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2011關鍵事—莫為「特展」出賣美術館

【文/王嘉驥】

回顧201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風波,無疑是台灣藝術界的年度最大醜聞。此一事件的官方要角,包括時任展覽組組長的吳昭瑩、館長吳光庭、文化局長謝小韞,早已相繼去職。但是,事件並未因此落幕,而仍餘波蕩漾。截至年前,還有新聞媒體持續揭露與北美館合作「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兩檔「特展」的環球策展公司,迄今仍拒不付款,導致許多協力廠商無法順利取款,總金額高達3,000多萬。北美館難辭其咎的是,許多廠商都是因為北美館居間引進,基於信任北美館的緣故,才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環策公司簽約。不但如此,寫有謝小韞女兒名字及其任職頭銜的名片—「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王蘭兮」—也被公諸於世。到目前為止,這些事情似乎都還沒有看到台北市政府提出具體的回應;即使是當事人謝小韞及其女兒,也都沒有出面反駁。

平心而論,藝術界多數人士並不反對官方美術館辦理「特展」一事。真正引起反對的是,謝小韞主持北美館和文化局期間,他們思考和運作「特展」的模式,是把「展覽」商品化,美術館成了出資廠商的「商場」。以北美館的特展模式為例,引進出資的金主暨廠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館方策劃展覽的經費籌碼。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回饋廠商提供資金的恩惠,美術館的專業行政,乃至於研究人員,變相成為廠商的傭兵,任其予取予求。這樣的關係模式,不無飲鴆止渴之嫌,美術館更有喪失主權和主體性的疑慮。



















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排隊現場。

來到知識經濟的時代,藝術展覽講究創意,尤須融入獨到的見解和研究心得,不應該只是用資本主義商品行銷的邏輯作為推動展覽的動力。實際上,北美館接連密集引進「費城美術館經典展」、「高更:永遠的他鄉」和「莫內花園」特展,都不具有實質的美學和知識生產的意義。從文化生產的觀點來看,台灣已見的這些以歐美藝術史上的名家名作為口號的展覽,無一不是過度包裝,而且嚴重灌水。由於館方和出資的廠商在商言商,無法負擔真正名作的高額保險費用,因此,來展的內容往往都是名家的次級品或微不足道之作,有時甚至濫竽充數。不知不覺之間,北美館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同時,也令人遺憾地成了一個只能展出名家次級品的商業化場館—這真是得不償失的名譽損傷。

多年來,台灣引進特展的思惟,幾乎清一色地以歐美百年以前的名家作品做為訴求。如果不是莫內(Claude Momet)、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就是印象派、後印象派,或是巴黎畫派,反反覆覆,來來去去,台灣觀眾永遠被迫拘留在百年多前的現代藝術。不學無術的藝術策展或經紀掮客公司的商業邏輯,也永遠繞不出這個迴圈,更不管是否早已歹戲拖棚。

以去年此時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為例,雖有美術館展覽組長吳昭瑩一手戮力策劃與奔走,然而,不幸的是,北美館的展期正好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於2010年9月底至2011年1月的高更大展衝檔,使得北美館洽借作品不易,尤其是較具代表性與經典意義的作品。

也的確如此,觀眾實際看到的「高更:永遠的他鄉」特展,並無公認的任何階段的代表作。展中的高更作品,主要落在他30至40歲期間,個人面貌仍不顯著,且仍在發展的時期。大溪地時期的作品,僅有零星幾件油畫,其餘以複製性的版畫和重製的雕塑居多。為了怕高更個人的作品太單薄,展覽當中特別搭配了以高更為首的「阿凡橋」畫派,總計約30幅左右的作品,但多數作品也都稱不上精彩。觀者看到的展品,有很大的比例都不十分成熟,而且屬於次流的作品。反諷的是,這些作品反而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原來藝術史上不少名家的早期作品未必傑出。

緊接在「高更展」之後的「莫內花園」特展,幾乎全數從法國巴黎的馬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輸入。在選件的思考和素質上,比起「高更展」明顯整齊且好上許多,普遍觀眾的反映也多屬正面。該展以莫內晚年,尤其是1910年以後的作品為主。來展的作品當中,紀年最早的是1873年,但在總數上,1890年之前的作品,卻寥寥可數。儘管如此,由於作品的質地較為整齊,仍可看出莫內晚年的力道,給人的印象不惡。

無論是「高更展」或「莫內展」,雖然都不是精彩一流的展覽,倒也還沒有到完全乏善可陳的地步。然而,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這兩項展覽都是為了配合「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舉辦的展覽,是藝術服務政策的活動,更是政策凌駕藝術專業的表現,這也是北美館「特展」引發藝術界眾怒和批判的主因之一。

總而言之,在「特展」事件當中,北美館本身成了損失最為慘重的輸家,不但政治力介入館務運作,專業的主體性和信用度嚴重斲喪,館內專業人員更因「特展」事件的政治化而人心惶惶。如今,「高更展」和「莫內展」早已結束超過半年之久,環策公司卻仍拖延,遲遲未與北美館「結案」;而且,該公司在館外倒帳的糾紛,也尚未平息。令人不解的還在於,即使新任文化局長鄭美華已於8月上任,卻還不給美術館一個正式的館長,而讓文獻委員會的主秘翁誌聰兼任代理,任憑館內欠缺美術專業的領導中心。這難道不是口口聲聲「以文化治國」和「文化使城市偉大」的國民黨政府之恥—尤其是郝龍斌市長當權的台北市政府之恥?

【《典藏今藝術》2012年2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