賣文物類,這樣看來佳士得與蘇富比目前只能拍賣酒類、珠寶及當代藝術,其實這對這兩家外資來說,當代藝術這塊反而占了很大優勢,尤其中國藏家較缺乏接觸的西方當代藝術。趙涌不認為文物局的規定永不能打破,他表示,上海文物局是獨立機構,只要進出口收藏規範好,文物局會逐步放鬆條款,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而本地拍賣行的優勢就顯現在文物拍賣,以及趙涌說的國情問題。佳士得及蘇富比來到中國勢必需要時間本地化,蘇富比聘請曾經擔任北京翰海拍賣董事長的溫桂華出任蘇富比北京的總裁,這表示他們仍需要中國人來解決他們在中國遇到的障礙,但是作為逾兩百年歷史的拍賣行,他們已經擁有非常成熟的企業文化,如果為了融入中國市場,採用很多中國傳統的交易模式,那麼一定會對他們自有的企業文化產生沖擊;加上現實的高關稅問題,同樣的作品拿到中國拍賣,大概就得多出30%的費用,從蘇富比到佳士得是否能快速適應中國本土市場,萬眾矚目。
【《典藏投資》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終極愛情的尾聲 台灣藝術家邱亞才4月逝世

【文/陳意華】
4月3日,藝術家邱亞才於台灣宜蘭家中安靜地走了,享年67歲。晚年邱亞才罹患阿茲海默症,對於過往的記憶逐漸淡去,極少與外界聯繫。而今,我們只能從他留下的繪畫、小說文集裡,回首其平凡卻又不凡的孤寂人生。

邱亞才《藍調青年》.油彩、畫布.1984。(本刊資料室)


2009年以後,邱亞才因健康惡化幾乎無法作畫,身體每況愈下。據台南梵藝術負責人陳阿露表示,近幾年邱亞才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後來因多重器官衰竭而去世。邱亞才從2000年起,多集中於哥德、旻谷藝術中心辦展。2009年在旻谷藝術中心的邱亞才個展,是他在世的最後一場展覽,不過這幾天藝術圈內好友為了追思感懷邱亞才,目前也計畫在公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讓他的作品能夠重現大眾眼前。
「我的文采已經寫在稿紙上,著色繪畫在油畫布上了。」2002年,邱亞才出版了自傳色彩濃厚的小說文集《秋日印象》。那一年,邱亞才一輩子追尋的「終極愛情」仍畫下句點,結束第二段婚姻的他,卻在繪畫與文字創作生涯邁向頂端。除了陸續舉辦展覽,作品也到香港、新家坡等國際藝博會展出,開始受到關注;2005年起拍賣價格逐步上升。正當他走出一輩子潦倒、不順遂的陰影時,健康狀況卻走下坡。在阿茲海默症侵襲下,記憶宛如沙漏不斷流失。
大器晚成

陳列於德國設計師藏家Anna Maira家裡的邱亞才,一點兒也不輸其他的古董與中國當代名家。(本刊資料室)


1981年之前,邱亞才在當時的藝文聚集之地台北紫藤蘆出沒,一個人默默坐在角落書寫、發呆,偶而抬頭觀看紫藤廬裡往來的文青,他宛如城市漂泊者,身邊不經意而過的工人、街頭流浪漢等,都落在他的畫布上。「我們畫家用筆墨來描寫,來尋找心靈複雜的奧秘事,從這些喝醉了酒的,激情複雜的臉龐上來加以關照判斷。……我們觀察人事,要透徹的把那鬱暗又複雜的心思表露出來,向來就是我們寫作的正理。」
邱亞才小時候因被誤判智商不足而去念蘇澳國校,對他是羞辱,對內心也產生負面的傷害。服兵役期間,對文字的理解彷彿開了竅,埋首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史記等巨著,在經典文學裡找到力量,奠定文字思想的底子。愛力根畫廊負責人李松峰就觀察,邱想成為文學家比畫家的意念還強。退伍後離開宜蘭,白天在電纜工廠工作,晚上則埋頭作畫。後來與紫藤蘆老闆周渝結為好友,周渝資助生活拮据的他作畫材料,更引薦漢雅軒張頌仁。1983年,邱亞才首度在香港漢雅軒與鄭在東、陳來興共同聯展,他的畫作開始受到香港藏家的支持,成為職業畫家。
但,邱亞才的生活仍不順遂,與妻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深擾著他。1989年,結束近二十年的婚姻,邱亞才猶如脫韁野馬,他曾自述:「離婚後,我的理智、情感變得融通開放。」畫風變得更為明亮的他,隨後幾年與愛力根畫廊合作,連續三年舉辦多場個展。這段時期他的文學創作也有所起色,與1993年「東區女人」展覽的同年,文經社為他出版其第一本著作《痞子惡德》,隔年他以《酒徒老境》獲吳濁流文學獎。隨後幾年,邱亞才自費出版了數本著作。
離婚後,他不斷認識女子,甚至赴大陸徵婚,但憧憬愛情的他屢屢受挫,有感而發:「我竭盡所能去得到情愛的終極,但是,力有未及……。所以我去實現淫念的想像。」陳阿露認為,邱是一位真誠的藝術家,因為靦腆害羞不擅於情感,對愛慕的女子只能在遠處觀察,透過筆下形貌傳達愛慕之意。
題材多元 由以女性為主
邱亞才筆下的女子,有著中國白描技巧,用線條勾勒出來的技法。早年他在畫連環圖畫都是用筆快速勾勒出輪廓,學習水墨讓運筆更流暢。知識分子、學者、穿著條紋年輕男子等題材,乾淨、簡潔的線條,與他的工人或流浪對象題材相較,繪畫技巧與風格差異甚大。描繪的對象,或與他的生命有所交集,或旁觀有感,抑或是觸動心弦的愛慕對象,從販夫走卒、知識分子到達官顯要,無一不入畫。邱亞才的一生,環繞著對繪畫、文字與愛情的追尋,作品亦如是。
邱亞才也受到梵谷、畢卡索、莫迪里亞尼的影響。而隨著研究與愛好者日益增多,邱亞才結合中西方的鑑賞語彙逐漸受到認同。2012年香港佳士得為德國設計師Anna Maria Jagdfeld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品專拍,Anna Maria Jagdfeld的收藏圖錄裡,也收錄她所典藏的數幅肖像畫。除了歐美市場,台灣藏家族群是邱亞才的收藏主力。
邱亞才的作品因畫作沒有簽名與標記年代,是判別最困難的地方。其次是他會大幅改畫,即便是已經公開展覽的作品。因此挑選邱亞才的好作品,完整度為必備條件。陳阿露分析:「邱亞才的創作階段與題材可分為流浪漢、同性戀、藝術家、知識分子、學者、女子貴婦。例如,他描繪工人時眼中傳達的堅毅眼神令人激賞,這類作品大多受到梵谷的影響。」
如今,這位素人畫家與世長辭,安靜地躺在宜蘭家鄉的懷抱。出生於1949年這個大時代,紛亂的時代人的心是不確定的,如在城市裡漂泊的旅人,每幅肖像畫都是獨立的個體,他以強烈的色彩畫出火熱的心。未受過傳統學院訓練,被歸類於素人畫家,但這反而為他創造了獨特的語彙,遺世獨立的脫俗情懷,帶領他走向孤獨、蒼茫的歸鄉之路。
【《典藏投資》2013年5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伴讀攻碩士 6年才知男友已婚

〔自由時報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陳姓國中女老師和台北捷運公司已婚男員工羅文昌交往6年,期間2人出遊等費用大多由陳女負擔,2人還論及婚嫁,但羅妻發現後,緊急將夫妻婚紗照傳給陳女看,羅也向陳女自白有過婚姻,陳女憤而向羅男提告求償,但他仍大言不慚:「只是道德瑕疵!」高等法院昨判羅某應賠償20萬元,全案定讞。
誤人青春 還辯道德瑕疵
記者昨無法聯繫上雙方當事人,無法得知對判決的看法。
已逾30歲的陳女指出,95年10月和羅男認識,羅強調仍是單身,雙方是以結婚為前提交往。
陳女指控,羅男刻意隱瞞有太太、2個小孩的事實,竟以男友之姿和她的家人、朋友見面吃飯,還提到要和她結婚、一起買房子,讓她誤信羅男是單身,且對她是真心。
陳女說,交往6年來,不僅到各地出遊費用由她支出,還送羅男皮包、公事包等物,花了不少錢,她也陪著羅男苦讀,將英文作業翻譯成中文,並逐字、逐句打字,協助他拿到碩士學位。
判賠女老師20萬
但去年6月羅妻發現此件婚外情後,用羅男手機寄出結婚照和全家福照片,羅也向陳女自白,陳女才驚覺是一個大騙局,哭訴說:「我的名節沒了」,向羅男求償精神慰撫金150萬元。
羅男辯稱並非蓄意騙婚,確曾向妻子談及離婚,至於曾向陳女借30萬元,也有還錢;他還大言不慚說,隱瞞已婚身分和陳女交往,「只是道德上的瑕疵」而已。
高等法院審理認為,羅男6年來隱瞞已婚生子事實和陳女交往,還向陳女拿生辰八字表示欲確定是否適合結婚,也和陳女家人、朋友見面,都有意使她誤信羅男為單身,合議庭也審酌羅男和陳女6年來發生過多次性行為,造成她身心受創,昨判羅應賠償精神慰撫金20萬元定讞。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杏林花苑

搞不定後的再出發—評雲門2「春鬥—搞不定」

【文字/沈怡彣(舞蹈工作者)】

鄭宗龍《一個藍色地方》始於角落的六名女子,於無聲中各自持續著獨白般的細碎動作。(林韶安/攝)

去年是雲門2在國際舞台上閃耀的一年,巡演香港、美國、德國與中國接連告捷,也因此征戰而睽違台灣舞壇近兩年;今年由黃翊、鄭宗龍與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推出四支全新作品。
《無聲雨》與《光》的未竟之感
《無聲雨》在編舞者黃翊與侯怡伶並肩兩臂輕貼,從微光中緩緩走來開始;透過肌膚接觸,交予及感知彼此,聆聽對方狀態並呼應,是一種相互倚靠嗎?有主被動之分嗎?透過肌膚能告訴與接收彼此的訊息至何等程度?在這輕淡的雙人舞中,觀者清楚感受到舞者間動力的交融、呼吸長短句變化與動作軌跡在空間中所延續出的線條畫面 。之後出場的胡鑑與陳麗雅,相對於黃與侯的緊密連結,動作較為各自獨立,也帶有較多情緒氛圍。隨著兩對雙人的發展,引發觀者對人與人的關係思考:兩人可以是相加等於一、或大於二、或甚至小於一?可惜的是,最後三人以直列出現、由手語概念發展動作的段落,卻在即將看到更多可能性時,舞作便結束了,不免予人「傘剛打開,雨卻停了」的遺憾。
黃翊另一作品《光》則有清楚的破題,瞬間大亮的燈與降至可見程度的燈桿,令觀者在剎那間接收到氛圍的閃現及瞬退,而後緩緩隨著不同溫度的腳的撩撥,於心裡泛出圈圈波紋。侯怡伶在王達及胡鑑之間流轉的三人舞,順暢無縫,但侯幾乎皆以轉圈作為流轉於兩男之間的承接方式,或許是以國標舞與阿根廷探戈為基礎的編創限制,也或許是囿於舞者的腳功。舞者因手臂環住彼此而呈現較為穩定的上半身,但相對地,對編舞者或對觀者而言,腳部動作必須更層次分明——畢竟,阿根廷探戈的特色正是舞者呈現出各種踢腿、旋轉、交叉環繞等令人目不暇給的變化。也因此,眾舞者在或俐落、或纏綿、或你來我往的腳部表現上稍嫌薄弱,造成尾聲時音樂與編舞逐步向上,舞者卻沒能同步堆疊的未竟之感。
《一個藍色地方》無聲勝有聲
鄭宗龍新作《一個藍色地方》始於角落的六名女子,於無聲中各自持續著獨白般的細碎動作。舞者的動作並不都是美麗的,甚且有點詭異,但配上群舞時富節奏的腳步聲、腿高劃時裙子的唰唰聲與長髮在動作停止後所延續的波動,的確有種不協調之美。至舞作中段,突然有編舞者把其紛躁的腦活動剖開攤呈於舞台之感,似乎每一舞者都是那一縷一絲、竄動著、不知該歸置何處的思緒。但這樣的積累於音樂加入後,頓時失去了無聲的美好,或許不跟隨音樂結構與氛圍是編舞者的意圖,或許試圖將心理狀態與之相抗衡,但在充滿希望的音樂能量推送下,舞者仍各自重複著細碎動作,舞作並沒有因音樂的加入而進一步發展。及至尾聲,再度跳起群舞時,觀者感受的旋鈕似乎才再度對回了編舞者正訴說的頻道上。
《搞不定》:限制與挑戰的一體兩面
《搞不定》以即興概念為主軸,由布拉瑞揚坐於觀眾席,透過麥克風給予指令以引導舞作發展。從編舞者請舞者自我介紹開始,眾舞者以幽自己默、開編舞者玩笑等方式呈現,多以逗笑觀眾為目的。值得思考的是,即興舞蹈有無限可能,一旦做出選擇,後續的反應與變化必須跟隨選擇的演變而發展。假定編舞者與舞者之間的對話,是為了讓觀眾對兩者有更多了解,並留下更深刻印象時,讓觀眾笑開懷是否為最佳選擇?有時編舞者會在舞者達不到要求時更換指令,這可能是編舞者指令給得不夠周密,也可能是舞者不夠信任導致無法達成。但有無可能如此發展:編舞者不妥協於更改,舞者不妥協於執行難度,在各不妥協的「搞不定」下,將衝撞出何種火花?
此次三位編舞者皆有其擅長:黃翊有著外冷內熱與不說多了的精簡風格;鄭宗龍有將渾沌抽絲剝繭化為畫面與聲響的能力;布拉瑞揚則有敢於面對不確定並即興反應與順勢發展的勇氣。如何能在所擅長之餘,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將是下個作品出發前、面對自己的功課。
雲門2「春鬥—搞不定」
3/28~31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新銳藝評徵稿啟事】
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本刊以公開方式徵求表演藝術類評論,入選者即可於本單元刊出。徵求評論之條件如下:所評論的作品須在台灣演出,並於首演起兩個月內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須為首次發表文章,包含不曾公開於平面媒體或電子(包括網路網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發表,每篇字數1,200字。入選刊登作品可獲獎金NT$2,400元。投稿評論文章請e-mail至mag13@mail.ntch.edu.tw信箱,主旨標示「新銳藝評」投稿,並註明真實姓名、地址、電話。詳情說明請參PAR表演藝術網站(www.paol.ntch.edu.tw/)。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花束對餐館的作用

     相信每個人都去過餐館吃飯,也經常會發現在餐桌上有一束花,但是卻沒什麼人知道這束花用途是什麼。

     很多認以為是擺設用的,其實不是,我們知道,餐館裡的每個服務人員都要照管好多餐桌,既要點菜、送菜、倒茶、買單,還要整理餐桌,等客人吃完飯,還要收拾 餐桌。如何能將這麼多事情有條不紊地完成,而且還不會忘掉提醒客戶買單,這束花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細心觀察過的人一定能發現,當客人坐到餐桌旁邊時,服 務員就將鮮花拿走了,這表明這張餐桌己經有人坐了,當客人買完單時,服務人員就將這束鮮花又擺回餐桌上,這樣這束鮮花不僅起到了管理整個流程的作用,而且 也讓客人有個好心情。不了解的人還會非常感激服務員,認為當他們就餐時,為了方便用餐,服務人員才將鮮花拿走,當吃完飯後,又迅速將鮮花拿上來欣賞,多麼 人性化的管理啊!

    假如沒有這束鮮花,大家想像一下會出現什麼樣的尷尬的局面?當客人已經結完帳走出餐館大門時,由於服務人員工作太忙而忘了客人是否買單的時候,她會迅速沖 出去攔住客人提醒客人買單,這時客人十有八九會火冒三丈,和服務人員爭吵起來,甚至會要求見經理,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樣太丟面子了,特別是當著主人邀請客人 的面受到如此的侮辱,他一定不會“饒”過這個服務員。如果不幸吵起來,那麼很多正準備就餐的客人就會離開,或者正在點菜的客人也可能放棄就餐,這將對餐館 帶來很大的損失,不僅可能永遠失去該客戶,而且會給餐館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

就這麼一束小小的鮮花,竟然能幫助餐館做好流程管理,多麼人性化呀,既能讓客人高興,還能將管理做得井井有條。

(摘自: 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
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資料來源:博客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14&Pages=1


玫瑰花的的用途小心得

1、美容:
乾玫瑰花蕾玫瑰花蕾製成乾花,每次用5至7朵,配上嫩尖的綠茶一小撮,加紅棗三顆(要去核),每日開水沖茶喝,可以去心火,保持精神充沛,增加你的活力,長期飲用,還能讓你容顏白裡透紅,保持青春美麗
玫瑰花含豐富的維生素A、C、B、E、K,以及單寧酸,能改善內分泌失綢,對消除疲勞和傷口瘀合也有幫助。調氣血,調理女性生理問題,促進血液循環,美容,調經,利尿,緩和腸胃神經,防皺紋,防凍傷,養顏美容。身體疲勞酸痛時,取些來按摩也相當合適。

1)玫瑰美容茶,是新一代美容茶,它對雀斑有明顯的消除作用,同時還有,養顏、消炎、潤喉的特點。
飲用方法:取4–5朵玫瑰花蕾放入杯中,花浮於水面,其湯色清淡,香氣高雅,是美容,保健的理想飲品。
作美容的玫瑰,應是玫瑰初放的花朵。玫瑰的芬芳來自它所含的約萬分之三的揮發性成分,它豐富鮮豔的色彩來自所含的紅色素、黃色素和β-胡蘿蔔素等天然色 素。此外,尚含槲皮甙、脂肪油、有機酸等有益美容的物質。在每年的5~6月期間,當玫瑰花即將開時,分批摘取它的鮮嫩花蕾,再經嚴格的消毒、滅菌、風乾, 幾乎完全保留了玫瑰花的色、香、味。將特殊加工過花蕾3~5克,用沸水沖泡5分鐘,可加糖或蜂蜜,或摻進自己喜歡的任何一種茶葉中一起沖泡,芳香怡人,有 理氣和血、舒肝解鬱、降脂減肥、潤膚養顏等作用。特別對婦女經痛、月經不調有神奇的功效。
玫瑰花蕾可提取玫瑰油,果實富含維生素可作天然飲料及食品。用科學方法加工而成的玫瑰花幹,具有顏色鮮豔、味香等特點,可製成玫瑰酒、玫瑰露、玫瑰醬,具有清熱消火、美容養顏的奇特功效,實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2)玫瑰霜/玫瑰液(rose cream,/rose gel):是西方最新研究出來的新的美容用品,可以促進疤痕的康復,減少皺紋。
2、藥用:
由花體制的芳香油,為高級香料。花入藥,功能理氣活血、疏肝解鬱,主治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等症。
盛開的玫瑰花,含苞待放的花蕾,還是藥苑中的良藥。玫瑰花蕾這味中藥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常用於胸脅胃脘脹痛、經前乳房脹痛、損傷瘀阻疼痛以及消化不良、 月經不調等症。民間有用玫瑰花蕾加紅糖煎煉成膏的秘方:將100克玫瑰花蕾加清水500克左右,煲煎20分鐘後,濾去花渣,再煲成濃縮汁液,加進 500~1000克紅片糖,煎煉成膏體,如服用時間長,可放進冰箱,每天服用1~2茶匙。長期使用,效果更佳。
玫瑰花作為可供食用的藥物,是正式載入《食物本草》的。民間常用玫瑰花加糖沖開水服,既香甜可口,又能行氣活血;用玫瑰花泡酒服,舒筋活血,可治關節疼 痛。自古就用蒸餾的方法把玫瑰製成玫瑰純露,氣味芬芳,療效顯著。 《本草綱目拾遺》說:“玫瑰純露氣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養胃寬胸散鬱。
玫瑰露: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玫瑰花的蒸餾液。性味《綱目拾遺》:“味淡。”
功用主治:
①《金氏藥帖》:”治肝氣胃氣。”
②《綱目拾遺》:”能和血平肝,養胃,寬胸,散鬱。點酒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溫飲1~2兩。
3、染料用途: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玫瑰主要成分,其中有【單寧質】、【槲皮素】、【胡蘿蔔素】、【異槲皮素】等項,具有染色的功能,通過試染,發現它具有不錯的染色效 果。以玫瑰枝葉染色,在蠶絲和棉布的呈色相當一致,無媒染及鋁、錫、石灰媒染皆呈帶綠褐味的土黃色,其中以石灰媒染的濃度較高,而銅媒染呈較深的黃茶色, 鐵媒染則呈略帶紫味的深灰色。

(摘自: 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
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資料來源:鮮花速遞網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213&Pages=1


「誰」送你最後一程?─「送行者」的今昔面貌

【撰文/洪婉茹】




以前經過民權東路第一殯儀館附近一帶時,因內心對死亡的恐懼與忌諱,總讓人把視線從那排葬儀社移開,當然眼角還是不自主地瞄著那貼著深色遮陽紙、或拉下鐵捲門的外觀。現在這裡換上了禮儀公司的招牌,講究的裝潢、暖色調的氣氛,透過大片落地窗,告訴路過的人們:這個行業不一樣了。
殯葬中介者的轉變
「殯葬業」其實是統稱,其內部分工相當繁雜,儀式中任何物件、勞動與服務都可成為一門特定的工作,像是提供布匹與毛巾的彩帛店、棺材店、專做花山花海花籃的花店、做靈厝的糊紙店等等。而葬儀社或生命禮儀公司則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他們本身不生產任何物件,主要功能在於連接家屬和分工複雜的殯葬業:一方面接受家屬委託、指導家屬進行儀式;另一方面整合協力商,把協力商生產的物件、勞動和服務,整合成一套儀式流程販售給家屬。
從葬儀社到現代化生命禮儀服務公司,中間經歷了什麼過程?本文要回歸葬儀業者發展的歷史,來看家屬和業者之間如何從地方的人際網絡,走向在市場中購買服務的交易關係。這樣的關係使得「信任」成為一個課題,不同類型業者如何鞏固他們和家屬的信任關係?又如何表現在儀式上?
喪禮原是地方知識
早期台灣社會,在關係緊密的地方社區裡,通常由個人擔任中介者的角色。村庄鄰里中會有一些人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像保正與村里長這類政治頭人、鄰里中的熱心人士、禮生。在喪禮中指導喪家的人,通常是地方上公認的喪禮知識權威,或一些慣常「湊腳手」(台語)的人,因為固定去幫忙喪禮,累積了很多經驗與知識。他們可能是阿婆、村廟裡的委員、或每天坐在村廟口閒聊的阿伯。
在傳統喪儀中,儀式主要是靠亡者的親朋好友來執行。最核心的社會關係是亡者的嫡系子孫,特別是長男、長媳和長孫,譬如:入殮前的化妝,孝媳要為他梳頭、孝女為他穿襪;入殮時,孝男要接受熟知入殮儀式的長輩指導,親自把父母親的遺體送進棺材裡;停柩在家(打桶)時,媳婦早晚要拜飯、準備毛巾與水盆,伺奉長輩盥洗、用餐,一如平時的生活;孝男捧斗,出殯回程換孝孫捧斗,象徵家族傳承。住在左鄰右舍的居民往往也會來參與,像是阿婆幫忙縫製喪服、壯丁負責搬運大壽(棺材),或出殯時抬棺等需要勞力的事。
喪禮是人們面對死亡的一套地方知識,每個村庄各自形成慣習,其中的儀節與儀節所鑲嵌的文化,促成中介者和家屬對喪禮的共識。例如五服(喪服等級)的規定在不同村子各自演變,孝制該怎麼穿戴,每個村都有一套規範。此外,中介者與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社會關係,這種關係為短暫的殯葬交易奠定信任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葬儀社主要扮演幫忙買辦物件、仲介工人的角色。
「道德」成為消費商品
隨著社會變遷,人與人的網絡日漸疏離,特別是都市地區,可供支援的社會關係逐漸淡薄,家屬轉而求助於市場交易,葬儀社取代了地方頭人與親族長輩,成為喪禮知識的權威。不像過去人們會在社會生活中反覆接觸喪禮累積知識,喪禮成為偶發事件,家屬也缺乏判斷「儀式怎麼進行」、「儀式的意涵是什麼」、「物件的品質與合理價格」的能力,只能聽從業者的建議。
回到喪禮的消費面來看,喪禮消費的對象是親人的死亡,有一套道德觀念支撐交易規則。周圍的人會從家屬對亡者的關係和情感來解釋家屬支付喪禮費用的態度,計較金錢、討價還價都被視為禁忌。合宜的交易態度應該是,為了表達對亡者的情感、確保亡者在死後世界的順遂,在能力範圍內不應計較金錢支出的多寡──透過這種「不計較」,子孫表現了對亡者與家族的責任、義務與情感。以前有句俗諺是「棺材不能出價」,便體現了殯葬交易背後的道德要求──孝順。
當家屬面對這樣的交易規範,卻缺乏判斷物件實際價值的能力時,便容易受到業者的操弄,殯葬交易的糾紛逐漸浮上檯面。「黑心葬儀社」這樣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各種報導中,他們被描述為缺乏相關養成背景、只因看中葬儀的高利潤與低門檻而踏進這個行業,自利動機凌駕職業道德,使用很多不被社會認可的方式榨取喪家錢財,卻置亡者尊嚴及喪家的禍福於不顧。....(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杏林花苑

閱讀天安門─ 中國國族記憶空間的建構

【撰文/潘宗億】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正式開跑,開幕式由一場煙火秀掀起高潮,它有一個很有歷史感的名字:「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總共有29個大腳印,沿著北京中軸線由南往北「走」,經過永定門、天安門廣場、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與「鳥巢」等地點。煙火秀非常吸睛,令觀眾感到震撼,也成功掀起京奧開幕高潮,但為何它的路線是沿著北京市的地理中軸線?或許,可以從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角度來詮釋。
形塑記憶所繫之處
做為「想像的共同體」,現代民族國家在首都建構具國族記憶的紀念性建築與空間,以形塑國家認同的基礎,其實是種普遍的政治文化。建構功能性與象徵性場所,涉及統治者將事物與時空合理化的技術,是民族國家營造政治現代性空間與物質基礎的一環,也就是以具體化特定「想像的共同體」共享的過去與記憶,做為形塑集體認同的基礎。(註)此一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趨勢,於二十世紀的發展尤為明顯。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莫斯科的紅場、新柏林以布蘭登堡門與浩劫紀念碑為中心的歷史記憶區、開羅的解放廣場、南韓首爾光華門廣場,以及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可屬此例。
值得注意的是,建構首都國族記憶空間的潮流,並未隨全球化無國界時代的來臨而稍退。許多新興的國族記憶空間不斷被創造出來,原有的國族記憶空間則隨時間流轉,被植入多元的政治與象徵意義。例如,美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於2004年才設置於國家廣場裡林肯紀念堂與華盛頓紀念碑之間的中心點。總之,在民族國家時代,亦或者全球化所謂國家已然失敗(?)的時代,諸如此類的紀念碑、建築與空間,繼續承載著集體的光榮、傳統與創傷,成為國族「記憶所繫之處」(realm of memory),但其意義與功能勢必在官方意圖之外日益增生與多元化。
在首都中軸線閱讀近現代中國史
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二十世紀中國國族「記憶所繫之處」,決定性歷史時刻的展演場。同時,由於天安門廣場長期沉澱的政治與象徵意義,隨著該空間中心性的不斷強化,其所在的北京市地理中軸線,也成為標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時間軸。
研究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就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歷史。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天安門前爆發,這場運動被認為是象徵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尋求民族救亡現代化運動的里程碑。1949年2月3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人民解放軍於西直門入城後三日,補辦了官方紀念儀式,沿著城市中軸線進行勝利遊行,途經天安門廣場南端,並轉進具「五四」紀念意義的東交民巷。做為紀念儀式活動的一部分,毛澤東、朱德、聶榮臻與葉劍英等中共領導者的肖像高懸天安門城樓,這是毛澤東肖像在天安門的首次亮相,之前則有孫中山和蔣介石的肖像。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及其肖像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廣場從此成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炫耀政治權威的空間,展示國家軍事力量的閱兵舞台。在文革時期,天安門廣場確立其中央政治動員與國家紀律力量的性質,而最常讓文革小將回憶的,便是毛澤東八次檢閱紅衛兵的盛況。事實上,毛澤東的身體和鬼魂,未曾真正離開過天安門廣場,就如同他那張偌大肖像。
三組時間,三組密碼
1976年,就天安門廣場的歷史來說,是另一個里程碑。1976年四月初,廣場首次被非官方動員的群眾占領,成為悼念周恩來的空間,代表人民心聲的花圈、周恩來肖像、海報詩文侵入國家紀律空間,群眾在此藉詩文批判四人幫,直書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想像。這場運動最終以4月5日的鎮壓收場,官方重新取得廣場的控制權。此一運動初始被定調為反革命,在四人幫垮台後,被重新定義為具有群眾基礎的革命運動,寫入革命傳統的一章。同時,中國迎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時代。在「四五」期間,天安門廣場展示的是人民的力量,雖然為時短暫,但影響深遠。許多人不知道,「六四」之前,還有個「四五」。
「四五」記憶的影響,直接印證於「六四」時期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戲碼,進入學運領袖的記憶中。「六四」的開場與「四五」如出一轍,驚聞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過世的北京大學生,帶著大花環與肖像奔向天安門廣場進行紀念活動,宣稱要還給他公道。活動很快隨著人民日報「426」社論的刊出而擴大,學生進行更大規模的遊行,發表「新五四宣言」,甚至進行絕食抗議,訴求改革與民主。在「六四」期間樹立的民主女神雕像,著名的「坦克人」照片,都成為全球記憶「六四」的媒介。最後,「六四」的結局與「四五」很不一樣,這次進入北京市與天安門廣場鎮壓的,從民兵換成了人民解放軍,從棍棒換成了機槍與坦克。天安門廣場見證了二十世紀中國關鍵時刻的歷史,從「五四」到「四五」與「六四」,4、5、6正好組成解讀二十世紀中國的密碼。....(全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5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