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三

【寶瓶文化/提供】

我的內心極為清楚這種個性並不好,常為此況感到痛苦,卻也束手無策。直到參與家族治療團體課程後,才發現原生家庭的力量,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影響之鉅。荷蘭哲學家Erasmus 說:「情緒和理性兩種力量的對比是二十四比一。」為人教養者不得不慎。為了補足自己一路的失去,後來的日子,便從未間斷地學習有關自我成長的人生課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天天快樂,但如何選擇?」老師曾經如此問。我就在「懂得選擇」的學習裡,生命獲得全然的快樂。什麼是我的選擇呢?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傷恐懼、驚訝厭惡、憤怒羞恥,甚至有愛或快樂的感覺時,我都要清楚它們的出處。我選擇冷靜、不衝動地處理事物。有任何情緒想要爆發時,絕對強迫自己,做「轉化情緒」的事。我選擇說適當的言語,使對方明白我真實的感受。

開始練習的時候極度痛苦,想到過去動輒發脾氣,還真是「爽快」,但為了將來,我決定要改變舊時習慣。因此,運用了一些方法每天勤練,不知不覺中,我就養成能夠靜下來思考問題的習慣。人在了解自己的情緒後,就能趨吉避凶,掌控一切。我的方法是,將生活情緒最常出現的頻率,按照先後順序寫下五項,再針對各種情緒檢視出現的人、事、時、地、物,為何發生又如何結束?這種「自我檢視」就是培養換個角度思考事情的習慣,它可以為我們平息怒氣,是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

若問:「此生最值得的事是什麼?」將回道:「練就今天的性格成熟。」自從學會選擇做一個快樂的自己後,我便開始有心情留意生活周遭的美好事物。雖沒有豐厚的物質生活,但我內心充滿琴棋詩畫的境界。《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每個人都想教養出性格溫柔敦厚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安靜自覺。何妨隨新春的萬象更新,重新與自己立約。

可以為自己做一個重新讀詩,讓心靜下來的計畫。把過去寒涼的冬季心情,藉著春風,再度喚醒您的生命意志。願您有個喜樂的新春,新年新計畫,一起讓孩子脫離電動遊戲的世界,帶著他們野一下,感受生活的色香味吧,讓眼能看青山、鼻能嗅草香、腳可沾泥的生活,滋養孩子的靈性,一切會變得不同。請記得,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

實踐方法1請選擇做個快樂的父母。2請活絡孩子生活裡,所有的感覺系統。3新春時節,帶著孩子找尋《詩經》裡的植物。

孩子,盡力就好

小小讀者信箱Q:翊菱姐姐,我是皓程,今年要升國二。我的哥哥都是念第一志願的學校,我很想和他一樣。學校成績必須維持第一名,才能有機會推薦到國立高中。我很努力了,但只能在五、六名之內,該怎麼辦?

A:讀完來信馬上可以感覺到,皓程是個認真而且是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想必家中長輩也常常得意的告訴身邊朋友:「我家皓程自動自發,一點都不需要操心。」你聽了壓力更大,也跟著想「我絕對不能讓爸媽失望,哥哥很強,我不能丟自己的臉」。皓程,翊菱姐姐要解讀你的名字。

皓,明亮的意思。程,有呈現之意。相信你的父母親是希望孩子將來的生命充滿真正的快樂,才能一路呈現明亮。

人生的成就,與念不念國立高中沒有直接關係,請放鬆心情,先不要憂慮名次。不知你聽過這話沒有?「寧可到普通學校,成為一個領航者,而不要到明星學校,做一個辛苦追星者。」每一個人不論高矮胖瘦、學文學武,只要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鎖住點子」,都可以創造非凡人生。這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所以讀不讀名校沒關係,找出自己真正喜歡、有興趣的事物來學習,才是創造未來的關鍵。

國二確實進入升學主義的緊張時期,大家都忙著補習加強成績最弱的學科,每天過著不健康的生活。吃沒吃好,睡沒睡好,以前聽到超幽默的笑話,會抱著肚子笑滾在地板上,現在怎麼都笑不出來了?許多事物好像也都「無感」了。

分享我美國親友寄來的信,其中一句話適合送給你。「Envy is a waste oftime. You already have all you need.」這話的意思是:「羨慕是浪費時間的。你已經擁有所需的。」孩子,盡力就好,成績排在五、六名夠好了。挪移一些時間,用來交個可以談心的朋友,因為十三歲結識的朋友情感最難得。

放鬆心情走出教室、走出家門,去探索並找回已經忘掉的生活吧!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二‧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犀角拍品獨佔文房十大 內地禁拍牙角拍賣受衝擊

【撰文/CANS藝術新聞】

在年終緊張的備案文房排名時,《CANS藝術新聞》與《骨董拍賣》編輯部發現,2011年的文房拍賣十大天價排行榜上,清一色的是明清製犀角拍品。與傳統書畫、瓷器大項相比,文房清玩以自身「小而雅、小而精」的獨特魅力博得了更多人的關注,2011年的文房十大排行,昂貴的犀角材質加上絕倫的雕工的犀角杯,更是文房收藏至勝不二的法寶。





















中國文房(竹、木、牙、角雕) Top 1明 顧計玉製犀角雕龍生九子大杯《顧季玉》款BP 北京保利 2011/6/6 Lot 7677 H 24.5 cmRMB 19,550,000(CANS藝術新聞/提供)2010年,香港佳士得「松竹堂—重要珍藏犀角雕刻」系旅美華商收藏家霍滿棠先生用三十多年的心血彙集的藏品。霍滿棠的家族是以經營中藥材批發為業的,他自幼知曉犀角的珍貴,專場成交2.37億港元,100%成交,這場拍賣給本就火熱的犀角市場推波助瀾,犀角雕刻存世相當少,珍品多藏於各大博物館,流於民間的僅千件左右,數量的稀少,材質的珍貴使犀角拍品群雄逐鹿。2011年的4月8日,香港蘇富比舉辦「仇炎之、仇大雄父子珍藏犀角雕刻」專場,這場彙集了中國著名古董收藏家仇炎之、仇大雄父子用了畢生精力蒐集到的犀角珍品。專拍總成交額1.25 億港元。〈犀角雕仿古螭龍饕餮紋觥《尤以良作》〉款成交 1858萬港元,是2011年十大排行的第四名,另一件〈犀角雕山水人物圖杯《己卯夏日秣陵興城製》〉款成交1410萬港元,佔據榜單第七位。

保利藝術館和北京保利聯合策劃的「A&J Speelmanā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於2011年4月舉行,100餘件來自多名海外藏家的展品中,以英國收藏家A&J Speelman的家族收藏為主, Speelman家族的亞洲藝術收藏品中不乏眾多具有「學者品味」的器物,譬如早期陶瓷、日本及中國瓷器、中國古代傢俱、漆器、青銅器、琺瑯器等等,其中尤以佛教造像甚為精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學術價值。而這次參展的藏品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那些題材較為罕見的犀角雕。這場展覽是為北京保利6月開槌「南方之美,靈聚兕觥——海外藏犀角雕刻珍品專場」做春拍預熱。北京保利春拍的犀角拍品,有五件上榜,除了第四名的蘇富比的饕餮紋觥,其餘五件都是北京保利的拍品,引領潮頭。北京翰海〈犀角仙人乘槎擺件〉1150萬人民幣成交為年度排行第八,香港佳士得〈犀角雕張騫乘槎水注〉以1354萬人民幣成交佔據第九名,西泠印社也有一件犀角拍品上榜,是〈尤侃款山水祥瑞犀角杯〉成交額966萬人民幣。回顧2011年除了雕工與材質優良外,有名家款與記年款的拍品,受到市場強力力捧,這是所有拍賣標的的定律。

2010年與2011年兩年之間,犀角價格水位上漲了數十倍,每家拍賣公司都有犀角雕上拍,且成績都相當不錯,一時間,犀角雕刻成了拍賣的寵兒。一位業內人士說,新進的買家可能看懂一件具有高深的藝術品,但是材質的好壞是容易辨別的,犀角在古代就價格昂貴,即使犀角被保存不當,裂開破損,但犀角的材質仍然是極其珍貴的,換作是一件竹雕破損了,就很難再有好的價錢了,所以近二年來的犀角象牙都爆漲起來,文房清玩出現了「重材質輕內涵」市場趨勢。

雖然犀角拍賣市場持續看好,但2011年底中國內地由政府發佈的一條通知似乎暫態打破了許多人對牙角市場的期待。2011年12月15日,由中國林業部通過中拍協發佈通知,犀角象牙作為珍惜材質禁止銷售(包括拍賣),這條通知一出,中國大陸的犀角象牙拍品在拍賣場幾乎絕跡,此舉措可能會造中國牙角拍賣市場的流通停滯,此禁令目前中國境內各大拍賣公司還在觀望中,但肯定會對犀角市場帶來嚴重衝擊。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邦瀚斯Bonhams 奠定鼻煙壺市場 拍賣後市可期

【撰文/CANS藝術新聞】

2011年鼻煙壺拍賣市場亮點頗多,先是香港邦瀚斯拍賣【瑪麗和莊智博珍藏】鼻煙壺拍賣,後有北京歌德【空納萬物—鼻煙壺專場】,兩場拍賣均100%成交。2011年內地拍賣公司都參與到鼻煙壺的拍賣中來,中國嘉德、北京保利更有不同凡響之佳作上榜,鼻煙壺拍賣在2011年眾多拍賣門類中真是脫穎而出。

2005年至2008年,紐約佳士得舉辦5次「小有洞天——J&J鼻煙壺珍藏」,邦瀚斯自2010年5月在香港開始的第一部分瑪麗及莊智博鼻煙壺珍藏拍賣起,就不斷創下拍賣行世界最高價紀錄。2011年11月底的第四場拍賣也是白手套。而這個專場在未來兩年內還要再延續四場。每季近兩百件的拍品數量說明鼻煙壺市場實在能量極大。

清末著名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在其編著的《古玩指南》在鼻煙壺的記載中寫道,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有類於飲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一日無米麵,而不可一日無鼻煙。可一日不飲食,而不可一日不聞鼻煙。這說明,當時的鼻煙是一種需求,擁有鼻煙壺是一種時尚。鼻煙壺在方寸之間,展現了各種精湛的製作工藝的同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雖然鼻煙壺的製作工藝在中國得到了極致的發展,反倒在海外對鼻煙壺收藏更為重視,在洋人眼裡,中國藝術文化的濃縮點就在一只瓶子上,如果蒐集了幾百只鼻煙壺,就能知曉中國藝術品如何的千變萬化。上世紀初海外就有對中國的鼻煙壺的專著,歐美收藏家比中國人更懂鼻煙壺的原由就在這裡。以至國外每場拍賣必有鼻煙壺的身影,久而久之鼻煙壺變成了外國人尋求理解中國美的一種捷徑。更要說明一點是,當時的鼻煙壺除個別之外,價格都相當便宜,在行業中闖蕩六十餘年的張宗憲說,在30年代的中國香港,一枚鼻煙壺是一塊錢港幣,初來香港的他為一頓飽餐,八毛錢賣掉了一隻鼻煙壺,這可以證明,當時的鼻煙壺市場並不是高端,如觀光客紀念品一般。中國雖然是製作鼻煙壺的發源地,但由於社會風尚的變幻,鼻煙壺幾十年的一再被忽略,在近三年才組成一個獨立的拍賣場次現身亞洲。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首開「盈寸盛妍——鼻煙壺集萃專場」,其中一件〈乾隆款御製銅胎畫琺瑯彩歐式仕女圖鼻煙壺〉估價680-750萬人民幣,成交價782萬人民幣。排在2011年十大天價鼻煙壺之第二名。北京歌德推出的「空納萬物—鼻煙壺專場」是2011年鼻煙壺市場的一匹黑馬,拍品全來自日本一企業家之手,因其期望值相當低,全場拍品都以無底價拍賣,一時間鼻煙壺市場奔相走告,當晚人潮湧動,最終整場以成交額逾1500萬人民幣,委託方在現場驚喜的頻頻鞠躬致謝。其中〈清中期翡翠光素鼻煙壺〉以253萬人民幣成交,殺入2011年鼻煙壺拍賣十強。





















中國鼻煙壺 Top 1清乾隆 玻璃畫琺瑯西洋仕女鼻煙壺《乾隆年製》楷款BO 邦瀚斯 2011/11/28 Lot 38 H8.07cmHKD 25,300,000(CANS藝術新聞/提供)在2011年的鼻煙壺拍賣十大天價中,琺瑯器仍然獨佔鰲頭,十件天價拍品有五件為琺瑯工藝,盡顯誰與爭鋒的霸氣。第一名的〈玻璃畫琺瑯西洋仕女鼻煙壺〉,估價為490-900萬港幣,最終以2530萬港幣成交,不僅是拔2011年鼻煙壺頭籌,更創下歷年鼻煙壺天價成交紀錄。這件拍品為宮廷造辦處出品,當時的鼻煙壺工藝也只有如古月軒這般可燒制玻璃胎琺瑯器,故行內多方認定這是古月軒中一枚佳作。參照一件瓷胎琺瑯彩瓶在八千萬人民幣的行情,有宮廷御製與古月軒加持的玻璃畫琺瑯彩鼻煙壺達到兩千萬以上的價格就在情理之中了,其餘九件上榜拍品都在千萬人民幣以內成交,價格處在穩定上升期。鼻煙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品類,隨洋人而來,在中國發揚,作一時風尚,受海外追捧,被國人遺忘,高調時被帶走,高潮時再回流,三百年的來來往往,似乎留下了前世今生的味道,而現在的我們,誰還敢說我花了八毛錢買了一隻鼻煙壺呢。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市場,往好的面向看

【文/陳啟正】

前不久,筆者受「玉翫雅集」之邀,有幸至鴻禧美術館作專題演講。演講結束後現場有幾位朋友提問,內容大多圍繞兩岸古董市場的交易現況,特別是2011年北京秋拍的成績猛烈走滑,古董交易的未來發展不知將會有什麼變化?當時我的回答是:中國大陸的古董交易趨勢長期看好,應該沒有太大疑義,但受制於市場人為炒作的因素,因此,伴隨著國際經濟景氣良窳,古董價格偶爾會呈現區間盤整的狀況,此原屬市場發展時的正常調度現象;況且這對長期持有古董的收藏家來說,其實沒有直接影響,大可以不必過於擔憂。不過,由於回答問題的當下,所能闡釋的時間有限,以致只能做結論式的扼要說明,而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長期看好」的具體意涵,藉此機會再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經濟行為下的交易模式,無論任何商品大概都離不開市場供需的價格調控。換句話說,假設商品的產量一直都是源源不絕,而購買商品的消費族群卻相對較少,那麼商品的市場價格自然就較無持續向上昂揚的推進力道,倘若商品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既定的行情價格甚至可能有走滑的現象。相同的道理,如果某種特定商品如今已不再生產,而當下對特定商品需求的消費族群又呈現倍數增長,那麼這項商品必然隨著它的轉手次數,一次又一次地往上加價,儘管偶爾可能因個人因素而出現認賠殺出的特例,但在僧多粥少的現實環境下,不再生產的特別商品絕對有持續增值的無限潛力。

同樣的觀念再套回古董交易市場,可知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古董文物其實有如可以不斷生產的商品,地下挖的、鄉下找的、祖上留下的,透過正式渠道、或者非法走私,各式各樣的古董文物可說是一股腦兒地往外傾銷。而彼時台灣正值閒錢「淹腳目」的年代,因此有一段時間,古董就算一日三市,台灣的高消費收藏家還是可以一擲千金地大量購買古董。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古董文物受到大陸拍賣市場的激情帶動,古董收藏遂成為中國大陸民眾爭相搶進的投資標的。

職是之故,如果我們把一個區域的出貨量與消費力各比做10個基數,那麼過去的台灣幾乎是以10個基數的消費力,吸納來自160個基數(中國大陸有23個行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這裡筆者暫且以一半的數字計算)以上的出貨量。也就是說,市場消費的規模小而進貨量卻大,因此古董文物的漲幅當然不會很大。然而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中國大陸已從昔日出貨的賣方,轉為能消費的買方,縱然台灣10個消費力的基數不變,但在中國至少具有40個消費基數(權以四個直轄市保守估算)的強力競爭下,古董文物的交易行情焉有不向上飆漲的道理?

古董行情看漲的長期趨勢,往好的面向看,過去台灣以10個消費基數所購藏的大量古董文物,倘若回流至如今40個消費基數以上的交易平台,這中間的漲幅所帶來的利潤自然不言可喻;不過若從持續購買的角度看,過去台灣擁有160個基數以上進貨量的優勢非但不再,而且過去只有10個消費基數同享大餅的利基,如今也轉成具有40個消費基數以上的交易平台,影響所及,也就直接反映為購買成本的急遽增加。

筆者認為,事情既有得意的一面,當然也就有必須承擔的一面,其實台灣藏家面對兩岸購藏實力的消長,如果能懂得去蕪存菁的槓桿操作,並且善用過去所累積的豐富收藏財,要被邊緣化的機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一

【寶瓶文化/提供】

書名: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系列:Catcher 48定價/頁數:$300/304頁出版日期:101/01/31類別:美學生活教育

作者簡介:

李翊菱教授,奧地利國家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碩士。《聯合報》兒童天地版「心情E-Mail」、《講義雜誌》等,教育專欄作家。

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台灣致力於「兒童性格教育發展」推廣的李翊菱教授,疾聲呼籲教養者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文化教育,如此才能落實真正的「品德養成」。因此常以個人的學術研究,不斷設計實驗課程,並實際行動協助青少年、兒童或父母成長等。

您也許不認識李教授,但您一定在網路上讀過李教授書寫好讀又生活化,且都是真實故事的文章。她的文章不但在兩岸三地的網路被頻繁轉載,甚至被選入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文選,成為國中作文教學範本,同時她也是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章之作家。她的演講邀約不斷,舉凡園區講座或大陸,或遍及台灣之各大專院校的教師研習會等等。所演講的專題,都是大家關心的教育問題。

曾師事名亞洲學者、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學習中國經典系列課程:《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及西洋哲學。

李翊菱教授以有系統的哲思訓練,研發並開設專業兒童身心靈教育課程,是一位熱愛台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

曾受聘於教育大學講師、北京大學之講座教授等職。現任廣播、電視節目主講人、自由作家、演講者。

著作:《2008藝術哲思日誌》首都藝術中心出版《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繁體字版(寶瓶文化)《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簡體字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親職講座經歷:‧國家中央圖書館「做到的爸媽請舉手」‧台灣大學「如何有效教養自己的孩子」‧誠品書店「如何創造孩子的知覺邏輯與思考舞台」‧內政部兒童局「危機單親家庭兒童心理輔導」‧新竹縣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做一個自信滿滿的父母」‧各大學輔導處「認識青少年的心靈」‧各級教師研習會「孩子的外在行為探索內在發展」‧教育部幼教人員培訓「彼得與狼世界真美妙」之心靈探索訓練‧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生活舘「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國家兩廳院「生活藝術與生命教育的關係」‧北京大學「生活文化與靈性教育的關係」

內容簡介:

你的孩子快樂嗎?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常把聆聽孩子的心聲放在最後。

辛苦養育孩子,但一進他房間,他就說:「你出去!」愛孩子,要小心用對方法。別讓無心之過,成為終生之憾!

《聯合報》最受歡迎的專欄〈心情email〉!李文蓉(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教師)、孫蓉華(《聯合報科技生活組》組長)熱情撰序!

吳娟瑜(親子教育專家╱國際演說家)、林天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傅娟(節目主持人)、盧美貴(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誠摯推薦!

《聯合報》熱門專欄〈心情email〉集結,40封孩子親筆來信的成長煩惱,隱含父母教養過程中最常忽略的問題,親職教養專家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真摯提醒!

李教授呼籲,用一點兒心來理解孩子的先天能力,接受上天給我們的生活條件。生命必須儲備更多的材料,將來才有機會去蕪存菁的

做選擇。現在我們幫孩子,將來他們也會善待,曾經對他們付出的父母親。 父母應深思的12個教養方向:※逆來順受的乖孩子,自我認同度低落,不喜歡自己。養出乖孩子,不一定是好事。※與孩子對話,要完整表達自己的心意與立場,而非一味命令或藏首藏尾。※與其糾正孩子種種,並灌輸人生大道理,不如以分享態度,創造珍貴的親子時光。※允許自己和孩子胡說八道,可創新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幽默感。※為孩子挑選優質漫畫與繪本,培養閱讀而來的「感動心」,更是一輩子的資產。※親自帶孩子野一下生活,累積不同經驗,擴大課本知識的領域。※不以打罵回應孩子的胡鬧。父母要謹慎處理,潛藏在負面情緒後的危機。※當孩子問問題,別急著給答案,多多反問,更能刺激孩子思考。※調皮,不是孩子被處罰的理由。反之,聰明的小孩往往更頑皮。※孩子愛生氣,可能是身體有狀況的訊號。要調整飲食習慣並積極改善。※孩子上課不專心,不一定是過動。但感覺統合失調,一定讓孩子出現學習困難。※支持孩子的興趣,不輕易選擇放棄。堅持追求夢想,直到盡力為止。

教養者若可以換個角度看孩子的問題,人生會變得不一樣。有情天下父母心,爲孩子寫生命劇本時,只要用對方法,孩子都可以順勢而教。請記得,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二‧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三‧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四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巧妙佈置室內花卉植物

    家庭居室要達到美觀、方便、舒適的要求, 花店 除了配備必要的家具器物外,還要陳設書畫、飾物、工藝品等,但如果缺少花卉植物的點綴,就會使人感到少了一些生機和自然活力。因此,巧妙地進行室內花卉植 物的佈置,在窗內牆前、桌上、櫥邊、角落空間,用花草植物、樹樁山石盆景、藝術插花等點綴,可以得到賞心悅目、生機盎然、舒適宜人的美化效果。
居室裝飾的花卉植物一般選用的是小型的盆栽花卉植物、盆景、插花等。花店選擇時應根據居室空是的大小、房間的朝向、光照條件,選那些易存活、季節性不太明 顯的植物,同時也要考慮到花卉植物本身的色彩、形態、質感和品格,使之與房間的用途、家具物品的色彩相協調,以得到相互襯托、相得益彰的效果。
盆景是運用植物花卉點綴居室庭院的重要裝飾品,花店也是營造生活藝術氛圍的重要手段,採集植物、水、石等材料,以精心構思、設計、加工,把自然界的奇峰異壑、江河湖泊、花木建築的神韻歸納於盆中,達到盆中有景、景中有畫、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的天然意境。
插花是根據作品主題和裝飾要求,花店巧妙立意構思,把自然界觀賞植物的枝、葉、花、果、根莖等切取下來,進行修、截、彎、接、造型而成的特殊藝術裝飾品, 再配上適宜的容器,幾架。它是對自然花卉植物的再度創作,是自然美與生活美的共同展現,可達到靜化靈魂、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效果。
花卉植物裝飾的方式大致有:鋪--即將花朵或枝直接擺放在桌面或家具器物上;盛--即將花、果、枝葉置放在矮淺的容器內,按花果枝葉的規律盛放;插--即 使花朵枝葉站立起來,插在盛器中向空中伸展,可呈現各種姿態;靠--即將花朵枝葉或花卉製品靠貼在裝飾物的表面;懸--即將盆栽植物、花卉懸吊在室內空 間。通過以上不同的方式,採用靈活多變的手法,點綴出更加美妙宜人的效果。
眾所周知,花卉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可以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放在室內還可以起到調節淨化空氣的作用,但在無光的情況下會吸收氧氣,因此,夜間找臥室內一般不宜擺放花卉植物。有些花卉的花粉對人有不良的刺激作用,因此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以防對人體造成危害。

(摘自: 網路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花展佈置藝術與佈置手法
2工作大贏家 2005 打造舒適居家的推手
3 Judy 2008 自然風蔬果布置

資料來源:鮮花讓你每天都開心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2.htm





 花店

花卉如何修剪和整形

修剪要選擇適宜的時間, 花店 掌握正確的修剪方法,一般在休眠期和生長期都可以進行修剪,但在具體掌握時,應根據它們的習性,耐寒程度和修剪目的決定。一般是:早春先開花後長葉的花 卉,如梅花,迎春等,花芽都生在二年生枝上,一定要在花後修剪,如果在早春發芽前修剪,就會把花枝剪去,造成無花現象。故修剪應在花後1-2星期內進行, 但此時花木已開始生長,樹液流動比較旺盛,修剪量不宜過大。夏秋季開花的花木,如紫薇,月季,茉莉等,它們的花芽都生在當年生的枝條上,可在發芽前的休眠 期進行修剪。

1剪稍與摘心:剪梢與摘心是將正在生長的枝梢去掉頂部的工作。枝條已硬化需要用剪刀的稱剪稍,枝條柔嫩,用手指即可摘去嫩稍的為摘心。前梢與摘心的目的是 為了抑制向高生和工,有利養分積累,使枝條組織充實,促使萌發側枝,花店增加開發枝數和朵數,或使植株矮化,株形圓滿,開花整齊等,如大立菊能在一株上開 花3,000餘朵,就是反复摘心的結果,此外摘心也可抑制生長,延遲花期。

2 抹芽:抹芽是將花卉的腋芽,嫩枝或花蕾抹去,目的是為了集中養分,促使主幹通直健壯,花朵大而艷麗,果實豐碩飽滿。

3 疏枝:為了調整樹姿,利於通風透光,一般常將枯枝,病蟲枝,纖細枝,平行枝,徒長枝,密生枝,等剪除掉,疏枝時殘不能過長,也不能切入下一級枝幹,上切口在分枝點起,按45度斜角剪截,切口要平滑,萌芽力弱的花木,如廣玉蘭,白墳蘭等,疏枝量宜少。

4 剪根:剪根工作多在移植,換盆(翻盆)時進行,例如,苗木移植時,剪短過長的主根,促使長出側根,花卉上盆或換盆時適度剪根,可抑制枝葉徒長,而促花蕾之形成。剪根一般在休眠期進行,但在植株過分徒長時,在生長期也可以行切根作業。

5 立支架:俗稱“綁拍子”(支架俗稱“拍子”)栽培爬蔓的盆栽花卉如蔓生洋繡球,凌宵,紫藤等,應用細竹桿,蘆葦桿或粗鉛絲綁紮支架,用經綁縛枝蔓,使其攀緣生長,增加觀賞效果。

花店觀葉的花卉也可以在休眠期。在進行休眠期修剪時,耐寒性強的可以晚秋和初冬進行,不宜過早修剪,以免誘發秋梢,不利於來年開花結果和禦寒防凍。怕憐的 則應在早春樹液開始流動,但尚未萌芽前進行。另外,花木整形,據截粗枝或修剪的目的是為了更新,因而需要強行修剪時,均宜於休眠期進行。花卉生長期中的修 剪,大都是為了通風透光,除去病蟲枝,徒長枝或為了調節營養,使花姿更加雅緻,茂密,健壯,修剪程度一般宜輕。還要注意剪口的芽要留外側的,使枝條向外伸 展,而剪口成一斜面,留芽應在剪口的對方。花店剪口斜面頂部宜略高出留芽1-2毫米,不宜過高或過低。

整形
整形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有單乾式(如獨本菊,單干大麗花等),多乾式(如海棠,石榴,花桃,花梅等),叢生式(如棕竹,南天竹,鳳尾竹等),垂枝式(如懸崖菊,長春藤等),總之,根據需要和愛好通過藝術加工處理,細心琢磨,精心養護,以達到預想的目的。

(摘自: 網路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花蓮區農場改良年報
2林郁汶 台灣玫瑰栽培與防治探討
3台中區農情月刊、新知專欄

資料來源:nwohye的网络日志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1.htm



 
氣球佈置

凌性傑/命運是一支神奇的路標──讀《沈從文自傳》

【文/凌性傑 】

命運是一支神奇的路標

建中紅樓文藝營報名截止之後,好幾位家長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再受理報名。他們說自己的孩子好期待這個營隊,只因沒注意到網路公告便錯過了。預計容納120名學員的營隊,早已經爆滿。他們誠懇地說明,希望能夠為這些文學少男少女留幾個位子。幾經考量,人力與場地空間尚足以負荷,於是破例增額錄取幾位。但對他們有小小的要求:補報名的校內同學必須擔任義工服務,此外也要勞煩校外同學負責往後的聯繫工作。我一直覺得,生長在都市裡的孩子與大自然較為疏遠,往往得提早忍受人生的不舒服。為了對抗這種不舒服,必須在文藝的園地裡長養自己的心靈。

我記得,1989年我從國中畢業的那個夏天,呂老師捎來一紙聯合文學文藝營的報名訊息。她跟我說,這個營隊沒有學歷、年齡的限制,南部的場次在成功大學舉行,有詩、散文、小說、新聞幾個組別可以參加。對於愛作白日夢、喜歡塗塗寫寫的我來說,這個訊息彷彿是一支神奇的路標,將我的人生帶到一個前所未知的地方。因為太晚報名,各組都已額滿,只剩新聞組尚有名額。我懵懵懂懂地背起行囊,住進成大宿舍,接受迎面而來的新事物。分組課堂裡,帶領我們認識新聞與傳播的是陳平芝老師。他還沒開始上課就進行紙筆測驗,考的是國字與注音。在講述理論之前,他讓我們知道這就是實務。一切的一切,就從國字和注音開始。我是新聞組班上年紀最小的,這次考試卻拿了最高分。因此平芝老師送我一份獎品,1987年聯合文學出版的《沈從文自傳》。

當時沒能參加文學組別的我,偶然因為一本《沈從文自傳》明白了文學是什麼。這本薄薄的小書裡,前半是《從文自傳》,後半是小說《邊城》。這麼長的時間過去,我很慶幸,自己的文學起點不是魯迅,而是沈從文。

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從文自傳》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生於民國前九年(1902),卒於1988年。他小學畢業後入伍,隨軍隊行經沅水流域,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二十來歲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他與郁達夫、徐志摩、胡也頻、丁玲等文壇名家相交,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並在《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1929年起先後任教於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1931年,沈從文在青島大學教授小說習作課,他自己的書寫藝術也開出新境界,《月下小景》、《八駿圖》以及《從文自傳》就是完成於此一時期。對日抗戰開始後,他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抗戰勝利,任北京大學教授。在紛擾的時局中,沈從文遭受嚴厲的批判攻擊。精神幾乎崩潰的他,幾度自殺未遂。他此生最重要的文學創作,都完成於1949之前。1949以後,主要從事不涉及現實政治的文物與古代服飾研究。

在1951年的書信殘稿裡,沈從文如此寫道:「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限制,外在的和內在的,是這種也是那種。在流動如水的車輛來去大道中,一切存在對於我都如十分陌生,異常離奇。我在什麼地方?我是誰?我究竟是為什麼這麼下去?沒有人可以回答。」他極其悲傷地訴說,「我很沉重但也很自然地活下來了」。讀到這段話,不免掩卷長嘆,如此美好的心靈,竟然要受到這樣的摧殘。

兩相對照,《從文自傳》裡的文字更顯得如煙似夢,給人一種恍然之感。說是自傳,其實是沈從文二十歲之前的記憶片段。他說自己從兩歲左右起,能記憶小時候的一切(真是記憶力驚人啊)。當他認完六百個字時,肚子裡長了蛔蟲,整個人黃瘦異常。他在私塾、新式小學得不到自由,於是開始逃學、說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一切。這個求知慾旺盛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疑問,努力靠著自己摸索尋求答案。但是他察覺到:「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

他沒有在學校讀那本小小的書,可是在大自然看到了那本大大的書。他學會爬樹、游泳、打獵,認識許多樹木與草藥的名字,知道如何去接觸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一個小小的孩子不把自己框限住,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真實、美麗與趣味,那是多麼可貴的天賦。《從文自傳》是一本上乘的回憶散文,沈從文可以把生命的教育寫得細緻動人,正在於溫柔與真誠。他運筆舉重若輕,多描述而少評斷。不管是革命戰爭時期的屍首盈野,或是暴虐的士兵、囚牢中的美麗女盜……,在沈從文的筆下有了清晰的面容。再怎麼強烈的愛恨情仇,再怎麼血腥的槍擊殺戮,都因為深刻的理解而引發了同情。

生命並不虛無──《邊城》

《亞洲周刊》在1996年票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第一名是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沈從文的《邊城》位居第二名。故事開頭如山水畫卷軸慢慢攤開,這個平靜單純的鄉村名為茶峒,一段隔代教養的家庭故事就此展開。在古渡頭,老船夫擺渡為生,與外孫女翠翠一起生活。茶峒掌管碼頭的叫做順順,育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順順這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同時對這個美麗健康的少女展開追求。

按照茶峒習俗,一個男孩若是想獲得女孩的青睞,就必須在夜裡唱歌傳達情意。兩兄弟遂約定君子之爭,憑歌聲決勝負,翠翠先回應了誰,誰就可以把翠翠娶回家。天保歌聲遠不如儺送,心知自己大勢已去,離家遠行遭遇船難而死。經歷喪子之痛,順順與老船夫因此有了誤會。另一方面,順順希望儺送與富家女成親,如此便可獲得女方陪嫁的碾坊。然而儺送選擇不告而別,離開了家鄉。在這個原本沒有壞人的世界,每個人各有心事、各有委屈,他們甚至因為誤會而面臨命運的考驗。老船夫年老體衰,在風雨交加的夜裡離開人間。無枝可依的翠翠每天守著渡口,也守著自己日常的生活。《邊城》的結尾是開放式的,將所有懸念留給讀者──「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的文字世界,正如他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個聰明的作家寫人類痛苦,是用微笑來表現。」他也常說自己是「鄉下人」。「鄉下人」一詞,不僅涵括自我認同、成長體驗、文化差異,文學品味亦在其中。《邊城》暗示了沈從文的世界觀,在彷彿遺世獨立的邊陲小鎮裡,人性才是文學的中心。生而為人,沈從文寫出了人的尊嚴、崇高與美好。

少年時讀完《邊城》,滿心憧憬著愛與被愛。我在母校雄中校刊上自以為是地寫詩,詩的題目取作「情歌──給邊城的翠翠」。這確實是太傻太天真才會做的事。十多年後,聽到了黃磊唱的〈等等等等〉,終於才知道什麼是遺憾、什麼是無止盡的盼望。《邊城》故事這樣變成了唱詞:「有天這女孩碰上城裡的男子/兩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一日復一日翠翠純真的仰望/看在爺爺的心裡是斷腸/那年頭戶對門當荒唐的思想/讓這女孩等到天荒/那時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復返/讓這辛酸無聲流傳」。

我時常懷疑,短暫而渺小的人生裡,我們的愛有多少?哀愁又有多少呢?當命運來到我們面前,除了繼續前進還有別的選擇嗎?為了追求某種恆久的價值,得先讓自己的生命不落入虛無。我尊敬魯迅,喜歡沈從文,心中的尊敬與喜歡恆久不移。對於寫作這件事,沈從文在《湘行書簡》裡表示:「說句公道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深深喜歡這種自知與自信。

沈從文是誰?

本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1902年12月28日生,1988年5月10日逝世。沈從文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少年時即入伍受初期軍事教育,二十歲赴北京,於一印刷工人處讀得報刊雜誌而始試筆寫作,早期作品刊登於《晨報副刊》;隨後結識徐志摩、胡適、葉公超等,而為「京派文人」之一員。抗戰前後任《大公報》與《益世報》副刊編輯;1949年後,文學創作斲斷,然仍於任職歷史博物館導遊與貼標籤雜役之餘,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卓然有成。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約有八十多部作品集。聯合文學版《沈從文自傳》合《邊城》與《從文自傳》於一帙,誠為典範佳構。《邊城》係沈從文之代表作,描述湘西風情細細如繪,流露田園詩般的美,而又注入年輕生命的血與夢想,足引人深思;《從文自傳》展現田園大地的無窮生機,從而激起人們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全國巡迴文藝營

由聯合文學主辦的「全國巡迴文藝營」始自1985年8月,至今已舉辦過27屆。這個藝文綜合性質營隊,每年不間斷地於暑假期間在各地大專院校巡迴舉辦,並邀集各方師資講授各類藝文課程。營隊並設有文藝創作獎供學員參賽。

◎作者簡介

凌性傑

生於高雄市。中正中文所碩士,東華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教學卓越獎、台灣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現任教於建國中學,著有《更好的生活》、《有信仰的人》、《愛抵達》、《找一個解釋》、《2008/凌性傑》。部落格:http://blog.yam.com/lschjet/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書評─喝一杯改變世界的咖啡:《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撰文/Fran T. Y. Wu】



喝一杯改變世界的咖啡:《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 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攝影|莊媛晰)隨著飲食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台灣有越來越多人以咖啡拉開每天的序幕。根據統計,隨著平價咖啡和超商系統的推波助瀾,台灣每年有將近300億的咖啡市場規模,而且還持續在成長;而如果放眼全球,咖啡的消費市場更是驚人:全球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咖啡的全球產值高達20兆台幣,每年並以12%至15%的速度成長,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貿易商品,咖啡因此也被稱為「黑金」(Black Gold)。





無數議題寫在咖啡裡



賽康的《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一書,正是一個關於「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咖啡產地行旅故事,透過「咖啡旅人」(Javatrekker)、人權律師和公平貿易推動者賽康的足跡,一一勾勒/描繪出幾個著名咖啡產地的境況,既包涵人文/歷史/地理風情,也談及咖啡小農艱困的處境和「公平貿易」所可能產生的改變。



誠如賽康在前言所說:「所有關於21世紀的主要議題:全球化、人口移動、女性和原住民權益、環境污染、民族自決,都透過你手中這杯咖啡,在全球各個偏遠的村落裡上演著。」隨著這幾年一些熱血行動主義者的大力推動,台灣認識「公平貿易」的人逐漸增多,越來越多人明白全球咖啡貿易/產銷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剝削問題:連鎖咖啡業者每杯拿鐵定價約100元左右,但咖啡小農的獲利卻還不到每日一美元的最低生存下限。





產地價格遭期貨市場掌控



全球咖啡貿易體系傾斜問題自有其複雜的向度,除了開放「自由市場」如WTO(世界貿易組織)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協議裡,普遍帶有自由但不公平的貿易條款及要求受援國取消農業補助、縮減社會福利以外,整個產銷制度向銷售末端傾斜及受到國際期貨市場人為炒作的影響也很大。



咖啡的銷售價格幾乎和成本完全脫離關係。目前咖啡的價格,很大程度掌握在金融炒作玩家手裡。玩家們在期貨市場買低賣高、輕鬆大賺價差,但影響所及,卻是讓落後國家的咖啡小農三餐無法溫飽,因為有時候收購價格會低到連成本價都不到。



另一方面,全球咖啡貿易市場的產銷結構,即商品末端的消費價格和原產地的收購價格存在很大的落差:中盤、大盤、咖啡商如雀巢等跨國企業公司吸走了大部分的利潤,小農常被迫要接受低於或接近於成本價的收購價格。換句話說,最不公平的地方就在於,當咖啡的期貨交易降低或崩盤的時候,咖啡小農要承受價格波動、被迫以低價售出咖啡豆,但是銷售末端,如連鎖咖啡品牌,卻不會因此調低售價;反之,如果咖啡期貨價格走揚或全球運輸成本增加時,銷售末端會以成本增加為由調高販賣價格,但這卻不一定會直接反應在原產地的收購價格上。「公平貿易」正是在此意義下誕生的,也就是希望建立一個透明、免去層層剝削、並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距離的機制。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2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束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四

【寶瓶文化/提供】

教養者不可不想的事

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他情緒方面的反應。焦慮、求完美,會是這種性格特質的寫照。許多父母形容孩子多麼乖巧,處事謹慎,安靜不怎麼說話,於是內心竊喜,還說:「真是前世燒好香啊。」記得,寧可教出一個聰明孩子,而不是帶出一個乖孩子。因為乖孩子長大後,容易自卑、抱怨、自我認同度低、不能獨立、情緒易失控、強迫症等,最重要的是他不喜歡自己。

演講的時候我都會轉告家長,遇到凡事好強的孩子,我們唯一要做的,不是交辦他任何事情,而是不斷提醒他:「你已經盡力囉,我覺得做得很好。年輕時候的爸媽,未必會達成呢,厲害喔。」或「來來來,休息一下吃個水果。明天再看書啦,睡覺去。要記得睡眠才是大腦的營養。睡足了,保證明天頭腦清晰。」

這時候還是有緊張的父母問著:「要升學了孩子不緊張,我倒緊張得睡不好。若不加油,考試不理想如何是好?」我習慣跳開他們的思維,反問:「您現在四十歲,也有了些生命經歷。相信來聽演講一定有目的,是希望找到了解孩子的方法。先請問你快樂嗎?」他們的回答常是:「從小到老全都照父母的安排過日子,畢業後找工作、結婚生子,想想都是走著大家走的路,從來沒有做過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並不快樂;現在又面臨青少年的孩子問題,頭痛死了。」

「所以囉,您是某大高材生,職場又得意,都有如此的困惑。那我們更應該回顧自己的經歷,留住對生命有意義的事,來影響孩子。而非連你都唾棄的人生樣貌,還拿來逼你的孩子走同樣的路。」在場的聽眾皆默默點頭認同。於是我又繼續說明:「我喜歡你前面說的這句話『從來沒有做過自己』。可見你心底最深處,隱藏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了。別擔心,勇敢地陪孩子去發現他自己的理想吧。」我認為傳遞觀念太重要了,只要心念一轉,命運隨之不同。與其要求孩子讀名校,搞得彼此不愉快,不如用心了解青少年的人生階段,究竟要如何陪伴他們,才是適合的。

專家們都把十三歲到二十歲定位為「少年階段」。中學六年加上大學前期,也是「自我認識」的階段。除了學校課業外,鼓勵他們多讀傳記。名人傳記的故事,可以滿足青少年對偶像崇拜的心理。勵志文學對此時的孩子來說,有激勵作用。例如,《總裁獅子心》描寫了令人敬佩的嚴長壽先生。他沒有學歷的包袱,卻以負責、認真、膽大、心細的人格特質,成就了傲人的事業。現在孩子欠缺的,正是嚴先生擁有的。閱讀勵志書籍,就是借力使力,不費力的最佳方法。孩子閱讀時,可以一面教他們對照目前內心最大的渴望,一面為現階段的生涯建立目標。

我的助理在兒子念高中時,忽然有一天兒子告訴媽媽,他不想讀高中了。媽媽緊張得問我該怎麼辦。我告訴她高中是基本學歷,一定要完成。如果兒子喜歡技職學習,就先讓他轉夜間部,實際參與後再商討對策。做該做的事,就是教養者本身不能隨孩子情緒起舞,自亂陣腳。先理解孩子不想讀書的原因,再做後續計畫。青少年的興趣通常只能維持三個月,助理之子果然念了一學期的夜校,發現並不理想,所以又轉回日校並考上大學,順利完成學業後,已經計畫出國深造。

讓孩子體驗實際生活是重要的。人的成就呈現,沒有年齡的限制。我們都聽說了「肯德基」創辦人的故事,我自己也是睌發型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古者智言都在說明,成功不是給年輕的人,而是給準備好的人。

實踐方法1陪孩子做生涯規劃。2生活時間管理表、上網時間管理表,協助計畫。3支持參加社團。4注意交友。5培養志趣。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一‧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二‧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三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廖鴻基/鉤子上的魚 (下)

【文/廖鴻基 】

也許,我只是比較喜歡看見牠在海水裡仍然活生生,並且一身俐落乾淨的模樣。我只是想,還浸在牠的世界裡的時候看見牠,而不是上了甲板被拉進空氣世界後,裹一身自己的血,劇烈而狼狽地蹦跳,完全裸露生命的不堪,掙扎著死去。

這鉤子上的第一條魚仍不斷閃爍身影,盡力藏匿在波光搖擺的水面底下。我的好奇和慾望,也不斷在我心底的各種波光下變形。

相對於水面現實,相對於漁船甲板的現實,水底下的這一切都仿如幻影,都還是未定數。這一刻,我已經完全混淆,到底怎樣的結局才願意滿足自己。

意料中的,或,意料以外。

透過波光和深度,大海輕易就能遮蔽現實、模糊具體,或放大縮小,軟不軟或硬不硬,鮮豔或樸素,多美或多醜……最後這一段水裡,一直都在變化,一直都在跨越,沒有一刻停得住、留得住。

確定是最後一段了,鉤子上這條魚從深深的絲閃狀,浮出到片閃狀,從白皙身影浮轉為斑塊狀的青藍色螢光。當一條魚失去了深度失去了海水,抽象的形影漸漸披上一件具象大衣,終要消失在水裡,終要在空氣裡顯影。

從受餌誘惑到咬住鉤子那一刻起,儘管掙扎,但就像一顆氣泡終要浮出水面,這條魚因為棍索連接,已經走上可能失去海水庇護失去了隱匿能力失去自由自在的一條岔路。

當魚隻一旦被拉出水面,不得不完全赤裸,過去那遮著水掩著距離的日子已經不再,確定了身分,決定了身形,明白了大小。接著,就要融入無可逆轉的褪色、燃燒、化成灰燼,這空氣世界的消化規則。

應該是不願意被定形,不願意被決定,所以一路拚命掙扎。

看著魚隻被拔取的過程,我常看見自己的羞赧。

「嗚喂——」關鍵時刻,阿康伯抽空一隻手快速比了個方向並昂揚喊了一聲。

貪看鉤子上這條魚而單手單腳操作船隻,儘管相當謹慎地在漁人和旁觀者之間游移,終究還是閃了心思怠慢了漁人職責使操作慢了半拍。阿康伯手上掌握一切訊息的棍索相當敏感,讓他背後像是長了眼睛,明白這一刻喜歡看魚的我一定心有旁騖。十分確定,這一聲不是魚隻將要浮出水面的歡吟,這是阿康伯再次警告我,立即擺舵操船,收回融在水裡的心神。

當魚隻浮出水面剎那,海水攤開她的手掌不再為這條魚撐持不再為這條魚做任何努力。關鍵被打破了,這條魚已經被大海放棄。阿康伯手勢一鬆,棍索不再因掙扎而緊繃,這條魚張著口匆匆嚥下幾口空氣,顯然已經失去最後機會。

拉出水面的這條魚,已經不是之前漂在水中的魚影;拔上船舷的魚,也已經不是原本水裡那條魚。所以印在魚類圖鑑上,或躺在漁市、漁攤子上的魚,都已經不是牠們原來的面貌。何況是處理、料理過的。

知道我曾經討海,聚餐時,常被問到盤子裡這尾什麼魚。大多數我會搖搖頭聳一下肩,除非轉也轉不開,對方堅持這問題不放,只好幾分猜測答了個大概。不是不懂,而是一直無法將海上拉拔過的這些魚,比對已經躺在餐桌上的魚。

不僅是生熟、顏彩、動靜、鮮度、場所差異懸殊的問題,而是海上每一條魚都有漁撈過程,特別是沿海傳統漁撈,人與魚的拉拔往往讓漁人生命與魚之間有了一場場不僅是食物面的深刻交集。

海水裡自由自在的魚,被漁具攔截到的魚,拉拔中掙扎的魚,甲板上蹦跳的魚,漁市場等候拍賣的魚,躺在餐盤子裡的魚,同一條魚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面貌。海鮮吃食是整個過程的末梢,因為漁撈經驗,我心中的魚不只一幅容貌,也不單單只跟我的腸胃交集而已。

(本文收錄於聯合文學出版廖鴻基新作《回到沿海》)

◎作者簡介

廖鴻基

1957年出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規劃及推動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漁船從事台灣遠洋漁業報導、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台灣海運報導、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回到沿海》,及編著《臺灣島巡禮》。

※延伸閱讀:‧廖鴻基/鉤子上的魚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採訪/楊子頡、楊子瑄、陳詩婷;整理/楊子頡】





















(攝影:張智堡)

另類媒體空間大



獨立媒體,或稱另類媒體,指的是服膺商業市場邏輯的主流媒體之外的新興媒體形態。它們通常源於對既有媒體環境與內容的不滿,經常以社群的形態透過新的技術或不同資源發展。在內容取向上,它們經常提供與主流價值站在對立面的意識形態;在形式上,它們往往挑戰既有新聞生產與組織方式,重視集體生產與參與式民主。





網路通常是這些媒體重要的平台。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形式,進一步促進民眾透過公眾媒體對話的可能性。報導係作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契機,藉著後續的留言討論,在過程中可將報導本身未處理到的面向補齊。這樣的討論引起相關單位重視後,就可能進而產生實質影響力。





陳韋臻:



「因為之前就認識《破報》記者,知道這個地方是有空間可以寫你想寫的,在內部有溝通跟argue的機會,甚至是跟主管吵架。……我們大概一個禮拜開一次會,報告自己想採訪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業務想談廣告,他會提供一些資料,但如果我看了覺得很噁心,他們也會用別的方式去處理。」





郭安家:



「在『苦勞網』跟《破報》寫新聞非常幸福,在《聯合報》就比較辛苦,在獨立媒體圈可以『逆法鬥爭』,可以去質疑社會上的規矩!這在主流媒體的採訪工作中是不被允許的。花博、台北燈會甚至政治人物的口水也要寫,在『苦勞網』、《破報》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很快樂。商業媒體是講求依法行政的媒體,就是講法律跟合乎社會規範,要質疑一個東西基本上要從法律的層面上去質疑。」





鍾聖雄:



「我在『電子時報企業IT週報』時,發現記者被看得很像生產線上的工人,用每個月固定交出的報導字數與則數來計算績效和KPI(關鍵績效指數)。那時覺得媒體人怎麼會變得以量來衡量報導的品質?做得很不開心,況且也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後來到『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這是議題導向的媒體,它允許我去一個現場,然後由我自己判斷所寫的報導對重建有沒有幫助。例如某部落內部對於是否要遷村重建意見分歧嚴重,如果我泡了幾天,發現這個報導對災後重建沒有幫助,只要跟編輯討論,他們也會同意不寫……報導跟網路討論可能會產生具體效應,重建委員會的人其實每天都盯著『莫拉克新聞網』看,常常我們一寫了什麼,他們就打電話過來。這麼一來,重建委員會除了會感受到壓力,也會知道要去找誰對話。」





呂苡榕:



「我還是會期待到主流媒體,我們在小的媒體很認真寫議題,但是會看的族群還是這些,不會看的還是不會看,我覺得很可惜。媒體的功能是把資訊傳出去,當然越多人看越好,可是礙於我們的閱報率或知名度,可能只有學生做報告時搜尋關鍵字會看到。如果是在主流媒體,可以讓我們接觸到更多讀者,我們就可能跟他們發生溝通。作為一個記者或是作者,本來就會期待被更多人看見。」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2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影評─走進夢裡的家屋:《歡迎來到德國》

【撰文/林忠模】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片名:《歡迎來到德國》(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



導演:雅瑟敏‧薩穆德里(Yasemin Samdereli )



出品年份:2011年



上映時間:2011年12月(海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移民題材出現在電影中並不是新鮮事,例如執導過《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的伊力‧卡山(Elia Kazan, 1909-2003),便曾拍過一部《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1963),取材自導演的成長經驗,講述一個居住在土耳其的希臘男孩,為了更好生活而千里迢迢來到美國尋求美國夢的故事。







此外,像是好萊塢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及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分別曾在《蠻牛》(Raging Bull, 1980)及《教父》(The Godfather, 1972)中,將他們本人的義裔移民特徵帶入角色的背景。不論是留存在童年的回憶之中,還是經由父執輩的口述而建立印象,原生國在這些導演的成長經驗裡,雖扮演著原鄉的身分紐帶而確立獨特性,卻也是他們在適應新國度的種種生活時,導致格格不入及衝突的起源。





20世紀的跨國移民潮



有趣的是,在電影發明至今的一百多年間,同時也是世界經歷了數波跨國移民浪潮的年代。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不管是來自希臘、土耳其、俄國、義大利或是愛爾蘭,甚至是中國,想必都對美國紀實攝影家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 1874-1940)作品中出現的愛麗斯島(Ellis Island)並不陌生。這個正式進入美國前等待移民審查核准的暫居之地,對這些在母國因政治、經濟因素而不得不遠離的人來說,除了象徵通往幸福人生的關卡,也意味著不確定的磨難與辛酸就在前方等待。



而在20世紀世界史的巨幅震盪底下,其他國家的跨國移民亦不在少數,像是英國電影中出現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蹤跡(如《豪華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便源自英國曾將這些國家作為殖民地,並從之進口大量勞動力的歷史遺緒;而法國與境內阿爾及利亞移民的關係,更可溯自其殖民的從屬結構和爾後戰事的對立(如1950年代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1961年在巴黎發生的血腥鎮壓)。



若說上述此類移民對於新國度的愛恨情仇來自政治脈絡的殘餘,那麼德國與土耳其或其它東南歐國家移民間的聯繫,則多源起於德國在1950年代的經濟起飛,需要大量人力來填補生產力空缺,遂向這些國家人民招手的契雇關係。而這便是《歡迎來到德國》的核心背景及故事的起點。



※延伸閱讀:‧影評:我非固著之我/《姊妹》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2月號; 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郝譽翔/幽靜的窗

【文/郝譽翔】

蓮花(Lotus)是我在印度拉達克的嚮導,才十七歲,在學校主修英文,利用暑假打工。初次聽到他名字,我不禁啞然失笑,後來見到本人,才知他是一名虔誠的喇嘛,披著身紅色的袈裟。

或許因為如此,蓮花不同於一般的嚮導,他的話極少,步履也緩慢,每次總是默默地引領我爬上一層又一層的石階,走進廟中,便趨前合掌禮佛,而廟中的喇嘛見是他來了,也起身招呼,請他喝茶。褐色的茶水從熱水壺中汩汩流出,極香,然後他們就盤腿坐在一方暗紅色的氈毯上,倚著窗,一邊啜茶,一邊壓低了聲音說話。Lotus也不管我,就任我一人在廟中自在遊走,一直到倦膩了為止。我聽不懂他們說些什麼,卻知道我將是一個永遠的局外人,旁觀的看客,卻要不由自主地愛上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在石砌而成幽冷的廟裡,蓮花坐在窗邊,和喇嘛低語,然而更多時候,他卻只是側過臉,沉默地望向窗外,而那窗開得小,方方正正,露出一塊蔚藍至極喜馬拉雅山區的天空。

於是看著看著,我的心也隨之平和下來。旅客慣有的浮躁,竟被這一座幽靜的窗吸入山谷,淘洗得一乾二淨了。

離開廟時,已是黃昏,外面是磊磊的岩壁,光禿而貧瘠,僅能從石縫中長出些枯黃的雜草。我們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忽然聽見背後有人呼喚,原來是蓮花的朋友,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小男孩,頭戴著一頂Nike的棒球帽,但身上卻著袈裟,原來他在此地出家,已經修行一年多了。

男孩邀我們到他的房中喝茶。他親自點火煮水,加入茶葉和煉奶,煮得滿室生香。我啜著一生中喝過最醇厚的奶茶,聽他和蓮花說話,仍然是我不懂的語言,也仍是壓低了聲音,緩慢內斂,沒有一絲火氣。我不禁打量起這座房間,哪裡像是青少年的呢?枕頭棉被疊得筆直,窗台上一塵不染,還擺了好幾盆雅致的花。

男孩送我們出來,在夕陽中揮手道別,靜靜地,當我們離去以後,四野似乎也只剩他一人了,而黑暗將會一點一滴溢滿他的窗,把他含在其中。我想像他從容而和平地,讓夜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便益發覺得喜馬拉雅山區不可思議的神祕的美了。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幽冥物語》及散文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等多部著作。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廖鴻基/鉤子上的魚 (上)

【文/廖鴻基 】

漁獲自然是最大的報償,午夜出航迄今,所有的辛苦都等著上鉤的魚兒浮上來安慰。

漁獵儘管同宗同質,但陸地獵人和海上漁人,漁獵過程中感受到的應該完全不同。陸地上,獵人通常眼睜睜明明白白看著獵物被收拾、被殺戮、被征服,而海上拉拔,不到最後一刻,往往無法看見獵物容貌、無法辨識獵物種類、無法確保得或失。

魚和漁人間的拉拔,一道棍索連通所有訊息,一方扯一方拔,一方必要掙扎一方必要沉著,一方隱在水世界裡撐持,一方露在空氣裡收放。

「有了。」阿康伯突然沉沉喊了一聲,音量恰當似乎只為了勉勵自己。

儘管船邊還未看見任何魚影,但數十公尺外,經由一線相牽,阿康伯已經清楚感受到獵物以掙扎自遠方傳遞在他手上的訊息。

漁繩上間續傳來類似脈搏、類似悠遠的敲門聲,那是隱約但鏗鏘的一陣陣抖顫。一把把拔近的棍索上確定掛著魚,只是無法辨識那敲著門的是些什麼魚。海面下魚隻千千百百種,飛烏虎棍主要目標是抓鬼頭刀,但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其他魚過來就餌上鉤。

無論大小無論什麼魚都好,漁人普遍認為,漁具上只要掛著魚、纏著魚,不要落空就是好事。漁具、漁船都一樣,最忌腥臊不沾,漁獲腥羶才能呼朋引伴,小的呼引大的,價值低的招引價值高的。

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漁具上的魚順利拉近船舷、拔進甲板,才算篤定踏實地得到漁獲,才可能滿足漁人隨著拉拔對這條魚不斷延伸的好奇,也才能開始累積,讓接著來的一條條漁獲相互招引來填充船上空曠的漁艙。

阿康伯拔棍時原本挺直的腰桿,這時已明顯斜向舷外,這趟作業的第一條魚,已經接近船腹。

我擺舵的駕駛艙離開右前舷水仙門有段距離,舷下水面有個角度我完全無法看見。

看不清楚所以神祕,看不見所以特別期待。好幾次,右舷邊盪出一沱水花,我以為是鉤子上的魚已經放棄掙扎浮出海面;立即放掉舵柄,斜身探出舷外;只看見阿康伯傾著身謹慎拔繩,只有海風空盪盪吹過船舷,一把把被拔出海面的棍索攪動船邊圈圈漣漪,沿著棍索不斷滴落的水滴,又在數個大圈圈漣漪裡擾出無數個小漣漪,船邊波痕交織熱鬧,幾分像是主角登台前的鬧場,只是,魚影仍未現身。

感覺好像什麼好事將要發生,嗅得到但碰不著也沒把握,神祕而低調的氛圍,揉合成一股想要興奮跳躍飛揚,但又張不開翅膀的情緒,是一首悶在火山口的序曲,就要噴發,只是不曉得也沒把握什麼時候將要發生。

越靠近,越漫長,期待愈高,愈是容易讓人感到空虛。

我發現,阿康伯的拔棍姿態其實是個指標,不難從他的行為讀出鉤子上這條魚的動向和距離。

他原本挺著腰一把一把粗獷地拔;「有了」以後,他傾身向外謹慎地拉;魚隻接近的此時,他幾乎是俯在舷板上斯文細秀地收拉。

這回真的是來了,我探身舷外,果然看見牠深遠埋在水裡的身影。黑潮水質清澈,深深遠遠的,牠從巨大幽深的藍色囊袋裡顯影。這時還有點深度,海水仍緊密護著牠的身、融著牠的形。牠的現身,還只是一絲閃爍在黝藍布幕裡的皙白影子。

不歇漂晃的海波,一再逗弄牠如幻的身影。

這深度,這距離,牠應該也看見我們了吧。我想,船腹輪廓會是牠天空裡一片漂蕩的烏雲。

確定是最後一段了,我兩步從駕駛艙跳到右舷邊,伸長左腳往後懸空勾住舵柄,油線拉出駕駛艙外,左臂平舉左掌牽住,右腳單立靠在船邊,上半身探出舷外,這時我的動作應該像個俯著身的金雞獨立吧,或者,也可能像是技拙的花式滑冰選手向後舉腿。這一連串怪異動作,為的就是不想錯過牠浮出過程中每一瞬間的變化。

直到魚隻拔出水面前,我還得負責船隻操作。即使魚隻浮出水面,也還有下個工作等著我。除了出、返航船隻走水路時,還有機會當個悠閒的觀眾,漁撈作業時,漁船甲板就是漁人的工作舞台。不可能一邊是演員,同時又是觀眾。

這是我在漁撈工作時最大的矛盾,我明白,因為是漁人身分才有機會見識這些漁撈風景,但又很想當個旁觀者盡情盡興地觀察與感受這些。只好為難手腳,擺出這樣奇怪的動作,一方面當漁人一方面偷偷當個觀眾。

其實,只須再等一下,等待鉤子上的漁獲被阿康伯拉上船舷,一切好奇不就裸露坦白在甲板上了嗎?並且,還能細細撫摸牠的體膚慢慢欣賞牠的體色及體態。那時,確定已經擁有,愛怎樣就怎樣。

我到底在猴急什麼?好奇不容易理解,所以也不容易得到滿足。自己其實也不確定,這麼急著攀在船邊單純只是為了仔細觀察這條魚由深而淺的過程嗎?或者,某些成分我在享受牠水世界裡的最後一段掙扎。

我發現,好奇是個旁觀者往往置身事外,還時時悄悄期盼著腥羶殘酷的過程。

※延伸閱讀:‧廖鴻基/鉤子上的魚 (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淺談網路花店與實體鮮花店的機遇

鑒於現在“網路 花店 ”出現的一些新跡象,今天特地來談一談傳統的花店怎樣和 網路花店 合作,以把握面臨的新機遇,並從中受益的問題。
以前,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花店業之間一直處於各自封閉的狀態。“網路花店”的出現,使傳統的花店業感到了一絲欣喜與彷徨。喜的是:“網路花店”的出現給 “花店”走出封閉帶來了機遇,並使我們獲得了許多額外的收益,人們的消費方式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而悄悄到發生著改變。憂的是:雖然許多花店企業已經 在和網路花店的合作中獲得了良好收益(在有些花店,來自“網路花店”的業務幾乎占到了其整體業務的50%以上)。
但各種媒體不時有關電子商務不好消息的報導,又使這些花店感到了一絲彷徨。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從電話、傳真到今天的網路,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引發了 一場生產力的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方便和快捷。電子商務和花卉業同是近來發展迅速的產業,兩者都為彼此提供了很多發展機會:高雄花店業的迅猛發展,為“網路 花店”有效開展業務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同樣,網路花店的興起亦為傳統的花店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來深入的瞭解一下“網路花店”:——網路花店是97年以後在國內發展起來的新興的從事鮮花 速遞的電子商務企業。從國內的第一家網路花店——“陽光國際鮮花禮品連鎖機構”的出現到現在,網路花店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贏得了高 額的利潤和發展空間。在電子商務日益受到質疑的今天,網路花店的“一帆風順”,及健康發展,幾乎成了電子商務“冬天裡的一把火”。
網路花店是迄今為止處於盈利狀態的少數的電子商務內容之一。在美國,¹-800花屋作為全美,以及全球最大的“網路花店”的成功,向人們展示了“網路花 店”的美好前景。在我國,雖然經常可以看到電子商務企業不景氣的報導,但“網路花店”卻在“電子商務的一個一個冬天中”,迎來了“一個一個春天”。在這裡 我們不得不提到:網路花店行業的領頭羊——陽光國際鮮花禮品連鎖機構。陽光國際鮮花是迄今為止國內最成功的網路花店企業。
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歷史告訴我們,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緊密的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陽光國際鮮花網不斷捕捉商業機遇,他們在開展鮮花禮品配送 的同時,緊緊抓住了國內花店業“尚處於調整轉型時期”的這一現實,以切實提高與之合作的高雄花店的利潤水準,及競爭力為目的,走出了一條與傳統花店業共贏 的道路。在客戶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時,為國內“網路花店”業樹立了典範。
那麼“網路花店”到底和我們“傳統的花店業”是怎樣的關係呢?“網路花店”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隨著人們近年來,我國花卉業迅猛發展,國內彩卉花 藝高雄花店目前已達¹.7萬多家,比98年增長了³.7%。作為花卉業重要流通環節的花店業,在整個花卉業體系中開始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自從十多 年前,花店業的興起到現在,花店業容易進入的行業特點使一些人盲目介入,以致于在某些地區,花店開的過多過爛,相互之間的低水準無序競爭,導致花店之間競 爭的核心轉化為“價格因素”。為花店業在當地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諸多障礙。
糾其原因:現在我國的花卉生產缺乏足夠的商業化運作機制,由於對消費市場訊息來源把握的局限性,造成一方面部分產品生產過剩,而一個性化商品或服務又供不 應求,沒有足夠多樣化的產品或服務方式供選擇,使零售商過於集中在單一化產品或服務模式的領域內,是出現在當前花店業中的主要問題。那我們怎樣改變這種現 狀呢?——通過我們大量的實踐,及研究分析:除了引進先進的花店經營理念外,建立“整合的網路模型”,實行化零為整的戰略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看來是一 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通過化零為整的戰略,不僅花店業將擺脫封閉的經營體系,使個性化消費和服務模式成為可能,而且還可以提供給生產商及時,準確的消費市場 訊息。
從而對花卉生產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而且隨著整個網路體系的健全和發展,在整合的產業鏈條中,花店業可以以一個強大的姿態重新介入花卉業流通環節,大大加 速商品及服務方式向消費能力的轉換,提高單店的利潤水準,減少整個流通環節的資源浪費。在服務品質,服務範圍和服務價格方面全方位的超越現有的行業水準, 形成集團競爭力。
另外,化零為整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傳統的花店業的整合,而且還有傳統的插花學校,花卉生產企業,及相關資源市場的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合後的體系維 護者還可以提供整個組織內,及組織外的資訊流和關係流,全面促進組織內的產業升級。——在為“整合體系的維護”方面,陽光國際是國內做得比較扎實的“網路 花店”,也是其不斷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們看到,與傳統花店業的整合已經越來越引起個方面的關注:陽光國際鮮花網全球花店聯盟的推出,中花協“花店業分會”的創立,等等 其實不管是哪個組織,哪種形式的整合,能切實使花店受益,儘快提高整個行業的利潤水準才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1孫文章 1999 行銷通路新策略-宅機配
2曹永煌 2000 電子商店開店實務
3陳盈德 1998 www電子商店之市場區隔研究

資料來源:好玩的遊戲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90.htm


花束

花店不可錯過的重要節日

    經營網路 花店 要抓商機。行家認為,有幾個重要節日是不可錯過,此期間做到營銷對路很重要。
情人節
    每年的2月14日是玫瑰花的天下,玫瑰花嫵媚嬌豔,芳香醉人,帶來愛意無限。一盒巧克力外加一支玫瑰花,送女友或男友,能送出一腔情意綿綿。雖說情人節來自西方,但由於它有助於青年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所以備受歡迎。

元旦
    每年的1月1日,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合家歡喜。
    用色彩艷麗的花木裝點居室,或饋贈親朋好友,是許多大中城市居民的理想選擇。金橘,在翠綠的葉片之間掛滿了金燦燦的果實,耀眼奪目,充滿喜慶吉祥;瓜葉菊青翠悅目的肥大葉片上,簇生著五彩繽紛的花朵,更能營造出喜氣洋洋的和諧氛圍。

春節
    它是親情、愛情、友情的大團圓。
    人們對春節用花的普遍心理是:色彩要鮮豔,能體現出合家歡喜,繁榮昌盛的好心意。所以宜以表現熱烈、富貴、吉祥的花卉饋贈親友或裝飾居室。許多商家的統計數字表明:僅僅半個月的春節,花卉銷量就佔去了全年銷售量的40%。



參考文獻:
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2資訊工業策進會 1997 網路商店經營管理指引
3林玉凡 2000 E-Marketplace的成功經營關鍵

資料來源:鮮花園地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89.htm



會場佈置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亞洲新聞網雜誌》亞洲年度名單 艾未未被選為年度亞洲人物

【撰文/林沁嫻】





















艾未未(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亞洲新聞網雜誌》Asia News Network (ANN)由亞洲區台灣、韓國、日本、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的21家報社組成,他們列出了2011年誰給社會不同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力人物名單。貢獻不論好與壞,他們都給社會大眾最珍貴的一堂課。選為2011年亞洲新聞中的年度話題人物,不意外正是中國藝術家艾未未,他將一些重要的中國面臨的議題呈現給大眾,冒著危險透過他的部落格傳達出來,或是用他的藝術創作發聲。今年度艾未未在藝術界的多項評選中都有他的身影,他的發聲不論內容議題,都是他想表達一種捍衛自己的堅持,的確是值得令人學習的態度,另外他用他的職業以藝術表達他的思想更是他被選入的原因。雜誌選出亞洲英雄是那群在日本311地震中,福島核電廠50位無名英雄,他們無私的犧牲了自己來幫助更多的人們。這場大地震給世人看到是日本的團結與秩序,日本人正向積極的來面對這場災難。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11關鍵事—藝評書寫.跨語際實踐 (上)

【文/龔卓軍】

我想針對藝評書寫的「跨語際實踐」處境,提出兩個有待思考的問題:一個層面是文化翻譯的世局;另一個層面是理論套用與思想實踐的差異。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在〈批評與後現代〉這篇文章中,透過反省日本現代思想與批評體制的建立與理論翻譯之間的複雜關係,提出了「一人扮演兩種角色」的說法。從西田幾多郎(Kitaro Nishida)、和辻哲郎(Tetsuro Watsuji)一直到後現代的思想批評體制,日本的現代批評者,不只是像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所討論的批評,在新聞報導與學術論文之間,創造出一個觀念的空間,而是多了一層自西方近現代思想進行翻譯,以推進思想的跨語際、跨文化效應。我們甚至可以在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這些小說作者的工作方法中,發現這種「潛在的翻譯」做為「面對當下」的思想準備工作的痕跡。換言之,在現代白話文的處境中,沒有一個跨語際書寫的實踐者,不進行翻譯運動。

就此而言,台灣的現代藝評體制,是否本來就一直處在一種「不明言翻譯的翻譯運動」的過程中呢?經過我與《藝術觀點ACT》編輯們兩年來的探索,我們考掘了1960年代《劇場》雜誌為代表的西方現代藝術翻譯運動,也企圖重新掀開1980年代經過「身體暴動」後的傳播媒體內頁,其中,值得繼續追問的是:《雄獅美術》是否亦是經過現實主義洗禮後的一種藝評翻譯運動?也就是說,這些藝術評論的書寫體制中,我們是否可以看到藝評書寫的潛在翻譯運動漸漸深化,嵌合於台灣當下的藝術處境,但是,無可諱言的是,藝評體制中仍然存在著一股「不明言翻譯的翻譯運動」呢?我想,這才是激起「台灣美術.西方製造」或者「台灣藝術.西方製造」相關質疑的主要動力:一種想要對於「不明言翻譯的翻譯運動」進行自我批判的意識。

不過,這種批判觀點的困難在於,一再想要回到「翻譯者即背叛者」這個老掉牙的命題。如同《跨語際實踐》的作者劉禾所指出的,單單指稱翻譯者為背叛者,實在是無濟於事,台灣任何的藝評書寫者,如果仍然難逃潛在的翻譯運動潮流與影響,藝評難為的問題,就無須停留在「有沒有背叛台灣藝評讀者」的層次上。因為,問題的重點在於不同語言之際的不可共量性,譬如義大利文譯為英語後,即失去了它的音韻節奏,英語翻譯後的義大利文本,因此與義大利原文有著絕對的差異。按照劉禾的觀點,如果這種跨語際的翻譯運動無可避免,她寧願關注跨語言之際造成了什麼樣的「差異」,翻譯讓使用漢語的我們失去了、忽略了什麼無法翻譯的東西,或者是翻譯運動將翻譯文置入的脈絡與原文的脈絡有些什麼樣的語境「差異」,而不是停留在「背叛者」的指控,也不是停留在「不可共量性」、「不可翻譯性」這種初級的概念上。

這時候,柄谷行人的「一人扮演兩角」的問題再度浮現。柄谷行人認為,日本的後現代評論,並未脫離這種「一人分飾兩角」,一方面翻譯、一方面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只不過,他認為日本的現代批評體制,在這個自覺的翻譯與批評的思想史過程中,一直欠缺對於「結構」的反省,包括語言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批評體制的結構本身,因此,他並不避諱地、充滿自覺地再度延續這種「一人分飾兩角」的翻譯與批評運動,將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哲學與馬克思(Karl Marx)的政治經濟理論,重新嵌合於日本當下的社會現狀與日本思想批評體制的反省。就此而言,這可以說得上是某種有意識的「跨語際實踐」的批評書寫行動選擇。

※延伸閱讀:2011關鍵事—藝評書寫.跨語際實踐 (下)

【《典藏今藝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下)

【文/宋澤萊】

如此說,是不是就表示這本書完全沒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文學史,我們仍然可以嚴格地挑出裡頭的一些盲點。

比如說,在史家技藝上所使用的布局模式,《台灣新文學史》可能出了些微問題。按照後現代歷史學者海登.懷特(Hayden White)的說法:一個歷史的撰述者將要敘述一段歷史以前,會在傳奇(浪漫)式(Romantic)、悲劇式(Tragic)、喜劇式(Comic)、譏諷式(Satiric)四種模式裡先選取一個,然後才開始他的敘述。由於陳芳明肯定了台灣割日以後的文學是按照後殖民理論來發展的;簡言之,他肯定了台灣在割日以後迄今就是一塊典型的殖民地。被書寫的客體既是殖民地,史家又要站在被殖民者的悲哀立場來書寫,那麼這本書應該是採用「悲劇式」的敘述比較恰當,其他的方式都有些不易或不宜。剛開始,陳芳明似乎在無意識中也同意了這一點,因此,從割日以後到1950年代年這一段的文學史,他遵循了悲劇式的寫法,殖民者作家和被殖民作家判然被分別出來,著實地寫出了殖民地文學發展的萬般困境,以及被殖民的作家的抵抗、反叛、死亡,的確非常精采,能博得我們許多的眼淚。但是,在1950年代以後,這種悲劇式的書寫不見了,被殖民作家的困境很少再被敘述,殖民者作家和被殖民作家幾乎不再有區別,介紹殖民者作家的數量和篇幅也不少於被殖民的作家。

由於殖民者作家的人生際遇和文學作品都是比較得意的、豐富的、彩色的,他們大規模地占有了這本書,使得這本書的後半成為一種喜劇的書寫,變得有些喧嘩狂歡的味道,真的就有點像陳芳明在書末所說的:「上一輪的文學(注:指割日以來的百年新文學)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頁793)結果這本書就變成前半部悲劇,後半部喜劇的扞格現象,看來前後的敘述不太協調。這就可惜了陳芳明原本的高瞻遠矚,他早就已經準確地把握了台灣文學百年來的反殖民這種悲劇歷史性質,也實際動手精準地敘述了一半,但卻無心將它貫徹到底,終於使書的後半部敘述顯得有些偏斜,為讀者留下了一個不小的問號。另外,比如說,這本書對於母語文學的敘述非常不足,不但日治時代的母語文學發展一筆掠過,戰後的母語文學完全缺乏,這是不妥的。

須知,母語文學中的「台語(福佬人)文學」和「客語文學」夾帶著他們真正的族群感受,是以前的北京語文學所不能表達的,也是最典型的反殖民台灣新文學。這種文學在1980年代中期後急速發展,作品的量已經累積到研究者終生難以閱讀完畢的程度。同時福佬人和客家人共占有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掉頭不理代表著他們深度心聲的文學,就等於放棄了傳達大部分台灣人真實感受的大好機會,無論如何看,都是很可惜的事。這一點可說是《台灣新文學史》一個明顯的失誤!

不過,局部性的不協調與失誤並不一定不能調整更正,只要透過未來版本的增刪或增補,就能糾正這些問題。至於《台灣新文學史》的優點(優勢),無論如何看,都是當前其他的台灣文學史難以企及的,它們已經使得《台灣新文學史》站在一個台灣文學史創作的頂峰,也許要好幾十年之後,才會有人超越它。

陳芳明自述他用了十二年,歷經許多的挫折和奮鬥才寫出這本書。可是,在我的感覺裡,卻彷彿感到這本書的寫成不只區區的十二年。1981年年底,我在美國西部與他見面(那是我們第一次的見面),他曾帶我到一個新墨西哥州的市鎮的偏僻小地方走了一趟,為了逃避國外K.M.T祕密警察的干擾,他躲在那個地方,既窮困又危險地辦著《美麗島周報》。那時,他就已經開始受苦,年輕的臉面就已經有了極深的滄桑。到了今天,他終於寫成了這本書。我總有一個幻覺:由1981年開始,他整整寫了三十年,才寫出了這本書。這本書是真正可以使他在台灣文壇上永遠留名的著作,也使他三十年來的受苦沒有白費。

現在,陳芳明也已經逼近六十五歲的年紀,我推估他至少還會有二十年的時間可以在文壇上再做一番奮鬥。我也可以推估,未來的這段歲月,將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段。等到這些歲月完結,他必然又將創造另一個文學的高峰,讓更多的人可以讚嘆、敬佩!

◎作者簡介

宋澤萊

本名廖偉竣,1952年生,雲林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班成員。曾任大葉大學文學授課駐校作家;現任彰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短期授課作家。著有「打牛湳村系列小說」、《廢墟台灣》、《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及台語詩集《一枝煎匙》等十數種著作。最近著作為《台灣文學三百年》。

※延伸閱讀:‧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超越,反而需要更努力去護持戰果

【撰文/劉太乃】

2011年,亞洲藝術市場走向絕對性分化的時代。分化,意味著中國藝術品充分掌控「國際藝術股票市場」的未來走向。在長達百年以西方藝術市場為主導的潮流下,以中國藝術品為主籌碼的亞洲藝術已躍居成為主力,Artprice在過去13個年頭,始終將畢卡索喻為永恆的市場天神宙斯。可是,2010/2011年度全球十大當代藝術家名單,則已經發現畢卡索地位已被甩到後頭,在前四名的年度總成交金額;張大千是5067億美元、齊白石是4451億美元、安迪沃荷則是3248億美元、畢卡索是3116億美元,中國藝術家首度跨越百年以西方主義馬首是瞻的國際市場生態,拉下了天神宙斯畢卡索的地位,這意味著由華人所掌控的藝術市場時代已經正式來臨。

在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表現,承續了2010年的億元時代,2011年同樣也有18件拍品再次守住億元門檻。其中;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人民幣登上年度最高天價,另外一件〈山水冊〉也名列過億拍品的第五名,所以白石老人能擠入Artprice的全球十大名單的排名第二,絕非浪得虛名。

玉璽和古琴的市場行情,去年同樣也有三件拍品進入億元的18大,可見這類拍品光環依然沒有退燒。再者,西畫的表現部分,吳冠中的〈長江萬里圖〉也是在億元排行裡,值得留意的則是常玉的〈五裸女〉1993年台北蘇富比拍賣時的行情是489萬台幣,去年在香港羅芙奧春拍則以128,320,000億港元演出破盤行情,此舉不僅將常玉在華人藝術市場地位進一步鞏固之餘,同時也昭驗出去年亞洲拍場生態另一項足堪玩味現象;在2011年拍賣市場締造新高價的拍賣公司,除了還是以中國拍場為主要場域之外,已經開始出現若干衝力不容小覷的拍賣公司,逐漸在取代過去只有兩大國際拍賣公司獨大的現象。

只是,從一個整體市場面向來作分析,2011年拍品數量在秋季達到最頂峰,但是拍品的素質卻絲毫沒有令人嘆服之處,在市場強力拉抬價格激烈巷戰當中,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看到拍品的質與價;能同時在天平上取得平衡。如此現象,已經不再是第一次存在於亞洲拍場文化。但是,如果華人藝術市場屢屢由自家人將自家拍品推入巷內來做激戰,到底這樣的作戰力能夠持續多久呢?確實也是令人不得不擔憂。

《CANS藝術新聞》與〈當代藝術新聞〉每年2月的年度特刊內容,已經成為華人藝術生態圈備受矚目的年度盛事。2012年我們再度揭曉十大風雲人物及各單項拍品天價、亞洲當代藝術年度之最,努力;總會留下痕跡,而我們期待這個痕跡永遠清晰烙印在每一個人心裡。新的一年,願祝所有讀者-龍年大悅。

※延伸閱讀:‧張大千取代畢卡索 畫價成為全球最貴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張大千取代畢卡索 畫價成為全球最貴

【撰文/鄭薇】





















張大千《嘉耦圖》1.9億港元破個人新紀錄(CANS藝術新聞/提供)法國調查研究公司Artprice報告顯示,在Artprice所追蹤的45萬多個藝術家當中,張大千和齊白石成為領頭羊。2011年,張大千作品的拍賣收入達到5.067億美元,榮登全球之首。緊隨其後的是齊白石4.451億美元,安迪沃荷位居第三3.248億美元,畢卡索位居第四3.116億美元,徐悲鴻位居第五2.129億美元。過去兩年,張大千作品的拍賣收入每年增長達13倍之多。去年5月,張大千的作品《嘉耦圖》在香港蘇富比以1.91億港元成交,破了該藝術家的個人世界拍賣記錄。 齊白石的水墨《松柏高立圖 篆書四言聯》去年以4.255億元在中國嘉德成交,超過西方藝術家Clyfford Still抽象畫作《1949-A-No.1》11月在蘇富比創下了6170萬美元拍賣記錄。紐約收藏家Larry Warsh表示,「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尤其是當你考慮到中國大量的新財富和豐富的收藏歷史。西方的英雄並不是中國人的英雄,中國人有強烈的民族情結和對自己英雄及文化的需求」。Artprice資深經濟學 家Martin Bremond認為,「上榜的中國藝術家也許在全球藝術界並不那麼有名,但他們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大師。他們能榜上有名是因為中國已成為全球首要的拍賣市場,並且,中國人在買自己藝術家的作品。」

傅抱石藝術展亮相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傅抱石 讀畫圖 (局部)滌硯草堂藏(CANS藝術新聞/提供)1月20日「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展」將走進全球頂級藝術殿堂,亮相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革新時代的中國藝術:傅抱石1904-1965」一展既是傅抱石畫作首次集中出境展出,也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在「世界四大美術館」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展。據悉,南博院特別從院藏傅抱石畫作中遴選出90件藝術精品越洋展出,展品總估價近2億元。據南博常務副院長黃魯閩介紹,此次赴美展出的傅抱石作品共有90件,其中印章約10件,包括赫赫有名的刻有2765個字的「微雕印章」〈離騷〉。這批展品囊括了傅抱石中晚年時期的代表作,全面細緻地展示了這位「新金陵畫派」領軍人物輝煌的藝術人生。除了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傅抱石作品外,另還加上了華裔收藏家「滌硯草堂」主人鄧仕勳先生所提供的12件展品,包括〈萬竿煙雨圖〉、〈雪山行旅圖〉、〈讀書圖〉、〈巴山夜雨圖〉等,這幾件藏品已多次於重要的傅抱石大展中亮相,但卻不曾在美國展出,今次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Hearn)先生邀請,與南京博物院館藏一併展出,更彰顯旅美華裔收藏家的收藏實力。此展先於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推出,是西方第一次舉行傅抱石大型回顧展。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上)

【文/宋澤萊 】

從博客來網路書店,買來陳芳明親筆簽名的《台灣新文學史》已經有幾個禮拜,不知不覺,我已經看完了所有的章節。每翻閱一次完畢,我就把書放回桌前世界文學史的書堆上。然後,那燈光會照到那黑色的書面以及銀色的字體,發出一種光輝──素樸的、乾淨的卻也是堅實的那種光輝。

其實,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替陳芳明擔心,因為這本書這麼厚,足足有八百多頁的份量,我心裡想,會不會造成讀者過度的負擔,終至於影響書的銷路。這本書的前半部,在幾年前,我曾經在《聯合文學》雜誌上讀過,並且也託人影印了下來;那時,大概由於雜誌上的字擠成一團,很難閱讀,使我很感到壓力。我先設想,假如這八百多頁都像雜誌一樣,那就糟了。可是當我把書的前兩章讀完後,那種擔心就不見了。版面的寬闊,字體的放大,以及照片的恰當排列,將陳芳明那種流利的文章風格完全顯露出來,我很能忘我地讀它,幾乎就像讀他優美的散文一樣,瞬間就讀完好幾個段落,而且比閱讀其他人所寫的台灣文學史更容易心領神會。最後,我感到這是一本完全可以流行起來並且普及台灣文學認知的好書。這一點倒頗叫我感到意外。

之後的幾天中,我再把重要的章節讀了幾次,對於整本書的眾多優點(優勢)就更加清楚。這些優點,應該說大半都是陳芳明獨特的文學才情和長久的學養所形成,是如今坊間的台灣文學史所無法具備的,即若將來的台灣文學史恐怕也難以具有。我把這些優點略述如下:

首先,它深具文學運動史的特色。這本書的分期,和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以及許多台灣文學史是相若的,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是一期。不過,陳芳明幾乎在每個時期的前面,都會提到當時重要文學團體本身的活動;甚至是文學團體之間的相互對抗或合縱連橫,也都明晰地被書寫出來。並且這些活動都深深連結了同時期台灣的廣大政治社會運動和國際觀關係的變遷。讓讀者的我們知道,形形色色的文學怎麼在大社會裡前進發展;文學和政治之間又如何相互牽扯,相互交融。讀了這本《台灣新文學史》,就好像多讀了一本台灣政治社會史的書,算是額外的收穫。這種特色,說開來是因為陳芳明本身是歷史學者所造成,只有對台灣的政治社會史做了極深刻研究的人,方能高明地做到這一點。假如由單純的文學家自己來寫文學史,恐怕就不會有這個效果,至少也會減色,因為文學家對政治社會並不總是能那麼地專門和關心。

其次,它能成為一種類如「台灣新文學作家辭典」的那種書。由於這本書的篇幅甚大,本質上,就可以容納許多的文學活動敘述和作家的介紹。特別在作家介紹的這方面,這本文學史頗具特色。當然,陳芳明並沒有做了每個新文學作家的介紹(有些蠻重要的作家還是意外地被忽略了),但是大部分重要的作家都被羅列在裡頭,構成龐大的作家拼圖。由於作家介紹裡寫了類似文學評論的那種文字,使得介紹有了一種深度,而不是一般文學史的表面的作品篇名羅列。在所有作家的介紹評論中,我認為詩寫得最好,小說、散文也不弱。陳芳明往往能在有限的行數裡,就把作家的特色彰顯出來。能有這個本領,說開來,還是因為他本身是詩人、散文家的緣故。要是一般單純的史家,必不能做到這一點。事實上,這本書若加上了索引,就會變成基本的、優秀的「台灣新文學作家辭典」。

再其次,它可以被當作是目前台灣文學研究的一部分縮影。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後,我直覺地感到,這本書所以能寫成,必然是受惠於最近這幾年台文研究系所對台灣文學的深度研究。因為許多地方,它顯示出其他文學史無法具備的嚴謹、細膩和準確。陳芳明在寫這本書的期間,似乎也曾因為許多新研究出現,屢次修改過他的文章。如此,我們可以說,在這本書的背後,其實是站著一個巨大的台灣文學系所的身影。許多台文系所這幾年所做出的努力,或多或少投影在這本書裡,協助構成了這本文學史。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假如有人想要知道目前台灣新文學研究的成果,這本書大概能提供一個梗概。同時,這本書的出現,也劃開了「專業的台灣文學史」與「非專業台灣文學史」之間的差別。以往,尚未有台文系所的時代,所寫成的文學史難免隨意;如今又受到後現代歷史學的影響,寫作歷史書籍成為人人的權利,即使是未與任何台文系所有密切關係的人,也都很勇敢地提筆寫作了許多有關「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史論」之類的書。不過,這本書的出現,多少能夠提醒大家,假如要寫台灣文學史或史論,加入台灣文學系所先做一番研究,或是閱讀台灣文學研究系所近年的研究成果,還是很有必要的;它能降低一些「江湖味」,使文學史變得比較嚴謹、細膩和準確,而不至於太廉價。陳芳明的這本《台灣新文學史》所以能避免非專業的毛病,說開來,還是因為這幾年,他身在台灣文學系所的緣故。

以上,就是我所能明顯感到的這本書的優點,也是其他台灣文學史難以具有的優勢。

※延伸閱讀:‧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花店如何切分選對模式行銷

花店 靠直銷模式來降低成本,打開了年宵市場。該花店總經理張范介紹,花店營業面積僅20多平方米,既沒有生產基地,也沒有倉儲能力,但是花店充分利用平時鮮花零售業務中積累的網路銷售管道,把年宵花經營得紅火。“通過 網路花店 可以擴大年宵花宣傳力度,而且網路花店銷售大大降低了銷售成本。”據張范介紹,基於他們擁有的網路銷售平台和穩定的客戶群,年宵時節他們會在客戶群中甄選出可能有大宗採買盆栽花卉的客戶,並通過網路向其著重推薦並銷售。  
通過網路直銷模式經營年宵花在花店業已經非常普遍,據張范介紹,花店一般會在節前安排員工赴產地洽談包裝、運輸等事宜,具體到花盆樣式、包裝規格、花卉檔 次等,這些環節全部都可以在產地完成,避免了裝、卸、庫存等環節產生的費用。從產地運過來的成品花可直接安排為客戶送貨。“這種行銷模式,很有價格優勢, 所以我們的客戶始終青睞我們的產品。”

巧妙借勢互補優
利用其他行業進行互補式行銷,是 花藝設計 中心負責人袁乃夫在年宵時節考慮的問題。每到年宵時節,大型購物商場總是顧客盈門,為營造商場節日氛圍,花卉佈置成為商家一項不小的開支,而花店如能利用商場的人氣來銷售花卉產品,肯定業績不俗,於是袁乃夫在行銷方式上選擇了與商場合作的模式。  
“在花店忙完耶誕節銷售後,就可以與大商場進行洽談合作了。”袁乃夫與濟南一些人氣較旺的高檔商場商定,利用商場一些公共區域做花卉展示,同時這些花卉又能美化商場的購物環境,烘托節日氣氛,商場非常樂見這種合作。  
不過袁乃夫特別提醒業者,這種合作模式一定不能從商場直接走貨,而要從花店出貨,這樣可以避免與商場的財務及銷售糾紛。  
寧夏銀川宗春蘭目前擁有3家店面,每個店面都成為了年宵花樣品的展示視窗。由於店面離花卉批發市場較近,因此只要顧客選中樣品,他們就可以直接去市場進 貨,包括盆器、飾品等資材,都是從市場直接選購的。宗春蘭認為,花店只是作為年宵花市場的一個展示視窗,接到顧客訂單後可直接在市場完成配貨和送貨,這樣 可降低花店進貨風險和銷售成本。  
選擇專業的供應商也是一種不錯的經營模式。據超市負責人隋勇介紹,這是一家台資企業,擁有成熟穩定的組合盆栽技術,聘請臺灣知名的組合盆栽大師為員工作培 訓,並配有專門的加工車間。每一盆組合盆栽還會附贈一個產品目錄冊,花店只要按照目錄點單即可。隋勇告訴記者,與這種專業的供應商合作非常省心,花店的需 求他們基本都能滿足。這家供應商的產品受到了煙臺、威海等地多家花店的一致青睞。



參考文獻:
1吳恪元 1984 農產運銷學
2邵曉薇、郭雨涵 2000 電子商務導論
3洪進雄、劉輝中 1998 臺灣農產品行銷通路之探討

資料來源:這是我的部落格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88.htm




氣球佈置

網絡花店與傳統花店如何結合認同

21世紀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們可以隨時在網路聊天、查看信息、收發電子郵件、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等等,網絡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網路 花店 也在一家接一家的開,應當如何看待網絡與花店的關系?怎樣才能使電子商務與送花業務緊密結合起來?
現在的 網路花店 的確不少,但目前網路的鮮花速遞與支付手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的網路花店由於經營者把網絡看得太重,忽略了花店的經營管理。再加上沒有統一的標准,有 時會出現顧客在網路看到的是一個樣,接收到的商品又是另一個樣的情況。如此一來,顧客就會對網路購花失去信心。而且現在的網路購花業務,普遍采取先付款、 後送貨的方式,有時消費者接到 花束 後,盡管對花材的質量和花藝水平有看法,但苦於投訴無門而無可奈何,從此便不再問津網路購花。
應該說,網路花店是對傳統花店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傳統花店的延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電子商務是一種手段,一個成功的網 路花店,需要與三個系統接軌,一是銀行系統,解決支付手段問題;二是網絡系統,解決異地傳輸問題;三是花店系統,解決完成送花任務的實際操作問題。而花店 系統是網路花店的關鍵所在。目前的網路花店,採取的是廣泛吸收會員的方法,只要是花店,願意加盟就能進來,沒有統一的標准及售後服務方式。
鮮花自成立以來,致力於規範行業標准,並制定了嚴格的花店加盟審核標准。對於花材、花藝、服務、禮儀,都有嚴格的要求。力求樹立行業的典範。將網路花店這個行業做大做強。
鮮花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盡早建立花店業的同業工會,也就是成立花商聯盟,每年能組織全國各地的花商到國外去參觀、學習,不斷提高花店業整體素質。因為在 今天,再不走聯合之路,花店關起門來做自己的生意,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可以說,今天的花店業,只不過是花卉界大舞臺上的一個小角色。但如果國內的花店 業行業聯合會出現、發展並壯大了,明天的花店業,將成為花卉大舞臺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現在我們的鮮花速遞業務,比拼的不只是花材質量、花藝水平,還包括消費者的認同。要想讓消費者了解你、信任你,還要靠自己努力。因為現在的『上帝』都很精 明,沒有人明知受了騙還會繼續買你的賬。因此,需要我們花店業聯合起來,經過統一培訓,制定統一標准後,再與網絡掛接,把業務範圍逐步擴大。



參考文獻:
1經濟日報 1999 電子商務衝擊傳統通路
2李明哲 2000 網路經濟顛覆實體利益
3王光華 2000 實體賣場,勇網擲錢

資料來源:房子是我們的家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87.htm




 婚禮佈置

王聰威/正在寫作的路上

【文/王聰威】

王聰威(一九七二—)的《複島》(二○○八)、《濱線女兒》(二○○八)

含標點符號在內,依Microsoft Word的計算,總共33個字,這就是我個人在《台灣新文學史》這部50萬字的文學史論著裡所占的篇幅。從我高中17歲開始決定成為小說家,到今年將滿40歲了,整整寫了、讀了、想了22年的小說,換來這區區33個字,占了全書的0.0066%。

真是太好了!很抱歉,我非常庸俗,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自己的名字有沒有在上頭,因為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夠被陳芳明老師提到啊!由於是照年紀排列的關係,在一連串人名與作品條列裡,我的前面是甘耀明,後面是高翊峰……忽然間,我覺得跟他們排在一起,就好像是不知羞愧地偷偷溜進了沒受到主人邀請的宴會。這跟誰寫得比較好,誰的書賣得好無關,而是跟腐化有關。

現在的我,雖然還是努力地寫著,繼續想著要寫出驚人作品,可是不僅真正寫作的時間少了,甚至還花了一大堆腦漿在想一些顯然超過我所應得,只是為了滿足私欲的包裝方式與行銷活動。我覺得好難過,以前的我才不會去想這些東西,因為根本沒人要幫我出書啊!所以我只有一件事好想,那就是寫出好小說來而已。可是不過短短的時間而已,我居然可以腐化到這種程度。

腐不腐化當然跟一個作家是否入列《台灣新文學史》無關,不管多有名的作家,隔了多少年之後出了新作,即使包圍著各種熱烈行銷手法、誇張的推薦語、書評、媒體吹捧,其實我們還是能夠一眼從作品本身看透作家在這文學名利場中腐化的程度。文學作品本身是無法騙人的,就跟直接看一面清晰無比的鏡子一樣,作家只要墮落了,作品便會直接反映那墮落。我們可以看出作品的哪裡遲鈍了、哪裡分心了、哪裡便宜行事、哪裡心有餘而力不足、哪裡故意用了花招想矇混過去。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沒人想再談這樣的作家寫了什麼東西。

所以暫且拋開各式各樣沉重的學術評論、批評、讚美、遺憾,對我個人來說,《台灣新文學史》這本書其實更像一味防腐劑。書中那些寫出令人豔羨的傑作的作家們,讓我想到的時候就提醒一下自己,就算不能完全阻止自己腐化下去,也希望時間能慢一點。至於有什麼具體方式能稍微減緩腐化的速度呢?我想只有一個,那就是永遠待在「正在寫作」的路上,永遠都能夠坦白地對著朋友或太太或先生或孩子或父母或讀者或拍馬屁的人或討厭你的人說:「我今天提早起床(或是我今天要晚點睡覺)是因為我要開始寫新東西了。」而不是老去想那些要拜託別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台灣新文學史》其實就是一本告訴我們,「什麼人正在寫作」的過去史、現在史與未來史。

◎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延伸閱讀:‧宋澤萊/前半悲劇,後半喜劇──讀完《台灣新文學史》的若干感想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2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2011關鍵事—莫為「特展」出賣美術館

【文/王嘉驥】

回顧201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風波,無疑是台灣藝術界的年度最大醜聞。此一事件的官方要角,包括時任展覽組組長的吳昭瑩、館長吳光庭、文化局長謝小韞,早已相繼去職。但是,事件並未因此落幕,而仍餘波蕩漾。截至年前,還有新聞媒體持續揭露與北美館合作「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兩檔「特展」的環球策展公司,迄今仍拒不付款,導致許多協力廠商無法順利取款,總金額高達3,000多萬。北美館難辭其咎的是,許多廠商都是因為北美館居間引進,基於信任北美館的緣故,才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環策公司簽約。不但如此,寫有謝小韞女兒名字及其任職頭銜的名片—「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王蘭兮」—也被公諸於世。到目前為止,這些事情似乎都還沒有看到台北市政府提出具體的回應;即使是當事人謝小韞及其女兒,也都沒有出面反駁。

平心而論,藝術界多數人士並不反對官方美術館辦理「特展」一事。真正引起反對的是,謝小韞主持北美館和文化局期間,他們思考和運作「特展」的模式,是把「展覽」商品化,美術館成了出資廠商的「商場」。以北美館的特展模式為例,引進出資的金主暨廠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館方策劃展覽的經費籌碼。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回饋廠商提供資金的恩惠,美術館的專業行政,乃至於研究人員,變相成為廠商的傭兵,任其予取予求。這樣的關係模式,不無飲鴆止渴之嫌,美術館更有喪失主權和主體性的疑慮。



















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排隊現場。

來到知識經濟的時代,藝術展覽講究創意,尤須融入獨到的見解和研究心得,不應該只是用資本主義商品行銷的邏輯作為推動展覽的動力。實際上,北美館接連密集引進「費城美術館經典展」、「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特展,都不具有實質的美學和知識生產的意義。從文化生產的觀點來看,台灣已見的這些以歐美藝術史上的名家名作為口號的展覽,無一不是過度包裝,而且嚴重灌水。由於館方和出資的廠商在商言商,無法負擔真正名作的高額保險費用,因此,來展的內容往往都是名家的次級品或微不足道之作,有時甚至濫竽充數。不知不覺之間,北美館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同時,也令人遺憾地成了一個只能展出名家次級品的商業化場館—這真是得不償失的名譽損傷。

多年來,台灣引進特展的思惟,幾乎清一色地以歐美百年以前的名家作品做為訴求。如果不是莫內(Claude Momet)、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就是印象派、後印象派,或是巴黎畫派,反反覆覆,來來去去,台灣觀眾永遠被迫拘留在百年多前的現代藝術。不學無術的藝術策展或經紀掮客公司的商業邏輯,也永遠繞不出這個迴圈,更不管是否早已歹戲拖棚。

以去年此時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為例,雖有美術館展覽組長吳昭瑩一手戮力策劃與奔走,然而,不幸的是,北美館的展期正好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於2010年9月底至2011年1月的高更大展衝檔,使得北美館洽借作品不易,尤其是較具代表性與經典意義的作品。

也的確如此,觀眾實際看到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並無公認的任何階段的代表作。展中的高更作品,主要落在他30至40歲期間,個人面貌仍不顯著,且仍在發展的時期。大溪地時期的作品,僅有零星幾件油畫,其餘以複製性的版畫和重製的雕塑居多。為了怕高更個人的作品太單薄,展覽當中特別搭配了以高更為首的「阿凡橋」畫派,總計約30幅左右的作品,但多數作品也都稱不上精彩。觀者看到的展品,有很大的比例都不十分成熟,而且屬於次流的作品。反諷的是,這些作品反而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原來藝術史上不少名家的早期作品未必傑出。

緊接在「高更展」之後的「莫內花園」特展,幾乎全數從法國巴黎的馬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輸入。在選件的思考和素質上,比起「高更展」明顯整齊且好上許多,普遍觀眾的反映也多屬正面。該展以莫內晚年,尤其是1910年以後的作品為主。來展的作品當中,紀年最早的是1873年,但在總數上,1890年之前的作品,卻寥寥可數。儘管如此,由於作品的質地較為整齊,仍可看出莫內晚年的力道,給人的印象不惡。

無論是「高更展」或「莫內展」,雖然都不是精彩一流的展覽,倒也還沒有到完全乏善可陳的地步。然而,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這兩項展覽都是為了配合「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舉辦的展覽,是藝術服務政策的活動,更是政策凌駕藝術專業的表現,這也是北美館「特展」引發藝術界眾怒和批判的主因之一。

總而言之,在「特展」事件當中,北美館本身成了損失最為慘重的輸家,不但政治力介入館務運作,專業的主體性和信用度嚴重斲喪,館內專業人員更因「特展」事件的政治化而人心惶惶。如今,「高更展」和「莫內展」早已結束超過半年之久,環策公司卻仍拖延,遲遲未與北美館「結案」;而且,該公司在館外倒帳的糾紛,也尚未平息。令人不解的還在於,即使新任文化局長鄭美華已於8月上任,卻還不給美術館一個正式的館長,而讓文獻委員會的主秘翁誌聰兼任代理,任憑館內欠缺美術專業的領導中心。這難道不是口口聲聲「以文化治國」和「文化使城市偉大」的國民黨政府之恥—尤其是郝龍斌市長當權的台北市政府之恥?

【《典藏今藝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歷史博物館「澄懷味象─館藏冊頁展」

【文.攝影/藍玉琦】

石濤〈山水冊頁〉八開、張大千1956年〈大千狂塗冊〉14開、張大千1956年〈大千狂塗冊〉12開、張大千1957年〈「以寫我憂」連作〉12開、張大千1962年〈蜀楚勝蹟冊〉12開、溥心畬〈山水〉四開、袁世彤1899年〈花卉冊頁〉12開。七套史博館的精選冊頁,絕不容錯過!

台北歷史博物館館藏近五萬件文物,於書畫類別上藏有六千餘件,尤以近現代名家大作最為精彩,「澄懷味象─館藏冊頁展」精選七套冊頁,從去年(2011)年底展至2月19日,為今年喜愛水墨畫作品者必看的展覽,豎起大拇指給個讚!



















七套史博館館藏冊頁,件件精選,觀者可閒適從容地細賞品味。

冊頁,是受書籍裝幀方式影響而分頁裝幀成冊的小品書畫。在構圖立意時匠心獨運,取景角度有別於巨幅長卷,多凸顯重要、美好的部分,使畫面充滿美感;配上詩文,更顯雅致,方便案頭賞玩,向來為文人雅士所鍾愛。冊頁不同於卷軸,因畫身不大,亦稱「小品」、「冊葉」、「葉冊」,策展人蔡耀慶幽默地說:「小東西。慢慢觀賞。」

冊頁小品,件件大作。張大千的「大風堂登錄商標」,松下高士倚石側臥,輕鬆自然;張大千至巴黎,常玉介紹頗有姿致的模特兒「未免妝模做樣」,眼神嬌媚;張大千得目疾半年來第一次所作細筆畫「自畫像」,側身對坐竹梅瓶花之景,翻書覽閱。溥心畬的細筆山水「江上夕陽山」、「寒林遠岫」等,清雅意遠。袁世彤〈花卉冊頁〉為首次曝光的館藏,花卉勾染精妍,呈現出清幽雅致的文人氣質。袁世彤為民初袁世凱的胞弟,多才藝,韜光養晦,繪畫只為自娛情性,從不輕示他人,故外人難知。此次除展出罕見的畫作外,冊頁後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民國四公子袁克文等跋亦一併展出,格外引人注目。本刊此期特邀史博館研究員蔡耀慶撰述〈袁孟昂的花朵,漾清芳〉專文介紹。另外館藏約十餘件明清手札,亦是首次曝光,其中包含清代桐城派學者姚鼐、揚州八怪的高鳳翰左書等。

此次展出張大千四套精彩冊頁,題材豐富,山水、仕女、高士、蔬果、動物畢具。史博館並計劃於今夏8月至10月,結合該館與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館藏,盛大展出「兩岸三地張大千紀念展」。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馬維建加入「清翫雅集」 迎來20年最年輕的會員

【撰文/CANS藝術新聞】

20年最年輕的會員 更傳為「父子同會」佳話



















馬維建(CANS藝術新聞/提供)2012年即將歡慶創團20周年的兩岸最知名藝術收藏團體【清翫雅集】,迎來一位重量級新會員,就是現當代藝術收藏知名度甚高的青壯派藏家馬維建,對於【清翫雅集】來說,馬維建的入會具有兩項意義:一、傳承意味甚濃。馬維建的父親馬志玲先生是【清翫雅集】創始成員之一、曾經出任過【清翫雅集】會長,以豐厚的瓷器收藏見長,如今「父子同會」,堪稱【清翫雅集】在會員傳承上的一大突破,意義格外深遠。二、開啟會員年輕化趨勢。馬維建對於藝術的喜愛,除受父親馬志玲先生影響;在中國瓷器收藏上更上層樓,且另闢蹊徑自成繁花勝景的在趙無極、林風眠、常玉、朱沅芷⋯等近現代西畫藝術收藏上擁有豐富藏品;他更是華人收藏圈公認最用功的青壯派收藏家翹楚,勤於研究與加強個人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份個人做為影響到藝術界對於新一代收藏家的要求與看法。另外,今年是【清翫雅集】創團20周年,計劃在今年10月下旬在台北歷史博物館推出盛大收藏展,總策劃張益周,各組的召集人:水墨/石允文、器物/李明德、雜項/蔡辰洋、油畫/施俊兆,展覽組織都已經分工編組,即將展開準備作業。【清翫雅集】也與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祝君波商議,今年10月在台北召開「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屆時兩會串聯又將是收藏界一大盛事;而擔任清翫窗口是台灣知名收藏家曹興誠先生。

中國國內象牙犀角拍賣將受限制

2011年12月15日,中國中拍協對中國境內的拍賣公司發佈了有關野生保護動物制通知,全文如下:「關於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對有關野生保護動物製品拍賣問題的意見和緊急通知中拍協[2011]70 號各省(區、市)拍賣協會、各拍賣企業:近日,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向我會通報近期個別拍賣企業上拍犀角、虎骨和象牙等有關野生保護動物製品違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告知我會:凡在我國境內收購、運輸、出售(包括拍賣)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製品,無論該製品形成於何時,都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國務院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國發[1993]39 號)》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屬於國家禁止貿易的,不得作為拍賣標的。需經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批准的,要嚴格履行審批手續。」

國內多家拍賣公司在得到以上通知後,將原本的雜項專場整場撤拍,如12月中旬的嘉德四季第28期拍賣會、翰海第74期拍賣會,北京長風秋拍文玩雜項專場以及12月底1月初的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的首屆明清犀角專場。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廣告語已被大眾廣為接受,當這一理念覆蓋到拍賣這樣的小行業中,在行之有效的同時,也使整個國內的牙角市場陷入了頗為尷尬的局面。如果象牙犀角從此不能在國內交易,曾經的竹木牙角這樣的雜項拍賣門類將失掉半壁江山,或將使整個行業面臨變遷的狀況。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張瑞芬/雨潤無聲的河岸──蔣勳的散文 (上)

【文/張瑞芬】

不知怎的,早些年蔣勳的散文一直令我想到奚淞。這兩個風神俊逸,年齡相仿的美男子,都曾在年輕時赴法國巴黎學畫,詩心、畫筆、書藝、佛法,把傳統的散文寫出了另一個獨白札記的流派來。不僅如此,他們筆下那種不落言詮的,入世的,刻劃眾生相的專注,又和八○年代本土寫實如王灝、吳錦發不甚相同。當時在台北,蔣勳、奚淞、林懷民這三個同齡人,堪稱最能彰顯浪漫前衛風格的狂飆運動三傑。而今看來,三人之中,蔣勳又無疑是在友朋間文學道路走得最長最遠的一個。

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蔣勳差不多以《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身體美學》,外加一本論孤獨哲學的《孤獨六講》,一本談中西藝術起源的《美的曙光》,建立了他散文美學大師的地位。2011年《此生──肉身覺醒》,在心肌梗塞入院後,頓悟了肉身的極限,蔣勳從中西文明與宗教的角度看人體美學,把《身體美學》裡的中西異同論和早年小說集《傳說》裡的佛經故事再深化。從《此生——肉身覺醒》封面上看,一身白衣,趺坐巨石上的蔣勳,不見了年少丰采,倒有幾分白眉道長的模樣。照這樣再寫下去,恐怕快要印證當年王德威「太多歡喜讚嘆,起滅劫毀,肉身繁華,難免有劃地自限之虞」的預言了。直到《少年台灣》這本2012年即將出版的新書,在冬夜的燈下,使我欲罷不能的讀了整晚,整個兒呆住了。

《少年台灣》這本書,不僅僅是自述年少往事,蔣勳自言取名的原意是因為台灣有一種獨特的,「年輕的精神」。年輕是野性難馴,同時也是一趟又一趟冒險的旅程,從年輕時他就喜歡背著背包一人旅行,一路記下了不少所思所感。這一系列文章1999年寫了一部分發表,中間停筆六年,直到近幾年才續完。明確一點說,它不是一本傳統定義的散文,除了〈少年龍峒〉那七篇是童年自述之外,其他全是他人的故事,說是小說集也不為過。集集、水里、南王、望安、白河、九份……,地名是台灣的小鄉鎮,雜糅了小說筆法與詩意獨白,說著一個個「人與地」的動人故事。蔣勳把文體的自由度放到最大,延續了他行文一貫的隨性任真,直見本心。讀著讀著,我竟感覺蔣勳九○年代中期《人與地》、《島嶼獨白》時筆下的入世熱情彷彿回來了,只是用了更冷靜更穿透的方式來看人間而已。

就拿《少年台灣》裡的〈少年豐山〉這篇來說,那個背包裡帶著素描本的少年阿政,只為了一時興起,想看草嶺附近豐山溪底的巨石,於是在交流道攔到一部都會科技男的便車。漫漫長路上,兩個猶如異次元時空的外星人,心靈微妙的相互撞擊著。這偶然的相聚與告別,是不想帶有任何牽掛的。早在1990年散文集《今宵酒醒何處》(又名「路上書」)序言中,蔣勳就說過這段在歐洲流浪兼搭便車的心情,只是當時他的文字還需要藉助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襯托,現在舊事重寫,並將它小說化,脫去了不必要的裝飾,竟自在從容,成了另一體式。又如《今宵酒醒何處》另一篇〈芭樂樹始末〉與《人與地》中〈分享神的福分〉,二十年前就發想了的,可不就是自己的大龍峒童年往事?當時看來筆意清淺,無甚可觀,如今蔣勳在《少年台灣》〈少年龍峒〉將它延展開來,作了更細膩的發揮。一個孩童的眼裡看到的大人世界,是那麼無理可喻,華麗與傖俗並存,喜悅與酸楚交織。戲台下的愁慘人生,廟後的破落貧戶,防空洞裡有個瘋子,教室裡永遠是無解的惡補習題。小學同窗輟了學去跳八家將,早早讓他見識到人生粗礪的一面;商店街後巷老太婆面無表情煮著油麵,那一株無望的芭樂樹,永遠水淋淋泛著霉綠的光。

從1980年哀哭母親的「少年中國」,到2011年回望成長之地的「少年台灣」,三十年家國,散文蔣勳,走的是一條何其漫長的道路?

《少年台灣》裡的〈少年龍峒〉諸篇,很令人想起周志文近年的《同學少年》,一個外省孩子的台灣經驗,荒瘠童年。所不同的是蔣勳的家庭成分畢竟好一些,即使《萍水相逢》的〈南風吹起〉曾描述家中食指浩繁,家用拮据,像葛亮《七聲》裡機關大院的小少爺,他就是打赤腳,也比其他孩子顯得白淨美麗,面容端穩。而那些《少年台灣》鄉鎮荒野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圖像,全是草芥般自生自長的莿桐野花(沒有一個是知識分子),這不也正是蔣勳九○代中後期《人與地》和《島嶼獨白》意念的延續?只是這回不再用情慾異色與超現實來包裝了。人物寫得具象一些,意境紛飛如詩,情節具延展性,反而更顯大器。〈少年扇平〉、〈少年鹿港〉、〈少年笨港〉、〈少年東埔〉諸篇裡,殖民者、海盜、紅毛水手、蕃社頭目與布農族小獵人陸續登場,已然影影綽綽有幾分台灣史的味道,而〈少年苑裡〉女尼與鄉下國小校長的對話,〈少年通霄〉裡海濱婦人與遺腹子的衝突,情節收斂不語,海浪拍湧不盡,更添涵泳綿長的餘味。

照張曉風的定義來說,三歲來台(母親且是正白旗滿人後裔)的蔣勳,算是外省人「第一代半」(被父母牽著抱著來的小孩),父親由軍職轉任公家機構,成分也不甚「普羅」。但有趣的是,1980年陳映真(許南村)為蔣勳詩集《少年中國》寫的序文〈試論蔣勳的詩〉(注),竟是把他和七○年代寫《吾鄉印象》的吳晟並論嘉許的。遠在法國的蔣勳遙想未曾謀面的中國,和彰化溪州圳寮村吳晟寫腳下的泥土與稻田,竟不約而同站到了虛無(現代派)的對立面。故鄉的定義,曾經是那麼不同,而如今讀者看著蔣勳《少年台灣》裡那大龍峒頑童穿街走巷,蹲在鑼鼓喧天的保安宮前,看不完的庶民演義、酬神歌仔戲,竟彷彿和邱坤良打赤腳在宜蘭後山南方澳漁港看的同一齣一樣。

※延伸閱讀:‧張瑞芬/雨潤無聲的河岸──蔣勳的散文 (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27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大別/假想

【文/楊佳嫻】

大別

亡魂在亡魂的心痛苦在痛著的叫著的那些鹽裡面眼前無窮的長路一節一節甘蔗嚼乾了風化的死膚

青月亮擱在黑血裡比絕望還耀眼你能憑恃的是什麼?挪開那幅贗品畫暗櫃的接縫不知去向

應許給你的事物不要相信舊了髒了的玻璃杯裝滿了借來的夜

也斷過髮也焚過詩稿隱遁失落的寶藏啊空然發出深響向井中俯瞰──是一張臉在昨日是水光在明日是泥濘

假想

在此,這一夜的風箱擠壓著他自己,他自己裡面的我,我裡面的黑暗那是礦坑般的肺那是墓地的積水

他已拔去琴鍵同時摘去我的手指

啊膽怯的大幽靈當我以額觸地如加百列髒污了顏面當探照的燈忽然啪一聲關掉──

在我的裡面隱密的簧片宇宙最後的樂隊氣流正鼓動著心臟如此緊張彷彿真有那麼一顆子彈需要抵禦

◎作者簡介

楊佳嫻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台灣當代文學與四○年代上海文學文化。作品入選多種散文與新詩選集。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27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鮮花的擺放原則

在自己住的家中添置一瓶鮮花,會使心情更加的美好,房間也充滿著生機,擺放鮮花要注意什麼事項呢,經營 花店 的專業人士提供一些鮮花擺放的原則,看一下吧。 

一、客廳擺放鮮花原則
現代氣息的玻璃花瓶很適宜放置於客廳內的沙發壁爐旁、博古幾架上以及裝飾櫃中。它們與其他裝飾物品交相輝映,共同美化您的生活。客廳是親朋好友聚會的地方,可以選擇一些鮮豔的花瓶,給客廳帶來熱烈的氣息。 花束 可適當大些,讓人一進客廳視線便馬上為之吸引,而且花香撲面,賞心悅目。  

二、臥室擺放鮮花原則
臥室,不僅僅提供給我們舒適的睡眠,更是我們思考和撫慰心靈的地方。因此,用花瓶佈置臥室時,最應考慮色彩既要協調,又要有對比。應根據房間內牆壁、天花 板吊頂、地板以及家具和其他擺放物的色彩來選定。如房間色調偏冷,則可考慮暖色調的花瓶,以加強房間內熱烈而活潑的氣氛。反之,則可佈置冷色調的花瓶,給 人以寧靜安詳的感覺。完美搭配:臥室裡應選擇讓人感覺質地溫馨的花瓶,比如陶質、木質花瓶。鮮花也宜選擇純潔溫馨的種類。 

三、餐廳擺放鮮花原則
餐桌是大家用餐與交流的地方,花瓶的高度不宜太高,否則會影響到大家的視線。花瓶宜擺放於餐桌的中央,這樣大家可以一邊就餐一邊欣賞鮮花。 

四、書房擺放鮮花原則
即便不插花,花瓶本身也能用來裝點書房,不過就要根據房間和家具的形狀、大小來選擇。如書房較狹窄,花店就不宜選體積過大的品種,以免產生擁擠壓抑的感 覺,在適當的地方擺置精緻小巧的花瓶,起到點綴、強化的裝飾效果。而面積較寬闊的書房則可選擇體積較大的品種,如半人高的落地瓷花瓶、精心地配置幾架彩繪 玻璃花瓶,都能為夏日的書房平添一份清雅祥和的氣氛。完美搭配:書房是閱讀的地方,應選擇色澤安靜的花瓶。鮮花的選擇也遵循同樣道理。 

五、廚房擺放鮮花原則
廚房環境首先應考慮清潔衛生,植物植株也應清潔、無病蟲害、無異味的品種為主。此外,廚房因易產生油煙,擺放的植物還應有較好的抗污染能力,如蘆薈、水塔花、腎蕨、萬年青等。完美搭配:搭配若選擇蔬菜、水果材料作成插花,既與廚房環境相協調,亦別具情趣。  

六、衛浴間擺放鮮花原則
衛生間在適當位置做幾個花架,擺幾盆鮮花或盆景,情趣盎然;也可掛幾幅藝術畫,讓人賞心悅目,文化氛圍凸現。或是把你的審美天才發揮到極致,給心靈帶來愉悅。

七、玄關擺放鮮花原則
玄關放鮮花要保持清潔,在玄關處放置粉紅色花卉有利於人際關係,保持心情的愉快。花店在玄關處的鞋櫃上擺一盆紅色鮮花,可為家室招來好運,黃色花利於愛情,橙色花利於旅行,粉色花利於人際關係。

八、財位擺放鮮花原則
客廳的最重要方位在風水中被稱為財位,關係到全家的財運,事業,聲譽等光哀,所以財位的佈局及擺放是不容忽視的。財位的最佳這置是客廳進門的對角線頂端 上;如果住宅門右邊時,財位就在左邊對角線,如果住宅門開中央時,財位就在工右對角線頂端上。在財位方向擺放鮮花,會大大增加財運。



參考文獻:
1台灣花藝月刊
2李皇照 2000 家計單位花卉消費行為之研究
3淺談禮儀插花的色彩配置

資料來源:nwoyahd的网络日志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86.htm




 網路花店

花店鮮花批發較常見的鮮花護養保養

一.鮮花批發之康乃馨保養:
1.去除欲插入水中深度的葉片,斜切基部後插入水中, 花店 花枝間保持通氣良好.
2.花朵不可噴水,以免潰爛.
3.對"乙烯"敏感,須遠離過熟的蔬果、香、煙等,水中加入抗乙烯的保鮮劑更佳.
4.欲提早放放可重剪花莖後插入20~24℃的溫水保鮮液中.

二.鮮花批發之玫瑰花保養:
1.預防花頭彎曲的折頭現象產生,可將莖基斜切,以報紙包妥花葉,整把浸入水中吸水。
2.已發生折頭現象,在溫水中削去基部,插入PH3.5~4.5的保鮮液中即可恢復。
3.整理時可將外層鬆散的花瓣去除,插入水中的刺、葉去除,為防細菌感染傷口,應使用漂白水或保鮮劑,瓶壽命更長。
4.對乙烯敏感應遠離過熟的水果(如香蕉、蘋果)、香火等,以免提早凋謝。

三.花店批發之百合花保養:
1.將花枝散開,使透氣,並將基部3~5厘米剪除插水,水平面以下的葉去除。
2.花朵開放時即將花葉藥摘除,以免不小心沾到衣服不易期清洗。
3.添加漂白水或保鮮劑可延長花期。
4.卻提早開花可插入溫水中。
5.對乙稀敏感,需避過熟的蔬果、香、煙等。

四.鮮花批發之非洲菊保養:
1.以刀片斜切基部,插入水中,添加保鮮劑效果更佳。
2.一般以鐵絲纏繞花莖,以矯正花型,但易使花莖受傷花店,非必要不纏為佳。
3.勿直接噴水在花面上,以免長黴。
4.投入式插花,避免直接碰到瓶底,以利吸水並避免細菌感染。

五.唐昌蒲(劍蘭)保養:
1.貯存時須直立勿平放,否則花莖易彎曲。
2.重剪花莖並即插入水中吸水,但需注意水中勿含氯(漂白水),易導致葉片枯。
3.將花序上端的小花苞摘除,可減少尖端彎曲,並可促進其他花苞開放。
4.冷藏過的花使用時最好插入含保鮮劑的水中,開放效果較佳且持久。



參考文獻:
1陳運造 2003 花與花的故事
2採花後處理及保鮮技術探討
3林棟樑 1995 花卉保鮮技術

資料來源:nwoyahd的网络日志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news085.htm




 花束

敬悼追思林壽宇師

【文/莊普】

對於死亡這件事,人人終究難免一死,此生彼滅,似乎只是生命壯觀的變化之一。但當它不期而遇的襲來時,總仍能讓我們感受到驚嚇、恐懼與悲傷。在歲月更迭,時鐘一小時、一分、一秒的倒數,即將把我們帶入2012年新的時序,此時刻,林壽宇老師卻在2011年,12月31日凌晨零時22分病逝於台中榮總,享壽79。其生恃才傲物,其死亦毫不平凡,連生命結束的時間都像是經過刻意安排一般,就在一年的最後一天。

身為霧峰林家的嫡系後代,是台灣史上重要家族的成員,1933年生於台中霧峰宮保第,自言從小「過著小小溥儀般的生活」,16歲時輾轉至香港,1952年遠赴倫敦,1954年就讀於倫敦綜合工藝學院(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 London, UK),研究建築與美術。

林壽宇成名極早,在1958年畢業後,專職藝術創作,以Lin Show Yu為名(1963年後改用Richard Lin),開始在國際藝壇活躍。其作品由代理多位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金貝爾.斐斯畫廊(Gimpel Fils, London)所經紀 1964年林壽宇並受邀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大展(Documenta, Kassel)。而台灣熟悉林壽宇的名字,應是在藝術家陳正雄的引介下開始,1980年代返回台灣後,1982年在龍門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白色空間」系列作品,掀起當時台灣畫壇對「幾何抽象」與「極簡主義」等廣泛迴響。1984年於「春之藝廊」展出重要轉折作品「無始無終系列」;1985年「超度空間」展,宣稱「繪畫已死」的林壽宇,告別了現代藝術平面性的特徵,燃起對視覺經驗中動覺體驗的發展方向,興沖沖的進入空間建構和裝置這條創作路線。2002年與妻子嚴筱良長期定居台中。

論及林壽宇的重要性,應是其鮮明的革命性格,帶動了台灣現代藝術史的二次革命。這股運動是繼「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為主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潮,第二波針對抽象藝術的新主張。他在1980年與羅門及小一輩的我、賴純純、張永村、胡坤榮等人,每天幾乎泡在某人家中或咖啡廳裡,談論藝術時總是縱橫放肆,似若無敵。他的提問犀利,經常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卻也振人聾聵。其觀點時刻鞭策著我們不斷深化自己見解。也因為這種嚴師益友式的批判交流,逐漸啟發了1980年代一批冷抽象為主的創作群體。



















藝術家林壽宇。

創作上林壽宇以為藝術當反映文明的演進,除掉非文明的野性部分,跳脫地域侷限性,追求純粹理性的表現,走向無熱度的普遍文明顯現。作品以數學般嚴謹冷靜的建構,極度濃縮內凝化,好像要把最美好的事物瞬間冷凍在無菌室內。其創作獨立於外在環境與藝術家內在情感,讓情緒溫度降至最低,追求自反性的絕對形式,將極簡藝術的準確性與純粹性推展至極致,最後只留下了白及最簡潔的元素。他自己曾說「白色是最平凡的顏色,也是最偉大的顏色;是最無的顏色,也是最有的顏色;是最崇高的顏色,也是最通俗的顏色;是最平靜的顏色,也是最哀傷的顏色。」其作品所謂追求明晰的絕對邏輯,最後牽涉到的是一種靜觀的生活方式,回到另一種形而上的範疇。當林壽宇還在英國時期,羅斯科(Mark Rothko)曾到工作室拜訪他,兩人一見如故,比他年長的羅斯科給了他很多藝術上的鼓勵與領悟。他後來說:「羅斯科開啟了我的眼睛」,主要意指羅斯科在藝術的精神性方面的啟發。他將自己的作品傾於中國哲學內涵裡,把創作基礎置於「減之又減以至於無(無情緒、無止境……)」,而減/簡到最後剩下的「那個」,或許就是林壽宇創作的根本之處。

在藝術創作的觀點上,林壽宇頗為嚴苛。在不斷重申對藝術完美的執著時,藝術對他來說,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亦即當你從事創作時,就已經是無可逃避的需瀟灑的丟棄所有現實藉口。因此,與其將他看做是一位藝術的宣傳者,不如看成是一位提醒創作者善盡自己義務的先知,他使我們知道堅持信念的重要性。這位現代藝術的唐吉軻德,挑戰的是一個難及的夢想,儘管大環境總是時不我與,但他仍選擇一條杳無人跡的崎嶇道路。

林壽宇的一生,像是處於物理現實與形而上現實之間的外鄉人,我們稱他是:「最後一位貴族。」所指的是他的生活態度、他的疏離感與獨特高度,以及由之表現出來的濃濃貴族文化餘緒。在他身上經歷的並不平凡,卻又落於平凡,兩者交替不絕的共存著,這種雙重性滋育出一種奇怪而陌生的鴻溝,對自己、對朋友都是如此。如今哲人已遠,音容宛在,我們強忍啜泣,因為啜泣總是與他那理性而壓抑的「冷靜」不搭配,在這灰白寒冷的冬日,他如冷冽的風,讓我們清澄明晰卻又坐立不安,但也讓我們更緊靠,因為,他的教誨一直存在。

【《典藏今藝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 (上)

【文/鄭又嘉】

基於皇家御用、品質保證的強勢商品印象,清宮藝術向來都是亞洲華人地區的收藏主流之一,並在拍賣公司因應市場生存競爭、加以包裝突顯之下蔚為風潮,復因符合中國市場興起後,新興買家於投資獲利與奢華品味的需求與偏好而益加興旺,拍品項目從廣泛宮廷藝術聚焦至皇帝貼身使用之寶座、盔甲、刀劍、璽印、朝珠……

清宮藝術,買家永遠的最愛

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開始,推出清代宮廷藝術拍賣,後者更將焦點從康雍乾盛清三代,聚焦在籌碼最多的乾隆朝。此一市場策略的產生背景雖有所不同,前者為尋求勝出競爭對手,後者則想拉抬行情相對較低的工藝品項目,但共通點是尋求明清官窯瓷器之外的市場空間,急起直追的北京各大拍場亦自2008、2009年起紛紛仿效,之後幾乎成為拍賣公司每季必定推出的專場、甚至是夜場的重頭戲。

然而扶搖直上的市場行情,令原本即屬高端市場項目的宮廷藝術品門檻日益提高,沒有港幣或人民幣三、五千萬元的身價且相當級數的拍品者,不敢稱「宮廷」,符合如此條件的拍品數量自是相當有限;於是,清代宮廷藝術拍賣專場便在拍品日益浮濫和價格不斷墊高的熟貨密集出現影響下,而有所式微,直至去年(2011)春拍起高價市場疲軟而暫時畫下休止符。回顧迄今歷時15年之久的清代宮廷藝術拍賣,真正發揮效果者僅前香港佳士得亞洲區總裁林華田、和香港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創意推出執行之時,北京拍場則多因拍品強度不夠而效力不彰。去年秋拍市場因經濟動盪行情大幅下滑,市場回歸基本面,之前強力包裝而體質過虛的清宮藝術項目便率先受到衝擊。儘管如此,在市場宮廷和文人兩大分流的現實情況下,宮廷藝術將永不退流行,也將永遠是買家的最愛之一。

乾隆時期視覺藝術最新研究成果

只是,藏家在追逐以乾隆為首的清代宮廷藝術時,除了加強自己市場的籌碼,享受帝王收藏的尊榮,是否也曾試著去深究這些清朝皇帝,面對歷朝歷代藝術品的角度和觀念?相對於清宮,在已無皇權的現代,不論身處何處的藏家都是位於地方,在面對古代的清宮藝術時,又是否曾試著建立自己現代與地方的收藏態度與精神?是否了解這些古代帝王傾全國之力和畢生時間,對藝術文化的投入之精神感召,並起而效尤?為自己的鑑賞豐收年留下怎樣的紀錄?收藏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乾隆皇帝,除了是位偉大的收藏家和勤奮的鑑賞家、書畫家,更為書畫陶瓷等各類藝術立論,並進而影響當朝藝術與工藝創作的實踐,在軍事上完成十全武功,在藝術上同樣建立空前絕後的藝術收藏帝國。正如乾隆皇帝的「代言人」台大藝史所教授傅申所說,現在正熱的「乾隆學」,就算花費一輩子也窮究不完。清宮藝術的展覽和學術研究不斷呈獻新的研究成果,便提供了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契機。

繼2009年「乾隆宮廷藝術學術研討會」之後,向來緊隨國際學術研究脈動並引領中國藝術史研究方向的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於去年12月將相關議題延伸擴大至「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之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討論的面向十分豐富,其中「乾隆宮廷文藝的新角度」中的數篇論文與對收藏和鑑賞乾隆宮廷藝術最為相關,讓人易於知其然、而因此更知其所以然。正如其議題宗旨所提到,乾隆朝宮廷聚集文臣,整理與討論中國的各項典籍、文物,是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時代,隨著清代修國史所匯集的典籍、製作活計所留下的工藝檔案等龐大內廷檔案的公開、皇帝御製詩和刻寫在器物書畫上題銘的研究,加上與藝術品實物相互比對,對於乾隆宮廷藝術文化的認知較過往更加清晰和完整,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鑑賞家暨書法家的乾隆皇



















堪稱乾隆皇帝代言人的台大藝史所教授傅申,發現乾隆十一(丙寅)年是乾隆皇帝書畫鑑賞史上的豐收年。

在研討會中,傅申以〈乾隆丙寅(十一)年.書畫鑑賞史上的豐收年〉,指出《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初編在乾隆丙寅前一、兩年陸續成書,並觀察到乾隆御製詩在丙寅年當年創作量較往年驚人提高、達到696首之多,而76首題畫詩也占全年詩作的九分之一,其受上書房師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影響、而命名的「三希堂」內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其上也充滿乾隆在丙寅年的自題以及宮廷畫家和詞臣的插畫和題跋;此年的《活計檔》中也有如三希堂匣、御筆藏經紙書三希堂匾文和對聯的相關紀錄。而收藏於紫禁城建福宮「靜怡軒」中乾隆眼中的「四美」──顧愷之〈女史箴圖〉、傳李公麟〈九歌圖〉、〈瀟湘圖〉、〈蜀江圖〉上也有乾隆丙寅年的自題和自畫,宮廷畫家和詞臣們也受命在同年於畫作上題跋作畫,或另外作畫。另外,他也提到紫禁城咸福宮「畫禪室」中所藏之〈富春山居〉子明本上乾隆的50則題跋,許多也是作於丙寅年。最後,並條列出多幅具乾隆丙寅年自題的著名古書畫、臣工奉敕於此年創作的許多畫作、乾隆於此年的御筆畫作、《活計檔》中的裱作大多為御筆等等。

而北京故宮副研究員王亦旻則發表〈乾隆皇帝書法學習經歷考〉,帶來許多過去未曾為世人所見的乾隆書法習作與作品,將北京故宮所藏上萬件乾隆墨蹟結合《石渠寶笈》、御製詩文集等文獻記載,對乾隆在書法啟蒙、臨古等進行考證,整理出其一生學習書法的歷程,並討論家庭和收藏等對其學書的影響。乾隆12歲到25歲皇子時期的習作,集中在摹寫顏真卿〈多寶塔碑〉、王羲之〈樂毅論〉、康熙書作和前人詩句的大中小楷書;即位後,便海闊天空地以內府收藏的名家墨蹟和刻帖為臨習對象,字體從楷書擴展到行草、章草、篆隸等各種書體,從一開始臨宋四家和董其昌,到整理、鑑賞內府收藏完成《秘殿珠林》初編、《三希堂法帖》、《墨妙軒法帖》刊刻過程中對歷代名家名作的臨寫,同時也展現其鑑定和考訂的水準。歸結乾隆臨書的特色有三,一是繼承祖父康熙皇帝「學書之道亦非僅操觚染翰之為,其通於學問性情有如是哉」的學書思想,在書法技術問題之上更看重的是原蹟創作時的歷史背景和人文內涵;二為始終遵循董其昌的臨書理論和實踐;三是注重臨書時紙張的選用,不同書家選用不同紙張,尤偏愛古紙。

※延伸閱讀: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 (下)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