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最是難忘那些年 濠影印記在廣州

【文/謝嘉豪】

濠影印記在廣州順利舉行(圖右二為陳永漢)


「這10多年來的發展很厲害,舊的東西都慢慢消失,四處都是高樓大廈,擋住了風景。以前,拿著一部相機,配個35mm鏡頭,幾乎已經可以在澳門拍到所有東西,但現在即使用上20mm廣角鏡,甚至更廣的,也拍不到甚麼。」澳門資深攝影記者陳永漢說。
《澳門元素・濠影印記—陳永漢攝影展》於5月中至月底,假廣州太古倉碼頭一號舉行,吸引了不少廣州觀眾前往欣賞,他們都是慕名而來,而對作品中舊時澳門的景象感到好奇和羨慕。這些作品由澳門資深攝影記者陳永漢所拍攝,紀錄了澳門80年代至今的變遷,以一種平易近人的視角,直率的表述,訴說一個又一個的澳門故事,時代過了,但幸好還有這些相片讓人憑證。

1980年潭仔賽馬車會


陳永漢,澳門第一代新聞攝影記者,人如其作品,平易近人、謙虛敦厚,後輩都尊稱「漢哥」。「做記者多年,走來走去,這些相片只是當時工作需要而拍下來的,拍下來那麼多,現在卻成了個紀錄。」陳永漢說;漢哥當了記者30多年,看盡澳門的變遷和發展,亦因記者工作而留下了大量紀實類照片;這次展覽卻是他「從影」以來,第一次個展,「澳門近年發展那麼快,大家都開始懷舊,我已是老人家了,這些相片拿出來也是懷舊一番。」漢哥打趣地說。

1981年葡京酒店及銅馬


是次展覽展出了陳永漢一部份的作品,大約50幅紀實照片,由30年前澳門的大街小巷、傳統節慶,到近期的社會事件都包羅其中,見證這30年來澳門的巨變;此外,還展出一組8張的澳門全景照片,以俯瞰式全景紀錄澳門城市的變化。該組相片是漢哥自1986年起,每年登上珠海灣仔山上取景拍攝的作品,多年來由山上觀察澳門,從澳門只有一條澳門跨海大橋(嘉樂庇大橋),到興建第2條大橋(友誼大橋),及至第3條大橋(西灣大橋)的通車,看到和紀錄了澳門每一年的變化。

1982年大興街水浸


「舊時,澳門環境相當好,很有個性,四處是坪房、木屋、菜地、樹林,海岸線又非常漂亮,整個澳門都十分清靜,真的擁有自己的特色,」漢哥說。他1979年到影樓打工,開始學習攝影技巧,後於翌年進入報館工作,此後便一直從事傳媒工作至今,他現在是香港某家電視台的駐澳攝影記者。漢哥說:「到了80年代中期以後,澳門經濟發展較好,人們生活過得比以前好,不少人開始『打沙龍』,拿著昂貴相機到國內旅遊拍照,再回澳門舉辦攝影展,但我還是偏愛紀實攝影。」陳永漢幾10年來沒間斷過攝影創作,他利用鏡頭紀錄拍下社會狀況點滴,走遍街頭巷尾,拍攝普羅大眾生活環境。
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多年,漢哥最深刻的事件之一是採訪越南難民潮。那時候,他剛入行不久,成千上萬的越南難民投奔怒海逃到港澳地區。當時澳門也擁擠了大批難民,澳葡當局接納收容,並安置在當時的氹仔馬車場對面的難民營,高峰期約有逾萬名難民在營內,每天報社派漢哥到該地採訪難民營情況,歷時數年,留下大批紀錄。

1989年特赦無證青少年


是次展出的作品,不過是漢哥收藏的作品的小部份,他表示,最感欣慰的是能保存這些紀錄。漢哥10年前購置了一部菲林掃瞄器,花了9年時間把幾萬幅相片數碼存檔,「現在那麼多人來澳門旅遊,看到的只是那些五光十色的一面,新興的建築物、賭場、酒店等,希望從我照片中,會令旅客了解澳門其實有另一個面貌。」漢哥說,「雖然經濟好了,但環境差了。大家生活得比以前好,但總是會覺得往昔社會,無論人際關係、環境等,卻比現在好些。」他感謝主辦單位聚藝社舉行這次的展覽,讓他有機會與其他人分享這些歷史印記。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6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