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魯飛飛 出掌上海道明拍賣瓷雜部

【撰文/CANS藝術新聞】





















魯飛飛(CANS藝術新聞/提供)近日「道明拍賣」發佈了一條微博「熱烈歡迎魯飛飛先生加盟入上海道明拍賣。今年春拍,公司將開設瓷雜專場,敬請期待」。《CANS藝術新聞》致電魯飛飛先生,他表示:本季將徵集150件拍品,以瓷器為主,玉器雜項佔次要,拍賣在六月中旬舉行。因為此次只做一本拍賣圖錄,同時道明拍賣董事會特別研究了這場拍賣的路線及方針,「不墊資不保底」,圖錄上所印估價及為簽訂合同價,不做任何虛頭,落錘及成交,也不允許拍場內任何價格保護。對此魯飛飛特別向委託方確認此事,希望各位賣家支持其工作。目前瓷器方面徵集到的三十餘件官窯瓷器已經入庫,其中主要幾件拍品為海外回流,這一部分的拍品比較「新鮮」,傳承有序,還有一部分為蘇富比、佳士得,或者是翰海、嘉德早期拍品,品質不錯。接下來還要奔赴廈門、廣州、山西等地,3月中旬與北京匡時拍賣一同赴美國,將在紐約、三藩市、洛杉磯三個城市公開徵集。

北京亨申世紀拍賣有限公司—老朋友的拍賣行





















北京亨申拍賣 總經理 王彪(CANS藝術新聞/提供)北京亨申世紀拍賣有限公司作為近年設立的新公司,是由藝術市場中京津滬三地的「老朋友」組建的專業機構。總經理王彪介紹說:公司主創人員有改革開放伊始就從事藝術藝術品交易的資深前輩,也有藝術市場中年富力強的中年精英,更有出身於收藏世家並在國內一線拍賣公司鍛煉多年的青年才俊;人員的行業背景有實戰派、也有著名高校的學者、海外學成歸來的專業人士。正是基於長久的情誼和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靠著多年積累的人品信譽、行業經驗開展工作,一直穩步推進,信心滿滿。 他還說:亨申拍賣具有較強的業務優勢、人脈資源和市場經驗,近幾年集中以中國書畫(包括近現代和古代兩個板塊)為核心業務,並在公司運行過程中,定位為國內一流一線的高端精品拍賣機構。他說:“我們不是基於資本運作或某種目的組建的公司,所以我們不打造宣傳攻勢,更不從事不正當經營。在去年秋天的美國、今年元宵節後的臺灣,以及香港、日本、豫、渝、魯、浙、閩等地的徵集過程中,拿到了很好的作品,為今年五月份的春季大拍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3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企業公益捐贈,按「館」才讚!

【文/鄭又嘉】

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浪潮下,貧富兩極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兩極的差距隨時間仍不斷在拉大,而在錯誤的各國政府政策縱容之下,幾次的金融風暴也令財富更為集中在極富一端的手中,貧富不均的程度不斷擴大,社會不公日益加劇,去年(2011)9月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後來雖不了了之,但已讓各國政府感受到廣大民怨的震撼,各國政治領袖為求安定社會、鞏固政權,於是紛紛效法美國總統歐巴馬思考課徵「富人稅」。

正當全世界貧富階層的衝突與對立愈演愈烈之際,日前台灣航運鉅子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宣布財產不留給子孫、將全數捐給張榮發基金會從事公益,立即獲得各方好評,不僅當日電視新聞放送不停,隔日更登上各大報頭版,評論更是紛紛「按讚」,而早前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矽統創辦人杜俊元,以及最近話題炒得很熱門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等,皆先後宣布身後將捐出八成以上遺產做為公益之用,徹底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按照公布時所估算之捐贈金額依序為新台幣500億、950億、1,560億、280億、30億元。巨額的捐款符合全球化經濟規模的龐大利得比例,令眼看富豪奢侈消費新聞甚囂塵上,三餐卻難以為繼、貧無立錐之地的升斗小民內心,獲得不少安慰與平衡,更因此對其過人的魄力與偉大的志業產生無比的敬意。

此在台灣新形成、被媒體稱為「裸捐」的風氣,數年前美國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親身示範之餘,更在美國及其他地方大力推動「捐贈承諾」,即要求富豪們承諾於身後捐出財產從事公益,也的確獲得甲骨文(Oracle Corporation)、艾力森(Larry Ellison)、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電影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美國數十位富豪的響應。據統計,美國企業家捐款金額每年超過3,000億美元,約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2%以上,十分驚人。

只是企業家的公益捐款,多落在慈善事業,以張榮發長期資助弱勢家庭及學童營養午餐,杜俊元以慈濟為主要捐款對象,戴勝益則著重兒童教育,郭台銘同樣以慈善與醫療為主,發揮濟弱扶貧的精神。然而,現代人的弱與貧已經不再只存在於溫飽而已,精神心靈的貧弱也是深切需要關注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不只存在於弱勢族群,而是世界各國普遍的社會現象,故而張榮發也發行教化人心的《道德月刊》。年前傳出罹癌消息、為台灣戲劇表演貢獻良多的劇作家、導演、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面對媒體時也由衷道出:「未來拯救人類的兩大力量,一是文化,二是宗教。」從愈來愈多人投入宗教信仰與身心靈活動,以及各界聞人的言行表現,皆可發現對於精神心靈的重視,已日漸成為普世價值。

宗教與哲學關係密切,而藝術是哲學的載體、文化的表徵,藝術較宗教與文化更有一項方便之處在於,藝術是具象的,它具備美的感染力,能夠吸引社會大眾親近之,而後進入文化、哲學甚至宗教的天地,進而獲得精神心靈的慰藉,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人心與社會風氣隨之自然改善。藝術並非是溫飽之後的餘事,而是令主宰一切的心靈能夠豐饒富裕的利器。

社會大眾接觸藝術的最佳管道,莫過於各公私立美術館、博物館,然而隨著全世界經濟衰退、國家財政困難,私立美術館、博物館難以為繼,公立美術館、博物館的預算年年刪減,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陷入日益艱困的窘境,所肩負的社會教育品質因而隨之日益低落,每次遇到在美術館、博物館工作的朋友們,談及此莫不眉頭深鎖、語氣沉重,更為了正在籌劃的展覽短缺經費而感到憂心忡忡。品牌大、條件優的美術館、博物館,尚可利用自身優渥的條件藉由各種方式自籌經費,並容易受到企業捐款的垂青,資源相對劣勢的美術館、博物館則難以獲得同樣的眷顧,有時還得犧牲美術館、博物館的定位與專業形象,提供場地給市場性高的展覽,或者租借場地給私人藏家以換取捐款,其間不免衍生出其他問題。

之前訪問任職美國美術館、博物館近30年的現任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榮譽研究員屈志仁時,談到美國美術館、博物館發展百年後達到世界顛峰的原因,便是有熱心人士不斷的支持為依靠,當時的社會共識是內戰結束、天下從此太平,該是注重國民教育的時候,而博物館的成立便屬國民教育的一環,藉之可達到增進國民對於國內外知識和歷史認知的目的,因此人人都想讓自己城市的博物館成為全國最好的,所有的贊助者皆大公無私、行善不欲人知,在乎的是博物館有無具備自己獨特的精神以及計畫內容本身,有需求即立刻回應,完全無所求。儘管1990年代之後以商人為主的贊助者,有一部分捐款目的是企業行銷,要把名字掛在展廳上才願意捐款贊助,談的是條件交換,但美國企業家捐獻的傳統超過百年,一直是全球的典範。

相較之下,台灣企業對於美術館、博物館的捐款贊助卻是1990年代末才出現,一切仍在起步,也尚未形成風氣,希冀企業公益捐贈也能將提供精神食糧的美術館、博物館列為重要對象,讓文化事業與慈善事業並駕齊驅,人人身心靈皆富足安康,台灣社會也將因此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典藏古美術》2012年3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多紅品味時尚婚典

精緻新娘捧花呢喃幸福花語
傳統歐式球形捧花中以不同花材搭配,強調捧花的顏色層次和透視性,美不勝收。

用紅蘋果代替花藝
蘋果作為中式婚禮中的“平安、吉祥”的象徵出現在這場婚禮當中,更具有中西方婚禮文化融合薈萃之妙。婚宴之中,我們用紅蘋果代替花藝做 會場佈置 ,在每位客人的餐盤中準備了一個蘋果,水晶富士的寓意與顏色恰巧與多紅的浪漫氛圍不謀而合。

高雅的紅酒文化風韻
婚禮保留了紅色婚禮中的喜慶祥和的氣氛,又摒棄了老氣、俗氣的傳統佈置形式,利用顏色與光、影的配合營造出獨特的多浪漫婚典氛圍。婚宴設計中根據婚宴大廳 的格局和裝潢特點,充分考慮到空間的立體宏觀設計,也不錯過小細節的精心設計,花藝、水果、蠟燭等時尚元素的完美搭配最終呈現出一場唯美奢華的視覺盛宴。

美味婚禮蛋糕,秀色可餐
婚桌後邊有一個很大的紅酒牆,那裡放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珍藏的葡萄酒。作為這場婚禮的特殊儀式,新人邀請來賓品嚐各式葡萄酒,是這場浪漫的婚禮更具高雅的紅酒文化風韻。

浪漫的多紅融合了法國紅酒般醇香綿甜的品味;同時萃取中式禮節中的喜慶色彩,傳達出歡喜、熱情、尊貴的優雅品質。婚禮以國際婚禮的視角,運用多紅色演繹出一場精緻的西式婚禮,呈現出中西方婚典文化的精髓薈萃。

多紅以高貴、時尚和雅緻的特點詮釋著法式婚禮的特殊氣質,婚禮保留了紅色婚禮中的喜慶祥和的氣氛,又摒棄了老氣、俗氣的傳統會場佈置形式,利用顏色與光、 影的配合營造出獨特的多浪漫婚典氛圍。同時根據婚宴大廳的格局和裝潢特點,充分考慮到空間的立體宏觀設計,也不錯過小細節的精心設計,呈現出一場唯美奢華 的視覺盛宴。



參考文獻:
1婚嫁消費寶典特刊 婚禮會場佈置黃金法則
2柯亭安、陳奕雯、鄭凱心 客製化的婚禮-婚禮企劃
3數位人編輯部 2008 婚禮籌備指南

資料來源:搬家方面的經驗和資訊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102.htm





 網路花店

會場佈置之婚禮創意佈置

     在西方國家中,白色代表著聖潔和唯美。在原汁原味的西式婚禮中,白色是婚禮的主色調。白色幔紗搭配嬌豔欲滴的鮮花和晶瑩剔透的水晶珠鍊。婚禮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因 會場佈置 的氣氛而浪漫無比。白色唯美婚禮,準新人的你感興趣嗎?

白色婚宴酒店T台和水晶鮮花路引、婚宴酒店賓客桌唯美花藝、露蓮花主題婚禮的會場佈置完美詮譯愛情魅力
露蓮花的物語是有魅力的富翁,在愛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魅力,愛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富翁,我們用力付出也收穫對方的真誠付出,在愛的世界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富翁。

鐵藝燭台點綴金色絲帶包裹的婚宴蠟燭、婚宴酒店展示區側面全景、充滿樂趣主題婚禮策劃餐具
一場精心設計的婚禮每一個細節都能來賓帶來一種觸動,就像下面我們即將為大家介紹的創意主題婚禮策劃餐具,時尚的創意讓整個 婚禮佈置 都變得更加富有情調和樂趣,給人一種高品位的非凡享受。

創意婚宴佈置:活潑綠色主題婚禮策劃餐具
鮮活的綠色主題餐具提升了整個婚宴會場佈置風格的靈氣,可愛的動物裝飾讓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更是低碳環保婚宴的絕佳首選哦。

會場佈置:燒烤棕色主題婚禮策劃餐具
倘若婚宴採用戶外烤肉野餐的形式,輕鬆愉快的氛圍也需要很多小物品的幫襯,泛著朦朧微光的燈籠、擁有波譜效果的餐盤,以及冷鐵烤架,都會在婚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時尚周刊 挑選既省錢又完美的婚宴場地
2婚禮籌備網
3工作大贏家 2005 浪漫婚禮的最佳掌舵手

資料來源: 花店 推薦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101.htm




花店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在進步與退步之間

【撰文/魏明德;翻譯/楊子頡】



























我們對「進步」和「退步」的認知有著清楚的分野:例如從學生的成績和名次可以看出學業的進步或退步;由經濟指標可衡量一個國家的成長或衰退;過了一定年紀後,我們的體力和智能也會開始衰退……。因此,我們就像是上下樓梯般地為自己評分,也以此衡量他人、衡量機構和社會。



毫無疑問,成績、指標和測量法是有用的工具,但它們切入現實的方式,有時卻會讓我們看不見欲評估的現象的複雜性。舉例來說,老年時能力的退化可以是圓熟的因子,只要我們能平靜接受自己已進入一個年紀和疾病開始強加於自身的轉型階段。因為將過往經歷和成就與目前能力的限制相互調合,反而能達到另一種前所未及的新境界;在這層意義上,倒退其實是前進。或者,當一國的經濟成長摧毀了社會結構和社群賴以信仰的價值時,往往會帶來文化和人文的衰退。至於學術測驗,則很少能評估學生在智識、道德及情感層面的成長。人生混和著進步與衰退,如同糠殼與麥粒一起在田裡生長一樣,我們最好不要在收成前把他們分開。



進步與退步只在兩者轉換成另一狀態的動態過程中才有意義。一個短期的退步往往觸發長期的進步,這樣的案例常發生在情感與情緒的成長過程中:情感的挫折經常導致一陣子的退轉,心靈封閉了自我和自己的傷痕。但在沉澱之後,挫折便成為瞭解自我與滋養同理心的強大動力。一個忽略挫折且不願經歷退步的人,得承受一個風險,即他/她可能看見成功的可能性,卻仍舊以失敗告終,並活在與真實自我疏離的存在之中。



這代表進步與退步是一樣的嗎?不,畢竟我們還是想要為了成功奮鬥。但「成功」的紋理比我們想像的來得更豐富和幽微,它由我們的挫折、失敗和退步的棉線交織而成,也由個人成就的光影和色調組合而成。當生命看似走下坡時,讓我們得以慰藉的是:我們透過理解真實自我的方式獲得了進步,而最終的勝利在於,經由一連串形塑生命的奮鬥與掙扎,完成了自身的獨特性。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3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哈金的第十二種孤獨

【文/黃崇凱】

1961年是個奇妙的年分。至少對當年的美國國家書卷獎來說是如此:這年的決選書單包含了日後美國百大小說經典的其中三本: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華克.波西(Walker Percy)《影迷》(The Moviegoer)、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第22條軍規》(Catch-22)。理查.葉慈雖然沒有獲獎,卻憑此書奠定了日後文名。之後他出版好些長短篇小說集,包括《十一種孤獨》(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好學校》(A Good School)等,卻總是銷量不佳,也始終與大多文學獎項絕緣。葉慈曾在好幾個大學教授寫作課程,生涯最後一年就是在波士頓大學度過。

葉慈曾說,若問他寫的小說有什麼共同主題,那麼就只有孤獨這件事了──他長期酗酒,據說晚年在波士頓的住處裡只有簡陋的桌子和打字 機,地板滿布蟑螂乾屍,洗水槽塞滿髒污碗盤,而冰箱裡只有酒。

才下過一場大雪。紐約往波士頓的巴士旅途上,沿路只見被雪覆蓋渲染了的白頂,不管是車輛、房屋或樹木,細細的雪花輕輕地飄揚,巴士 搖晃著乘客彷彿要慢慢駛入什麼電影或小說的場景,好像有那麼一個故事要展開了。

因為錯估時間和路線,朋友帶著我趕赴與哈金的約訪有點遲到了,我們焦躁地轉換公車和地鐵,時而穿插小跑步,在冰冷陌生的街道呼出一 口口白騰騰的熱氣,抵達約好的研究樓口還是遲到了約莫十分鐘。我的臉半因為著急半因為天冷紅通通地,同時腦裡轉著該怎麼向哈金道歉並 解釋遲到的原因。

結果一跨進在古老樓房的二樓邊間門廊,一位戴著大鏡片眼鏡的灰白髮中年男子以英語說請我們稍在隔壁研究室等他一會,他還得把課上完 。說完帶著些微抱歉的笑容,又走進教室裡上課。我瞥了一眼,教室裡大約十個左右的學生,各色人種都有,不知為何都洋溢著某種滿足而發 亮的眼神看著那個中年男子。

我們幾個在研究室等待,聽著隔壁不時傳來男子響亮而帶著跌宕起伏的音韻,講解著某篇作品的內容,間或有些愉快的笑聲,聽上去非常像 在合唱一首歡樂的歌曲。

我觀察四周:這是一個大學教授的研究室,該有的書櫃、資料夾、期刊、教學用書、堆疊的文件、桌上型電腦等一應俱全,無甚特殊之處。 大概又過了半個多小時,隔壁教室結束熱烈的討論聲,男子帶著歉意的笑走進研究室用中文說:不如我們到附近餐館吃飯吧。

一陣寒暄之後,我們邊走邊談,來到波士頓大學附近的老四川餐館,正好在場所有人都能吃辣,哈金不亦樂乎地點了一桌紅辣辣的菜色,開 始跟我們東拉西扯地聊起來。笑談間,我偶有錯覺自己是到波士頓探訪某個親切溫厚的遠房親戚,而他正好很懂文學和寫作,還帶著強壯渾厚 的笑聲,非常高興地閒話家常。

但我知道,眼前這個像是長住美國的遠房親戚的中年男子,可是寫出那句經典級小說開頭「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鵝莊同妻子淑玉離婚。」 (《等待》)的小說家哈金哪!

記得在梁文道的訪談裡,哈金提到「第一句話就要接近故事的中心」。這句小說起始句,埋藏著異常深厚而豐富的延展性,而《等待》說的 卻是個極其簡單的故事:一個與小腳妻子結婚的軍醫愛上了護士,他必須要解除前段婚姻關係,才能與護士再婚,過程拖拖拉拉了十八年。小 說張力的來由正如王爾德說的:「生活有兩大悲哀: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個是得到不想要的。」軍醫再婚後卻赫然發覺自己其實並不愛 護士。

我的思緒從遙遠的中國農村故事拉回來,再度注視且聆聽哈金的聲音。那場晚餐席間的談話,我的嘴巴相當忙碌:一面忙著品嚐正宗麻辣四 川菜,一面對眼前貌似美國遠親的大叔提出一些當代英美文學乃至他的寫作歷程、教學工作、閱讀和非母語寫作種種問題。哈金總是笑咪咪地 有問必答,非常細心地盡可能回答我所有瑣碎提問。而他其實才剛從一場大病恢復過來──最新長篇小說《南京安魂曲》接連出版中國大陸簡 體版、台灣時報版和英文版,緊跟著出書而來的各家媒體採訪邀約、宣傳行程加上他原本就極其繁重的教學事務,把他給累倒了。

他說,寫長篇小說是極其需要體力的勞動。光是修改《南京安魂曲》就足足有32次之多,更別說提筆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寫完初稿後的反覆推 敲,何況這又是相當敏感的南京大屠殺題材,其難度可想而知。這時我也才能夠明白,為什麼兩年前聯合文學邀請他在雜誌開設專欄,他會如 此猶豫不決而最終還是婉拒了這個請求。我還記得當時電郵往返過程中,有封信提到他終於寫出《南京安魂曲》初稿,對照日後正式出書的序 文及訪談,才知道他其實又澈底改過整部小說的敘事聲音和架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密集勞動。哈金這樣辛勤的勞作,不知為何總讓我聯 想到什麼戴著安全帽,穿著無袖背心,嘿唷嘿唷拿著錘子拆掉一面面房屋的牆壁,又推著一車車磚塊慢慢砌起一面面更堅固的牆的那種揮汗工 人形象。好像不拚命使盡力氣工作,就不能好好稍微享受一下吃便當和喝飲料的休息時間。

我咀嚼著嗆白菜,聽著哈金溫厚的聲音,偏著頭岔出去想到:眼前這個人其實已經寫出了在美國叫好也叫座的十本長短篇小說集、三本詩 集和討論非母語寫作的文論集,而且拿了不少重要美國文學獎項,甚至連美國中學的朗讀比賽也指定了他的詩作,照說可以非常有資格地說類 似「作家有不寫的自由」云云的話。



可是他沒有。即使大病初癒不久,即使《南京安魂曲》以冷靜節制的新聞報導筆調,澈底重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悲劇樣貌,導致此書無法 在日本出版(甚且影響他日後在日本出版其他著作的可能性),他已經開始下一部長篇小說的準備工作。在各種訪談場合哈金都提到過,因為教學工作緣故,他幾乎只有寒暑假得以寫作,平日時間就是分配給指導學生和閱讀,他又是以「借來的語 言」書寫,其消耗精力之鉅可想而知。

在他之前,能直接以英語寫作小說而獲得聲名的華裔男作家,幾乎是零(數十年前的林語堂或許勉強可算一個,不過當時他的散文比起小說 對美國讀者顯然要受歡迎得多)。相比之下,哈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好兵》的1996年,已經年滿四十,此前也從未以中文出版過任何作品。 能以如此熟男作家之姿,隻手打開美國文學書市,一路寫到現在十二年出版了十本品質精良的強悍小說,真的是可怕到令人異常佩服的續航力 和意志力。

但除了高強的續航力和意志力,他還得面對無邊無際的孤獨。

哈金幾乎是在沒有任何文學同伴的狀態下開始寫作,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寫出一番名堂,甚至當年他到波士頓大學修習寫作課程大約也不曾 想到自己能以英文寫作揚名立萬。他出版於1990年的第一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s)有這樣的句子:「一旦我有了說話的自由 ,/我的舌頭就失去力量。/我的詩為了打破╱隔絕人們聲音的高牆,╱而變成鑽子和錘子。」(〈因為我將沉默〉)這或許透露了他最初始 的寫作嘗試和理念。然而日後他認為自己的英文詩在英詩傳統中無法走得太遠,對他而言,寫詩是為了成為英語的一部分,而寫作英詩又必須 倚靠圈子、群體還得有好運氣,所以他最終仍決定將主要精力放在創作小說,為的是能讓書寫更自立,不倚賴任何藝文圈子。寫作本來就是孤 獨的,在借來的語言中默默獨自寫著,似乎又增添了一層孤寂。

那總使我聯想到理查.葉慈的句子:「人若想做絕對誠實、絕對忠於自己的事,就要自己一個人去做。」(《真愛旅程》)於是那廣闊又紛 亂的工地想像場景裡,只存在一個努力的工人孤單面對操作電鑽和錘子的漫天噪音,如此喧囂又無比孤零,放眼望去又有那麼多的房子要拆要 蓋。長此下來,哈金似乎已經習慣面對孤獨和英語寫作,他在小說集《落地》的序言說:「英文寫作的確使我變得獨立和堅強,還給了我一個 意外的機會,就是在別的語言中找到讀者。」

走出餐館,我馬上被迎面撲上的寒風吹得渾身發抖,哈金穿著件看上去並不保暖的黑色風衣,面不改色地領著我們走去搭電車。冬夜冷冽風 中,他隨口說到波士頓大學的寫作班始終都在我們見到的那個「小窩」,當年理查.葉慈就在那個教室教學生寫作。二十年前他當寫作班學生 時在那,現在當寫作班老師也在那。

哈金總在寫著,彷彿讓自己成了第十二種孤獨。而那種孤獨是必要也無可取代的。我想,的確該是如此。總有些被錯過的時光,但也總有些 試圖留下來的記憶。

不遠處的電車燈芒一節節鑽過冰冷的空氣,慢慢地減速準備停靠了。

◎受訪作家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黑龍江大學英語系畢業、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 學,並於1992年獲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著有文論集、詩集、長短篇小說集等十數部,最新作品為《南京安魂曲》。曾獲美國國家書 卷獎、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及福克納獎等重要獎項。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本文作者簡介

黃崇凱

1981年生。著有小說《靴子腿》和《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始終在路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 32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省位文創先鋒任政務委員—黃光男:庶民文化.將文化最大化

【採訪.整理/張玉音.圖/黃光男】

他,曾任台灣第一間美術館的館長;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任內引進中國兵馬俑特展,掀起台灣國際特展浪潮;而後於藝術界培育搖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擔任校長一職,產、官、學的歷練與文化背景,當大選後馬政府內閣名單一曝光,黃光男的出線即被藝術界賦予期待。從事教育和藝術行政超過30載的他,在出任政務委員這項跨部會協調的職務,針對政府的文化政策方向展開新的高度與視野。

軟實力的根本在教育

勤於耕耘博物館學、文創產業、教育等領域,但他仍不忘持續寫作與繪畫,創作的靈活思維也使其總能激發新觀點與遠見,呼應馬總統喊出的「文化興國」,黃光男這般看待,他認為台灣軟實力的強勁,來自文化教育的成功,一個狹小的島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卻能產出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台灣的光點也是教育無限之處。除了12年國教將延續教育平權的平等思維,針對高等教育他也認為要培養支持文化的觀眾,大學通識教育的美學鑑賞是否真有落實?並非僅是理工大學開了些文學課程;文科為主的大學有一些電腦課程即可;而藝術大學的美學課程是否具深度?這都是值得再檢視的問題,持續以教育平等—然而他所指稱的教育並非限於學校圍牆內教育,更是圍牆外無邊界的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所產生的庶民品質才會形成社會價值的高度,他直言「台灣觀光最大的資本—人品的品質,就是來自教育的結果」。台灣人民的友善,成為外國觀光客最為稱道的特色;尤其民主化與多族群形成社會尊重多元的氣氛,這皆是華人國家演繹後少有的人民素質。

庶民文化-文創新核心

「文化並僅非屬於菁英的高不可攀,庶民文化才是文創的核心」,文化並非文化菁英的階級思維,而是存在日常貼近生活的文化,台灣若要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就應從最簡單、平凡的庶民文化著手。何謂庶民文化?黃光男指出庶民文化的範疇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婚喪等,以吃的文化為例,台灣的飲食不同等次皆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尤其夜市美食更是觀光客來台的首選體驗,飲食文化活化了台灣文化的場景與內涵。目前很多台灣的庶民文化是宗教力量在維繫,據統計台灣約有12,000間左右的廟宇,除了以善為大的宗教理念外,更包含如「廟前文化」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下棋聊天的鄰里情感維繫、傳統戲曲、夜市小吃等庶民文化,宗教力量亦支持了包括教育(興辦大學)、醫療(建設醫院)、社工體系(社會服務)與救濟,人的生老病死皆可在宗教場域完滿,這方面也相較於學校教育更透徹入生命與人性,當宗教中心體現文化的積累,宗教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際社會最直接的文化宣言,也展現台灣文創業活力的民間力量。關於婚囍儀式,台灣每年有近20萬對新人結婚,從拍婚紗到結婚儀式甚至飯店宴客,婚紗業所帶動的創意產業產值也相當可觀,他提醒要教育、提升婚紗產業的服務品質,讓國外人士也願意來台灣舉辦婚禮。





















政務委員黃光男。而出身高雄鳥松農家的他,也關心台灣農業與文創未來的結合,並以台灣精緻農業所發展的文創產業現況為佳例,在產值接近千億的台灣農業,若增加文創的過程讓包裝、行銷更具創意,也必然增加台灣農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如台灣的鳳梨酥過往都以冬瓜作為餡料,因此當有人提出「鳳梨酥中怎麼沒有鳳梨的疑問」,這個平凡的提問卻轉成商家的創意,以真材實料土鳳梨為餡的廠商因此而爆紅,成為網購、口耳相傳的人氣伴手禮,懷舊的酸甜滋味與養身、天然的風潮下應聲熱銷。「庶民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可能性,就看如何去經營。」他希望未來能把來自民間的庶民文化發揚,形塑出具有台灣味的品牌,讓文創不只是口號,而庶民文化即是文創發展最有力的推進器。

文創產業最高級—展演與博物館文化

在經歷北美館與歷史博物館館長等文化行政歷練後,他體認博物館是文化產業最高的單位,也是國家中最被重視的文化項目,博物館標示的是文化休閒而非休閒文化,更是國家文化品質的指標,他認為「博物館不僅是服務社會、該國的民眾,同時也是人類學習對象的高品質機械」,而博物館文化與文創的實踐,除了博物館經營商店的設計—如他曾服務的歷史博物館,能將文物與生活結合而產生很大的效應,讓博物館衍生品成為「可攜帶的博物館」;此外他認為非具象的「教育」與「公益」功能強大的博物館,才能創造持續的觀光效應,如台灣人民友善的特質,能使服務業品質提高,博物館方面也能朝精緻的服務內容前進,以客為尊、為觀眾著想,才能將文化最好的精粹帶入民眾。在展演方面,他以教育部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共同合作的《老師,您好!》音樂舞台劇為例,舞台劇傳達「良師興國」的重要意涵,讓民眾重新認識「百年樹人」的意義,讓這種良美的品德教育透過戲劇的巡演影響偏鄉。

黃光男表示,希望此次入閣能不辜負藝文界的期待,並能發揮所長幫助推動文化政策與文創產業發展,台灣正邁向軟實力發揚的時代,應從庶民文化、與傾聽民間回饋到政策面的檢討,提供民間需要的引導機制,讓政府和民間的期待不要落差太大,城鄉與貧富能夠更拉近,並讓台灣和善、熱心的人性特質、安全的生活環境與豐富的飲食維繫發揚,他也期盼他的上任不僅增加民眾對於文化認知的提升,更能讓整個社會在幾千年文化底蘊中更具溫馨、幸福感。※延伸閱讀:‧社會學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創造文化新思維



【《典藏今藝術》2012年3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白袍不合身,那就脫掉它! ─浪跡秘魯的叛逆醫生李尚儒

【採訪‧整理/林佳禾】























大學時代的服務經驗,幫助李尚儒更快融入社區學校的經營工作。

李尚儒 簡介



七年級前段班的醫科畢業生。待過業,混過幾家醫院,荒唐過後毅然出走,目前在地球另一端找到暫時歇腳之處。除了革自己的命,也正在改變一群秘魯小朋友的人生。





醫者夢,因暸解而清醒



我來自宜蘭南方澳的一個傳統大家庭。爸爸是獨子,而我是長孫,又是平輩中最會念書的小孩,所以「好好讀書,將來當醫生」這種聲音,從小就不斷在我耳邊迴盪。高中時我確實夢要當神經外科醫師,不過,那時念的雖然是數理資優班,我的功課並非頂尖,橫豎看來不像考得上醫學系。沒想到,聯考成績比預期好,錄取了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在醫學系的前五年,跟醫院幾乎沒有接觸。相較之下,社團對我的影響比較大。當時我參加基層文化服務隊,寒暑假都要到偏遠地區的學校辦營隊,非常累,但學到了醫學系沒有教的團隊合作、統籌規畫,也很有成就感。因為社團經驗,加上我想回北部,所以大六見習和大七實習,我選擇到比較「操」的林口長庚醫院,做為開始認識醫院實際作業的起點。



見習還只是當觀光客,只要「看」,然後寫報告;實習等於開始「當學徒」,得做很多雜事。我喜歡長庚體系重實務操作的取向,也自認實習階段做過的事情、學會的東西比其他醫院的實習生來得多。但是,這一年我卻也過得非常痛苦。



因為,我開始體驗到醫學院的知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實際的醫院工作有更多的應對進退和人際相處。除此之外,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衍生出一些共同的價值觀、運作知識的潛規則,以及對金錢的態度,都讓我感到不安,覺得沒辦法把自己放到「醫生」這個位置上去。





轉個彎,竟是如此不易



畢業後我撐了整整一年,不肯進醫院工作。我爸媽一開始很擔心,但家族親友之間很快找到說法,認為「讓他休息一下也好,反正應該只是一年……」這段期間,我認真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最後決定往醫療衛生相關的非營利組織(NGO)去投石問路。



沒想到,斷斷續續應徵了一些工作,卻沒有人要我。一方面是我沒有社工專業,不符合許多組織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有共同的疑問:「為什麼醫學系的學生會跑來這裡?」一位面試者甚至直接告訴我:「醫生沒有必要『屈就』這樣的工作。」



眼看生計就要出問題,剛好林口長庚神經外科的朋友問我有沒有意願回去,無奈之下,我只好去參加甄選,然後也順利錄取。一年之後竟然繞回原點,雖然成為高中時夢想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心情卻是不情願的。當時我媽曾經說了一句:「你終於決定回去過『正常』的生活……」為此,我跟她翻臉,狠狠大吵了一架。





巨塔裡,那隻迷失的孤鳥



回到醫院,幾乎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並不是醫療工作的分量讓我無法承受,而是心情上跟這個環境非常疏離。住院醫師要扛的責任,的確遠比實習醫師沉重,但我的工作表現其實還不錯:技術對我來說不是問題;醫病溝通我也做得來;甚至我與護士的配合也很好。



但是,跟醫師同事和上司的相處,卻是我很大的罩門:我完全無法與醫師交際。醫院對我來說只是工作的地方,而沒有歸屬感。按理說我也可以當一隻孤鳥,但是在那個環境裡,跟其他人無法建立私交,不做多數人會做的休閒,只顯得自己是個怪胎。



更讓我恐懼的是,醫生的工作壓力和豐厚報酬,會讓人不把錢當錢看。回想起來,那一年我做了很多瘋狂的事:買一件近兩萬元的外套,毫不手軟;從台大直接搭計程車上林口,只因為爽;和家人吵架後,立刻訂機票出國,不願回家過年。在長庚工作一年,離開時我的存款竟然是零。疲勞改變了我的消費態度和價值觀,讓我變成自己害怕的樣子。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3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大師」與「小咖」相對論

【文/廖堯震】

最近,在不同場合遇見一些朋友,每當聊起去年(2011)最轟動精彩的藝術展覽,大家多半會提到台北故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有人一連看了五、六回,有人甚至能將〈富春山居圖〉的流傳過程講得頭頭是道。只是,一旦問起對於這次為期三個月的特展中其他作品的印象,有的還能列舉趙孟頫、倪瓚、沈周或清初「四王」等幾位大師的佳作,有人則乾脆回答「好像都長得差不多,沒什麼特別的印象了……」

的確,在藝術史的領域中,一件「大師」的傑作往往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它不僅是博物館策展與研究的核心,也是一般觀眾欣賞的焦點,若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更是買家競相追逐的目標;至於那些屬於次要、中等、或是無名藝術家的作品,則經常被冷落在一旁。讓人不禁想問:難道這些名氣稍遜的作品就失去研究、欣賞或收藏的價值嗎?

若從藝術史發展的歷程來觀察,一位藝術大師並非憑空出現,而是誕生於某種特定的時空脈絡下;在其藝術風格尚未成熟前,往往受到當時或前代審美風尚的支配,誠如西方藝術史家豪澤(Arnold Hauser)所說的:「最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藝術通常是一般平庸的作品,而不是最重要或傑出的作品。」然則大師之所以為眾所公認的大師,通常在於其最終能跳脫時代或環境的限制,開創出足以影響後世的偉大風格。只要將大師們的作品與其他二、三流或無個性特徵的「平庸」作品放在一起,做深入細緻的比較,便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如何將形式和技巧發展到同一時代可能的極限。如同西洋美術史泰斗斐利蘭德(Max J. Friedlander)所揭示的一般:「對於次要畫家的研究,可以增加我們對某一時代一般畫風水平的了解,我們也因此知道偉大畫家的起步點,以及他們如何在平凡的活動中脫穎而出。」

將大師與小家並重、等量齊觀,在藝術史的研究上還有另一層意義。中國古代經常有一些古董商,利用一般人崇拜藝術大師的心理,將小家的作品改款、添款、或竄改標籤,然後歸屬在某位大師的名下,以牟求更高的利潤,這種作偽仿冒的行徑,經常使大師的真蹟與其他畫家的作品相互混淆。例如曾於去年「山水合璧」特展展出的黃公望〈雨巖仙觀〉冊頁,後來經學者傅申鑑別出其為明代職業畫師謝時臣所作,只是後來被人改了款,當成黃公望的畫蹟出售。此一改定黃公望作品的實例,正彰顯出大師與小家作品並重研究之重要性。若平時便能多方留意各種不同水準層次和品質的藝術品,一旦時機成熟,便能在辨偽或斷代研究上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在歷史長流中,多少藝術家都想成為「不朽」,但終究只有少數人能脫穎而出,躋身於「大師」行列,如同一片樹林中往往僅有兩三株巨木能出類拔萃。然而,旁觀者如果只將焦點放在巨木身上,必然無法辨認出它有多麼高大、與其他林木有什麼差別,甚至無法瞭解整座樹林的生態──此即所謂的「見樹不見林」。然而,一旦備妥周全的裝備,深入藝術的叢林中追蹤各種可能的線索,便能獲得更寬廣而且明晰的視野,而得以看見大師竟是如此之高,而環繞其周圍亦有各自的精采。藝術史的全貌,終有一天豁然開朗。

【《典藏古美術》2012年3月號;訂閱 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蔡素芬/星夜的逗點──梵谷

【文/蔡素芬】

我在大學期間所聽的歌聲裡,以驚嘆號看待的,是齊豫的聲音,那種音質乾淨,音域無疆的美好聲音讓生活生色而變得有所期待,常常是在 斗室裡播放著她的歌聲,人就陷入一種很特殊的情境,無論曲調是哀傷或高昂,心裡總有獲得安頓的安適感。初聽中文專輯《一個人》,空靈 冷絕,便隨時播放,一聽再聽。到英文專輯Whoever Find This, I Love You發行,我更是隨身帶著卡帶,隨時放在錄放音機裡,掛上耳機聽歌 。

由她翻唱的“Vincent”便是收錄在這卷專輯,柔美淒涼又感性十足的唱腔傳遞梵谷的寂寞,感傷的氣氛很動人,細算起來,聽齊豫唱 “Vincent”才是我對梵谷的第一印象,彼時我對畫的注意力在畢卡索和一些零碎的欣賞上,雖然懷著畫家夢,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卻多於對畫的 研究,不過對畫一向熱情,會將身上僅餘的錢拿去買畫具畫紙,而不見得買書,書可以借,書架上也多的是讀不完的書,畫興來時,意識中的 自然反應是省下吃飯錢買畫材。

“Vincent”的原唱是美國流行歌手唐.麥克林(Don McLean)讀過一本梵谷的傳記後,以梵谷畫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為主題 而創作的歌曲,麥克林的唱腔較為輕快,齊豫則為情感綿密而感傷。歌詞的優美與意境相當傳神的擊中梵谷對畫的熱情和悲劇性的命運。梵谷 的創作力和曲折的命運一向是文字工作者喜歡陳述的對象,美國作家伊爾文.史東(Irving Stone)於1934年寫出的生涯第一部傳記小說就是 《梵谷傳》(Lust for Life),其後還寫了米開朗基羅、傑克.倫敦、佛洛依德等多位知名者的傳記小說,不知道麥克林讀的是否為這本傳記 小說,但確知的是這部傳記小說在1956年改拍成同名電影《慾海浮生》,在台灣相當知名的由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就是這部史東的作品, 很多談梵谷生平和畫作的出版品,也根據史東的作品濃縮摘精,「梵谷」這個譯名是余光中據詩人馮至的翻譯引用,否則以荷蘭標準語或方語 及英語等發音法,起碼可以產生三四個譯法。

雖然史東的《梵谷傳》具有知名度,但以傳記小說而論,畢竟它是以小說的方式呈現人物,對白大多由作者編派,情節的連接也難免會在作 者文氣的運作下擦脂抹粉或旁生枝節或拐彎抹角去蕪存菁。寫作傳記,必然要有充分的資料當材料,在不悖離事實的基礎下使人物印象鮮明, 《梵谷傳》當小說看缺乏文學的藝術深度,當傳記看又多了許多虛構性,傳記小說的難處就在真實與虛構成分的拿捏,既要忠於傳主精神,又 要像個有吸引力的小說。當然不虛構就不稱為小說,以小說立傳,作者的觀點很可能誤導讀者對一位人物的認識。但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以訛傳 訛,越傳越豐富的情況發生,今日我們所讀的各種傳記,難保沒有很多枝節都是寫作者展示精湛筆藝的衍生物。因此小說就當小說看,回到一 個人物的真正面貌,不妨就看他畢生精力所在的成果,只有那個成果才是他的內在,才是他真正對世人的語言。

我借助梵谷畫冊上的畫和他的書信認識他,第一次翻閱這本英國Macdonald出版公司於1985年初版發行的畫冊,我找回欣賞繪畫的熱情,或 說是維持了對油畫的嚮往。梵谷身後留下的畫作近二千幅,油畫和素描各約占一半,書信則有千封左右,寫給一生支持他的弟弟西奧就占了六 百五十二封,畫冊將他各年代所寫的信件做摘錄,起於1874年,終於去世的1890年。1874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梵谷還在古伯畫廊的倫敦分店工 作,對畫廊經手的那些畫家的畫作有相當的熟悉和看法,在給西奧的信中,對當時才十六歲的西奧表示從他的來信看出他對藝術的興趣,允為 好事,並對西奧所喜愛的畫家表示贊許,並在信中討論起對許多畫家的看法,比如他很喜愛也一直在追逐其精神的米勒,他認為米勒的「晚鐘 」是美,是詩。此時的梵谷,憑著他十六歲起就在畫廊工作的敏銳嗅覺和興趣,已隨興的畫一些素描。此外,他是一個詩人,他的書信坦誠熱 情,用語具文學性,談論的範圍廣,引人入勝。這批書信是為梵谷作傳者重要的參考依據,梵谷的悲傷心情和困頓的生活也由書信透露,令人 油生同情。有了這批書信,我讀其他的梵谷傳記便不易感動,沒有哪一篇文字,比他自己的陳述語言更直接剖示自己,更深刻動人。

1874年之後的數年間,他為成為一位稱職的牧師努力,一度準備神學院的考試,因太困難而放棄。1878年到比利時南部的礦區做傳教士,對 礦工佈道濟貧,融入礦工生活,與他們同住,長官認為他的作風有辱佈道者的尊嚴,將他免職。梵谷當畫廊店員不成,當教師不成,連當傳教 士都不成。他所熱愛的宗教無法容納他為神佈道,他只好成為自己的上帝,放棄社會生活,往繪畫的世界成為主宰者。

從1880到1890年,梵谷投入繪畫的十年間,創造了藝術界的驚奇,余光中在《梵谷傳》的序文中說他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 ,真是傳神。梵谷唯一賣出的一幅畫是他的胞妹買的,那時離他死亡只差四個月,他身後留下的畫是在西奧的妻子奔走下才放入美術館,而今 世界十大最貴的油畫作品,梵谷的就占三幅。寂寞孤傲的梵谷不知身後名嗎?我讀他的書信,強烈感覺他的預知。1885年,這是他真正開始繪 畫的第五年,還沒到巴黎受印象派畫家的影響,畫面色彩還沒鮮麗起來,他寫給定期提供他經濟支援的西奧的信上說,「我給你一些暗示:不 要把我的繪畫事業視為負擔,不要像後母一樣對待它,因為當大船遇難時,它就是一艘小救生艇。我的暗示是現在,也會是將來。讓我們試著 保持這小救生艇的完整和向前行,不管暴風雨來襲或我無來由的不安。現在,我是你拖著的小船,有時看來似乎對你太沉重……」信中所暗示 的,彷彿也預知了當時主流巿場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畫風會經歷現代藝術狂潮,猶如大船遇難,那麼他的繪畫可以如救生艇般的挽救畫巿找到 價值。對照他身後開啟的表現主義風潮,影響二十世紀藝術,不可謂梵谷沒有先見之明。

同樣在1885年,他畫出了居住荷蘭時期的代表作「食薯者」,這幅也是我擱置畫冊後,時時會浮現腦海的作品,幽暗的狹隘房子裡,五個窮 到只吃馬鈴薯果腹的家人,臉上困頓、疲倦、無奈、平靜、流露關懷的表情,凝注著畫家極大的悲憫與同情。

1886年移居巴黎認識了印象派畫家,加上居住南法受到自然景觀的啟悟,梵谷的畫作色彩跳脫幽暗,變得明亮強烈,從1886到1890的四年半 期間,他進入繪畫的瘋狂期,大部分的作品都出於此期,後兩年更是名作盡出,麥克林據以譜寫歌曲的「星夜」即畫於1889年。如果梵谷的壽 命再長一點,還會提供什麼畫作內容於世人?這個假設性的問題當然毫無意義,斯人遠矣,他留給世人,已是夠哀淒的故事,夠美麗的畫面了 。 1890年,要命的7月27日下午,根據過去的說法,梵谷在散步途中舉槍自殺,步行八百公尺回酒店,經兩天,於29日凌晨一點或一點半過世。去 年10月看到一則訊息,兩名美國曾獲普立茲獎的作者,經十多年的研究,認為梵谷不是舉槍自殺,而是受到兩名當地的青年誤殺。他們從各種 資料中判斷,梵谷從精神病院來到巴黎近郊短期停留,不應擁有手槍,若為自殺,何必忍痛走回酒店居所。關於梵谷的研究,持續不斷,包括 留下的確實畫作、書信都有不同數字,槍傷的位置有說是腰部有說是胸部,那個送給妓女的右耳有說是梵谷自己割下的,有說是高更盛怒割下 的。種種的挖掘真相,是因疼惜與不捨。

我相隔十幾年,兩度來到荷蘭東南方奧特洛的庫勒慕勒博物館,那裡收藏的梵谷作品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足夠一次飽食,「食 薯者」、「夜晚露天咖啡座」都收掛在此,我一如慣例,站在畫前良久,一幅幅看過去,站在遠處看,又趨前看,心裡納悶,梵谷貧窮如洗, 他非得把顏料堆那麼厚,同尺寸的一張畫,他所使用的顏料量,若是雷諾瓦至少可以畫三幅。就因為他把顏料堆得那麼厚,他才是梵谷!梵谷 曾挑剔顏料商提供的顏料不好而自己磨顏料,他也把石膏塗在畫布上,雖增加了厚度,但顏料仍厚厚的堆疊,彷彿一筆一畫都深深的嵌入真情 。梵谷習慣白天睡覺夜晚畫畫,他的夜晚是星光燦爛的夜晚,他選擇在深夜凌晨離開,但願那夜晚那凌晨,有星光燦爛,藍底的天空黃光的星子 ,是梵谷獨有的。那片星空不是梵谷的句點,而是逗點,關於他的研究,他的欣賞者,都沒有終止。

◎作者簡介

蔡素芬

淡大中文系畢業,德州大學雙語言文化研究所進修。歷任自由時報撰述委員、自由副刊主編,現任影視藝文中心副主任,兼林榮三文化公益 基金會執行長。曾獲多次校園文學小說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興文藝 獎章等。著有《鹽田兒女》、《橄欖樹》、《台北車站》、《姐妹書》、《燭光盛宴》等,主編《九十四年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 ──小說30家》。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 32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吃我吧(Mangez-moi)--三

【寶瓶文化/提供】

至於蔬菜,那就更簡單了,生吃、煮熟、蔬菜泥、煮湯、煮成高湯底。水果也一樣。乳製品是好幫手,很耐放。我對它們有特別的偏好,它們讓我完全放心。果汁,要分門別類放在玻璃容器裡儲存。一定要是玻璃容器,這點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從外婆那裡學來的。

第一桌客人始終沒有上門,但我已經筋疲力盡。我希望晚上能出現我夢想中客滿的場景,不過對我來說,川流不息的顧客比空無一人更恐怖。我還沒有準備好。是不是永遠都不可能準備好?四點到六點的時候,我睡了一覺。我從艾默家飾買來的軟墊長椅,果然很適合當床。我打算睡,但沒有睡著,眼皮像蝴蝶翅膀似地動個不停。我不斷回想,在心裡輪番檢查所有該做的事,演練各種該擺的姿勢、該說的話:「您有預約嗎?」「您要搭配什麼飲料?」「買單嗎?好的,馬上為您送過來。」「試試看吧,我們的甜點都是自製的喔。」不可能。這些話我絕對說不出口的。但好險,晚上的客人並沒有比中午多。

我在十點三十五分關上店門,不用清桌子,也沒有要洗的碗盤。我又重新躺回軟墊長椅上,這種全新的生活真的很讓人疲倦——這才只是第一天而已。我想著帳單,計算所有該付的錢,而我連一毛的進帳都沒有。我感覺像是被全世界給遺棄了。這像是懲罰。清晨五點的時候,我被垃圾車的聲音給吵醒,所以我一定是睡著了。這倒是好消息。我應該起床,在我的大水槽裡沖個澡——這我也不應該寫出來的——然後開始工作。今天,是真正的第一天。開幕囉。

3

我的朋友們覺得食物很好吃。他們還帶了香檳來。我爸媽覺得店裡的桌子太窄,座位也不夠舒服。我很想回說,這不是給老人家來的餐廳,他們根本什麼都不懂。但其實他們說得有道理,我不喜歡我的桌子,也不喜歡我的椅子。這些都是共和路那傢伙送的,他是可憐我,這些桌椅本來要丟掉的。「這些桌椅都會搖晃,」他說:「不太穩,不過只要叫妳老公在上面鎖幾顆螺絲,再找找哪裡有鬆掉的螺帽上緊就行了。」螺絲和螺帽,老公和我,喂!光想就很尷尬好嗎?我改變話題,問他洗碗機什麼時候會到。「很快,很快。」他向我保證。這次他沒有說謊,送家具來的那天,他把洗碗機也載來了。

「這是什麼?」他指著我購自艾默家飾、有著柔軟鼴鼠皮加金色滾邊的漂亮綠色軟墊長椅,用一種不屑的語氣問道。

「這是軟墊長椅。女士專用的!」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他閉嘴。

他聳聳肩,開始動手將所有東西有條不紊地塞進「我家」裡,突然間,空間變得擁擠狹小。我心想,這有點讓人擔心。是這裡變小了?還是我們變大了?

「很好,」工作一完成,他說:「看起來滿溫馨舒適的。」

「要我請你吃什麼?」我問他,暗自期望他不要點太特別的。

「把你們最好的拿出來吧。」他說。

我心想:就是我,吃我吧,但我沒有說出口,反正這也不重要。我給了他一份巧克力、洋梨和胡椒餡的水果塔,外搭一杯冰鎮的粉紅酒。我看著他吃下,心想他終究沒有說謊,他真的來我家吃飯了。不過不是在晚餐時間,所以還是算說謊。我看著他吃,心想他吃的正是我,因為在這個水果塔——開幕的第一道甜點——裡面,我灌注了我的所有。我溫柔地揉麵團,耐心地等待巧克力融化,將水果切得細細的,保留住所有果汁,然後混入麵團裡,再加入深黑色的巧克力,讓麵團在我雙手間變成咖啡色,接著一次次地擀薄塑形。

之所以在洋梨上撒胡椒,是因為我堅信——不管是在廚房裡或其他地方都一樣——押頭韻具有神奇的魔力。深色外皮的胡椒粒,內心是淺淺的淡黃色,我不用壓也不用磨,而是用切的。我的胡椒研磨器像是刨刀,可以將香料切成細片。那男人吃著,我看得出他深受感動。但我卻感覺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我們兩個人不值得這樣的分享。

我的朋友們覺得桌椅很不錯。「為什麼這個甜菜派的走道都是綠的?」媽媽這樣問道,她從來都不相信我,覺得一定是我把食物放到發霉了。「因為我在派皮裡加了很多切碎的蒔蘿和細香蔥。這樣看起來比較漂亮,而且也比較清爽。」爸爸吐了出來,他不喜歡香草,覺得那是給女孩子或是牛吃的食物。我媽是我認識的人中,唯一一個會把派皮邊邊稱作走道的人。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可愛,因此不計較她的無禮(但我的無禮她原諒了嗎?)。至於西貝特白洋蔥漬生鮪魚,這道非常成功,卻也讓我後悔得要命。因為成本太高,而且做起來太容易,一點靈魂都沒有。這道菜之所以好吃全是海洋的功勞,不是我的。

我的虛榮心簡直讓我陶醉到極點——我決定了:以後不會再供應生魚。



※延伸閱讀:‧吃我吧(Mangez-moi)--一‧吃我吧(Mangez-moi)--二‧吃我吧(Mangez-moi)--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好的贈花時機

生日─ 花束 是生日場合中不可或缺的配角,親友生日時,送上一份花禮,不但可討其歡心,並可營造歡樂的氣氛。選擇花卉時,可依對方的星座選擇幸運花或針對其喜歡的花卉、顏色來決定,將自己精心準備的小禮物、絨毛娃娃或汽球納入花禮設計中,更顯得別緻可愛。

求婚─獻上一大束玫瑰的求婚方式,想必是許多女生夢寐 求的求婚方式。不過如果預算不多,把戒指套在單朵的玫瑰花上,再請 花店 的插花老師加以設計包裝,也是一種浪漫的表達。

婚禮─盛大的婚禮場面往往是委託專業花店、飯店或 氣球佈置 業者做整體的設計規劃,從新娘捧花、來賓的胸花宴席上的桌花到會場的主花,進行一系列的 花藝設計 。若只需重點式點綴,不妨以香檳玫瑰、香水百合、虎頭蘭及繡球花等花材,製作大型而討喜的花籃,即可讓婚禮會場喜氣洋洋。

獻花─演唱會、頒獎及接機等場合,常用到捧花花束,百合、玫瑰、向日葵及海芋是一般常見的捧花花材。為了增加花束效果,經常將花束包裝的極具‘份量’。提醒您在挑選花束時,別忘了將對方的身型納入考慮,有時小巧精緻的花束,更適合收花者。

升遷─朋友的事業順利、發達、職位升遷,送上一份花禮恭賀,是公司行號間常有的社交禮儀。劍蘭、百合花、海芋、大蔥花,這樣一束花所表達的是祝賀步步高 升,事業一帆風順。非洲菊、鳶尾、鬱金香等花材,包含誠摯的祝福,與真心的激勵。另外,一盆繁花的蝴蝶蘭、蟹爪蘭高雅別緻,並且寓意錦上添花、鴻運當頭。

開幕─商家或公司開幕時,以花圈、花籃來表達慶賀之意是傳統的社交禮儀。現在的花禮比過去更多樣了,除了高架花籃、精緻花籃、盆花還有組合盆栽,不但高雅別緻並且洋溢喜氣。

退休─常綠的松樹、榕樹、榆樹盆景都不錯,表達對退休者崇敬的心情,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萬年青、常春藤、綠蘿(黃金葛)等綠色觀葉植物,也表達了祝願老人生命之樹常青。而開花植物如長壽花、國蘭、杜鵑、山茶、君子蘭、茉莉,也都是送禮佳品。

生產─朋友或親戚家中新添了小寶寶,趕去祝賀是一種禮節。花材以小康乃馨、大蔥花、孔雀草最得宜,蔥花諧音「聰」,祝願小寶寶聰明伶俐,康乃馨是親情的象 徵,願帶給他(她)愛與關懷,也表達了對產婦的問候,在花束或花籃中點綴些輕快、亮麗的黃色,這樣的花禮會更加顯眼。若是喜得千金,花籃的色彩應以粉紅色 為主。粉紅色給人溫柔、幸福、甜蜜的感覺。花材:紅鳥蕉、金魚草、康乃馨、矢車菊、小蒼蘭、滿天星,為她營造一個甜美的夢境。紅鳥蕉,活潑可愛;金魚草象 徵美麗、豐盛;小蒼蘭寓意天真、清純;矢車菊象徵清純、幸福、愉快。

喬遷─喬遷是件大喜事。送上一盆綠色植物,既時尚又實用。市場上的盆花品種很多,不妨先與朋友通個電話,詢問對方的喜好,植物將擺放在何處,再依據朋友的 需要來選擇會更好。放在客廳中央的植物,宜選擇株形較小,枝葉秀麗的,如白鶴芋、萬年青、黛粉葉等;若是放置在牆角、沙發旁、櫃旁,則可考慮放一些中型植 物,如巴西鐵樹、龜背芋、黃金葛、發財樹等;若是準備在茶几或書桌上擺放,則可選擇仙克萊、黃金葛、山蘇花、幸運竹等。如果朋友的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精力 來照顧植物,送一盆組合的仙人球。如果朋友家已有了綠色植物,鮮花就成了您的最佳選擇。花材不必過於講究,只要喜慶就可以了。如百合、唐菖蒲、向日葵等, 色彩豔麗,表達出平安、順利、生活更加美好的良好祝願。

歸來─得知朋友或親友即將回來的消息,帶一束鮮花去迎接,並定會讓歸來的人倍感溫馨。玫瑰、百合再點綴滿天星,飄蕩著一種溫馨而柔美的氣息,令對方旅途疲勞一掃而光。若是年長的朋友或親人,可以選用唐菖蒲、非洲菊、鶴望蘭、石斛蘭、康乃馨、海芋等花材,烘托出歡迎的氣氛。

探望─探望病人送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早日康復的祝願,花材可用百合、鳶尾、玫瑰、康乃馨、金魚草等等。但色彩不宜過素,香氣過於濃烈的和花粉較多的鮮花也不適於探望病人用。如果有條件,請 花店外送 花給病人前最好先徵詢病人的主治醫生的意見。




參考文獻:
1鄭麗園 2000 禮儀寶典
2鄭麗園 2002 有禮走天下
3周英戀 2007 花卉餽贈文化-送花禮儀

資料來源:大張的旅遊、管理綜合性的部落格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100.htm




花店外送

花店大有可為的外送服務

花店 是花卉經營中一個最基礎的銷售單位,也是最後一個環節。通常“店堂銷售”是花店銷售中最原始的方式,而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花店經營者除了要在花色品種等方面下功夫外,還需通過開設多種“店外”服務項目,例如: 花店外送 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使更多的人們愛花養花,從而增加花卉的銷售,並獲得更多的利潤。

1.花卉租賃
可分為臨時租賃和長期租賃。長期租賃適合於社會交往活動頻繁的場所和辦公地點,如賓館、旅行社等。
該項服務也適合於家庭。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許多家庭都願意養幾盆花卉來美飾傢居。但由於工作上的繁 忙,生活的快節奏以及對園藝知識的缺乏,培養的花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管理,長得不盡人意,起不到應有的美化家居的效果。花卉租賃即可免除人們的這一煩惱, 人們花很少的錢,就可在家中欣賞到可時時變化的花卉,並省去了蒔養時的辛苦和煩惱。人們也可在朋友聚會,親人團聚,歡度節日之際,租幾盆花在家中擺放,即 可達到渲染歡樂氣氛的效果,獲得一種高雅的情調。

2.花卉意境設計
現在社會上用花卉裝扮會場、婚禮、辦公室、住宅等場所或用 氣球佈置 來渲染氣氛的作法已比較普遍,但由於組織者缺乏專門技 能,結果往往是花費不少,但達不到所希望的氣氛效果,因而花卉意境設計這項服務便應運而生。作為一個設計者,除了要對各種花卉的特性,象徵含義等有較深的 研究外,還需具備有色彩、構圖、建築、心理學等知識。要根據服務對象所要求達到的氣氛效果,進行設計,擺放花卉。比如要裝扮一個會場,就要根據會議的主 題、來賓以及服務對象的類型確定渲染怎樣的氣氛效果,並由此來進行花卉意境設計,確定擺放什麼花草,採用什麼的方式和圖案等。
3.花卉門診
現在許多單位和家庭都願意自己養上幾盆花,來妝扮居室,但由於缺乏一定的園藝知識,對花卉所需的土壤、溫 度、濕度等條件以及越冬越夏措施的不了解,難以養好。想去請教,卻又無處諮詢。因而可設立一個“花卉門診”,並開通“花大夫熱線”,接受大眾的花卉養護諮 詢,為花卉的病蟲害進行診斷,並組織補救。還可利用已有的設施,開設“花卉病房”,為某些嬌貴的花卉進行看護,為某些越冬的花卉提供場所等。這樣將可免除 養花人的種種疑慮,並可增加花店的知名度,完善售後服務,從而增加花卉的銷售。
開設“花卉門診”的主辦者,需要有較多的園藝知識,以及對各種花卉的生理特點有較深刻的認識。

4.鮮花預約
花店外送服務開設訂花熱線,訂花人通過電話告知指定的時間、地點、受花人及鮮花的規格數量。然後由花店的“花仙 子”在指定的時間,到指定的地點,按質按量地將鮮花送與指定的受花人手中,讓受花人獲得一份意外的喜悅,從而達到送花的效果。這項服務在春節,聖誕節、情 人節、生日宴會、婚禮中被廣泛採用。

以上的幾項花卉服務,只是現代花店服務中的幾朵浪花。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花卉消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花店的服務也將隨之發展,以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對花卉消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俊毅1996 行銷理論與網路商機-網路行銷的現況與未來
2行銷管理的基本概念
3洪進雄、劉輝中 1998 臺灣農產品行銷通路之探討


資料來源:生活小筆錄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9.htm






 婚禮佈置

吃我吧(Mangez-moi)--二

【寶瓶文化/提供】

1

我是個騙子嗎?是的,因為我告訴銀行的人,我曾經上過餐飲旅館學校,在麗池酒店的廚房實習過十八個月。我給他看了我在前一天晚上製作的畢業證書和工作合約,還秀出一份高級行政管理課程的合格證書,偽造手法相當高明。我喜歡危險的生活。過去我曾經因此跌過跤,但我現在的一切也是藉此一路贏來的。銀行的人完全沒起疑心,核准了我的貸款。我不動聲色地謝過他。需要健康檢查嗎?沒有問題。我的血,我珍貴的血,純淨無比,乾淨得有如未經世事。

所以,我是個騙子嗎?也不能算,因為所有那些我宣稱自己會做的事,我是真的會。我用起鏟子來就和雜技演員揮舞棍棒一樣。我像是軟骨功奇人,可以輕鬆地讓身體的不同部位各自獨立運作:一手邊攪動醬汁,邊分離蛋黃和蛋白,同時用另一手在荷包麵皮上打結。是沒錯,就連額頭上長滿痘子、用學徒扁帽壓住一頭油膩頭髮、嘴唇邊剛冒鬍鬚的青春期小鬼頭,也有辦法讓焦糖呈現琥珀色,雖然絕不可能滑順;而要他們將鯔魚切片絕不會少一毫克,用豬網膜包起小扁腸來也大有潘妮洛普之姿。

不過呢,不過!把他們塞進一個擠了五個小孩的廚房裡試試看,那些哭叫不休的小餓鬼會在你腳邊打打鬧鬧,而且你還得在半小時內將他們(其中一個對乳製品過敏,還有一個什麼都不愛吃)送出門上學去。把我們這些勇敢的廚房年輕學徒們丟進這樣一個幼獅獸欄裡,面對空空如也的冰箱、煎什麼都黏底的鍋子,還要保有滿腔熱血,一心想用營養均衡的餐點餵飽這些小淘氣,你看看他們要怎麼應付!看這些有著圓呼呼臉蛋的廚房小勇士能端出什麼成果,會不會崩潰!他們在烹飪學校學到的一切,我可都是從生命的好幾個階段中親身體驗來的。首先是比較久以前,我身兼家庭主婦和母親角色的時候,再來就是比較近期,我在聖薩爾多馬戲團的廚房討生活的那段日子。

我的餐廳要小小的,而且價錢不貴。我不喜歡裝模作樣的那種。店名就叫「我家」,因為到時候我也會睡在店裡。我的錢不夠同時付店租和房租。

餐廳裡將供應所有我發明的菜色,有些是從別人的食譜轉化改造而來,有些則是我自創的。餐廳裡不會放音樂——我太情緒化了——天花板上掛的燈泡會是橘色調的。我已經在共和路上買到一個巨大的冰箱,他們還答應說要用很優惠的價格賣我一個烤箱和爐子。「上面有刮傷沒關係吧?」——「那有什麼關係!我自己這個人也是傷痕累累的。」那個售貨員沒有笑,甚至連微笑都沒有。男人不喜歡女人貶低自己。同時我還訂了一台洗碗機,十五件組容量的,是他們最小的機型。那傢伙肯定地說:「這不夠大。」我說:「我只買得起這麼大的,一開始應該還應付得過去。」他保證說要幫我介紹一些客人,而且說會找一天晚上,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親自到我店裡捧場,讓我驚喜一下。我很清楚,他是在說謊,但我不在乎,我也不是那麼想做菜給他吃。

我做菜用的是愛,也是出自於愛。但我要怎麼做,才能讓我愛自己的客人呢?這奢侈的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妓女,會有哪個妓女敢有這樣的奢求呢?

2

我沒有將開幕的日期告訴任何家人或朋友。我跟他們說的是錯誤的日期。沒錯,這次我又說謊了。我擬好菜單,準備好所有該準備的,剩下的只能靜候最後一刻的來臨。但沒有什麼最後一刻。我一直在等待。沒有任何人來,沒有人知道我這家餐廳的存在。從十一點四十五分到下午三點半,我期待到不斷發抖。整個過程十分累人,我的肚臍——那裡是焦慮時神經抽搐最頻繁的中心點——飽受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每當有人在我的店門口停下腳步,或在櫥窗前徘徊,我就在心裡把他們驅開。一家餐廳要不就全滿,要不就應該全空,僅僅一個顧客比全空還糟糕。我決定在中午和晚上開門營業,這對於剛開幕來說或許太繁重了些,但反正不管怎麼做都不可能避免出錯的。我從沒開過餐廳,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運作,庫存和剩菜的問題讓我困惑了好久。進貨量應該多少?應該煮什麼?食材可以保存多久?我思考了很久後終於找到答案,那就是:和照管一個大家庭差不多。魚類:第一天生食,沒吃完的話第二天煮熟吃,第三天做成派,第四天煮湯。我外婆都是這麼做的。大部分婦女都這麼做,從來沒吃死過人。

你問我怎麼知道?要是吃死人的話會上報吧。肉類也差不多,不過我覺得韃靼牛肉太普通了,所以剛買的肉我也會加以烹煮,然後就變成肉丸子,加入芫荽、小茴香、芹菜末、雪維菜葉、鮮奶油、檸檬和蒜味烤番茄所製成的柔軟肉丸。肉沒有第三次機會(是有啦,但我得說沒有,這是不能公諸於世的)。



※延伸閱讀:‧吃我吧(Mangez-moi)--一‧吃我吧(Mangez-moi)--三‧吃我吧(Mangez-moi)--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香港蘇富比器物春拍預告

【文/溫敬良‧圖/蘇富比】

2012香港蘇富比春拍共推出四大專場,超過360件拍品總預估價達6億5,378萬港元(以下幣值皆為港幣),除「玫茵堂珍藏專場」、「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等近年引領市場風騷的高品質專場外,本屆還推出了難得一見的「天青寶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專場」,相信又將再度震撼2012中國文物藝術圈,現分別介紹如下。

「天青寶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





















日本珍藏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徑13.5厘米,預估價6,000萬~8,000萬港元。汝窯官器向為帝君之傲、藏者之夢、藝匠之模範,在中國歷史及藝術發展上舉足輕重。汝瓷小巧,樸而實綺,頌簡素之雅,順萬物之道,憶汴京之盛,承歷史之訓,其瑩潤可愛、完美臻善之處,引古思且牽深情,實別類所難及。宋朝以降,汝瓷稀若辰星,一器難求,而相關傳聞不絕,更為之披上神祕色彩。

北宋朝廷棄「有芒」之定,敕設官局燒青瓷,窯建汝州,處首都開封之南。汝窯青瓷通體施釉,華腴瑩澈,細紋冰裂隱約,支釘小若芝麻,媲美瑤瓊美玉,盡現藝匠巧心卓技。瓷器不同於寶石黃金之貴,卻尚文人之德,簡樸訥言,順應自然。宋人賞瓷,評其器形、釉料、色澤、觸感,要求嚴謹,品味素雅,彷彿早已預言簡約主義的來臨。

靖康二年(1127),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汝州同告淪陷。皇室遷都杭州臨安,是為南宋。前恥未雪,光復無期。南宋偏安,卻乏佳瓷。據典,高宗得郡王進奉汝瓷16件,新設官窯,依樣照造仿故汝。

汝官窯之燒造年期或只20年,其器殊不易得,極為珍罕,至明之時,已有「絕難得」之嘆。雍正年間,宮藏汝瓷南送御窯,以便模仿燒造。乾隆帝更對汝瓷欣賞不已,賦詩詠讚,且命宮中匠人鐫文於器,致使汝瓷名氣更勝從前。歷經千載,今傳世之器只80件左右,多為博物館所有,僅五件存於私人收藏。本器形擬葵花,應為筆洗,屬赫赫有名的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舊藏,1970年代轉入日本收藏,並以雙重梧桐木盒珍之。

「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之三」





















「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之三」專場明永樂〈青花「荔枝綬鳥」圖大盤〉徑59.5厘米,預估價5,000萬~8,000萬港元。

玫茵堂寶蓄,乃私人中國御瓷收藏翹楚之一。堂名意取玫瑰如茵、花開遍地,饒富詩意。第三回專拍再次為藏家帶來一系列景德鎮御製珍品,展現這個瓷器重鎮獨占鰲頭的輝煌。是次拍賣總計52件作品,總預估價達2億6,652萬元,包括元時雛本先例、明代精品傑作、清朝琳瑯佳器、菁華翕集。其中永樂青花大盤徑近60厘米,盤心繪綬帶鳥立於碩果纍纍的荔枝樹上,悠然俯身,欲擒小蟲,活潑生動。筆法婉轉流暢,青花濃淡相宜。鳥身羽翼絲毛,更是精緻入微。如斯碩大、繪飾自然細膩之大盤,別無他例,清麗珍罕,誠為中國青花瓷作巔峰的見證。

「儒雅清蘊(二)─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





















「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明嘉靖〈紫檀嵌玉石人物圖長方蓋盒〉,長58.4厘米,估價1,800萬~2,500萬港元。水松石山房向以樸雅文玩見稱,今春的第四回專拍,推出超過80件作品,總預估價5,382萬元。其中有一蓋盒,以貴重的紫檀嵌配玉石作飾,相類之器寥寥,尤為珍稀。本品造型碩大,據錄乃同類器中最大者。蓋面盒邊均嵌玉石,花草人物刻劃入微,華美細膩之處,罕見於相近器物。此蓋盒精製妙造,其彩石鑲嵌更是巧奪天工,可能出自明代雕刻名家周柱之手。周柱,以其首創百寶嵌聞名,擅於木及漆器上細嵌五色玉石雜寶,縟而不俗。

「常設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

本專場作品超過240件,總預估價達2億7,344萬元。精品連連,其中一件明永樂〈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壺〉尤為吸睛,扁壺圓腹微鼓,長頸略束,造型優雅,鈷藍青花濃豔,盡展明初御瓷之美,堪稱十年間藝術市場上相類器中的佳品之一。受中東金屬器影響,其壺身略扁,巧飾輪花,卻輔以具傳統中原特色的卷草花卉紋,中外風格兼容並蓄。此類扁壺,或與永樂帝命鄭和下西洋甚有關聯,疑為外交國禮。相類形態設計之器,至宣德一朝仍有燒造,惟形飾稍異。



















明永樂〈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壺〉,高29.5厘米,預估價1,500萬~2,000萬港元。



【《典藏古美術》2012年3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吃我吧(Mangez-moi)--一

【寶瓶文化/提供】

書名:吃我吧(Mangez-moi)系列:Island 162定價/頁數:$300/304頁出版日期:101/02/24類別:法國文學

作者簡介:

阿涅絲.黛札特 Agnes Desarthe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巴黎。她是一名譯者,同時也創作過數本小說。出版作品包括:《妻子的五張照片》(Cinq Photos de ma femme)、《善意》(Les Bonnes Intentions)、《誕生》(Naissance)、《佛列黛的原則》(La Principe de Fredelle)《絕對幸福的幾分鐘》(Quelques minutes du bonheur absolu)、《無關緊要的祕密》(Un secret sans importance)。曾於一九九六年獲得法國圖書文學獎(Livre Inter)。

譯者簡介:殷麗君,輔大法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法文專職譯者,譯有《味覺樂園》、《藝術創意365天》、《巴黎人的巴黎》、《超奢華愛情》、《少年邁爾斯的海》、《五歲時,我殺了自己》等書。

內容簡介:

為了吃,我決定活下去!撫慰法國十萬名讀者的料理,吃出人生好滋味全球20個國家,即將美味登場!

來吧,讓我挑動你的味蕾,撫慰你麻木的心靈。唯有吃,才是活下去最美好的理由。

生命曾經這麼完好,我的日子優渥無虞,有著美好的婚姻,還有優秀俊俏的兒子。但是在兒子青春期的那一年,我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錯得實在荒唐……也就是那樁不倫戀,徹底毀了我的一切,親人以我為恥,將我遠遠逐離了原有的生活。生活?這麼多年來,我已不知道它是什麼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想活著。直到這一刻,當我看到那一張張期待品嚐的臉龐,深知他們都在等候我的巧手撥動鮮美食材──我終於可以確定,我想要好好活下去!

一間巴黎小餐館,演繹著精采的美味人生,過去的荒唐、傷害與不堪,都在這裡獲得彌補。最好的味道,並非來自昂貴的食材;最美好的人生,也不是毫無傷痕與苦痛。這是一個為了「吃」而重新展開的生活,因為吃,我們得以完整!

國內外名家與媒體熱情推薦!

韓良露(南村落總監/作家):「《吃我吧》敘說著關於愛的缺乏、渴望、瘋狂、喪失、挫敗與療癒的故事,作者用食物與烹調來喚醒生命的勇氣,最終,食物是大地賜福的能量,餐館只是暫時的媒介。」

胡天蘭(美食家):「經營餐廳是複雜無比的工作,除了明確了解廚房內場與服務外場的銜接與默契,還要全然掌握顧客的消費心理。走入餐飲經營領域的蜜莉安,不僅從工作瑣細片段中體悟了生命大道,亦同時肯定自我付出的價值。」

美國《出版家週刊》:「這本小說如同一道層次豐富、味道絕美的豆子燜肉。它講食物、講餐飲,最重要的核心,卻是主角對於生活的觀察,與展開新生活的渴望。一本溫暖而令人雀躍的作品!」

英國《獨立報》:「帶著醜聞過去的蜜莉安,絕對是個令人難忘的小說主角。她用食物給人慰藉,也填補了她心靈的空缺。當你看到她如何為餐廳及生活打拚,看她在挫敗中卻不忘記自己對於生活的堅持,你會想為她喝采,會想拍拍她的肩膀給予安慰。」

英國《金融時報》:「一旦翻開這本小說,就會讓人像發現一道正在平底鍋上烹煮、冒著香氣的食物。當你聞到了它的香味,被吸引靠近、一探究竟,然後會期待它上桌,好好地嚐它一口!」

英國《Easy Living》雜誌:「一本令人愉悅、溫暖的好小說。描寫出一個女人在犯了錯、放逐幾年後,憑著一手好廚藝在巴黎開了間小餐館,尋獲人生新契機……一個有滋有味的動人故事。」

法國《ELLE》雜誌:「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好吃』小說。有讓人目不暇給、挑動食慾的菜色,也有面對心靈創傷時最令人激賞的勇氣。它是一碗看似平常的濃湯,而當你喝下時,卻感到一股妙不可言的暖意與滿足。」

法國《費加洛報》:「從美食窺見人性;從食物的施與受之間,人生得到了補償。」

法國《世界報》書評:「從開一家餐廳為始,引出了一段不可告人的過去……充滿了食物的香氣、暖味,雜陳了人生百味。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小說!」

法國《快報》:「我們建議社會保險局立刻付錢給這本小說,這比任何現代抗憂鬱藥物更能有效率地激勵人心。」

法國《夜》雜誌:「看了這本書,你很難不會想在巴黎尋找這些美食,還有像蜜莉安這樣的餐廳經營者所提供的這些不計成本、令人垂涎欲滴的好料理。提醒你,別在餓肚子時看這本書!」



※延伸閱讀:‧吃我吧(Mangez-moi)--二‧吃我吧(Mangez-moi)--三‧吃我吧(Mangez-moi)--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林文義/我的新文學史

【文/林文義】

冬夜寂靜中,傾聽蔡琴多年以前的台語專輯:《飄浪之女》(點將唱片)有著深邃的感動;無關於一向是以華語歌曲美聲少人能及,而是閩 南語歌詞字句吞吐竟然是如此精確、標準(外省族群後裔)。作為一位早年就以獨特嗓音形塑風格的歌者而言,悠然自在的如詩吟詠台語經典 老歌,如魚得水,悅聽淨心,冬夜溫暖,不知何時驚覺泫然稀微,真是絕美。又換了另一唱碟,更遙遠的華語演示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誰人準確地以壯闊、美麗的歌聲詮釋大漠、草原的蒙古大地……席慕蓉的鄉 愁,蔡琴的奔放;成吉思汗奔馬領著韃靼大軍直向無垠漫漫的地平線,金色的飛鷹,紅色的落日,我緩緩閤眼凝聽,多麼豐饒。



不禁令我憶及:去年(2011)初夏在台南台灣文學館參與的「百年小說研討會」另一意外插曲──前輩作家黃春明先生主講:「台語文書寫 與教育的商榷」之時被舉標語切斷、抗議的事件;抗議不同觀點、認知自是民主時代的自由意志,但在主講人論述過程中以極不理性的偏執標 語切斷話語進行,則是欠缺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黃春明先生文學主題,有誰比他更借之「台灣」?有誰比他更能活用漢字轉化為美麗、貼切的母語?我深刻理解多年來以「台語文學」、「 母語教育」奮力書寫、推行之群的憂心如焚,也熱切祈待在黃春明先生當時的演講過後,得以回應疑者質詢,答問之間想必機鋒精彩。假使傾 聽和尊重都缺乏,就是「法西斯」了……擦槍走火或蓄意挑動終究是傷人自傷。

冬夜寂靜中,我傾聽蔡琴台語歌及其以華語發音的蒙古之曲,令我不禁深思文學課題:書寫主題何如才是重點,文字只是工具。如若表達形 式拙劣,華文、台文爭議,毫無價值。

尊重相異的文學型態,但求文學美質,思想不深邃,筆觸不雋永,所有努力都沒意義。

前行代文學作家很少傾囊相授我們這一代二戰後誕生的書寫者。印象中往往笑而不答,就留予一冊又一冊的著作予五○年代前後「嬰兒潮」 的我們,逐字循句摸索、探臆,繼而臨摹、仿效(文學前輩們又是師襲何人?)……想那噤聲、戒嚴的無明年代的台灣,唯文學、藝術是青春 苦悶的出口,但現代詩是那般地朦昧難懂,散文儘是風花雪月、觸及不到的「中國」鄉愁,小說猶若卡夫卡式的奧義或放逐自我的頹廢及情傷 ……很多年後才知前行代文學作家他們在現實裡所蒙受的深切苦楚,屬於戰亂之後的離散以及理想被折損的,澈底絕望。

怎能祈盼文學前輩的傾囊相授?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夢早被國家暴力全然摧毀淨盡,可敬的是以文學書寫救贖碎裂的己身;於是我們這一代如 同按圖索驥,從他們看似隱晦、朦朧的文學迷霧裡試著尋求脈絡,實質意涵何以。

迷霧的莽林,雜木深處,還是存在著清澈幽然的溪流,怒放著自由自在的花葉蕨草。絕望之心原來抵死不從地留下各種祕密的文學符碼,前 行代還是暗示著我們這一代,要以更精確、不懼的書寫承繼他們曾經被壓制的真情實意。文學就是最頑強的抵抗。終於我們懂得。

前行代夢碎,這一代織夢,下一代延續……再下下一代,怕是我們都難以看見了,未來的文學形式將是如何?我曾以長篇散文:〈未來的未 來〉(2010年10月《聯合文學》)提之天問,我不悲觀,反而抱持著樂觀其成的祈待;什麼時代就有什麼文學,映照著那時的人、事、地、物 。新文學史之後一定有更新的文學史,被寫入的作家及著作,新文學史的論述者主觀或客觀都是值得尊重、珍惜的記憶或說就是一種紀念;也 許近者十年,遠者三十年會有更新的文學史出現,前後承繼屬於台灣的美麗與永恆,誰又是願意捨己為群,文學留史的那人?

我們這一代文學人,繁花與草葉、泥砂和珠玉兼容,彷彿種樹造林幾已半世紀;究竟種出什麼樹,開出什麼花,其實似乎是少去衡量,多的 是對文學猶若迷戀的癡愛。回首已然華髮漸白,滄桑歷盡,最美麗也最淒涼;我們這一代文學人曾經是擁有如是的生命過程,詩人、心理學家 王浩威明白地寫過這麼一段文字──

這一群朋友經歷了一個歷史旅程,是過去世代沒有而未來世代也不會出現的。出生於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成長在七○年代的革命希望,投 入八○年代的夢想建構,然後是九○年代最高峰,再跨入廿一世紀的挫敗和沮喪,以及,在眼前必須面對的反省。

必須面對的反省。反省……?我們編織過巨大的理想之夢,關於家國、土地與人民的終極關懷,那是天真、愚騃的烏托邦之夢,至此幽幽醒 來才澈悟:夢,永遠只是夢,不得當真。我們的人民據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讀文學,剩餘的百分之五讀的又是什麼文學?嚴肅文學或大眾文 學?文學何以嚴肅而大眾又意味淺而易懂,是這樣嗎?吸血鬼和魔法師翻譯本比書寫台灣本土的文學更迷人,夫復何言呢,或者就師從班雅明 、卡爾維諾、傅柯、羅蘭.巴特諸西方大師吧。試問:文學的主體性何在?

我,不該杞人憂天。文學本就是很個人化,猶若百花園,各種各的樹,各開各的花。很多年前,副刊編輯工作是值得銘感於心的歡喜;得以容許我以「第一個」讀者的寵幸遍讀各方秀異寫手的作品。多年之後,則是各種文學獎 項及輔助案的評審付託;逐漸地、慢慢地,時間之延伸,一再評比、印證,我彷彿是深入密林,溯河而上的尋索者,起先但見雜花生樹,亦步 亦趨的不甘返身退卻,相信一定能夠進入奇幻異境,令我驚豔,予我讚嘆,一定會有獨特的花朵、壯美的蕨樹,兀自棲枝的多彩飛鳥、翩然的 蛾蝶、潺流明澈的溪瀑……時間給我肯定的應答,的確是真實的看見了、領受了,一次再一次的文學獎評比,新一代的文學好手逐一萌發,小 小種籽綻開青春、芬芳的花樹,如此英氣勃然,如此矯健身姿。

新一代的文學人讓我不由然反思從前的自己,四十年前的初旅啟程是多麼的單薄、青澀,僅埋首不歇的閱讀、試寫,前行代作家似乎在請益 時大多笑而不答,少能傾囊相授;如今才識「生活就是文學的進境及累積」,前輩作家的智慧早隱藏在他們言與未言之間的著作裡,是玄妙的 密碼,涵容著前行代的哀傷與絕望。我們這一代文學人奮力解碼,然後明白文學的風格正是各自不同的人生所組成的歷練。風格即人格。縱然人格有所破缺、折逆,還是不渝的文學信仰得以自療自癒;現實永遠令人庸俗,理想就以文學書寫、閱讀去完成一次最美的 允諾。不止是夢,文學的微妙就在於可以化夢成真,猶若留予最私己的新文學史。

四十年後,我的新文學史開始寫下第一個字,第一行,第一則段落,第一篇作品……永遠抱持新人心情,多的是自求沉定與精準;老去的是 現實流逝的歲月,存在夢與理想不滅的是眷愛文學的美麗無雙,繾綣且纏綿。我還記得十八歲時初讀芥川龍之介小說時的狂熱與凜冽。那句名言至今永遠難忘──

人生,不如一行的波特萊爾!

◎作者簡介

林文義

1953年生於台灣台北市。少時追隨小說、漫畫名家李費蒙(牛哥)先生習繪,早年曾出版漫畫集6冊,後專注於文學。18歲寫散文、48歲撰 小說、53歲習新詩。曾任出版社、雜誌社總編輯、報社記者、研究員、《自立副刊》主編、國會辦公室主任、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 論員,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歡愛》、《幸福在他方》、《迷走尋路》、《邊境之書》等37冊。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革命 家的夜間生活》、《妳的威尼斯》3冊。長篇小說集:《北風之南》、《藍眼睛》、《流旅》3冊。詩集:《旅人與戀人》。主編:《九十六年 散文選》等書。最新作品為大散文《遺事八帖》。※延伸閱讀:‧陳芳明/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台灣新文學史》餘話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 32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文字/柯喬齡】

漢唐樂府卅周年製作 少林寺八卦掌表現征戰場面



















《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

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愛情傳說為世人所稱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中國殷商時期也有一場流傳逾千年的淒美帝后戀。在漢唐樂府滿卅周年之際,藝術總監陳美娥就以殷商中興帝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譜入南管樂、《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並邀曾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服裝設計葉錦添合作,勾勒出三千兩百年前殷商王朝王與后的愛戀傳說,以及商代師自然、敬天地,崇尚禮樂的傳統。

武丁與婦好 三千年後在台灣相會

中國商朝在第廿三代帝王武丁統領之下國運昌隆,史上記載為「武丁中興」;而這位偉大的帝王身旁有位英勇的王后婦好,她熟諳政治與兵戎大事,也是主掌國家祭祀的祭司。武丁伐荊楚時,婦好身懷六甲未隨夫出征,之後武丁戰事危急,婦好不顧眾人阻止,欲前往戰場。

她向天請示的占卜結果為:若前去救援能贏得勝戰,然而她將有生命危險。面臨生死抉擇,婦好毫不猶豫選擇率兵救援。夫妻同心果然打了勝戰,婦好卻因動了胎氣隨而逝世,年僅卅三歲。武丁不捨婦好,不循安葬於王陵區的禮俗,將她葬在宮殿側,生死相隨。正因如此,婦好的墓成了中國唯一未被盜毀的殷商陵寢。

二○○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殷墟遺址列為文化遺產,因此中國著手推動十年工程計畫恢復殷商王城。殷都區甲骨文基金會委託陳美娥創作,○九年她參訪河南安陽殷商遺址時聽聞武丁婦好的故事,當晚立即以此為創作靈感,發展出《殷商王.后》,原本預計在去年北京兩岸漢字藝術節中首演,卻因大雨取消,今年在台演出即成為正式完整首演。

譜入《詩經》道兒女情長 甲骨文占卜投影重現

陳美娥將《殷商王.后》分為三幕,第一幕加入《詩經》吟唱兩人的相遇、相知與相惜。她說,充滿詩情畫意與兒女情長的詩文,像是風詩篇裡頭的幾首作品,尤其適合描述武丁與婦好的愛情。

陳美娥以〈野有蔓草〉篇詮釋兩人的一見鐘情;〈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點出武丁對婦好的愛慕與思戀;而描寫女子相思難遣的〈子衿〉篇,則恰好呈現婦好對武丁的愛意;最後在〈關雎〉篇中,有情人終成眷屬,武丁登基後便將婦好迎入宮中。

商人崇尚鬼神,凡事都要請示神靈。陳美娥以〈商頌〉揭開殷商王朝的盛世序曲,呈現「盛大的祭典儀式,恢復殷商的禮樂風華」。武丁為求天下太平,只好不停征伐,當武丁討伐荊楚時,婦好則開始占卜武丁出征的情形。第二幕中陳美娥安排舞者踏七星步,重新編排祭祀的儀軌,並且採用少林八卦掌轉換而成的舞蹈。

婦好與對舞的女祭司兩人緩慢內斂如細流,以相互呼應的舞蹈搭配南管樂曲〈四靜板〉悠悠的節奏。另外,陳美娥更於古典中增添現代風格,藉由燈光投影八卦於舞者身上,「每一次抖擻的頓點就是一次甲骨的迸裂,象徵那可預期卻躲不開的未來」。並利用建築投影的方式,重新展現古老的殷墟王朝。

舞者少林習拳 禪舞雙修

婦好拾起兵器、毅然決定親自出征,場景來到了殺戮戰場。第一幕引《詩經》詩篇吟唱、第二幕改為頌、第三幕則為戰爭大場面,既不吟唱也不說話。為了表現征戰中氣勢磅礡的場面,陳美娥帶著舞者到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習武一整個月,特別指名學習「八卦掌」,因為她認為「伏羲之八卦,殷商是上古時代,八卦陰陽肯定是要的」,另外還學了少林鎮寺之寶大紅拳及小紅拳。

強健的八卦掌、大紅拳及小紅拳轉化成了舞蹈,還能配上婉約、典雅的南管樂曲嗎?陳美娥採用南管的大曲〈陽關曲〉,「共有八個樂章,每個樂章都能表達不同的情緒,層展現了王與后並肩作戰的層情感。」從武丁戰敗正在憂愁,到見到婦好率兵而來,群兵從了無生機的沮喪中重振旗鼓,一舉攻下荊楚。

多彩服裝營造夢幻感 勾勒時代的剪影

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的葉錦添,包辦了《殷商王.后》的舞台、美術與服裝造型設計。葉錦添說,他不參考京劇與崑劇的服裝,而是研究古畫,想像殷商古人走進舞台跳起舞來。他說,這齣舞劇「更像靈魂,不像實體。」

葉錦添改良中國傳統服裝的剪裁,不仿古,而是逆向將古代的元素抽掉,剩下簡單的線條,反而能傳達出濃濃的情感。他表示這齣劇最重要的是表現出商朝的情感,由於商朝尚白,正好可襯托出婦好的角色;除了白色之外,葉錦添也在服飾中加入了許多顏色,來營造如夢的幻覺。他也強調,整體的視覺是一種剪影,勾勒出這個時代。

漢唐樂府推出的《殷商王.后》是南管音樂,也是舞蹈與戲劇的呈現,舞台上的表演,不僅傳達視覺與聽覺之美,更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2012TIFA—漢唐樂府《殷商王.后》

3/23~24 19:30 3/24~2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2年3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送花該注意的禮儀

這世間因有花,使我們的生活更美、更好、“花”可以說是生活最佳的潤滑劑,而請 花店 外送、“送花”也是近年來更為流行的交際,送親人、送朋友、送客戶…、探病送、生日送、節日送、開幕送…幾乎是無所不可以送。送花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種禮儀,懂得在適當的時機送上適宜的花,才能無往而不利。

送個性保守的年長者要避免使用黃色或白色花,尤其是整束單色的黃白色菊花。探病送花宜選擇顏色和香味較淡雅的花,百合花不要忘了先摘掉花粉。事先配好容器可以免除病人找花瓶的麻煩。 生產送花可選擇粉色系、花形小巧可愛的花種,如果配上搖籃或嬰兒推車造型的花器更是討好。

賀開幕或喬居可用鮮花和觀葉植物搭配組合,熱鬧完後植物還可以留下來綠化環境。展覽會場送花要考慮期間長短,時間較長時應選用耐久的蘭花、火鶴花或星辰花等。

母親節除了康乃馨以外,玫瑰、蝴蝶蘭、滿天星也都是不錯的選擇。情人節不需要貴重的禮物,只要一束示愛的紅玫瑰或紫鬱金香,都足以使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摘自: 花藝設計網路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周英戀 2007 花卉餽贈文化-送花禮儀
2送花、探病的禮儀
3鄭麗園 2000 禮儀寶典

資料來源:仙客來的部落格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8.htm



 

台南花店

各種花的意義

要請 花店 外送給男/女朋友的你,知道花的意義以及花季嗎?提供以下資訊給大家參考:
百合(熱情):
既具豪華感,又擁有文雅的氣質,最適合結婚儀式。花的特點是形狀比較大,預定的時候要考慮整體的效果。
開花季節:整年

玫瑰花(美麗、尊敬):
它的種類、顏色比較豐富,能定制適合自己的捧花是它最大的魅力。
開花季節:整年

馬蹄蓮(處女的純潔):
此花擁有清純感、時尚感。最適合簡潔的捧花,如此才能表現出她美麗的線條。
開花季節:11月~6月

洋桔梗(光明的希望):
花柄非常結實,所以夏天也可作為捧花安心使用。同時此花擁有質感,重疊展開的樣式非常受歡迎。
開花季節:1月~8月

扶郎(神秘):
因為它的顏色非常豐富,所以有很多種的紮弄方法。還有他的花的方向很容易改變方向,做捧花的時候最好用細鐵絲固定。
開花季節:整年

水仙百合(幸福每一天):
花柄較好,又叫做“持續”的花語,很容易與其他花相配是它最大的優點。
開花季節:10月~6月上旬

松蟲草(單相思):
花瓣是折疊式的,聚攏在一起,給人可憐的印象。它長長的花柄可以使捧花具有自然感。
開花季節:整年

君影草(純潔):
因為是小小的花,所以數量應多些。據說在法國,如果有人送新娘此花,她將會得到幸福。
開花時間:2月~5月

鬱金香(體諒):
此花品種、顏色豐富,形狀可愛,深受新娘喜愛。花盛開的程度不同,氛圍感覺有很多變化。
開花季節:11月~3月

紅掌(燃燒的記憶):
讓人聯想起南國的花樣,最適合比較隨意的捧花。顏色除了血紅色還有綠色,花柄也很好。
開花季節:春天與秋天不易找到

山歸來(恩惠):
花很小,但穿插在其他花中間讓人覺得非常可愛。除綠色外還有紅色。
開花季節:5月~12月

液晶百合(光榮、頑強):
柔軟的莖與如火在燃燒般的花姿是它的特徵。作為主花用因該非常槍眼。
開花季節:整年

蘭花(我很美):
非常具有豪華感,與華貴的婚紗最配。
開花季節:整年

雷絲(可憐的心):
具有細緻可憐的情調。用作襯托能有溫柔的感覺。適合比較自然的捧花。
開花季節:整年

茉莉(愛):
純白的花瓣非常可愛。集中在一起,無論主花,還是作為襯托都可以。
開花季節:整年

飛燕草(高貴、慈悲):
鮮豔的藍色能顯示出她的獨立性。使用時最好一支支分開。
開花季節:整年

宮燈(小紐帶):
只要一動就會搖擺的可愛的小花蕾。佩在自然的捧花中最為合適。
開花季節:整年

香雪蘭(天真的心):
春天的代表花之一。花香誘人,顏色還有黃色、白色、紅色。
開花季節:11月~4月

洋蘭(誘惑的姿勢):
被看作如同溫柔、文雅的女性。結實,容易照料是它適合捧花的特點。
開花季節:2月~5月

向日葵(凝視):
代表夏天的花。明亮的花姿最受新娘喜歡。如要購買要注意它開花的季節,否則不容易買到。
開花季節:7月~9月

(摘自: 花藝設計網路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
2吳淑芬 1997 花的奇妙世界
3陳運造 2003 花與花的故事

資料來源:美少婦&桐寶貝的Blog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7.htm




 花藝設計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陳雪──愛的失能與贖還 (下)

【採訪/徐譽誠】

Q.小說裡重建這個世界的種種敘述,是否可視為迷宮的經營?

A.其實也是。當鹿月要把這個世界重新建立起來時,她發現自己進入更加混亂的狀況之中。我想講的迷宮,除了命運以外,也包括話語:你試圖讓描述的內容更清楚,卻無可避免地進入幾乎無望的探索過程之中。但問題是:人若不經歷那些,似乎沒有辦法理解自己與這個複雜世界的關係。這個過程是必要的。

Q.小說裡在找尋病因的過程,似乎也像是一座迷宮?

A.是的。包括醫院裡的建築,還有各式各樣的複雜療法,都是一座龐大迷宮。像我自己是真的生這個自體免疫系統的病,感觸特別深,原本日常生活進入這個病的狀態以後,怎麼樣也無法走出來,好不容易找到病因,卻又無法了解那是什麼樣的疾病。迷宮在這部小說裡指的不只是跌跌撞撞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使人困惑痛苦的意象。就像剛剛提到的「生活指南」,她去碰觸那些原本不會去接觸的事物,而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來告訴她該怎麼做,彷彿每個人都比她健康,都有一套如何好好活下去的方法。她面對那些龐大的內容,彷彿走在一片荒漠裡,而外面那些好為人師的路人們,都是裡頭繁複而錯亂的指標。

Q.整部小說的源起,是否即因為這場疾病?

A.這場疾病對我而言充滿隱喻。免疫系統疾病在現代病例數已越來越多,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裡曾提出不要用任何隱喻角度去看待疾病,但這種疾病的病理卻像在描述這整個最新的時代。我在這部小說裡把「人的肉體」與「能不能愛」兩件事整合一起,她在試圖理解自己能不能愛人的過程裡,同時也非常努力地讓自己在這個疾病裡能夠活過來,便是在呈現兩者之間的對比與隱喻。

Q.將疾病作為隱喻的部分,我剛開始閱讀時其實有些困惑,但到後半段時,覺得比喻得很精準,彷彿也回答了「愛的失能」的原因,甚至懷疑是否真的有這個病存在……

A.所以這本書一定要細細地讀啊!(苦笑)

但我不是把病當成一個負面的東西,要去根治它、改變它,這只會讓你更厭惡自己、更討厭那個病,而是去了解那個病是什麼,然後面對它,與它共處。這個病很複雜的原因在於它無法被治癒,只能改善,但生這場病並非只有壞處,它可能會將你帶到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其實和「愛」這套機制也很像。

Q.《迷》提到不少與「信仰」有關的內容,包括上半部的「神的隊伍」,以及鹿月為了治病到處拜神的過程。「信仰」是否也是這部小說想討論的議題?

A.我在《附魔者》時其實已經想處理這議題了。《迷》裡呈現的信仰包括宗教、愛,但其實即是在處理「什麼是你願意相信的」。鹿月這個角色,她似乎沒有真正相信什麼,但她想要得救,並希望自己能有所信仰。不過她又誠實地擔心自己的信仰會不會只是想得到好處的功利,她不想因為渴望得救而去相信。所以也不能說她沒有信仰,因為真正的無神論者,根本不會去問自己可以相信什麼。

鹿月希望自己有所信仰,但「她的相信」不是她所想像的:別人都是相信了就堅持到底,但她今天相信且願意許諾的,明天可能又會被自己反覆質疑,困在自己無法理解的心理矛盾之中。這狀態讓她感覺非常恐懼,但其實這種矛盾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其他人可能只選擇單一角度去觀看,才沒有察覺到這個矛盾存在。

Q.「神的隊伍」主要描述的是有信仰的小津,她似乎也特別受到命運眷顧,相較之下,連自己相信什麼都不確定的鹿月,似乎是個沒有隊伍可跟行的強烈對比?

A.我描寫「神的隊伍」時,讓鹿月有些憤怒情緒在其中,她感覺好像有信仰的人是有靠山的,是一派的,而對於還沒有信仰的鹿月來說,她的崩壞使她面對生活裡簡單瑣碎的小事都已是不易,而她必須穿越那些繁複混亂的過程,其中很多甚至是她自己找出來的迷障,靠自己找出前方的路,彷彿她追尋信仰的路徑與別人不同;她常弄不清楚方向,甚至她愛的對象在某些時刻成為讓她生病的原因,這部分很複雜,無法三言兩語說明,但她理解了這個龐大複雜的過程裡有某些東西存在。這經歷使她非常疲勞,但並不白費。

Q.訪談接近結尾,但我們還沒聊到同志議題的部分。我理想中的同志文學發展,是有一天不需再特別用這種分類去定義,而是同志已理所當然地存在文學之中。您覺得呢?我感覺《迷》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A.我認為同志文學這議題可以被特別凸顯、可以研究其歷史與文化脈絡,對社群的影響,但也同時可以不用「同志文學」的框架來看關於同志議題的書寫,而讓小說就是小說,不受限於議題的區隔。

《迷》是我作品裡呈現女同志真實生活最多的一部。我準備了很久時間,終於找到一種自然的方式來書寫女同志,像是前面提到這小說討論了不少「我」、「愛」、「疾病」的主題,但這些最後都溶化在女同志的生活裡面,讓它很自然、很真實地被呈現了。

Q.駱以軍曾提到《迷》就像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裡那沒有信件內容的〈黃金盟誓之書〉的倒影與延伸。您怎麼看這個部分?

A.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回應《蒙馬特遺書》裡的問題。我在現實裡比較常是被情人質問:「你為何不能愛?」的那個,在生活中始終存在這般威脅:「為何你總讓情人心碎?」《蒙馬特遺書》寫出的那些細節,這些年來我沒辦法解釋與回答。但經歷了那麼漫長的時間,我除了思考這個問題以外,我還寫了很多小說,也繼續活著。就像童偉格講的「等價贖還」:我很真實地去解決所有愛情裡的難題,碰觸每一個迎面而來的問句,我不是能立即擁有信仰的人,我只能靠著不斷活著、不斷寫小說、不斷思考、不斷敘述在愛情裡的關係,把它重新創造出來,表示我沒有放棄。我相信活著才能實現這些贖還。

Q.《蒙馬特遺書》在那個時代可能是沒有辦法找到出口的狀態,但這些年過去,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有更多元、更複雜的存在……(此時始終在一旁安靜聆聽的早餐人突然點頭如搗蒜了起來。)

A.《蒙馬特遺書》裡的空信封,那時當然讓人遺憾,但正因為它是空的,我們也才能思考更多,讓更多可能性存在,這是邱妙津對於女同志甚至整個世代的影響。過了十六年,我覺得那裡頭應該已充滿各式各樣回應,那些認真思考「愛」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在愛裡挫折、如何傷心、如何撐過那段時間。這是我一直在想的,而對於女同志文學,我覺得持續寫作就是最好的回應。

Q.應該會有不少網友會因您臉書的「人妻日記」來看《迷》這部小說,是否可談一下兩者間的關係與差異。

A.以同志身分來說,生活其實是很艱難的,網路上的短文雖然已有呈現許多面相,但小說卻是另一個完整的時空與國度。我其實希望讀者可以透過兩者比對,了解小說是什麼,發現小說鍊金術的價值,而不是只把《迷》當成是人妻日記的延伸讀本,因為《迷》真正呈現的,是作為一個生命如何面對迷失,如何尋路復返,能夠如何愛、如何存在,那是小說才能表達的真實複雜維度。

◎受訪作家簡介

陳雪

1970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蝴蝶的記號〉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成電影《蝴蝶》,2004年以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2009年以長篇小說《附魔者》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隔年同時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與第三十四屆金鼎獎。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於2011年由日本現代企劃社發行日文版。  著有《附魔者》、《她睡著時他最愛她》、《無人知曉的我》、《天使熱愛的生活》、《只愛陌生人》、《陳春天》、《惡女書》、《蝴蝶》、《橋上的孩子》、《愛上爵士樂女孩》、《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鬼手》、《迷宮中的戀人》等。

◎本文作者簡介

徐譽誠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著有短篇小說集《紫花》。※延伸閱讀:‧陳雪──愛的失能與贖還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32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王聰威/衣服真漂亮,不還顏忠賢了!

【文/王聰威】

因為種種的原因,我們幾乎不太可能邀得陳雪接受訪問。

她說:「好,沒問題。」的那一天,我覺得世界的哪裡好像有個沉甸甸的重型開關,在失去電力好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換上了精細的保險絲 ,然後將這開關咿呀一聲地推到了ON,於是藏在喜馬拉雅山脈最底層,負責推動整體世界運轉的巨大齒輪組就開始重新動作起來。藉由眾多小 齒輪、螺絲釘、卡榫和彈簧卡啦啦地不停轉動,那連同恐龍與長毛象也一起復活的開朗心情,一直傳過來傳到這小島上的文學圈子裡,總算讓 人覺得有美好的未來。

假日的早晨,我躺在家裡的木頭架子沙發上,透過大片的窗戶可以看見沒有建築物遮蔽的寬闊晴朗天空,白兮兮的雲朵像是祕密社團的成員 ,擺弄只屬於他們能夠理解的手勢與姿態。隔天就要去拍陳雪了,我一邊用YAMAHA音響接擴大機聽Sonny Rollins的Saxophone Colossus,一邊 把《迷宮中的戀人》舉到跟天空一樣高的地方,襯著雲朵,嘩啦啦地讀。根本不像有人覺得要讀很久啊,其實讀起來就跟衝浪一樣,不用說, 小說裡那些身體的病痛、精神的折磨、愛戀的苦難像是狂風大浪撲面而來,又沉又重地擊打在身上,但是只要衝過那個,身子一轉,閱讀的思 路卻能乘風破浪於其上,那些可懼的、可恨的、可愛的、可淚的巨大能量,將我高高舉起於浪頭,一口氣衝向岸邊,到後來,我彷彿不再是主 動讀著這小說,而是放任小說使風弄浪地,載我去它想去的地方,我忽然有點後悔,不該這樣子把腦和心隨便地交給誰的,只為了貪戀一時閱 讀的快感,早該停下來,去喝個茶,吃個司康,看看報紙,把消失的音樂換成約翰.丹佛什麼的,讓自己冷靜一點,正經一點,無情一點,假 裝沒事一點,我不想讀完這小說,但是來不及了,我的腳已經踏上又軟又香的陸地。

我想起來,我其實不太認識陳雪,在這次拍照之前,只見過她兩次,一次是幾年前在某個評審會議裡,她看起來有些憔悴不安,除了打招呼 之外,不太說什麼話。另一次是去年,我們一起去北京參加一場文學會議,她臉色紅潤,精神也好多了,只是手有點無力似的不方便,有時我 幫她拉行李,她客氣地一直謝我。這次,我看著鏡頭前的陳雪,身上穿的是顏忠賢老師借她的三宅一生與川久保玲,活力十足地,連拍了兩個 小時也不喊累,我們和攝影師看著螢幕「認真」討論照片時,她像個小孩似湊熱鬧,一直說「衣服真漂亮,不還顏忠賢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她臉書的忠實讀者的話,你必然知道她和早餐人的事情,美好戀愛中的女人男人總是元氣百倍的。不過我想,完成《迷 宮中的戀人》這樣長度與內容的小說,無論是達成創作的另一高峰,或是澈底整理了過去的人生,必定都讓她卸下心頭重擔,整個身心因而輕 盈起來。對於與她從事同一行的我來說,我盼望她能從此健康……雖然可想而知寫起來會非常過癮,但若是得用身體與生命才能換來的小說, 再怎麼說也不值得。※延伸閱讀:‧陳雪──愛的失能與贖還



◎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 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 、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 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 32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非吃到飽」手機上網 中華電降價99%

相關內容放大照片「非吃到飽」手機上網 中華電降價99%
放大照片「非吃到飽」手機上網 中華電降價99%



很多民眾都有用手機上網的習慣,有些人申辦「吃到飽」方案,繳一筆費用就能無限上網,但不是吃到飽的用戶,要是使用超量,就得多付一筆「超量費」,最多會貴15倍,被許多人批評不合理,中華電信終於決定調降,最高降幅高達99%。



綜藝節目用手機連上網,邊走邊看,不過影片的檔案都很大,上網不是吃到飽的人,超出使用量的「超量費」要貴15倍,中華電160萬用戶中,有1成民眾使用超量 ,高額費用,電信龍頭終於要調降。



中華電信行銷處長胡學海:「我們不同時段,所推出來的行動上網費率,確實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消費者比較之後,我們整個做了一個檢討,希望朝一個合理化的角度。」



過去非吃到飽的用戶,用手機上網,超量費最貴1MB多付40元,降價後最貴不過10元,將幅超過99%,使用網卡和2G的用戶,調降前後最多差額也高達9成,新費率這個月就已經上路,電信龍頭率先降價。



其他業者原本資費與超量的計價方式就不同,目前遠傳還沒有降價規劃,台哥大則是評估中,不過調整的範圍都是非吃到飽的用戶。民眾:「用手機上網一定會吃到飽嘛,那吃到飽它的基本費率,就還滿高的,(上網)價錢再低一點。」



上網費用當然還是越少越好,中華電信帶頭調降,合理價格,民眾才繳得甘願。■ 歡迎到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說說你的看法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婚禮佈置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2011關鍵事—在地有聲.藝聆音察理

【文/吳牧青】

2011年無疑是台灣聲音藝術激盪出近年最高峰的一年,重點並不在於我們二度看見明和電機登台在流行場域舞台演出,而是台灣聲音的內在頻譜在緩步摸索數年以來,產生重要的幾項質變,以下分三點簡要分析。

一、於全球/在地展演關係式︰獨立策展人鄭慧華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主題「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首度以聲音為主題,透過影音資料庫、現場演出的呈現手法,補強視覺藝術展覽的感官過度單一的面向,並透過社會脈絡及人文圖景關係建構她近年來一向的策展觀照,上承2006年於北美館「疆界」,後以在今年於立方計劃空間「重見/建社會」(Re-envisioning Society)的年度策展專案系列,在展與展之間拓延出一條別具意義的對話性。「聽見」與「重見」的先後論述關係便值得玩味,「見」的中文意義也重新被拆解成為「非從屬於視覺的唯一選項」,立方計劃空間的「聲音與時代」系列座談,標記著重新論述聲音之於台灣藝術界、音樂界、社運界等多重論述角度的野望,也拋出「聲音」(sound)究竟如何在「聲」(voice)與「音」(tune)的「去/再語言」中進行辯證。



















王福瑞「雜音空態」展覽現場的高指向性超音波喇叭(HSS Directional Hypersonic Ultrasonic Speaker)

二、於畫廊空間面︰聲音雖仍為稀客,但光在春季便有王福瑞個展「雜音空態」於伊通公園、王虹凱與柏林策展人羅特(Jens Maier-Rothe)於就在藝術空間發表的「Listen!《多多益善》實驗計畫」,及新苑藝術推出的台日群展「聲音生物」。若新媒體在畫廊被視為(市場面)高風險展覽,那麼以聲音為要角展出則實屬可喜的現象,因為這樣的頻率至少構築出藝術家與畫廊空間的新關係,也讓聲音系譜的展演領域得以擴充至美術館或非營利空間之外。然而,殘酷的現象則體現於視覺藝術的物質性,即聲音的收藏的唯一可能幾乎只存在於其「造型性」,而非其更可貴的「觀念性」。這點也同步反映出錄像創作者在近期的收藏圈,動輒以「裝置競賽」(installation competition)來爭奇鬥豔,揭示了「聲音藝術」和「聲音藝術品」根基上的文本差異。

三、於現場性和身體感︰無論是邁向第五個年度的學院軍「失聲祭」,或是素人軍「旃陀羅唱片」於去年留下令人驚喜的相持能量(前者在南海藝廊集結前所未有的觀賞習性,後者則在整個年度推出了13場表演、2張專輯、3張自由下載作品),進入第四屆的「超響」也突破過去聲音在大型年度演出類活動的三屆魔咒,更寫下難得的滿座紀錄。過往,聲音藝術家常常為了試圖斷裂視覺性(全暗空間來明示「觀」眾閉眼聆聽),或同步結合視覺性(將視覺全數托付給錄像屏幕)所營造出的黑盒子演出場域,在去年也有所不同的行動策略,姚仲涵、葉廷皓及合組「民國百年」的張又升與黃大旺,在許多場演出的作品更趨近於行為藝術,他們不約而同地將作品與身體感重塑了強連結關係。「民國百年」對應著時下弊端百出的公部門文化政策及治理問題,也跳出單純的聲音主體性的問題,活脫建構了何謂此時此刻屬於台灣的「大他者」詮釋,如同杜弗爾(Dany-Robert Dufour)所言︰「人們描述並歌頌大他者,以形象和聲音賦予大他者,扮演大他者,賦大他者之意以表徵意義、甚至甚至超表徵意涵的原因。」

【《典藏今藝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束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中國布袋戲傳人楊輝 《操偶師的故事》說生命史

【文字/廖俊逞】

雙手演來生旦淨末 自述一場人生悲歡





















《操偶師的故事》述說楊輝家族的故事,也是關於中國布袋戲整體的故事。(Mario del Curto/攝;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布袋戲演師用一雙手演遍生旦淨末丑,道盡歷史分合人生悲歡,然而,這雙手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旅歐多年的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從四歲開始,便在父親的訓練下,成為一個技藝高超的操偶師。一齣單人布袋戲《北京劇院之景》巡演世界各地長達廿五年,外國人驚豔於他精湛的操偶術,屢次獲邀與歐陸劇院合作。然而,在他內心,有一個真正的故事想說——關於父親的雙手、關於家族的秘密、關於操偶師的命運、關於時代的記憶。

演繹家族自傳 敘述中國布袋戲整體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布袋戲這種千年古老的傳統藝術,與四人幫所謂進步的理想背道而馳,結果楊輝的父親楊勝,被四人幫的鷹爪給逮捕下獄。好在被逮捕之前,楊父已經給兩個孩子啟蒙,建立起操偶的基礎。年邁體衰的楊勝不堪虐待,就這麼慘澹地死在共產黨的監獄裡。楊父當年被四人幫逮捕求刑前,將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他的兩個兒子——楊輝和他的弟弟。隨著放棄操偶的弟弟遠走美國,楊輝雖然傳承了家族的衣缽,但離開中國後,楊輝一度因生活困頓,差點放棄家傳技藝,所幸之後他的布袋戲技藝在歐洲受到肯定,讓他得以布袋戲傳人的身分,在國際上傳承東方藝術。

多年以來,楊輝把這個家族的秘密埋藏在心中深處,五年前,楊輝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看到父親生前的紀錄片,一股作戲的衝動湧上心頭,卻遲遲不敢下手。直到瑞士的洛桑劇院(Theatre Vidy-Lausanne)導演雷尼剛薩雷茲邀請楊輝創作時,他終於打開深藏多年的記憶,面對自己生命的過去。楊輝說,《操偶師的故事》幾年前就在他的心裡醞釀著。「我知道我想要講關於『轉變』的故事,而這部作品是關於我們楊家家族,同時也是關於中國布袋戲整體的故事。父傳子、師徒傳授的這種技藝傳統,其實相當的脆弱,以我們家裡來講,幾次差點無法薪火相傳,差點變成熄燈號。」他強調,即使是今日,這行的專業知識也還是面臨失傳危機,必須要想辦法傳承下去,這文化遺產不只是屬於中國人的,而是屬於世上所有人。

《操偶師的故事》不僅是楊輝的家族自傳故事,也融合古老中國傳統藝術,並與時代歷史相呼應。全劇由楊輝負責舞台設計,自行雕刻和操作戲偶,操偶人也是演員。全黑舞台上沒有綵樓戲台,而是以台灣視覺藝術家葉怡蘭設計的多媒體影像,展現潑墨畫「空」的意象。澳洲作曲家科林.歐佛(Colin Offord)的民族風音樂取代鑼鼓。劇中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統掌中技藝術展現,還有許多動人的場面:無聲的父親,面對象徵共產黨的巨龍,巨龍抓走老偶師,將他戴上叛徒、反革命的牌子,遊街示眾;楊輝的弟弟決定流亡美國時心中的掙扎;身為家族技藝的唯一傳人,年輕的操偶師感覺舉目無親的孤單,只有身旁的戲偶為伴。小男孩斷斷續續的笑聲貫穿全劇,讓該劇輕盈了起來,但文本血淚泣訴的,卻是與這些華麗布偶們形成強烈對比的古老元素:背叛。

傳一盞燈 與人與時變化的傳統

《操偶師的故事》鮮少以口白呈現故事,情感表達與表現手法相當委婉幽微。例如一幕,楊輝帶領觀眾看著爺爺在茶館作戲、父親被黑暗的勢力帶走還有在大海漂蕩的自己,「最終我把一盞燈交給我的學生,希望父親的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布袋戲的傳統本身沒有改變,但每一代的傳人,都加上一點自己的風格,受到偶師本身性格,以及當時時代的影響。傳統是人為的,時代在變、人為在變,傳統不能一成不變。布袋戲演出可以很寬廣。」人們常把傳統的布袋戲與現代的布袋戲看成兩件事,然而對楊輝而言,古老的技術流傳至今,是在不斷地改變中。他不斷思考著:「當年我是這樣學會這項技藝,加上了我自己的經歷,以及我如何將這樣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

《操偶師的故事》首演於去年一月,七月在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時亦獲得好評。留著布袋戲血液、歷經生活磨練後對人情的洞悉、結合創新的劇場元素,展現這一幕幕操偶師的故事,不僅獨特、深妙、又私密而跨越界限,頗能引發共鳴。楊輝這位來自亞洲的布袋戲傳人,在西方舞台展示了東方偶戲的新境界。

2012TIFA-洛桑劇院/楊輝《操偶師的故事》

3/9~10 19:30 3/10~1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2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論「送花禮儀」中的花語藝術

就餽贈的禮儀來說,無論中外,送「花」當作禮物,在歷史上已經相當久遠。贈花給對方,用以表達祝賀、歡迎、祝福、關懷、慰問甚至弔唁,鮮花代表著無 限的話語,無論在一般的人際交往、社交場所乃至於公務界與商業界的場合,都是非常雅致而且適當的贈禮,然而,您可知道,「送花禮儀」中的「花語藝術」,可 是很有學問的喔!

◎「送花禮儀」也不能脫離「禮儀學」原則的範疇
    既然談到送花禮儀,就不能不把這項當今常見的「禮儀活動」作個定位。「禮儀」,就是人們在生活、溝通與交往各種的活動中,所共同認可且一致遵循的社會規範 與可接受的行為模式,這項廣為一般人所接受的習慣與行為,也代表著一定的含意,這便是禮儀在一般生活上的實際的運用。所謂「國際禮儀」,只是在所有地區不 同的觀念、在尊重各地的風俗與宗教之下,都能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一套交往模式,所以,「送花禮儀」上圖的角色與地位,便可以運用在國際間的外交禮儀上,也 可以使用在人際關係的交誼上,在商業上也可廣泛運用。此外,各國或者是各個區域、各個宗教,對於花卉使用的實際運用也各有不同,而呈現出「禮花贈送」實務 上的差異性。

◎世界各國、每個地區對於植物與花卉種類,都各有不同的「花語」
   「禮花贈送」的差異性,最值得注意的便是每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每種花卉或許有些不同的「含意」與「解讀」,贈禮者就必須注意每種花卉所代表的含意,有人稱 之為「花語」,「花語」指的是各國或各民族根據各種植物,尤其是花卉的特點、習性和傳說典故,賦予其不同的個性與象徵意義,據傳「花語」是在19世紀初起 源於法國一些作家所創造,隨即流行到英美兩地,百年來再流傳於世界各地而廣為一般大眾所接受。然而,「花語」其實頗多繁複,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世界通用 寓意」以及「地區性或民俗性寓意」兩種:
對於第一種的「世界通用寓意」來說,就是在世界上為大部分的人們所共同理解、相同認定與廣為沿用的意涵。例如:玫瑰、桔梗、雞冠花表示愛情,百合代表純 潔、心想事成、祝福、高貴的含意,橄欖表示和平,向日葵象徵崇拜,康乃馨象徵母愛,菊花代表清淨高潔,蘭花象徵淡泊高雅,滿天星則為思念、清純、夢境、真 心喜歡、配角等等的意涵,梅花則為高潔,相信這些花卉的寓意許多讀者也應該不陌生。當然,實際的應用在許多的場合中,也可以將幾種鮮花相互搭配,而有不同 的祝福寓意。
另一種就是屬於「地區性或民俗性寓意」,對於這項專屬於某地區、民族或宗教,因為在不同的風俗習慣裡,也可能因為讀音的相近,而對某種花卉或植物有著特殊 或特定的含意。例如,「桔」、「金桔」對於中國人來說,代表著「吉利」,這是正面的含意;相反地,在廣東與港澳地區,「茉莉」意味著「沒利」,這可就不太 討喜了!
此外,對於同一品種的花,各國或各個地區在寓意與解讀上,有可能大不相同,例如:中國人欣賞荷花,謂之:「出淤泥而不染」而賦予高潔的特質,但在日本,荷 花卻代表喪事。百合花代表著純潔與高雅,但在英國人和加拿大人的觀念中,確是代表著死亡。如果對於花卉的顏色來說,黃色的花在法國則隱含著「不忠誠」的意 義。

◎對於花卉的「色彩」也賦予意涵
    而言,一向都偏好紅色系顏色的花,因為較能突顯出喜氣,但是西方人則認為把白色鮮花送給新娘才是合適的。除了花卉的種類有著不同的花語,連同一種花卉因為顏色的不同也代表著不同的意涵

(摘自:網路 花店 交流站)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周英戀 2007 花卉餽贈文化-送花禮儀
3探病的禮儀

資料來源:知書也達禮~禮儀工作會客室  作者:睿呈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6.htm





 網路花店

送花的禮儀小常識

送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用花來表達的語言實在太豐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領會其中的深意?要請網路 花店 寄送的你,又是否有點困擾?知道紅、白玫瑰組成的 花束 的意義嗎?知道探病時送百合要先作些處理嗎?等等,要很好的表達和領悟送花的意義,才能更好的表達這種藝術。千姿百態的花朵述說著千言萬語,要了解花的寓意,那就從送花常識開始入門吧。

新年賀吉祥 中秋慶團圓
農曆新年,時值年春,也剛好是花卉生產的旺季,各種花卉琳琅滿目,爭奇鬥豔,選擇贈以賀新年、慶吉祥、添富貴的盆栽植物為佳,再裝飾些鮮豔別致的緞帶、賀 卡飾物等增添歡樂吉祥氣氛。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中秋花禮大多以蘭花為主各種觀葉植物為次,蘭花可用花籃、古瓷或特殊的容器組合盆栽,花期 長,姿色高貴典雅,頗受歡迎。

情人節傳情意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玫瑰是情人節最受歡迎的鮮花,除了玫瑰之外,尚有許多象徵「愛」的鮮花可作為贈花,同樣能給對方傳達愛意,如鬱金香,洋桔梗、滿天星、茉莉花、瑪格麗特、愛麗絲、勿忘我、海芋等等。

母親節 父親節表達孝心
母親節最常用的花是康乃馨,它象徵慈祥、真摯、母愛,因此有「母親之花」、「神聖之花」的美譽。紅色、桃紅色代表祝福母親的健康,熱愛著母親;白色康乃馨 是追悼已故的母親;因此必須注意花色,千萬別送錯。還有一種萱草(金針花),它的花語是「隱藏的愛,忘憂、療愁」,作為贈花也很相宜。石斛蘭具有剛毅之 美,是父親之花。花語是「父愛、喜悅、能力、歡迎」。

生日祝福壽星
如果您的朋友生日那天出其不意的送給他一份禮物,一定能獲得深刻的印象和懷念。尤其是男女初次追求異性朋友,生日贈花是最好的藉口;熱戀中的男女亦可利用 生日贈花表達愛意,獲得芳心郎心。生日贈花可選擇祝福壽星的「健康、快樂」為主。給年紀較大的老人家祝壽,則以象徵長壽、幸福、財富的盆栽植物為佳。

結婚紀念日
新娘捧花可以將新娘襯托得更加獨特迷人,讓婚禮呈現浪漫的氣氛,也能給賓客留下美麗的回憶。結婚是人生大事,通常婚禮花束都比一般花束講究精緻,甚至要配 合新娘的年齡、個性、膚色、髮色、禮服款式、 化妝色彩等不同的條件而設計。結婚紀念日的那天,夫妻若能鮮花之花束互贈,定能勾起昔日的甜蜜回憶,增添夫妻感情。

生產探病祝平安
兒女降生是人生一大喜事,贈花、賀禮具有祝賀平安、幸運、喜悅的含義,花材的種類除了依照花語的含義外,宜可安生日花、十二星座、十二生肖幸運花相贈。探望病人含有關懷、慰問、早日康復之意。探病的花應選花色、香味淡雅的鮮花。花色濃豔、香氣濃郁或花粉多者絕不適宜。

新居落成
買房是人一生中值得慶賀和炫耀的事情。常用盆栽植物作為賀禮,具有祝賀主人「飛黃騰達、金玉滿堂」之意。中國人一向以紅色代表喜慶,因此花材顏色應以紅色 系列為主,黃花色系可作為陪襯,純白色絕對避免,因中國人在新居落成最喜紅色討吉利,純白色視為忌諱,贈花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禮節。

演講 演唱 舞會 宴會
各種演講、演唱、舞會、宴會之場所用花圈、花籃、盆花佈置會場,具有美化場地,慶賀圓滿成功之意。用花環、花束獻給主持人或表演者,具有激勵鼓舞作用,能緩和緊張的情緒,更能達到提高知名度之功效。

畢業祝前程
畢業典禮用鮮花表達情意能給受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男女同學之間,畢業贈花是追求異性最好的藉口,用鮮花表達傾慕頗為順理成章。

迎接貴賓
貴賓來訪或者親友返鄉探親、學成歸國,一下飛機立即獻上花環、飾花或花束,表示熱烈歡迎,必能給賓客驚喜,留下難忘的印象。迎接貴賓的鮮花以紅花色系與紫花色系最受歡迎。選擇的花語以代表「友誼、喜悅、歡迎、等待、惦念」的花材為主。

花卉禁忌
鮮花美麗而又有魅力,它使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機和向上的朝氣,但在不同的國度裡對某些花的含義在理解上也有所區別。如鬱金香在土耳其被看作是愛情的象徵,但 德國人卻認為它是沒有感情的花。蘭花是東南亞的象徵,而在波蘭認為是激情之花。白百合花對羅馬人來說,是美與希望的象徵,而在波斯人們認為它是純真和貞潔 的表示。荷花在中國、印度、泰國、孟加拉、埃及等國評價很高,但在日本卻被視為象徵祭奠的不祥之物。菊花是日本王室的專用花卉,人們對它極為尊重,可是菊 花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拉美各國卻被認為是「妖花」,只能用於墓地和靈前。在法國,黃色的花朵被視為不忠誠的表示。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 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為慣例。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以免引起不良效果。



參考文獻:
1探病的禮儀
2周英戀 2007 花卉餽贈文化-送花禮儀
3周英戀 2005 台灣花卉裝飾文化面面觀

資料來源:大紀元 文/亦然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5.htm






 網路花店

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二

【寶瓶文化/提供】

每天玩電腦的結果

小小讀者信箱

Q:翊菱姐姐,我叫陳博為,媽媽不讓我們每天玩電腦,到底是擔心我們的眼睛受傷還是怕我們沉迷?

A:親愛的博為,兩者都有啦,你夠可愛的。最近我收了一大堆這樣的信,問題幾乎都和電動玩具有關。可見得現在小朋友的生活,沒有其他內容了,對不對?

現在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多。以前我們只有被爸媽揍的時候,會不開心。現在小孩真好命,父母講道理不隨便打罵孩子,不快樂的反而多起來了。為什麼呢?

翊菱姐姐要藉著這封信,來提醒我所有的大、小讀者,我們要過不一樣的生活。翊菱姐姐住在鄉下,四周都是稻田,因此我認識好多、好多務農的家庭。有趣的是,這裡的小孩沒有時間念書,插秧、收割的時候都要全家總動員。這不算什麼,最讓我佩服的是,每天放學後,他們還要赤腳巡田,照顧秧苗成長的所有農事。

這些孩子長大後,不但讀了國立大學,畢業後還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我居住的環境造就了許多名人,如大家熟悉的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先生。他就是出生在我們的鄉下。我們從來不喜歡玩電動玩具,因為只要懂得和大自然相處,觀察蘊藏豐富的大地,我們腳底踩到什麼就玩什麼。最重要的,從小我就要求父母給我照相機,我喜歡到處做記錄。我從來不上補習班,但作文成績總是班上第一。徐仁修先生也從來沒有參加過語言訓練班,但演講處處歡迎。徐先生和我都是野孩子。有趣的是,野地裡長大的孩子,大部分可以成為大學老師。所以鄉下地方的務農子弟,碩、博士生滿街滿鎮都是。主因是他們手腳的末梢神經長期被刺激,活絡了大腦,反應快,功課自然好。

博為,建議你,別一邊打電動,一邊覺得對不起媽媽的關心。沉迷不好,眼睛受傷更糟。孔子說:「什麼是孝順?就是別讓父母擔憂。」偶爾玩沒關係,還是想辦法到戶外探險吧。別忘記,好多電玩設計家,他們設計的軟體,像求生爭奪戰、漆彈射擊等好多電玩遊戲,都是來自真實遊戲而得的靈感。我們為什麼要捨棄戶外的好空氣和具有挑戰性的遊戲?整天躲在客廳或椅子上玩電動,讓脊椎受傷,又影響課業的學習,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出去野一下吧。

教養者不可不想的事

提出鄉居成長孩子的例子,是要打破迷思。與其擔心禁止孩子玩電動遊戲機,不如讓他們野一下,感受生活的色香味吧。據觀察,補習的孩子愛打電動,是因為生活無趣。如徐仁修先生說的:「眼不見青山、鼻不嗅草香、腳不沾泥的生活,他們的靈性、想像力、生命力,得不到大自然的滋養,而變得缺乏欣賞與想像的創造力。」沒錯,大人常要求孩子要讀詩,但讀的是課本裡的詩,少了一份真情感。因為孩子無法印證,什麼是「一絲幽香」、什麼是「一泓清泉」、什麼是「一聲鳥鳴」。我在《講義雜誌》的「選擇做一個快樂的父母」專欄裡,寫着:

新春時刻,我手捧《詩經植物圖鑑》,心情非常好地在住家附近尋訪《詩經》中的植物。欣賞此書作者的涵養,將古典文學與自然界融為一體,讓《詩經》豐富的文采伴我心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住在田園綠地中,農地主人在休耕時期,栽種一大片油麻菜花,鄰近處又有多姿多采的大花波斯菊,而夾在粉紫與金黃色彩之間的田埂旁,四處延展著蘆花的輕盈柔美。雖無白露點綴,但視野向右望去,負責承引山泉水的大圳霸氣地向西面蜿蜒,水流潺潺聲旁亦有稀疏的蒹葭,一隻大白鷺長期佇立守候著水中的美食,此情此景不正襯托出如夢似幻的煙水景致。

求學時期老師常囑咐我們,春天要讀《論語》,年紀輕的時候完全無法理解此意,如今在浮沉的人生中,體悟了孔子的入世哲學。他要我們在生活裡讀詩、習樂、學禮儀,讓一切真實經驗及感受用來培養自己的內在,並能溫故而知新,活學活用。讀詩可以滋潤我們的心境,在洋溢美感人生的同時,也能頓悟坦然自處之道,自覺的能力由此而生。

但現代的父母普遍焦慮、不快樂,大部分的教養者以為這樣的情緒蔓延也許是「世代相傳」的結果,生活即如此,無須改變。但人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特別是為了自己的家或為了孩子,只要有機會、有方法讓自己變得不一樣,我認為每個人都會願意改變。

從小父母專制威嚴,家裡的情緒氛圍全由他們二人掌控。我們兄妹幾人,婚後也患了同樣情緒,缺乏自信,恐懼難安,做事毫無效率。對自己孩子的教養態度,也沒有任何彈性可言。幾乎把母親那一種「慣性陷入憂鬱」的歇斯底里性格,複製得淋漓盡致。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三‧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楊佳嫻──愛,及其飢渴,與倒影 (上)

【採訪/湯舒雯】

飄著微雨的寒涼冬夜,楊佳嫻領著我們穿梭巷弄,進入某間宛若民宅的私房蛋糕店。距離前本散文集《雲和》匆匆六年過去,她依然住在雲和街,卻準備拿出召喚記憶的新作隨筆《瑪德蓮》。《雲和》寫心結的場所、借來的時空,而這些都在可被計算的生涯裡,都會老也都會被遺忘;《瑪德蓮》則反過身來留住感官的印記,在每片細碎的時光裡完成追想或追悔,永無饜足地述說環墟般的層層疊影……

Q.《瑪德蓮》中提及:「形式即是一切。」《瑪德蓮》以紙本形式問世,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的創作與初始發表場域,卻在新興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那是前一本散文集《雲和》時尚未誕生的新世界,如今是家喻戶曉的交響曲。從BBS、新聞台、部落格等一路走來,無論網路媒介如何自我更新,你似乎都亦步亦趨地捧場了、未曾缺席。而今「臉書」是包括你在內的許多作家文學活動/互動的主要場域之一;你怎麼看待這個全新的「文壇」?

A.「臉書」有其特殊性。相較於BBS或是部落格,它以更為短小的容量、更為即時的介面,讓「參與」這件事情變得容易。比起過往讀者多半是隱形、隱約的,臉書的按「讚」功能,讓「表態」變得沒有壓力。它營造出歡笑與熱鬧、親愛而友善的氣氛;對一位作家而言,臉書的確設有許多機制可能因此影響、或創造出新的創作邏輯。比如臉書強烈的「生活性」,緊密了文字與生活的關係。被鼓勵隨時隨地對任何事物發表意見,容易暴露一個人思想的底線,也容易讓人看出對方文學意見的深淺;於是作家紛紛「出櫃」:你會發現一些朋友原來如此激進,一些則保守到讓人驚恐。

另一方面,臉書也促進了世代間的往來互動,活化了某種倫理關係;使大家能夠自然而然地成為「朋友」。當然是僅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在臉書上相遇了許多令人敬、卻不遠的長輩,如愛亞、楊索、廖玉蕙、汪其楣等,她們往往不吝惜一「讚」,樂於發表與回應意見。臉書和所有網路介面一樣,提供了一個人人平等的平台;在這裡,長輩也需要向晚輩學習。我自己就從許多下一代創作者或學生身上,得到過寶貴的建議和靈感。基本上,對於網路上的任何新異,我總是抱持著較為樂觀進取的態度。而臉書,我甚至認為它是詩人的樂園。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臉書適合發表詩或閱讀詩,而是,它適合詩人去寫作,以詩人之眼重新謄寫世界。

Q.的確,讀完《瑪德蓮》時,我感覺自己有必要重讀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比如卡爾維諾曾經表示:「如果要我為新的太平盛世選擇一種吉祥意象,我會選出以下這一個:詩人哲學家乍然敏捷一躍,將自己揚舉於世界重力之上,顯示出自己雖有重量,但卻擁有掌握輕盈的奧祕……」詩人在此被標舉出來,成為一個握有訣竅的吉祥物。那和你所說的「詩人的樂園」似乎有著隱隱的牽繫。你覺得網路世代、臉書時代,具有怎樣的詩意?

A.網路時代需要更為經濟有效的文體。詩所具有的「抒情」、「濃縮」等特質,的確更為適應這個時代。以臉書為例,它的介面鼓勵短文;一句話也可以成文,只要夠雋永。人們開始練習如何精簡有效地處理想說的事情,在短小的篇幅中「鋪哏」,意欲穿透輕薄的字數,在寥寥數行的電光石火間,確實點中讀者的穴位。我們能夠觀察到,小說家與詩人使用臉書的習慣與邏輯,可能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可能正密切跟讀駱以軍的「臉之書」,或陳雪的「早安人日記」,同時被鯨向海連發的三言兩語戳中笑點。小說家鋪哏鋪得比較久,詩人則展現濃縮準確的一陽指。同樣需要功力,都顯示實力;但是就普通讀者而言,臉書顯然更易使人傾向於詩的形式:與其談論沉重,不如表現輕快,或者說,臉書讓我們學習如何用輕盈的形式表現沉重。

Q.你的說法讓我想到,《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第一講正是談「輕」。卡爾維諾透過薄伽丘《十日談》中的佛羅倫斯詩人古意朵.卡法澄第(Guido Cavalcanti),闡釋其所謂「輕」:「對我來說,『輕』伴隨著精確、確定,而不是模糊、隨興。」他高度評價卡法澄第這位輕盈詩人:「他詩作中的角色,與其說是人類,還不如說是嘆息、光線、視覺意象,而最特別之處,是它稱之為『神靈』的那些非物質脈動和訊息。一個毫不『輕盈』的主題,例如像愛的折磨,會消散於難以捉摸的實體之中,游移於感官的靈性與理智的靈性之間,擺盪於心境與心思、視覺與聽覺之間。」如何以精確的嘆息、光線、視覺意象去書寫毫不輕盈的主題……我想沒有比你更能寫的人了。《瑪德蓮》中的華美有時接近神與靈的玩物,金風與玉露的萬花筒。然而愛的飢渴,始終在感官與理智的靈性、心境與心思、視與聽之間遊魂,無法超生。我感覺那是一種難以饜足的饕餮慾望,裡面存在無底洞一樣吞噬與被吞噬的權力關係。閱讀中,我好幾次被你字裡行間大塊堆砌的鮮明色彩勾動了食慾。偏偏「瑪德蓮」作為一種甜點,它解的不是餓,是饞,無法使人飽足。就這一點而言,無論從形式、內容、或精神來看,《瑪德蓮》這個書名都實在巧妙。讓我們來談談《瑪德蓮》中的愛與飢渴吧?

A.我們都知道「瑪德蓮」糕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追憶的憑恃物;是誘捕舊日時光、穿梭兩河記憶的時空之鑰。正如宇文所安所言:一切的文學作品都是「追憶」。人所追憶,無非所愛遠逝,寶變為石,同時也顯現出生命的漏缺,不被滿足的那個部分──《瑪德蓮》中曾提及三島由紀夫《愛的飢渴》,即是出自這份自覺。而你提到的「饕餮」,也是貼切的說法。愛與不愛的傷害無所不在,對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命題,然而寫作者內面的風景必然極其複雜,優雅與蠻暴其實一體。即使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消化傷害,書寫對我而言,展現愛如何對人施加暴力的路徑,絕非「療癒」式的存在。

而就視覺意象、尤其色彩上,我的確特別經營。我的文字一向訴求強烈畫面感,我寫詩之前腦中總是湧現圖畫。這方面也可能和我對於現代繪畫特別喜愛有關。《瑪德蓮》書中就有幾次談到繪畫。

Q.既然談到了技巧與意象,《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第一講談「輕」時,還提到了一個與你極其巧合的例子。那是砍下了蛇髮女妖魅杜莎(Medusa)腦袋的飛行英雄柏修斯(Perseus):「柏修斯從不直接注視蛇髮女妖的臉,而只去看她映現在青銅盾牌上的形象。」為砍下魅杜莎的頭,必須設法避免被變成石頭;柏修斯憑藉的是最輕盈的東西:「他靠風,他靠雲,只盯住憑間接視覺呈現的東西,也就是鏡面所捕捉的映像。」卡爾維諾表示,他忍不住要把這個神話視為一個寓言:「它喻示詩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一個寫作時可以遵循的方法上的啟示。」在《海風野火花》,與《雲和》中,我們已經看見楊佳嫻如何像是柏修斯那樣地呼風喚雲過了;然而就卡爾維諾的說法,柏修斯真正的力量在於「拒絕直接觀視」:「他並不是拒絕去觀看他自己命定生活其中的『現實』;他隨身攜帶這個『現實』,接受它。把它當作自己的獨特負荷。」我認為這的確是你的法寶。在《瑪德蓮》中幾個尤其精采的段落:比如〈餘威〉、〈失信〉,比如〈莎茀〉,你出入尖新意象,簡直騰雲駕霧。過往如果我們習用「古典」或「新古典」來討論你,或者是太把你看「重」了。你能不能談談《瑪德蓮》的進步?

A.這本書的創作時間橫跨2008至2011,我的確看見了自己的進步;那是「拚經濟」的成果:文字更簡練、意象更精確。而在意象上,我仍感覺自己處在想像力用之不竭、好「哏」取之不盡的美好年代;透過臉書,還在持續促發與強化這方面的能力。我知道紙本閱讀與網路閱讀的本質不同,不夠雋永的網路文字印成紙本,只會顯得單薄虛弱,我卻不擔心這一本作品。我的網路寫作,有針對時事實況而發的,而更多是漫遊者式的穿梭時空岩層與都市肌理,在想像和書寫中展現違抗死亡的特技。

尼采的看法:原創並非聞他人前所未聞,而是在舊有的、眾人早就熟悉卻視而不見之處,「視舊如新」。真正優秀的作家絕不能只依賴特殊體驗,而應該「別具隻眼」。西方現代主義對新事物的渴求並不意味一場推翻性的革命,而是對新「發現」的追求;張愛玲〈寫什麼〉結尾更振聾發聵:「像戀愛結婚,生老病死,這一類頗為普遍的現象,都可以從無數各各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如果有一天說這樣的題材已經沒的可寫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沒的可寫了。即使找到了嶄新的題材,照樣的也能夠寫出濫調來。」這是我的文學意見,也是自我期許。

我也想起木心在〈此岸的克利斯朵夫〉中談席德進,談到藝術成就有「偶然」與「必然」兩境。席德進主張必然,追求「箭無虛發」的高明;木心主張偶然,推崇魯賓斯坦的鋼琴演奏「一半音符掉在地上」的高明。我一直認為,要能做到箭無虛發的必然,才能知道偶然和破綻的可貴;如今我能感覺自己「必然」的部分做得比以前好,可是還不敢說是「箭無虛發」;並且在少數的篇章中,捕捉到了「偶然」的、神機妙合的瞬間。

※延伸閱讀:‧楊佳嫻──愛,及其飢渴,與倒影 (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楊佳嫻──愛,及其飢渴,與倒影 (下)

【採訪/湯舒雯】

Q.因為談到了張愛玲和木心,我想談談你的讀書筆記。比如《瑪德蓮》中的〈環墟〉、或〈絲路〉,是讀書筆記的引用,也是私房經典的羅列;你淘金一樣地引用出段落,加以創造性地詮釋與腳注,是這些篇章的精采之處。另一方面,在確定出版計畫之後,想必也是要從自己有史以來的臉書塗鴉中,逕行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引用。你怎麼看待此間讀者與作者的身分,在紙本與網路的兩域?

A.「引用」是一種去蕪存菁。尤其在網路上,每當轉貼或摘錄一篇文章,我會堅持附上自己的意見;那個意見可能是原文的延伸、昇華、反駁、翻轉。〈環墟〉是這樣的產物。創作者莫不看重「自我」,引用什麼、如何引用,也會牽涉別人對我、以及我對自己的看法。至於對自己的引用──我知道自己有意識地分化紙本上與網路上呈現的自我形象:相較於本人、以及網路上的生活化,紙本上的我往往較為嚴肅。這兩個形象有關聯,也有區隔。比如,我在《瑪德蓮》中提過我的「衰小」風格;如果是在網路上,「衰小」一詞無疑將以自嘲、惡趣味的方式被強調出來;但是在紙本上,「衰小」就成為我「既衰又小,低到地裡,有時開花,有時湮滅,有時墓木已拱,有時自斷蛇足」的哀傷意象。就這一點而言,我和鯨向海真是完全相反;鯨向海其實是一個嚴肅的人,可是他詩中出現的馬桶,絕不會出現在我的詩中(笑)。〈絲路〉則是我又一次「閱讀」加上「旅行」的創作集合。我的散文集似乎常常具現了我的閱讀地圖。文學內的時間,與閱讀時移動的空間互相滲透,途經的城市也因此開展出多義的向度。《瑪德蓮》至少一半篇章是「臉書體」(其實也就是筆記體),全書最後收束在〈絲路〉,是正統的散文。

Q.除了〈絲路〉,在《瑪德蓮》全書中,體例較為特殊的還有〈莎茀〉。在其他篇章中,也不時透過「你」或「妳」的頻繁出現,書信體的結構顯然存在,即使讀者不能得見此去彼回的書信關係實況;然而正是此時,一個不在場、缺席的對方(收信人),更落實了書信體的距離法則:雙方存有的距離,是書信的前提。最後想請你談談你對書信體的偏愛,以及在《瑪德蓮》中,似乎首度透過部首被凸顯出來的「妳」?

A.我認為書信體是一種挖掘、展露自身內在,定義自己與對方關係的一種文體。這些都是真實的書信,在寄給對方的同時,也張貼在我當時尚未關閉的網誌上。即使它的內容私密性很高,卻仍是在一個盡所能控制藝術效能的過程中被產出。我想所有事情都與其開端有關;我最早開始嘗試書信體寫作的對象,正好也是一個創作者;那或許可以解釋何以它們仍然被我視為是文學作品的一環。

而收信、收話者出現「妳」的存在,應該是從上一本詩集《少女維特》開始。就這一點,我曾收到讀者的回饋,解讀這個「妳」就是作者,也就是我本身。事實上,用「你」或「妳」指涉「我」,是常見的文學手法。而無論此處的「妳」指涉的是同性的慾望對象或是我自己,都可以有解釋的恰當路徑。雖然我不完全同意某些說法,認為異性戀者尋找的就是互補的另一半,相對地,同性戀者尋找的是納西色斯的倒影。但是,我確實認為,讀者在詩當中找尋自身倒影,可是散文貴透明,讀者讀到了作者的呼吸與凹陷,散文也因此容易營造出作者與讀者之間,隱密的知音關係。

Q.最後,我們能不能說:沒有「臉書」,就沒有《瑪德蓮》這本書?

A.的確可以這麼說。《瑪德蓮》中占最多篇幅的筆記體,都發生在臉書上。過往,我所欣賞的現代優秀筆記體作者包括木心、王文興、三島由紀夫等,都曾為我們示範了筆記體精緻的形式如何承載深刻的哲思。甚至格雷安.葛林的《夢的日記》都像是略微加長的臉書。我認為臉書促使了筆記體復興,也促發詩意。

有時我也會反省自己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在臉書上,以至於很久沒有創作正統的、長篇的散文。其間,有些編輯看了我某則臉書塗鴉,會私下來信希望我擴寫、加長投稿,我嘗試過幾次,成果卻使自己討厭。熟練的寫作者在書寫時能自動調節篇幅、語境和表現方式,那些文字已經適應了臉書。再加長,不只多餘,還可能有平庸的危險──那正是我最恐懼的。

◎受訪作家簡介

楊佳嫻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台灣當代文學與四○年代上海文學文化。作品入選多種散文與新詩選集。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

◎本文作者簡介

湯舒雯

1986年生,台灣台北人。先後畢業於師大附中、台灣大學政治系。曾赴德國曼海姆大學留學交換。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延伸閱讀:‧楊佳嫻──愛,及其飢渴,與倒影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誰的故鄉,誰的迷惑──郭強生談最新小說《惑鄉之人》

【採訪/葉佳怡】

身分認同向來是台灣土地上的艱難問題,無論省籍、國籍、文化、性別、還是階級,都紛紛在複雜的歷史中散落成難以拼貼的符號。人們選擇將其穿戴全身,或無意識地將其背身隱藏,有時動機不見得是為了民族大義,而是滿足內心深層更幽微的失落或慾望。於是在郭強生最新小說《惑鄉之人》開頭,一個小鎮、一間電影院、一對父子、及一部電影的製作,為我們從每一段微型歷史中揭開了大歷史投射出的光影。

Q.為什麼這次選擇電影當主題?是否有創作上的契機?小鎮電影院是一項講時代變遷的常見素材,是否有想要運用此種類型優勢的意圖?

A.我父親是師大美術系教授,曾擔任過電影《蚵女》和《養鴨人家》的藝術指導,在兩屆亞洲影展中獲獎。因此我從小就接觸這個工業,常常在李翰祥和胡金銓等大師家中跑來跑去。那是一個特殊時代中的特殊產業,國語片、日語片、和台語片因為歷史背景而各據不同市場,卻又是產業下的共同體,像南部許多聽不懂國語的人,如果沒有台語片看,就一定只能看日語片。後來我進入學術領域工作,也對民國五十年到八十年的台灣電影史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因此在《惑鄉之人》中,你所看到的事件背景都是真的,也都確實查證過。

然而,真正讓我想要把這段歷史寫出來的契機,還是因為年歲的累積。當你還小的時候,你會想要迫不及待地去了解歷史,但活到一個年紀後,當你看到自己經歷的歲月被寫成歷史時,你才發現其中有太多沒有說出來的故事。而生為一位小說家,我認為和史學家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們並不是要呈現歷史真相,也不是要為真相背書:我們要藉由想像力呈現出歷史當中各種可能的面向。

Q.每一段落使用一位不同的主述者似乎一直是你喜歡運用的方式,這樣的選擇是否有其意圖,是否反映你所想呈現的某種世界觀?你有在迴避全知觀點的使用嗎?如有,原因又是為何?

A.因為歷史就是歷史,它有自身的不可穿透性,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誰又能扮演全知觀點?但我們可以試著讓歷史「活」起來。舉美國的西部小說為例,雖然有許多作者試圖重述那段歷史,例如以《孤獨之鴿》得普立茲獎的作者賴瑞.馬可莫瑞(Larry McMurtry),但終究還是離不開一種既定的「西部英雄」樣板。因為後代從一開始就被植入了假的歷史,是因為迴避了屠殺印地安人議題而被迫建立出來的謊言,而如何穿越這種魔咒,我認為是文學可以作到的事。文學家可以帶領人們進出那段歷史,他不必擔任仲裁者,卻能為讀者找到跟歷史連結的不同方式,因為歷史的意義是很多面的,不是只有還原現場而已。

舉例來說好了,1988年發生的520農運事件,我們幾個年輕編輯從報社下班,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幾乎所有路都被封鎖,城市整個癱瘓。我一路從八德路走回永和的家,才從電視報紙上發現是農民抗爭,而我竟然就這樣後知後覺地經過了歷史現場。那是不是表示這段歷史對我沒有意義或影響了呢?不是的。對當時才二十多歲的我來說,那晚讓我經驗了類似解放的狂歡氣氛,台北城第一次發生這麼大的騷亂,彷彿一切都要開始改變。如果我把當時的歷史寫成了一個彷彿夜遊冒險的故事,會不會被批為過於小資或雅痞呢?但我認為不該這樣看。正因為當時保守的氣氛,那場騷亂對我們來說才這麼刺激、讓人對未來充滿無限想像,而這就是大歷史在個人歷史上面投射出的結果,也是一個脫離樣板的文學性描述。

Q.在《惑鄉之人》中,由於所有的背景都非常真實,常常讓人疑惑角色是否有所本?您是否為此去對任何人物作過田野調查研究?

A.如同我前面舉了農運一事當例子,我認為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著歷史,即使生活中的人云亦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不需要取材自真實人物。因為在大歷史的背景下,回到個人身上後,剩下的就是人性了。既然基於人性,那就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需要仰賴的只有作家的想像力。當我要寫一個日據時代的角色時,不代表我一定得去訪問她,並分析她的一字一句,才有資格寫這個角色。我有自己身為文學家的觀點,而這正是文學珍貴的地方。

在讀者看完這本小說之後,應該會有一個印象,覺得裡面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本,但其實完全都是我的虛構,他們是一群「不能說絕對沒有」的小人物,發生了許多「不能說絕對沒有」的事情。我從自己的角度切入,為我所看到的歷史作了一次「想像力的體操」。

Q.這次的故事特別處理了日據時代結束後的電影史,並加入「灣生」、「本省人」、「外省人」、「日本人」、「到日本造飛機的台灣少年工」、「為日本作戰而死去的年輕台灣孤魂」等等因為時代背景導致身分相當曖昧的人物,這是否有要和「電影中的扮演性」及「同志情慾」等母題交相呼應?

A.當然有的。當我在美國的時候,常常看到華裔人士有身分認同的問題,而且他們習慣用學院中習得的論述去為自己的認同危機找理由,但其實人本來就是複雜的,不是用論述可以整理出來的課題。我從美國回台灣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再去思考這個問題,但隨著生命經驗的沉澱,我開始慢慢思考自己是個怎麼樣的「台灣人」,然後發現「台灣人就是自己」,那沒有什麼框架或標準,就是每個人內裡複雜的組成。

以我自身為例,1970年代台日斷交前,我看的都是日本電影,聽的是日本歌,許多日文歌翻唱的台語歌我也唱得津津有味,那時根本沒有政治正確的問題,純粹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到現在,過年時我還是習慣看紅白歌唱大賽,看到北島三郎、森進一等人出場還是會有種熟悉感,因為那就是我生命經驗的一部分。另外談到台語。我不會說台語,但生活中從小都常聽台語歌,所以也很愛唱,甚至還可以替其他會講台語的人作「台語歌正音」,但同時我也會唱幾段京劇,習慣的是外省北方麵食,這就是我身為台灣人的方式。回到《惑鄉之人》,裡面的所有的角色卻都還在不同的身分認同間掙扎,一直試圖想變成另一種人,這映照出了那個時代的掙扎氛圍,也是我直到現在才慢慢梳理開的認同困境。

Q.電影作為本部作品最大的隱喻,是否有您希望直指的中心概念意涵?

A.電影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隱喻,但在不同人心中一定會發酵出不同的意義。對松尾森而言,電影是他重回人生現場的方式。對那位早早戰死的敏郎而言,電影則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媒體,他無法理解電影背後「假造」及「扮演」的本質,只能把那些影像當成新聞片在理解,彷彿那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在這樣真實與虛構的轉換間,每個角色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

至於對我而言,理解電影的方式反映了每個人思索人生、整理回憶的方式。為什麼有些人看電影只看到情節、有些人只在意結局、又為什麼有些人會聯想到更多的延伸意義?這都是每個人在閱讀時可能會各自發酵的不同取徑。

正如同故事中日治時期小學課本中〈君之代少年〉課文一樣,松尾森老是在想,既然日本人捏造了這個故事、用這個故事來安慰台灣人,為什麼不來安慰像他這樣貧窮的日本裔灣生?所以他只好一直在藉由電影讓自己重回人生關鍵場景時,試圖進一步去接近那個假想的「君之代少年」,這樣虛實間的轉換看似「人之常情」,看似一種個人簡單的想望,卻濃縮了整個時代的文化、國家、階級、性別等所有問題。

Q.《夜行之子》與《惑鄉之人》相較,語言出現了明顯變化,這樣語言的轉換是有意識的選擇還是自然流露的結果?您是否有想要挑戰更多不同語言使用的方法?對於之後的創作又有什麼想法?

A.回到文學家對歷史詮釋時使用的想像力,我認為文學家也有創造語言的權力。在《惑鄉之人》當中,雖然有講各種語言的人,而我也的確試著模擬他們的語氣,但那都是我身為一個文學家的詮釋。至於未來的計畫,我沒有規劃得太長遠。畢竟對我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生當下的沉澱與省思,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個人的生命故事,也希望能不停找到新的興奮、新的想法。所以我隨時隨地都在累積素材,只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或氛圍把它寫下來。有趣的是,當我回頭看自己的作品時,發現它們都已隨著時間脫離我的掌控,而且我常常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這麼寫,卻深刻記得自己想要寫的原因──因為那一定和我的人生體悟相連結。

Q.據說這部小說原名「惑鄉人」,為什麼發表之時又改為《惑鄉之人》?

A.這本書裡的每個角色都是「惑鄉人」。因為歷史舞台帶來的身分認同錯亂,他們都迷惑著自己的故鄉究竟在何處。不過如果只寫「惑鄉人」,那就是個名詞;「惑鄉之人」則多了一層含意:當「惑」變成動詞,這些人也同時讓「故鄉」這個概念變得令人困惑。於是在「人」與「鄉」的交互作用間,歷史形成,我希望讓讀者看完後也能開始思考自己的歷史,並重新找到樣板以外的切入點,去理解那些曾經影響了我們的一切。

◎受訪作家簡介

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小說集《作伴》、《掏出你的手帕》、《傷心時不要跳舞》,散文集《就是捨不得》、《書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系列長篇小說《夜行之子》入圍博客來嚴選、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與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劇本《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給我一顆星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至今已出版中文創作作品二十餘部,及英文文學論述專書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惑鄉之人》。

◎本文作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在從事翻譯、寫作、影像及編劇等工作同時,繼續積極準備遠行。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花店的發展與裝修

隨著 花店 業的不斷發展,花店、 網路花店 的裝修與佈置也越來越被網路花店經營者所重視。花店的佈置很重要,精巧、美麗的佈置,不但能吸引消費者的視線,引領其走進。
這時花店佈置就顯得很重要了,其中,色彩搭配是重點之一。花卉的顏色本已是五彩繽紛,如果花店裡的裝修裝潢也色彩豐富的話,則會使花的美麗不再突出,甚至 會影響到花的觀賞效果。因此,店內的裝修以單色背景為主是創造簡潔、明快氛圍最保險的辦法之一。選用的背景色為白色,給人以潔淨、爽快的感覺,在白色的映 襯下,各色的干花製品越發顯得鮮豔,突出了乾花的裝飾效果。高低錯落的桶式花台讓每束花都有了獨立的純淨背景,更適宜展現花的美感。加上略有規則的擺放方 法讓顧客產生比實際 花束 數量更多的感覺。
在花的擺放上,也要注意色彩搭配,尤其是鮮切花。雖說任何一種花都有它獨特的魅力,但作為商品出現在花店裡的與自然界生長著的花還是不同,因為花一旦出現 在花店裡,就要融入人文的內容在其中,需要人為的加工,而不再像大自然裡的花卉那樣“天然去雕琢”。因此,將不同色彩的花擺放在一起展示給客人時,一定要 注意色彩搭配和諧。例如,深紫色的勿忘我和紅色的玫瑰花擺放在一起,就不美麗,看後,會讓人對兩種花都失去興趣。當然為了體現花的艷麗,燈光色彩也很重 要,建議可適當選擇粉紅色燈管點綴本著設計是裝修的靈魂,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誠信是立業根本,與時俱進是個業發展之道的經營理念,用品質贏取客戶,用真誠 服務客戶,用質量取信客戶,用滿意回報客戶
花店的佈置很重要,精巧、美麗的佈置,不但能吸引消費者的視線,引領其走進花店,而且巧妙的佈置可以刺激顧客的購買欲。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花店裝修 便成了花店是否能擴充顧客數的重要課題。筆者走訪了一些經營多年的花店,鄭州花店裝修請他們談了一些花店裝修的實戰經驗,希望他們的花店裝修技巧可以為你 指明生財之路。
抓住焦點空間一般就消費者心理學而言,花店裝修設計任何店面都有所謂的“焦點空間”,也就是最容易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所在,由於花店通常都為中小店面(30 平方米以下),故主要焦點空間不外乎下列四個地方: 1、通道的正面。 2、店面入口的左右壁面。 3、如果店內走道長,焦點會在走道中央。 4、如果牆壁很長,焦點便在壁面中央。確立焦點空間之後,便可進一步推出各種促銷手法,擺設在上述四個地方。
而可用來加強展示效果的手法,則可略分為下列六種: 1、色彩的運用:牆面或地面、展示台的顏色。 2、光線的調整:補光,區分出明亮區及不同顏色的光區。 3、聲音的引導:如音樂、水流聲、風鈴等。 4、POP的製作:海報、小卡片之製作,最常見是花語或特價商品。 5、小道具的利用:玩偶、裝飾品,造型特殊的花盆、花瓶等。 6、以花香自然引領顧客。
至於細節上如何設計,那就看各經營者的巧思。充分利用立體空間把立體空間充分利用起來以增大有限的使用面積是個不錯的辦法。使用各種質地的架子以及懸掛用 具等都是填充立體空間的方法,但在佈置效果上會稍顯死板。河南鮮花店裝修以一塊主要牆壁為背景做一些高低不同的立柱,在牆壁上做些半圓形的突起,把一盆盆 綠色觀賞植物擺放其上,錯落有致,不僅使原本的牆壁充滿了生氣,起到美化、裝飾的作用,還充分利用了立體空間,使植物擺放的數量增加了,可謂一舉兩得。
巧用玻璃鏡面花店的裝修主要體現在花團錦簇這個詞,要達到這個目的,只需一個辦法,那便是多裝有反射功能的玻璃鏡面,這樣店面空間顯得大了,一枝花變兩枝 花,一束花也變為兩束花了。另外,作為批零店。可考慮店面前庭適當裝修後,後庭做倉庫用,以減小裝修費用,玻璃門也少不了,這樣一做廣告效益,二對鮮花也 是一種保護。以玻璃為材料的裝修,費用低效果好。



參考文獻:
1莊沛洋 1998 企業運用網路商店之決策因素與經營模式研究
2經濟日報 1999 電子商務衝擊傳統通路
3王光華 2000 實體賣場,勇網擲錢

資料來源:民宿之家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4.htm






 花店

花店插花的陳列技巧

若您認為 花店 只賣花,那就錯了。插花可用上的海綿、剪刀、緞帶、花器、鐵絲、包裝紙、蠟燭等等,任何物品、配件只要和插花扯得上關係的,花店、 網路花店 都可以販售。而如何將這些“商品”漂漂亮亮地呈現在顧客眼前,引起購買欲,則需要一些陳列上的技巧。
主題式的銷售重點展示陳列是現在最常使用的陳列方式,也可說是最有效益的陳列方式。因為這種在店內明顯處特闢一區,與店裡其它雜物區隔開,經過精心設計,共同表現節慶、季節等主題的陳列方式,最能吸引上門的客人,進而刺激買氣。
此外,重點展示陳列也可運用在新產品的發布推出上,重點區可以單純的只是展示新產品,也可以用現在流行的故事性敘述方式來表現,不過更重要的是藉機教育消 費者如何使用新產品。其實不論是新產品或已上市一段時間的商品,銷售者熟悉商品的特性之後,研發出更具變化性的使用方式並加以發表,消費者接收這種示範訊 息之後,在“我也可以依樣畫葫蘆”的使用心態下,會較安心大膽地出手購買。如果網路花店商家的點子夠好夠多,常會有商品銷售額直線上升的佳績。



參考文獻:
1陳少愛 1994 教會插花藝術
2家居周刊
3梁靈剛 崇拜環境藝術-花藝佈置

資料來源:花店插花陳列技巧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3.htm



 


會場佈置

陳芳明/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台灣新文學史》餘話

【文/陳芳明】

傑出的文學作品就是生動的藝術,也是一個時代最佳心靈的表徵;它充滿活力,也充滿想像。它不會因為時代改變,就喪失內在的生命力;也不會因為是否寫進歷史,其藝術價值就受到減損。即使是古典文學作品,縱然沒有被寫進歷史,一旦接受閱讀時,仍然還會散發藝術的輝光。古典是永遠的現代,這樣的說法如果可以成立,無非是指古老作品經過閱讀與詮釋,而終於產生了現代的意義。一位作家從事創作時,絕對是屬於神聖的片刻。埋首書寫之際,作家的主要關切在於藝術品的鍛鑄,而不是在乎歷史的評價。史家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把歷史都全盤納入一部史書的撰寫。可能由於偏見,或由於品味,或由於視野,竟遺漏重要作家的作品。

二十世紀的台灣新文學史,其實是規模龐大而從未停止的造山運動。整個地殼變動與板塊運動,是如此不可預測,也無法立即觀察清楚。就像一座活火山,不斷噴發熾熱的火燄,夾帶而來的泥漿與灰燼,不止不息地改變土地風貌。其中有飛揚的,也有沉澱的,更有累積的,確實不容易遽下定論。撰寫新文學史,原就屬於冒險的事業。在撰寫過程中,預期可以看見廣闊的地平線;但是每到一個新的高度,另一個地平線就不斷升起。那豈只是冒險而已,簡直就是接受毫無止境的挑戰。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新史料層出不窮地挖掘出來,而作家群也前仆後繼地登上舞台。一波又一波的歷史階段,猶如加掛車廂那般,連綿不絕。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開始動筆寫下新文學史的第一章,無非是企圖總結二十世紀的台灣文學成就。依照當時的計畫,希望在兩年之間就可完成歷史架構。然而不然,開筆之後立即發現已經捅到一個蜂窩。首先是史料不斷出土,從前未曾看見的文學作品,忽然蜂擁而至。這是可以理解的特殊現象,因為在1980年代以後,台灣社會篤定出現豐沛的歷史造像運動。那時整個社會,正要朝向開放的民主改革,而威權體制也日益處在式微之中。患有嚴重歷史失憶症的台灣,伴隨著持續上升的民主運動,逐漸嚴肅思考文化主體性的議題。所謂主體,必須依賴明確的歷史記憶;沒有記憶,就沒有主體。在世紀末的最後二十年,歷史癖與歷史意識,幾乎就是民主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在世紀交替階段,台灣社會見證許多傳記書寫與歷史研究已然蔚為風氣。

全集式的史料編撰,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歷史重建工程。直到2004年左右,新文學史的日據時期已經大致完工,卻未曾預料《賴和全集》、《楊逵全集》、《張文環全集》、《龍瑛宗全集》、《葉石濤全集》、《鍾肇政全集》陸續出土問世,每一部全集的出版,往往透露藝術的奧祕,同時也揭露作家的私密世界。對於文學史家而言,面對浩瀚的史料,誠然是嚴峻的考驗。凡是已經完成的部分,都需要在史實上或詮釋上重新調整。每一位作家,每一個時期的評價,都處在開放的狀態,隨時必須填補新的觀點。無論如何努力,還是無法掩蓋其中的縫隙。作家全集源源不絕的編輯,尚不足以使文學史全貌呈現出來。所謂造山運動,意味著台灣歷史永遠是變動不居,距離正在噴發的火山那麼接近,當然就不能肯定掌握其中的幽微變化。

新文學史如果是不斷流動的歷史,何者將浮出地表,何者將埋入泥中,確實不是依賴一位史家單獨決定。因為這是一部現代史,是正在發展,而沒有結論的歷史,史家的權力,沒有那麼巨大,不可能隨意對任何藝術作品做出武斷的評價。如果我們承認,新文學史就是現代史,就應該要求更多史家投入這項艱難的工程,從來沒有一個社會的文學史是由一個人來承擔責任。即使在亞洲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的現代文學史,往往有許多版本出現,表達出來的史觀也相當歧異。尤其是中國境內的歷史撰寫,完全受到黨的控制,甚至史觀與架構都由黨中央討論決定。縱然如此,相同作家的評價在不同版本中,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在日本與韓國,由於國家地位的改變,文學史豈只生產一本文學史?而且歷史也不斷在改寫,形成史家與史家之間的競逐。以日本學界而言,川西政明所撰寫的《昭和文學史》共分上中下三卷(東京:講談社,2001),完全改寫過去以日本社會為主體的文學內容。他進一步把殖民地的文學,包括韓國、滿洲、台灣的文學成就,都納入全新的史觀脈絡。這種擴大的文學解釋,充滿挑戰,也富有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屬於帝國之眼,但是相較於戰後初期對殖民地歷史的貶抑與忽視,川西政明的企圖已經有了重大突破。

以擴大的史觀來撰寫這部新文學史,一方面當然是在挑戰所謂的本土意識,一方面也是在答覆中國方面閉門造車所寫出的台灣文學史。先從本土意識的脈絡來說,必須承認那是在戰後歷史演變過程中自然形塑出來。遠在1970年代,當中國體制在島上逐漸鬆動之際,也正是台灣在國際社會逐漸受到孤立的時期。所謂本土意識,本來就是台灣民族主義崛起的一環,最初可能只是概括在戰後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受到壓抑或歧視的本地族群。台灣意識的解釋,是跟隨民主改革運動而逐漸豐富起來。然而,所謂台灣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並非是僵固的意識形態,它應該是具有彈性,並兼有密度的真實社會內容。當民主運動篤定成熟之際,就不可能只是由本地族群來推動或掌控。進入1980年代之後,本土意識緩緩轉化成為中產階級的共同價值,這是台灣民族主義能夠進入飛揚階段的關鍵因素。當不同族群也投入同樣的政治運動時,本土意識的內容必然要產生質變。所謂民主運動,在於吸收、消化、祛除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終而造成活潑的自由主義、人文精神,兼容並蓄之價值觀念。它容許社會內部的每個成員都有發言權,從而造成寬厚、縱深的包容力量。無論是原住民、本省籍、外省籍,不分性別階級族群,都投入民主運動的洪流。台灣民族主義能夠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主流價值,正是在這樣怒濤洶湧的歷史變化中逐步完成。台灣新文學史正是在反應台灣社會文化力量的深度與高度,它的精神與台灣民族主義也應該是等高同寬。突破本土意識的有限格局,拓寬台灣民族主義的規模,正是這部新文學史著主要寄託。如果要用綠色的眼光來解釋文學成就,或者用藍色的態度來決定作家的定位,都正好違背了台灣的歷史精神。

這本新文學史,也是在回應近三十年來中國所撰寫的台灣文學史。從1980年代以降,北京對台政策有了重大調整之後,也開始政策性地要求對台工作者撰寫台灣文學史。在此之前,中國學界從來不存在「台灣文學」的概念,為了完成所謂的「統一大業」,遂發動人海戰術大量生產想像式的台灣文學。為了把台灣文學整編到中國文學史的脈絡裡,刻意把台灣歷史扁平化、靜態化、陰性化,全然無視台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差異性。中國建構起來的「台灣學」,其實與薩依德所說的「東方學」(Oriental Studies)毫無二致。這樣的歷史撰寫,既沒有台灣歷史經驗,也沒有任何經濟基礎,更欠缺嚴謹的理論訓練,甚至在文本閱讀上也相當匱乏。台灣作家所完成的藝術成就,依照他們的主觀想像,最後都要匯入「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如果無法體驗台灣的民主和平演變,如果不能理解台灣政治的改革開放,就無法掌握當代台灣文學的精神與本質。

《台灣新文學史》的撰寫過程中,穿越不同的歷史階段,幾乎感受到文化的起伏跌宕,藝術的盛衰榮枯,語言的曲折轉換。身為台灣作家,就注定與海島的命運牢牢結合。從戰前殖民體制到戰後威權體制的過渡,苦惱了所有的文學工作者。在殖民時期,作家必須一方面抵禦權力干涉,一方面又必須涉入日語思考。在威權時期,白話文的使用,又迫使日語作家無法充分表達真實的心情與想像。不寬容的戒嚴文化,不僅使在地作家日漸停筆或封筆,也使渡海來台的作家囚禁於侷促的議題。即使不談殖民地文學,僅就戰後的文學傳承而言,其中容納非常複雜的族群、階級、性別的議題,而這些變化與資本主義的引進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而這種資本主義的衝擊,絕對不是北京的社會主義觀點能夠輕易抹煞或概括。

將近五十萬字的新文學史,在最後一章預言文學盛世的來臨。作為台灣文學研究者,對當代與後代的作家能夠具有信心,是因為已經看到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成就與累積。所謂文學史,完全不同於政治史;前者關心的是藝術的傳承,後者則在乎權力的興衰。有些新世代作家被提及,有些則不及列入紀錄,原因在於作品過於豐富,只能列出已經閱讀過的作家名字。那只是冰山一角,在水平面之下,還有更多作者隨時會浮現出來。新世代作家的藝術版圖,仍然還在擴張,絕對不是一本文學史可以論斷他們的成就。作家的藝術精神,並不是等待史家來肯定,作品本身,就足以確立自主的地位。《台灣新文學史》並沒有那麼偉大,也沒有那種野心,只不過是對台灣文學的前景充滿信心。

如果文學史是一場連綿不絕的造山運動,則作家的藝術評價就像地殼變動那樣,有起有伏,有升有降,絕對不是一個史家可以隻手遮天。在未來的歲月裡,這部文學史仍然還是密切觀察火山爆發的動態,也許距離拉遠一點,面貌才會看得更為清楚。如果板塊繼續產生移動,文學史也必須準備好隨時改寫。這當然不是一部百科全書,也不是一部文學辭典,其中有太多的缺失與遺漏,在原有的架構上,持續進行填補、修正、重整、改寫,或許是作為史家的一個自我要求。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1947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近年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及《晚天未晚》,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及《楓香夜讀》,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最新作品為《台灣新文學史》。

※延伸閱讀:‧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