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談關良的繪畫藝術

【撰文/莫一點】





















替人物點睛畫眼,畫作的成敗全繫於這一筆(CANS藝術新聞/提供)看關先生畫畫,我特別留意他的點睛技巧,而這個步驟一定留在最後才下筆的。因為他的作品往往水墨交融,若不乾透,便不易把劇中人物的看、瞟、飄、盯、瞄等的眼神點得傳神靈活。京劇精采之處正是在於「眼神」,而描繪人物的神情,除了動態之外,幾乎全繫於一雙眼睛。因為人物的情感-喜、怒、哀、樂等全憑眼神來表現。在欣賞關先生的作品時,要細心咀嚼他的點睛技法。無論用圓形、方形、三角形,或有時用橫塊、直塊,畫家都是一貫看所描繪的人物的需要,點出各種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神情。

也有幾次看到關先生把畫畫好後,沒有即時點睛,掛在牆上或放在畫桌上,經過多番面壁,再三思考,待意到筆到時才點下具有決定性的一筆或兩筆。關先生曾說:「八大山人很注重點睛的功夫,他寫的魚、鳥,是用誇張的藝術手法,黑而圓的眼珠使眼睛特別大,有時甚至是方的頂在眼圈的上角,魚和鳥的眼睛本來是沒有這樣的動態,由於這種突出的誇張描寫,增加了不少靈動性。」

關良先生的作品在動勢方面,用筆既符合動作規律,往往順勢而寫,筆到意隨,用墨方面濃淡得宜,層次分明,既有深遠感,又有厚實感,密切與畫面人物動態劇情相結合,充分表現人物的神情、動勢。

至於構思方面,是每一件藝術品在創作中,必須經過的一段艱苦的過程,文學上如此,繪畫也不例外,關先生的心得是:「最初的嘗試,多偏重於速寫和素材方面,這是創作上的原始依據,如畫『拾玉鐲』一戲,速寫的素材是畫三個人物,通過構思後,只畫兩個便夠了,把劉媒婆大膽省去,由於畫面減少了一個人物,因此筆墨既簡練,主題又更突出,劇情的表達方式也更加有力。」這就是繪畫上的「以少勝多」,要做到這境界,當然是從深思熟慮的「構思」過程中得到經驗。

關先生的水墨京劇人物畫,在創作上,吸收了古代石刻、畫像磚和傳統國畫的精粹,同時,又得到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師的指導和薰陶,再加上受梵高、莫奈、馬蒂斯、畢加索等西洋畫家的影響和啟發,形成獨特的風格。令人讚歎的是,他吸收了中外大師們的養料,而看不出他們的痕跡。這是不簡單的,也不是每一個藝術工作者能辦得到的。

關先生的水墨京劇人物畫,畫中所捕捉的就是他們表演中最富畫味的形象,同時,有些似乎還比舞台的形象簡潔而又更集中。再加上那種「稚拙感」,從線條和筆墨中透現出來,浮泛於各式各樣的戲裝上,那花旦臉上的一點桃紅嘴唇,令人物更為嬌美。這是畫家積累多時的經驗和筆情墨趣,充分表現了某一齣京劇人物的感情。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3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