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張愛玲書信分析/張愛玲的身心症與文學夢

【撰文/吳佳璇】
以《傳奇》奠定文壇地位的張愛玲,生平(1920-1995)也是傳奇。張愛玲留下的信札、甚至片紙隻字,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學院中人,抑或仰慕「祖師奶奶」的廣大讀者,因別具價值陸續發表,成為近年「張學」、甚或華文界一方風景。
不同於多數張迷的早慧,筆者是在醫學院畢業、精神科住院醫師受訓期間,年近三十才偶然拾起皇冠版《傾城之戀》與《第一爐香》,卻同胡蘭成般坐直身體,讚歎、折服年僅二十三歲,未受任何心理分析訓練的張愛玲,能成熟精妙地駕馭文字,展現其洞悉人心世情的說故事天才,從而加入「看張」行列。
拜「張學」進入「一台弦外之音齊鳴的演出,沒有前後台之分」(蘇偉貞主編《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的時代,筆者或因專業驅使,總覺得不進「後台」無法理解「張看」;於是「職業病」大犯,開始運用人類學和精神醫學裡一門名為「病誌學」(pathography)的方法,將各時期與不同對象書信往來,海內外親友憶往,乃至於(生前)未發表文稿交叉比對、推敲,以貼近其生活與創作史。
1
不論是默默無聞港大女學生的〈天才夢〉,還是淪陷區文壇超新星的〈私語〉,張愛玲不時「自爆」待人接物驚人的愚笨與作淑女的困窘。然而,「孤僻」、「難相處」、甚至「(搞)怪」等傳言卻自始甚囂文壇。要到身後各種資料陸續披露,方知那是「最不會撐場面」、拙於人際的她為求生存顯現的表象。
也因此,張愛玲1955年赴美後之生活與創作歷程狀似迷離,實情倒也相對單純,只要能掌握她有限的人際互動仔細爬梳,生活樣貌、乃至於心理狀態將不難逐一浮現。而這竅門早在張愛玲晚年,便為同樣來自上海,筆名司馬新的鄭緒雷所洞悉。鄭自1978年因博士論文開始同張愛玲通信,儘管畢業後棄文從商,除保持通信至1992,更多方蒐集資料,張逝世隔年便發表了《張愛玲與賴雅》。該書迄今仍是了解張愛玲中晚年生活重要資料。
以《張愛玲與賴雅》為基礎,筆者以為,除甫德南.賴雅(Ferdinand Reyher, 1891-1967)與張愛玲有十一年婚姻生活,屈指可數的重要關係人,無不透過書信(和偶一為之電話)與張保持聯繫。其中,1952年於香江結識的宋淇、鄺文美夫婦,是張愛玲船才離港就含淚提筆,四十年書信不輟,收到最多封信的密友。1961年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譽張愛玲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的夏志清,約莫自該書出版後開始同張通信至1994年。宋氏夫婦及夏教授,除全力協助張愛玲經營赴美後的寫作事業,更是她重要的情感依附(attached)對象。
莊信正保有八十四封張愛玲來信,兩人因1966年一場由印地安那大學舉辦的研討會結識。若非莊始終執弟子之禮,對1969年後隻身移居西岸的張愛玲生活起居多所關照;更在1983年底張愛玲「蟲患」初起,當機立斷託付友人林式同就近照顧,張的晚年恐更不堪。
於是,賴雅、宋淇、鄺文美、夏志清、莊信正及林式同等六人所保留張愛玲的信件,為她所寫的文字,保留的檔案,當是重組張愛玲赴美生活的核心素材。更多擁有張愛玲信件者,「整理魚往雁返之來龍去脈,加以言情敘事,則不僅是史料,更是文學創作了」(蘇偉貞主編《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2
筆者曾運用上述核心資料,佐以實地走訪張愛玲於洛杉磯各處住所(含地址可查之汽車旅館),大膽論斷張愛玲的「蟲患」為精神疾病。或緣於知覺(perception)障礙發生之「體幻覺」(somatic delusion),或因錯覺(illusion)將皮膚搔癢不適認定為跳蚤侵襲,從而衍生隨她遷移的跳蚤因最善適應環境,一次又一次縮小至肉眼不可見,接近細菌大小的「次發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
六十四歲的張愛玲為擺脫「蟲患」,被迫展開近四年(1984-8)的流亡生活,嚴重折損健康與創作生命。即便1988年起暫停逐汽車旅館而居重返「公寓生活」,病實未痊癒,且去世前三個月又大幅惡化。(參見吳佳璇〈張愛玲滿是跳蚤的晚年華服〉)依照動力精神醫學(dynamic psychiatry)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張愛玲創作不時援引的佛洛伊德學說,欲治療身心症(psychosomatics),解除精神症狀,必須挖掘、疏通其深層心理成因。只在表面兜圈兒,非但徒勞無功,甚至治絲益棼。換句俗話,正是「心病還需心藥醫」。
張愛玲顯非不諳其理。早在1971年5月7日,她給莊信正的信說自己「一冬天老是感冒,到春假又連發兩星期,起因當然也是psychosomatics」。
彼時,已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兩年的張愛玲,正遭逢赴美十六年最大打擊。直屬主管陳世驤教授,因其研究表現不佳,將予以解僱。其實,張愛玲自1969年下半就職後,不只一次在信中告訴夏志清,牙痛接著不斷感冒,臥病和就醫占掉時間,好的時候要趕工作……只是心力交瘁不但換來丟工作的下場,還讓當初一手促成的夏、莊兩位為難,「很慚愧」。
這也是張愛玲此生最後一個工作。總計張赴美後有過四段短暫工作,都因人事留下不太愉快的經驗;連1961年底至62年初應宋淇之邀赴港為電影公司寫劇本,與宋關係亦一度緊張。然為稻粱謀好續完《海上花》譯本,對鄉村生活素無好感的張愛玲1968年初還告訴夏志清:「想找點小事做,城鄉不計,教書不合格,只能碰機會,找不到就再說。」
早在1957年致鄺文美、宋淇二人信中,張愛玲已是邊傷風邊趕寫Pink Tears。看來,力圖在英美文壇掙一席之地的壓力,也是張愛玲身心症發病的溫床。張愛玲不認同當年英文書市青睞刻意賣弄東方風情的華人作家,如韓素英(Han Suyin)的成名作《生死戀》(A Many-Splendoured Thing)(1965/12/31,致夏志清)。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張1955年在美出版了《秧歌》雖有佳評,接著推出的《粉淚》卻乏人問津。繼續改寫成The Rouge of the North(或譯《北地胭脂》),1967年英國出版後甚有惡評。所幸張愛玲據此書親力翻譯、改寫的《怨女》,港台連載大為轟動,奠下平鑫濤的皇冠出版社日後出版張愛玲作品全集契機。扶病寫作經年,張愛玲失之東隅,但不知重回華文市場,算不算得上「收之桑榆」?
再往前追溯,張愛玲天冷感冒就患的「怪病」,「在上海就有,不過不常發」(1972/7/13,致夏志清)。為了健康,也為了忘卻被加大解僱的大挫敗,張愛玲幾經考慮,南下搬入莊信正代為租下,離好萊塢不遠的studio(1825 N., Kingsley Drive, Apt. 305 / Hollywood, CA 90027)。靠著紅樓夢考證、整理《海上花》譯稿、興之所至研讀人種學、英國軍艦喋血案等史料,偶給台灣兩大報寫稿──夏先生稱之為「無事忙」狀態,身心才稍恢復;然「三年不飛、三年不鳴」的心結,「不用人提醒」,持續憂煎張的健康(1974/5/13,致莊信正),終至十年後嚴重「蟲患」。
3
身心症可是不治之症?
心疼祖師奶奶的張迷,恐會如此質疑。
回復精神科醫師身分。當我坐在診間,除適度處方藥物,還會盡忠職守地嘗試用各種話語,向求助的身心症患者傳達:「保持健康生活形態。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如果可能,轉念放過自己……」話總因知易行難越說越心虛。
細讀書信,年歲漸長的病號張愛玲不是不明白,亦非不以為意。
五十三歲那年,為了「戒睡藥,每天花在睡不著的時間太多,所以剩下的時候永遠忙忙碌碌」(1973/8/16,致莊信正);只是數年後,依舊「因為失眠症,晝夜顛倒扳不過來,晚上打字怕鄰居嫌吵,進行慢得急人」(1980/9/27,同上)。接著還要忌「高蛋白質膽固醇太高,影響心臟。現在也改吃脫脂奶粉了……一天兩條魚,深綠菜葉,無鹽花生醬,水果不好就吃黑棗……我老是病病哼哼的,不怪人總以為我不善攝生。前一向接連感冒兩個月,一直這些年醫藥無靈……」(1988/9/21,同上)。1989年,張愛玲告訴鄭緒雷,「感冒現在發現是過敏症」。依舊是psychosomatics!
至於各種人際負累,「最不會撐場面」的張愛玲更早早棄絕。年輕時無話不說的Fatima(炎櫻),「現在大家各忙各的,都淡淡的」(1955/12/18,致鄺文美);「只對看得起我的人負疚,覺得太對不起人,這種痛苦在我是友誼的代價,也還是覺得值得」(1966/7/1,致夏志清)。因此,重返華語文壇(1966),「決心過往的人一概不見」(1973/8/16,致莊信正),當不意外。最後,除了怕與人來往、怕接電話,因信越寫越慢,「一封信要寫好幾天」,連收信也怕;收到信也只拆看帳單,心懸停頓已久的工作……
然而,「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多數人「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張愛玲不例外,同每個人一樣孤獨。雖然了悟「將來的平安,來到的時候已經不是我們的」;她始終「希望還有點值得一看的東西寫出來,能與讀者保持聯繫」。
透過文字,張愛玲將和沒趕上看見她的讀者,建立「僅只是屬於彼此的關係,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讀者最需要的。猜想祖師奶奶當也樂意,靜靜躺在一代又一代張迷的血液裡。
就算早有終身受困身心症的覺悟,張愛玲不可能放棄她的文學夢。
參考資料:
1.夏志清編著《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台北:聯合文學,2013。
2.張愛玲、莊信正《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簡體版)。
3.吳佳璇〈張愛玲滿是跳蚤的晚年華服〉,收錄於《張愛玲學校》,台北:聯合文學,2011。
4.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台北:印刻,2011。
5.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主編《張愛玲私語錄》,台北:皇冠,2010。
6.高全之《張愛玲學》第二版,台北:麥田,2008。
7.蘇偉貞主編《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台北:允晨文化,2007。
8.周芬伶編寫、謝毓祥譯〈張愛玲夢魘──她的六封家書〉,出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7月,頁59-68。
9.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
10.張愛玲《對照記》,台北:皇冠,1992。
11.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1987。
12.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68。
◎本文作者簡介
吳佳璇
精神醫學界的浪人醫師。著有《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戰鬥終了已黃昏》、《浪人醫生日記》、《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從北京到台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藝起來當好厝邊 自由人藝術公寓

【文/孫嘉蓉】

塗鴉藝術家candy bird使辦公區氣氛更活潑


來到台中市近中友百貨商圈的五權路上,車水馬龍的大街旁,有一排深褐色的5層公寓,其中一棟就是自由人藝術公寓的所在地。與公寓緊鄰著的是一家越南小吃店,其延伸至騎樓的煮食區和突出的招牌讓自由人的存在更顯低調。如果只是站在自由人藝術公寓門口,你絕對無法想像這棟外表不起眼的舊式連棟建築裡,到底聚集著什麼樣的理想和能量。
成立於去年的12月,這個由一群藝術家共同發起,集展演、工作室、藝術駐村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空間,嚴格說來就像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孩般稚嫩,背後的運作單位是自由人藝術團體,他們經營自由人藝文資訊平台多時,也一直都參與著展演策劃的活動,這些年才開始思考成立實體空間的可能性。目前空間的執行長是顏寧志和蔡宗霖,其他的經營成員由劉森湧、黃彥超、莊培鑫、林珊如、林彥瑋、洪鈞元、戴宛蓁、劉銘訓、顏翩翩、賴士超、許怡慈、李茗哲、林昌履等藝文工作者及贊助者共同組成。

一樓展示空間


執行長蔡宗霖說,公寓成立的時機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原本計畫與朝代畫廊一起合作經營,才開始有了更多具體的規劃,後來雖沒有合作成功,卻促成他們集合藝術家共同成立的新型態。而選擇在台中是因為北部和南部都各有代表性的展演替代空間,如台北的伊通公園、VT非常廟藝文空間、新樂園藝術空間等;南部則有台灣新藝、新濱碼頭、文賢油漆工程行、57藝術工作室,唯獨中部缺少指標性且具規模的替代空間。
走進公寓,1、2樓為主要展覽空間,地下室還有兩個獨立小房播放著影像作品;目前尚未啟用的3、4樓與頂樓則規劃了10間工作室、駐村和藝術創作空間,包括一個攝影棚和教室,以及頂樓的開放創作空間,自由人希望未來能夠定期推出藝術家之間,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聯合創作,讓更多跨域的合作靈感在這空間激發碰撞,這也是下個階段推行的重點。

二樓戴翰泓裝置藝術


自由人藝術公寓的簡介上寫著:「公寓是城市特有的現象,為集合式住宅的一種,指的是一種生活設施齊備的居住形態。而據統計,台灣75%的人口居住於以公寓為主的集合式住宅。因此,這樣的一個藝術公寓形式,將是未來新時代的都市藝術集合空間。」逛了一圈驚奇地發現這公寓的設計自有巧妙,室內的樓梯位於中心,以此為界將每層樓分為前後段,原來這特別狹長的公寓空間,實際上是由前後兩棟樓合併而成,並在銜接處設有一天井,垂直連結著1至3樓,讓各樓層之間互通聲息而不至封閉孤立;屋後原本建有獨立寬敞的備用樓梯,成為另外一個進出通道,避免了空間在同時提供展演、駐村和藝術家創作的運作時可能產生的相互干擾。
這裡在空間上的完整結構,和它從創作到展演的齊全功能,足以讓藝術家如同住在城堡內般自給自足,然而一個藝術空間如果要擴地其影響力勢必得從身處的社區開始,蔡宗霖說,他們計畫先邀約台中在地的藝術空間、替代空間以及相關組織,一起交流茶敘,了解彼此的計畫和目標,討論未來活動的各種串連想法。而自由人藝術公寓是否能夠吸引其他文化藝術產業進駐相同路段或生活區域,或許八字都還沒一撇,但從藝術以開放交流形式介入原本戶戶自成世界的公寓那一刻起,它已經悄悄肩負著某種改變社區氛圍的使命。
自由人藝術公寓給我的第二驚奇是1、2樓的裝修一次到位,雖然從承租到開幕僅3個多月,但空間和動線設計專業,沒有臨時與倉促之痕跡;給駐村藝術家住的小房間裡,還訂做了和室地板;許多小空間的運用都有巧思,最有趣的莫過於往頂樓的樓梯下方,隔出了間名為「藝術苦行僧」的小房,走進裡面必須彎腰半蹲,一坪多的空間只能用來睡覺和閱讀,但這間的誘因是租金低廉,又有頂樓偌大創作空間的優先使用權,熱衷創作的人大概也不覺得苦了。

二樓展示空間


蔡宗霖認為這個空間的個性需要時間來養成,就現在的方向和運作方式來說,最大的特色和個性就是它沒有個性,或是說它有很多個性,畢竟成員的背景各異,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開放多元的空間態度。這或許也呼應了自由人所提出的使命之一:提供藝術創作者真正沒有藝術派系、個性中立的展演替代空間。
此外,自由人也希望以不預設立場、更開放、更透明化的展演申請機制,常態的接受作品徵件,並每年固定策劃SUPER-NOVART新秀展演;活動方面會舉辦講座、課程、工作坊等,並定期舉辦藝術家設計師交流之夜,促進國內藝術交流發展;他們自詡成為「台灣新生代藝術培養皿」,將介紹年輕藝術家進入市場,以及其他更多發展的舞台,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的合作默契,並作為台灣對外之國際藝術交流窗口,國內外藝術家駐村申請,促進跨國的藝術交流發展;落實大眾藝術推廣、深植生活美學,提供觀眾無拘束的當代藝文欣賞空間。
蔡宗霖提到經營上的挑戰:「由於參與空間經營的藝術家成員不少,所以在過程之中難免會有很多想法意見需要彙整,尤其大家都是第一次去學著要經營一個空間,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克服的。開幕展的部份,有同時6個衛星展場一起開展串聯、50個藝術家,也是透過協調一一解決問題,這些過程是很有意義的。」

二樓後面黃贊倫FRP機件作品


自由人希望提供一個藝術交流平台,作品買賣的抽成比率較一般商業空間低,只是未來的駐村計畫也是以住宿交換創作成果,那麼空間要如何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最困難的就是經費了,不過比起要等到申請到國家補助再來進行,一切都太慢了,於是我們以集資的方式募集藝術家以及一些藏家,藝文工作者,先將一年營運的費用準備好,克服在經費上基本營運的開銷。」他說,「未來的經營還有待考驗跟見證,我想要是我們第一年可以撐下去,未來加上申請一些相關的補助,相信可以做得越來越好的。」
走出自由人,隔壁餐廳飄來陣陣飯菜香,但願理想和溫飽最終找到相處模式,比鄰而居。
DATA
自由人藝術公寓
地址:台中市五權路594號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鮮花保養小心得(下)

花店 分享,常見鮮花保養知識

一.康乃馨的保養:

1、去除欲插入水中深度的葉片,斜切基部後插入水中,花枝間保持通氣良好.

2、花朵不可噴水,以免潰爛.

3、對"乙烯"敏感,須遠離過熟的蔬果、香、煙等,水中加入抗乙烯的保鮮劑更佳.

4、欲提早放放可重剪花莖後插入20~24℃的溫水保鮮液中.

二.玫瑰花的保養:

1、預防花頭彎曲的折頭現象產生,可將莖基斜切,以報紙包妥花葉,整把浸入水中吸水。

2、已發生折頭現象,在溫水中削去基部,插入PH3.5~4.5的保鮮液中即可恢復。

3、整理時可將外層鬆散的花瓣去除,插入水中的刺、葉去除,為防細菌感染傷口,應使用漂白水或保鮮劑,瓶壽命更長。

4、對乙烯敏感應遠離過熟的水果(如香蕉、蘋果)、香火等,以免提早凋謝。

三.百合花的保養:

1、將花枝散開,使透氣,並將基部3~5公分剪除插水,水平面以下的葉去除。

2、花朵開放時即將花葉藥摘除,以免不小心沾到衣服不易期清洗。

3、添加漂白水或保鮮劑可延長花期。

4、卻提早開花可插入溫水中。

5、對乙稀敏感,需避過熟的蔬果、香、煙等。

四.非洲菊的保養:

1、以刀片斜切基部,插入水中,添加保鮮劑效果更佳。

2、一般以鐵絲纏繞花莖,以矯正花型,但易使花莖受傷,非必要不纏為佳。

3、勿直接噴水在花面上,以免長黴。

4、投入式插花,避免直接碰到瓶底,以利吸水並避免細菌感染。

五.唐昌蒲(劍蘭)的保養:

1.貯存時須直立勿平放,否則花莖易彎曲。

2.重剪花莖並即插入水中吸水,但需注意水中勿含氯(漂白水),易導致葉片枯。

3.將花序上端的小花苞摘除,可減少尖端彎曲,並可促進其他花苞開放。

4.冷藏過的花使用時最好插入含保鮮劑的水中,開放效果較佳且持久。



參考文獻:
1麥克.戴許 2000 鬱金香熱
2王薇棣、蘇渟 荷蘭鬱金香與花卉行銷
3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資料來源:石家莊鮮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92&Pages=1


鮮花保養小心得(上)

花店 裡購買的鮮花,由於經過從栽培者至零售商一系列處理過程,易於失水。所以在買回鮮花後可把這些鮮花淹沒在盛水的水槽或水盆中2-3小時以恢復新鮮,然後再 插瓶。在浸水之前,應剪去2-3厘米的莖端。有的鮮花(如火鶴花),可每隔5天左右,先剪去莖端2-厘米,再把整個切花浸泡水中約1小時,這樣可延長瓶插 花壽命。經過浸水處理後,鮮花恢復膨脹壓,花莖變硬實,花瓣和花朵重現新鮮態。

而對於已萎蔫的切花,特別是具有硬實、木質花莖的鮮花(如月季、菊花、非洲菊),可置於燙水中處理60秒鐘,以恢復新鮮。為了防止燙水的蒸汽和熱量傷害鮮花上部的葉片和花朵,可用硬紙版或其他材料隔開或用塑料袋套住花頭以防熱氣傷害。

對於一些花莖截面流出汁液或無色液體的鮮花(如一品紅),可用開水燙其莖端或用火焰燒灼莖端,以阻止汁液流出。一些鮮花可在水下再剪截,以防止空氣進入花莖的導管,阻礙水分吸收。水下剪截受益的鮮花包括香石竹、菊花、雛菊、萬壽菊、月季、金魚草、睡蓮等。

花瓶中的水應淺一些,以3-10厘米深為宜,這可以減少莖的腐爛。每隔1-2天,應再剪截一次,長度約2-3厘米,同時花瓶水應用新鮮水置換,水溫最好等同室溫。把花瓶或插花置於室內較冷涼位置,遠離爐子、烘箱、散熱器和其他發熱裝置,可以延長瓶插壽命。

鮮花不能忍耐直射陽光,因此應避開過強的光線。散射光和弱光有利於花蕾發育,保持葉片新鮮。在空氣濕度較高時,鮮花保持新鮮狀態時間會更長。在炎熱的天氣 或溫度較高的屋內,應常向花朵噴霧,在其周圍形成一個潮濕的空氣。不要把花置於室內通風口或空氣流動快的地方,否則會加速鮮花失水和萎蔫。

如何使買回的鮮花壽命更長?

當進行完鮮花的預處理後就可以著手插花了,但一定要注意:容器中的水質要清潔,水深要浸沒切口以上,水面與空氣要有最大的接觸面。盤類容器的水深,應以浸 過花插高度為宜,以保證花材切口能及時吸水;瓶類容器的水深,應在瓶身的最寬處,因為此處的水面與空氣接觸面最大,有利於通氣,有利於花材呼吸通暢,減少 細菌的感染,相對延長水材的壽命。

下面介紹一下鮮花的養護要點:
1.合理用水插花時應選用清潔的河水、井水、池塘。水質混濁時須澄清後再用。如用自來水,應先放入缸(桶)內存放一晝夜後使用。

2.經常換水夏季每1-2天,秋冬季每2-3天換水一次(為防止瓶水變質,可放少量食鹽等防腐劑),換水時要清除殘花敗葉,並適當剪短花枝,重新更替切口,並在花材上噴水。使插花經常保護鮮豔。

3.插花擺放在位置要合理夏季應避免強烈的陽光直射,冬季要近量離暖氣或火爐遠一點,否則將加速花枝的呼吸作用和水分的蒸發,易造成花朵凋萎早謝。另外, 一定要注意不能將插花放在成熟的水果附近,因為水果會釋放出乙烯,乙烯是一種對切花有特殊作用的有害氣體,會引起切花早謝。石竹、水仙、滿天星、百合花等 均對乙烯氣體特別敏感。

4.花器的清潔經常保持插花容器的清潔,有利增添插花的美感。

瓶插花的保養方法
喜歡插花的朋友都希望美麗的鮮花能延長壽命,對於瓶插花在長期的放置過程中,同樣也需要一些特殊的“護理”才能使其花材壽命更長。

下面介紹幾種瓶插花的保鮮方法:
剪枝法:每隔一兩天,用剪刀修剪插花的末端,使花枝斷面保持新鮮,可以使花枝的吸水功能保持良好狀態,延長插花壽命。
    
燒枝法:把花枝末端用火燒一下,使花枝末端2—3厘米處變色後,及時浸入冷水中,再插進花瓶。這種方法一方面可起到消毒新鮮傷口的作用,又可以增強吸水功能,適用於花枝莖較硬的鮮花,如侮花、桃花、薔薇花、芙蓉花、白蘭花等。

燙枝法:把花枝末端2—3厘米處放進開水中約兩分鐘後,立即把它浸到冷水中,再插進花瓶。這種方法適用於花枝莖質較柔軟的鮮花,例如郁香、大麗花、牡丹花等。

浸鹽水法:先在瓶中加少許食鹽攪拌均勻後,再把鮮花插進去。這種方法適用於埋頭鹼性的山茶花、水仙花等。

浸糖水法:在插花前先在筐內水中加少許白糖,攪拌均勻後,再把鮮花插進去。這種方法適用於富含糖質的百合花、桔梗花等一類鮮花。



參考文獻:
1麥克.戴許 2000 鬱金香熱
2王薇棣、蘇渟 荷蘭鬱金香與花卉行銷
3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資料來源:石家莊鮮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91&Pages=1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台灣古董派對 四月開趴

【文/陳啟正】
前陣子有在市場走動的古董玩家,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台灣古玩交易的冷淡低迷,不僅拍賣市場的成交金額急遽量縮,甚至近些年來進出台灣市場頗稱頻繁的大陸行家,也顯得零零落落。面對這種上氣不接下氣的疲弱景象,部分僅靠店面銷售的古董業者也只能「望洋興嘆」,意興闌珊地延後開店時間、或索性提早打烊回家休息。
「休息」對古董業者們來說,恐怕有著一種既期待卻又深怕受到傷害的複雜心情。事實上,休息可以讓人釋放壓力,藉由壓力的瞬間釋放,往往亦能將慣性怠惰轉化為再次向前的推進動能;但特殊情況下被迫休息,卻會讓人不知不覺陷入莫名的恐懼,以致心情變得喜怒不定,甚至進一步侵擾既定的生活秩序。換句話說,自主的休息或可以將壓力轉化為再次前進的助力,但被迫的休息卻很難逃脫面臨自我脫序的危機。
認真回頭檢視自己,無論是自主休息也好、或者是被迫休息也罷,在與當下環境的碰撞過程中,若有面對未來的心理準備,並且能充分掌握市場發展的關鍵脈動,那麼幸運獲得自主休息的業者,或因壓力釋放後的澄澈明淨,終能讓即將踏出的下一步獲致宏觀視野;而一時被迫休息的業者,只要能持續對未來抱持樂觀理念,則在一團泥濘中,亦能找到脫身再起的自救浮木。
希望總在未來!可預見的未來中,倘若持續能往正向的道路推進,論說未來市場發展,似乎就無需過分悲觀。根據筆者掌握的最新訊息顯示,農曆春節過後,約莫在2013年4月,台灣古董市場將有一番春暖花開的新氣象可期。其實,檯面上的台灣古董交易現況儘管未能盡如人意,但為催化市場的推進力量,檯面下部分古董業者的合縱聯盟等串聯活動卻始終沒有停歇。據了解,以「聚英雅集」為老班底,並且擴大結合其他八家新興實力業者,總計約15家古董業者所組成的第一屆台灣古董派對,預計將在4月中旬於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行,為類似香港行之有年的古董博覽會,期間台灣六家本土新興拍賣公司暨相關藝術媒體也將一同共襄盛舉,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獨特風韻、且具有火車頭帶動效應的古董藝術週活動。
台灣古董派對暨藝術週活動能否成功活絡台灣古董經營生態,或許仍在未定之天,但台灣古董市場過去這幾年一方面受「聚英雅集」無限休會的急凍影響,另一方面更在中國大陸市場迅速崛起的衝擊下,確實給人盛況不復當年的感嘆。如今15家古董業者與六家本土拍賣公司成功整合出令人驚喜的新氣象,不啻為沉寂已久的古董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筆者以為,台灣古董市場能成功匯聚一股新力量誠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猶須珍惜這股新力量的得來不易,而不是各有盤算地機關算盡,否則這股剛剛興起的力量,亦有可能在反作用力的牽引下,頓時化為烏有。
古董行家心中都很清楚,多數台灣古董業者向來各自為政,而過去提倡結盟的商家,其實心中所打的如意算盤都只是想概括別人的資源,以致很多頗有理想性的計畫,最後俱因利益分配不均而胎死腹中。筆者樂見台灣新興古董力量的崛起,同時如果還能再多花一點心思,積極建構台灣古董經營環境的基礎工程,整合眾人力量,改變諸多不合時宜的老舊陳規,那麼這股力量自然能夠有效活化停滯已久的古董市場,但要是參與者依舊只是各有算計,那麼這股力量就只能在眼前曇花一現。
新氣象的來臨不免讓人興奮,也期待這股力量能夠持續往良善的方向長遠發展,預祝台灣古董派對開趴順利成功!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陳國恩打造MIT品牌 門得揚春拍首航

【文/曾裕洲】

門得揚拍賣首屆拍品清乾隆〈白玉香薰爐〉一對,高8英吋,以和闐玉為質,布滿鏤雕蓮團花紋,工藝精湛。

近年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旁的國際會展中心裡,各種拍賣會、博覽會、展銷會等藝術盛事一檔接著一檔的舉行。反觀台灣,自兩大國際拍賣行出走以來,藝術產業猶如被連根拔起,各種藝術活動都像缺乏養分的植物一般,怎麼樣也無法成長壯大,許多有識之士都為此感到憂心。即將在台北舉辦首屆春拍的門得揚拍賣公司董事長陳國恩,就計畫以民間的力量投入,試圖在今年4月中旬為台灣藝術產業投入一股新的動能。
陳國恩指出,近年中國拍賣行激烈競爭,彼此搶人、搶錢、也搶貨,他在被各拍賣公司頻繁拜訪徵件之餘,不禁問自己,「為何台灣在拍賣行業的話語權是如此薄弱?明明台灣有貨、有藏家、也有買家,為什麼只是不斷送東西到大陸、香港,而不能在台灣建造一個好的交流平台?」他表示,台灣既是中華文化底蘊最深的地方,又是與世界文化接軌的自由開放之地,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好的環境。目前兩岸交流也很熱絡,大陸藏家也願意來台參與拍賣會,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政府應該有這樣的認知,培植這藝術方面的產業。
對於目前中國拍賣公司水準參差不齊,拍假、假拍、灌水、不付款……問題叢生的現象,陳國恩表示,「門得揚一定是玩真的,一定嚴謹制度化,不作任何拍賣規則之外的約定,這就是我的堅持。」對於拍賣公司的經營,陳國恩更直指核心:「拍賣最重要的就是東西要真,主導的人要有眼力,要有藝術涵養,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來支撐。門得揚委請了資深業內人士擔任各部門專家,並採取否決制,絕對會為客戶嚴格把關,讓買家非常安心。」
雖然距離春拍還有一小段時間,具體時程以及拍品內容尚未完全確定,但是陳國恩鈎勒的春拍輪廓已大致完成。門得揚首拍將以玉器、雕塑、高古文物、雜項等四大專場為主,做出有獨自文化特色的拍賣專場。陳國恩表示,「我成立這個拍賣公司,主要是想把自己對文物的認知過程實踐出來。我認為拍賣公司除了商業買賣以外,更肩負著文化教育的社會責任,因此拍賣之前我們會配合當季拍品做專題論壇,邀請領域專家與會座談,用網站或是期刊等方式把拍賣與藝術教育結合。門得揚之名源自英文Mandarin的英譯,就是希望能將台灣培養成中華文化藝術產業的重鎮,希望大家拭目以待。」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張愛玲書信隨想/「張學」研究的一件大事

【撰文/陳子善】
十六年前,也即1997年4月,當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的信札開始在《聯合文學》上連載時,我就意識到這是張愛玲史料一次極具意義的發掘,是「張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研究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除了必須面對他生前公開發表的作品,還應關注他出於各種原因未及問世的手稿。各類手稿,哪怕是未完成的手稿的發現,都有可能支持、改變乃至顛覆原來對該位作家的評價。而書信和日記,是應該把它們包括在廣義的手稿範疇之中來理解的,因為它們是特別意義上的一種創作,正如我一再引用的魯迅的一段話所指出的:「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注1)具體到張愛玲,迄今所知她沒有日記存世,而她的前期信札絕大部分早已散失,那麼她後期寫給包括夏先生在內的友人們的大量信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了。
按照夏先生的回憶,張愛玲1961年3月收到他寄去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初版本以後,就開始與之通信。儘管最初的通信未能保存下來,但張愛玲自1963年至1994年整整三十一年間致夏先生的總共118通信札,這次能夠得以完整地成書問世,確是極為難得的。單就數量而言,也已居現存張愛玲後期信札的第二位,僅次於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札。
張愛玲致夏先生這麼一大批信札,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廣,內容如此之豐富,夏先生的「按語」又如此之詳細,因而,可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是如此之多,均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
從發表《怨女》到改寫《十八春》,從自譯《金鎖記》到「改譯」《浪淘沙》,從翻譯《海上花》到「考證」《紅樓夢》,從創作《小團圓》到「擱開」《同學少年都不賤》,還有自評〈創世紀〉、〈浮花浪蕊〉等作品,張愛玲在信中不斷向夏先生通報,與夏先生切磋,甚至反覆再三,甚至具體到字、詞、句的探討。這些信札對研究張愛玲後期創作歷程,無不都是極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對《小團圓》這部張愛玲身後才公開的長篇小說,她在1975年7月19日、1976年3月15日、4月4日、7月28日、1977年6月29日等致夏先生的信中就一再提及寫作進度和寫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尤其值得注意。除了與宋淇夫婦討論《小團圓》,
張愛玲當時只有在給夏先生的信中才如此坦陳自己對於《小團圓》的想法。
對張愛玲後期真實的生活狀況,研究者一直所知甚少,張愛玲致夏先生這批信札中也有大量具體生動的反映。張愛玲1969年7月到美國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後來與主其事的陳世驤產生齷齪,她在1971年6月10日致夏先生的長信中對此作了說明,這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張愛玲針對此事最為詳細的自我辯解。難怪夏先生在「按語」中要特別強調:「這封長信是愛玲兩年間在加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工作報告,也可說是她在美國奮鬥了十六年,遭受了一個最大打擊的報告」。
儘管張愛玲致夏先生的這批信札是友朋間的交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親切隨意,但仍時有神來之筆。張愛玲1968年7月1日致夏先生信中有段話就很有意思,她說:「我一直喜歡張恨水,除了濟安沒聽見人說好,此外只有毛澤東讚他的細節觀察認真,如船,籃子。」確實,無論前期還是後期,無論私下還是公開,張愛玲始終對張恨水保持好感。
早在1944年3月在上海女作家聚談會上,她談到自己讀什麼書時就公開表示:「讀S. Maugham,A. Huxley的小說,近代的西洋戲劇,唐詩,小報,張恨水。」(注2)1950年代初,她在香港又對宋鄺文美說:「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注3)這次至少是第三次表態了。所以夏先生在「按語」中說:「真正喜歡張恨水的讀者,要數她自己,先兄濟安和毛澤東三人,這句話想是實情如此,但也富有幽默感。」
我以為,「張學」研究這些年來的進展有目共睹,然而不如人意處仍然甚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這批信札的整理、注釋和出版,正是為充實「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將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注:
1.魯迅〈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429頁。
2.〈女作家聚談會〉,上海:《雜誌》,1944年4月第13卷第1期。
3.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編《張愛玲私語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頁。
◎本文作者簡介
陳子善
上海市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主編。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有《文人事》、《發現的愉悅》、《說不盡的張愛玲》、《素描》、《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等,編訂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張愛玲等作家作品集和研究資料集多種。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記憶留轉 歷史建築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開幕特展

【文/羅健毓】

程氏古厝外觀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為新北市淡水區內第一座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該建築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農家環境的人文。其樣式樸實,建築工藝卻相當細緻,古厝內有正身、護龍,為一典型的三合院農舍。修整後的程氏古厝,於去年12 月起,開始開放民眾參觀,並舉辦開幕特展「記憶留轉」,邀請5 位臺灣當代藝術家,以人們對於「兒時回憶」的五感體驗為創作概念,配合程氏古厝三合院的復舊地景環境,利用裝置藝術呈現關於「逝去的美好」所擁有的深刻概念。

童趣的裝置物和編織物呈現童年記憶


攝影藝術家沈昭良以其揚名國際的《Stage》系列作品,以當代攝影形式重現傳統舞台車樣貌,深刻描繪台灣特有娛樂產業與文化景象。有別於傳統寫實紀錄風格,沈昭良朝向融合環境肖像、視覺群化與類型建構的當代式書寫;當觀者走進程氏古厝主廳,透過《Stage 39》作品的陳述,可做為審視臺灣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傳統與現代文化衝突可能衍生的另一種轉折與關注。裝置藝術家盧之筠與郭昭吟,則利用女性纖細的情感,個別以童趣的裝置物和編織物呈現出令人懷念的童年記憶;藝術家以身體的感受和成長的經驗,引領著觀眾凝視其作品時,透過自身想像感染與記憶,重拾那塵封已久對於童年的想望。

朱駿騰利用常見的大同電鍋,表達遊子的自身文化認同


王福瑞以數位科技原理,於展間建構了一個與觀者互動發聲的聲光作品;此聲音裝置作品懸掛於整個展間內,觀賞者可走入裝置作品之中感受由數百個喇叭所構成的作品,使欣賞者進入如同記憶夏夜中的蟲鳴野徑。朱駿騰的作品利用家家戶戶皆有的大同電鍋,闡述遊子對於追求更好的未來及自身文化認同之間的矛盾,此件作品裝置於程氏古厝原廚房位置,當觀眾隨著微弱的燈光走近,可聞到空間中散發陣陣的米飯香味,幾乎被掀開的鍋蓋不斷的冒出白煙,數十個各式各樣的插頭串聯古厝中傳統的大灶以及象徵文化衝擊的作品裝置,更能牽引觀者的感受。

盧之筠作品《預言的變相》


DATA
「記憶留轉」歷史建築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開幕特展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承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策展人:羅健毓
展出藝術家:王福瑞、沈昭良、朱駿騰、郭昭吟、盧之筠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13年2月底止
展覽地點: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新北市淡水區新民街一段138巷7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9:30至17:00;週六至週日09:30至18:00,每月首周一休館。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淺析花店經營模式

隨著人們信息共享越來越方便,我國台灣以及國外的 花店 對內地花店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從發展模式到經營理念,很多都值得我們借鑒。

(1)獨立品牌花店。
品牌花店包括:專業的 花藝設計 公司;集綠植盆栽、鮮花仿真花等經營爲一體的綜合花店,如台北花苑;專業婚慶花藝公司,如台灣克麗斯汀花藝;鮮花速遞公司;專門經營某一種花卉的專業店, 比如只經營蝴蝶蘭的花店等。這些品牌花店大都擁有自己的産權門店,實行公司化的管理制度,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其品牌內涵豐富,台北花苑位于一個小農場裏 面,雖然地理位置不理想,但已經形成的品牌並不影響它的營銷和發展。

(2)位于園藝超市、園藝中心以及建材超市(如百安居、歐倍德)裏面的花店。
這種形式在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等國家廣泛存在,主要出售園藝産品,與園藝相關的産品在這些場所都能買到。這些國家有很好的花卉消費文化。

(3)大型超市裏的鮮花櫃台。
這種銷售方式,廣泛存在歐美發達國家,如法國家樂福、美國沃爾瑪等,顧客主要用于家庭消費。在這些場所的銷售量可以占到這些國家鮮花銷售總量的60%。

(4)個人花藝工作室。
具有很高花藝水平的花藝師開辦的花藝工作室,往往位于寫字樓、住宅樓內,業務主要是承接花藝工程,零售量很小。

(5)連鎖加盟店。
日本的日比谷花壇公司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其連鎖店的數量已經達到100多家。

(6)在線花店。
如全球最大的在線花店——美國的1—800花屋。平日,1—800花屋網站每天接受的訂貨在15萬台北花店件(次)至25萬件(次)以上,年在線銷售金額達5000萬美元。

(7)花卉市場。
包括:批發、零售市場;臨時性節假日市場,如台北建國假日花市,一個禮拜只有固定兩天爲花市,其他時間用做停車場;花攤;拍賣市場,如日本東京大田市場就是亞洲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

以上這些模式中,品牌花店最值得中國花店借鑒,其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員工團隊的合作精神、現代化的營銷理念,都是花店走上品牌之路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麥克.戴許 2000 鬱金香熱
2王薇棣、蘇渟 荷蘭鬱金香與花卉行銷
3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資料來源:時尚美容之家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90&Pages=1









花店的投資與經營

近年來花卉消費呈雨後春筍之勢,花卉消費群體覆蓋八方, 花店 業逐漸發展成龐大的市場。經過九十年代初、中、後期三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目前數量龐大的花店群體,但由於經營理念的先進與否,各個花店的盈利相差萬千。一 個花店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明確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以獨特的經營模式和理念,確定服務群體,並做出正確定位。

1.我國花店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花店業的發展是同我國解錮思想和改革開放同時起步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環境的改善,花店人們開始探索精神方面的需求,鮮花作為一種非凡的消費 品,慢慢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花店也應運而生。上世紀70年代末,杭州城出現了建國以來最早的花店,即杭州花店,屬杭州花木公司主管,除賣花外還賣土特產 品。隨著鮮花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杭州出現了鮮花的專售店,真正意義上的花店從此誕生。

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世界大國,但在花卉業的發展上卻只是初級水平。中國花卉業的發展雖處在初級階段,但發展速度仍然還是和市場經濟同步的。自從 1984年中國對花卉業進行正式發展以來,年生產面積從2萬公頃發展到現在的年生產45.3萬公頃,年銷售從7億元發展到現在的382.3億元。據不完全 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鮮花店十幾萬家,以四川眉山區域為例,九十年代開花店的只有幾家,而現在已經達到了上百家。散佈於大街小巷的小花店代表著中國花卉零 售業的主體力量,花店業已成為中國一支脫穎而出的商業新軍。因此,中國花店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2.花店業發展的現狀

花店業發展初期,人們對花的銷售和購買觀念不是很明朗,而且經營者對商品進行盲目銷售,促使出現了一時的暴利現象,巨大的利潤,廉價的投資,吸引了眾多的 投資者。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消費意識的提高,人們對商品的價格有了一定的評估,花店業出現了盲目的價格戰,花店成本和利潤的考量使得低質量的商品湧入市 場,消費者也對商品失去了購買慾望,據調查每個城市只有20%的花店生意紅火。

在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形勢下,花店數量的劇增並非說明行業發展到了盡頭。相反,一個市場形勢機遇與挑戰並存,思想觀念從物質的滿足向精神的渴求的轉變,為花店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契機,為中國探討花店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平台。


3.定位理論及其在營銷業的戰略意義

三十多年前,美國營銷專家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在《廣告時代》等雜誌上發表了總題為“定位時代”的系列文章,首創“定位”概念,自此,“定位”風靡世界營銷行業。

“定位”理論強調:解決傳播難題,要從“局外”,即換位思考,站在消費群體角度尋求解決之道,充分關註消費群體已有的認知基礎,調動顧客“頭腦中已經存在的東西”,使之重新鏈接,從而對新的品牌及產品屬性產生認知和購買慾望。

從操作角度,“定位”理論的建議:選擇清楚、簡化的信息及概念,進行“聚焦”式傳播。最好是“一詞佔領頭腦”,如“沃爾沃—安全”、“寶馬—駕駛樂趣”、 “聯邦快遞—隔天到”、“佳洁士—沒有蛀牙”等。同時,傳播時需以競爭品牌為參照,找出差異化的概念或與競爭品牌進行對比,花店將顧客對競爭品牌的視線轉 移過來。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創造出新的、不同的東西,而是改變人們頭腦裡早已存在的東西,把那些早已存在的聯繫重新連接到一起。

“定位”它以簡明、銳利、操作性強的特點,既給市場領導者持續保持優勢提供有力武器,也給市場挑戰者、追隨者以及新進入者創造品牌提供了平台。今天的國內 市場上,無論是“西門子”冰箱這樣的“貴族”,還是“今麥郎”方便麵這樣的新銳,品牌運作和營銷傳播中均有“定位”的清楚身影。



參考文獻:
1簡立賢、莊雁喬、王俊彬 電子交易環境下農產品運銷通路新模式的探討
2李明哲 2000 網路經濟顛覆實體利益
3曹永煌 2000 電子商店開店實務

資料來源:教育學習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89&Pages=1






捍衛媒體公共性:一個新的全球公民運動

【撰文/顧爾德】
言論已開放,自由待爭取
想像一下這些情境:手中的外國雜誌與報紙內頁,最吸引你的是那些被黑色奇異筆塗掉的圖文;不是色情刊物,書店老闆卻要偷偷摸摸地塞給你;才在報上看到反對黨組黨的消息,隔幾天就聽說那家報紙的採訪主任下台了;當強人領袖向國外媒體透露將解除戒嚴的訊息,民間新媒體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這些是上個世紀的故事。若曾走過同一遭、參與見證過台灣爭取言論自由的歷程,大概會以為艱辛路途已走過,柳暗花明,前面應該就是坦途大道。很難教自己相信:從上個世紀解除報禁至今已四分之一世紀,而今天台灣最火紅的社會抗爭議題居然還是媒體與言論自由!
25年間,台灣媒體從黨國巨靈的爪掌中解放,又經歷了市場大潮沖刷,以及傳播通訊科技「破壞性創新」的洗禮。每一場考驗都嚴厲,但半個世紀的考驗似乎都不如2012年那麼劇戲性,對台灣民主社會體制可能產生的衝擊那麼大。
台媒走向,受市場及政治左右
半個世紀以來,政治與市場兩大力量左右著台灣新聞媒體發展。1990年代之前,政治居主導地位;之後市場為王,但政治爪掌並未遠離。然而,政治與市場力量,在過去近十年間又面臨一個新的轉化:全球化。和台灣產業經濟一樣,「全球化」三個字對台灣媒體最重要內涵是「中國化」──中國挾其政治、經濟雙重力量,直接、間接影響台灣媒體。
「市場為王」的代表是壹傳媒,而當旺旺中時取得壹傳媒主導權,代表著「中國模式」成為台灣傳媒主流。「中國模式」就是國家主導的市場經濟,只是這個「國家」不是指台灣的國家機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媒體市場影響力可能更大。政治與經濟力量結合共同操控傳媒,新的傳媒老闆們,關心的不只是所投資的媒體賺不賺錢,更關心手中傳媒能否為他們的其他經濟事業帶來更大利潤──這些利潤往往都和欣榮的中國市場息息相關。....(本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2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蔡惠民/條條大路通果乾

【撰文/蔡惠民】

(双河彎/提供)


去年搬家,一股腦地出清四五箱舊書和CD,好些以往拖泥帶水地,抱著也許哪天會想重讀溫習而繼續收留的對象,這次十分決絕明快,毫不留戀地就決定分道揚鑣,大概是連自己也無法再自欺欺人下去了吧?隔城找了家二手書店,請求全權發落,換得了些許銀兩和不少店頭現金,可充做未來買書的折抵。不管划不划算,都好過閒置家中書架沾惹塵埃,憑空多了一筆購書基金,週末夜有事沒事,繞道二手書店晃蕩兼尋寶,也算小資家庭度小月時的零成本生活樂趣。
二手書店位於山景城卡斯楚大街上,像香料店一樣,前腳還未跨進店,一股陳封舊書獨有的氣味,已忙不迭地來恭候相迎,如果把世界粗分成喜新與愛舊兩種人,那我肯定屬於後者。隨機摺痕、淡鉛筆勾勒的線條或潑墨污漬,訴說著書本起承遇合的人生故事,耀眼簇新是一種美,風華凝練毋寧更叫人回味再三。一進門,依慣例目不斜視地往飲膳書區前行,這翻那看,逛二手店少了必買的得失心,一切交由緣分來牽引,偶爾撿到寶,欣喜若狂;泰半空手而回,亦不覺失魂落魄,和慣常走街獵物汲營心態兩極迥異,甚好。
對封存時令好食的喜愛依舊熾烈如昔,此類書籍歸位的架上,總是逡巡得特別仔細。有新品上架呢!一邊嘟喃著,一邊《全封存起來吧!》(PUT'EM UP)抽取下架,這書之前瞥見過專欄評價,口碑頗佳,失之可惜的是,催情圖片付之闕如,而且真是連半個影兒也不見,搭配的插畫也非我所好,購買欲直線下降。瀏覽著目錄,心裡提醒自己:「別又犯了以貌取書的老毛病。」就這當口,眼睛定格在自製葡萄乾這標題上,「太酷了!趕緊來看個究竟。」像貪嘴貓聞到沙丁魚罐頭,迫不及待翻到該頁次,摩拳擦掌準備偷師達人密招,萬萬沒想到,食譜指示聊聊數行便畫下句點,哪有什麼妙法高招?全是我的一廂情願,充其量稱得上經驗提點的,就是低溫烘烤前,先以滾水汆燙,更加事半功倍,主旨在馴化葡萄皮,以利大幅縮短烤程,如此而已。不必高手廚娘,大約會燙青菜等級之廚功,全文逐行讀過一遍,應該就可勝任無誤。除了葡萄乾之外,書裡也羅列其他果乾製品的變化,比如美加地區過往曾經風靡一時的復古零嘴水果捲(fruit leather),大約是受到果乾魂的牽引,這書最終跟著我回家定居了。
品味生活家 蔡惠民
住在舊金山灣,一手拿鏟子,一手爬格子,說設計只懂皮毛,看時尚略知一二,煮料理小有天份,買好物身手過人,譯過幾本都會愛情小說,寫過幾個專欄,主持兩個部落格mindestyle.com、minpicks.com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双河彎》2013年二月號;訂閱双河彎電子雜誌】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編輯室報告/最久的一份工作

【文/王聰威】
2013年1月,這是我在聯合文學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了,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這居然已經是我工作過最久的一份工作。但為什麼這份工作會成了我做最久的工作呢?我想跟各位說一件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事。
這兩年,許多有志於出版華文文學的出版社,若非改變出版方針以求獲利,要不然就乾脆關門大吉,我們很容易把這現象直接歸咎於整體出版市場的景氣衰弱所致,我卻覺得這只是表面原因。
姑且不論是否真心喜歡文學,但在面臨華文電子書市場逐漸成型,與翻譯書獲利下降的情況下,打算投入華文文學創作的出版社其實變多了,但甚至與錢無關,最重要的問題往往是:找不到作家,也就沒有作品可以出版,特別是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作家支撐,太過勉強做的話,通常只能草草收場。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得知林文義老師以《遺事八帖》得到2012年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時,我幾乎激動得的難以自已。
懷著公事與私誼的兩樣心情,我們這一期做了林文義與台灣散文專輯,也特別把他拉進攝影棚裡好好地拍照,他一邊跟我們聊天,一邊讓我們擺佈姿勢取景,還說自己上鏡頭經驗豐富,怎麼拍都行。
「聰威,我跟你說喔,以前就有人不屑地對我說,我都是靠臉才會紅的喔。」
他說。
「什麼啊!」我反駁說,「我才是靠臉才紅的啊!」
我當然知道他對《遺事八帖》的出版有多麼重視,不用說,這本大散文無論在企圖心、視野的深度與廣度、架構完整性,都是近年散文出版品中難得一見的大氣魄、大開闔,其中文筆雄強柔美兼具,內容論辯與抒情並陳,既論公也談私,時而輾轉纏綿,時而豁然開闊,彷彿長途行旅路經斷崖峽谷、長江大河,又逢田園村落,雞犬相聞,得以一窺作家心靈的全覽式風景。我認為這書不僅是他個人創作四十年的定音之作,更是當下散文書寫的顛峰作品之一。
只是這書對我個人的意義卻不僅於為他得獎而感到激動,我感到激動是因為林文義老師從我到聯合文學任職起,便全心全意地支撐著我,持續地將他最好的作品交給我們出版。我剛任職的時候,誰也不認識,一點人脈也沒有,只能說幸好有個聯合文學的招牌亮著,但他的作品卻有太多人想要出版,我想他大可以不管我的,會有人捧著更好的條件請他去出書,可是他最終仍將《遺事八帖》交給我,就像交給我一整個到目前為止的創作人生。
正是因為他,以及和他一樣的幾位老師、作家願意這樣支撐著我,叫我好好幹下去,所以我才有可能做這份工作這麼久,雖然這是我個人的小事,但倘若您了解這一行實際運作中,有情與無情的程度,或許也會有一點點同意我的想法與感謝。2013年就這樣開始了!順利的話,還可以繼續讀到我的「編輯室報告」……對了,不如就先打個廣告吧:
千呼萬喚,(有嗎?)整整四十二期加上我個人編輯術大公開之「《聯合文學》史上最強編輯室報告」即將結集出版了,敬請期待!(拜託了!)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重建藝術藝術策展公共化之正當性

【文/吳介祥】
台北市立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辦公室(簡稱雙展辦)對2013年的評選結果,引起了藝術界人士的憤議,而北美館舉辦第一次的座談上藝術界卻只見到主事者的傲慢。視覺藝術聯盟隨即發起「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連署」,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曹育維和藝術家陳浚豪也發起「2013威尼斯台灣館『重新評審』連署」。輿論力雖然讓北美館不得不召開兩次座談,但卻沒有獲得符合此事件權責的溝通。座談上不同且互相排除的意見立場並列時,我們被迫思考我們所堅持的是實質還是聲名資源?是程序正當性?是國家館的能見度?是台灣代表性?
這些堅持彼此之間會有矛盾嗎?還是它們有環結相扣的關係?這件事情的「啟示」其實不是啟示,而是我們面對了行政程序正當性的道德兩難,也面對了以國家使命圈出代表性問題的陷阱。
在爭議四起之際,臉書上已經有呂佩怡提出的〈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一文,提出了他國解構國家主義的例子,呂文並引用了蘇哲安「只不過是在國家的內外界線上叫人選邊站,並進而忽視國家的惡性角色」。無論做為國家館或平行館,呂佩怡認為台灣館所謂跟上「國際潮流」是一種「自我幻覺」。而王聖閎的〈被壟斷的知識,與台灣館的再現性神話〉則提到國際大展之「巨碑式連結」的拆解和區域重組之趨勢。王文也間接點出了台灣以威尼斯雙年展這個唯一還有國家館形式的國際展,進行文化外交的「以國家為己任」,是讓藝術策展畫地自限。
資源配置與國家架構互相箝制
除了呂佩怡和王聖閎提到對國家館架構的反思策展的例子外,上屆美國館代表奧蘿拉(Jennifer Allora)和加爾扎第拉(Guillermo Calzadilla)的競賽戰爭機器裝置,瑞典代表貝克斯托姆(Fia Backstrom)播放與他人討論什麼是國家的影片、挪威館的《The State of Things》以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魏玆曼(Eyal Weizman)、巴特勒(Judith Butler)、克拉克(T.J. Clark)等作者的理論為展覽物,都已直接以嘲諷作品、日常討論、理論反喻出國家做為展覽框架的荒謬性。
國家做為策展架構的歷史共業,以及在事處當今的荒謬性,用策展去論辯是有效的,然而過程至此,顯現出來的是呂岱如企圖打破國家館格局的策展概念,造成了她欲打破的疆界,在威尼斯存在卻在台灣境內不存在;欲攪動的代表性問題存在於國內而不在國外。策展人欲引燃的辯證被事先擦槍走火,因而形成了「辯證之有效性辯證」的自相矛盾。
在此同時,為數不小的藝術界人士認為將稀少的資源和展覽機會釋出給非本國人,使得政策和行政過程都失去正當性。也有不少意見認為以國家為框架的策展,展覽團隊拿著公共資源出國參展,必須要有「出師有名」,此名即是國籍。然而國籍就等同代表性嗎?而所謂的資源,就是指整個展覽的費用嗎?這種萬中擇一的機會,更像獎項而非補助,怎麼運作都不可能公平,這個矛盾卻更凸顯了「國家資源論」的危機:要求「以國家框架保障藝術文化的資源不外流-資源必須放在國家的框架內-策展就必須擔負國家的形象任務—藝術就必須服從國家頒示的文化政策宗旨」的輪迴,讓資源和國家成了互相箝制的理由。如此一來,「國家資源論」豈不是把藝術自主送進國家機器的虎頭鍘口了嗎?這樣的結果絕非藝術界願意長遠付出的代價。
藝術策展永遠是實驗、是測試;多數展覽都只會發生一次;策展技術一定是選擇而非分配。陳泰松提醒了「如果很多人受邀展覽是表達一種觀念,一個人的存在未何不能也是一種觀念的表達」,批評了以比例做為合理性的主張。的確,比例主張和「能代表台灣的藝術家用完了嗎?」的質問方式是在製造「集眾壓力」,而這種「比例公義」、「正統論」與「資源論」的接合,勢必更會造成以眾擊寡的關係,更易在恆久不均衡的藝術界釀成持續的衝突。
正當性來自公共性、公共性來自公開性
這次當選的策展概念出現了「時態矛盾」,但卻也動員起了長期以來藝術界對雙展辦的怨怒,促成藝術界的大結盟。此結盟有其可貴之處,但除了「同仇敵愾」外,官方和藝術社群彼此之間,如何建立互信且平等的關係?
提案團隊黃建宏等被要求以英文做簡報,已經不符合事前與投件對評審方式的約定,陳泰松更指出「這不僅是對個人,更是社會位格的問題,過程將語言變相為宰制性工具。」而一位評審自己詮釋了競選團隊的策展概念為「殖民」並暗示其為「落伍策展」,不但是淺薄地將藝術展視為時尚展,更是利用評審場合上的不對等的關係操弄權力。另一位評審以提案者多年沒有去看雙年展做為「缺乏對現場了解」的審查標準,其實自曝了北美館遴選過程的失職和失格──從徵選簡章公布到評審,不但未提供必要資訊,還將責任栽贓為提案者的弱勢。如前所述,策展技術是一種選擇,此事非關寵辱,但幾位評審如此積極地要達陣而顯露出來的搬弄權力姿態,才是整個事件疑雲的原爆點。
這次藝術界大動員,直擊雙展辦對資訊和知識壟斷和主事者對流程的操弄,而儘管北美館先造成木已成舟的事實;儘管許多人盡力維護既成結果的正當性;儘管「以和為貴」的企圖存在,但從證據看來,更精確地說,從官方讓證據缺席的現象來看,評審現場的詰問方式才是傷害評選流程正當性的原因,而評審過程不公開,更是讓當選團隊獨自承擔諸多疑問的不義作為。
威尼斯台灣館的藝術策展,其資源包括實驗新觀念的可能性、策展人的聲譽和資歷、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機會、論述網絡形成的知識、評論者的詮釋權等,因而吸引著藝術社群的引頸觀看,它承載的期待是正當性和公共性,而非「犒賞」。而一場評選機制就足以製造不對等關係,那麼經年累月的集中式決策結構,更能累積出權力核心和附和者周邊的關係,難怪能造成依附、造成循環、造成戀棧。
正因為如此,一個千挑萬選出來、公務體系傾全力支持的展覽,握有有形及無形資源的展覽,要達到公共性,無疑是靠資訊公開和流程透明。透明化雖然在整個爭議中是最低階的要求,卻既是維持藝術社群之間和與制度的信賴關係之基本要求,更是這種資源集中的策展模式之正當性之絕對條件。
在資訊公開方面,台北市立美術館還處在蠻荒時代;而在藝術行政的公信力方面,北美館已自廢武功;在決策的正當性方面,唯有重組雙展辦、建立論壇平台以廣開視聽,建立流程公開透明的機制,北美館才足以昭信天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伊通25歲雕塑五行展 25位藝術家協力跨年

【文/郭怡孜】
翻開現在活躍於藝壇的台灣藝術家展歷,幾乎每一位都曾經在伊通公園展出過,而這當初由莊普、陳慧嶠、劉慶堂所創立的藝術展出與交流空間,就要迎接它的第25年!

伊通公園的核心人物,左起劉慶堂、賴純純、莊普與陳慧嶠。

伊通公園不是畫廊、不是美術館、也不是非營利的藝術基金會,但是每一位關心台灣當代藝術的人,時不時都要來這裡看看展覽,與主持人劉慶堂或陳慧嶠聊聊,或許,還會不經意遇到藝術家或藝評人。來這裡看展覽,總要在一樓入口處牆面的壁龕讀一下展名,走上狹窄陡峭的樓梯,停駐二樓的小小空間看點作品,再往上走到三樓主展區,就像先是聆聽一首歌的序曲,然後再進入主旋律,拼出展覽的全貌,接著繞進隔壁櫃檯區,再看幾件作品,翻翻展出資料,即是完美的尾聲。
25年來的堅持
由幾位對當代藝術有著共同理想的成員,創立於1988年的伊通公園,舉辦過無數當代且具實驗性的藝術展覽,累積了豐富的重要文獻,已經成為台灣藝壇的重要一環。這裡不僅是許多藝術家展露鋒芒的平台,更是來自海外的藝術圈人士必訪之地。一個沒有財力作後盾,又不太能營利的藝術展演空間,走過25年,是一個奇蹟,也是經營者堅持不懈的成果。伊通空間的存在,是台灣文化界的驕傲。

黎志文《之間》.花崗岩、玄武岩.2012。

伊通公園除了作為當代藝術的展演場所,也經常透過正式的座談或非正式的聚會,論述關於藝術的種種。隨著歲月流轉,許多當初經常在伊通聚會的藝術界人士各擁一片天,或許仍心繫於此,卻無暇經常造訪,也就逐漸散了。約莫從2008年開始,劉慶堂有心延續伊通公園成立之初的討論風氣,遂以各種名義邀請藝術家與同好來到展覽空間之外的二樓,他張羅菜餚,下午泡茶、晚上飲酒,讓大家自在地討論、激盪關於藝術的各種想法,每個月更有固定的「三三會」。如此的交流與互相啟發,使藝術的涵養,自然地滲透到空間裡面,讓二樓的伊通生活空間,嚴然成為具有台灣在地特色的藝術沙龍。
五行概念 25位藝術家共襄盛舉
由王嘉驥與林賢俊的概念發想,伊通生活空間在2012年尾聲推出「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也是伊通生活空間,正式對外的第一次展出。呼應伊通邁入25週年,此次跨年大展邀請到25位藝術家共襄盛舉,包括夏陽、楊元太、林良材、董振平、黃銘哲、黎志文、蔡根、薩璨如、賴純純、姚克洪、蕭長正、楊柏林、徐永旭、陳正勳、林文海、梁平正、林鴻文、余連春、拉黑子、李真、甘丹、羅得華、張乃文、王志文與蔡宗隆,從資深到中青輩,幾乎是台灣雕塑界的一場巡禮。

薩璨如《幽蘭》.白大理石.2012。

最能融入生活空間,與居家環境產生對話的藝術形式,莫過於雕塑。然而在台灣,過去十幾年來關於雕塑的語彙和表現,相對缺乏討論,正如王嘉驥在展覽理念概述中所言:「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公共藝術』成為台灣雕塑家重要的生活與工作平台。反諷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對於『雕塑』作為純粹創作的探討,反而就此停滯。追問與探索『雕塑』本質及其議題的策畫展,也久已不見。」以此為出發點,伊通鎖定25位在雕塑創作上有所成的藝術家,每人提出3件作品,在伊通生活空間以一個月一檔的方式,連續3個月展出,盼望為伊通生活空間開啟與大眾更廣泛的對話,也期待在各式以文創或藝術衍生性商品為名的公仔泛濫的當下,重啟大家對純粹雕塑藝術的關注。
為了這此展覽,劉慶堂和王嘉驥拜訪了多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劉慶堂說:「和這些人都是老朋友了,有些人很多年沒見面,藉這個機會一一拜訪,那感覺還是很溫馨。」而幾位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也依約完成作品,越洋寄到伊通。連續3個梯次的第一檔展覽於2012年12月29日晚間舉行開幕酒會。此次展覽獲得專營威士忌的台灣愛丁頓寰盛洋酒贊助,劉慶堂笑言:「雕塑家大多比較粗獷、很有型,而且以男性居多,配威士忌剛剛好!」
本次展名「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發想自中國傳統中的「五行」概念,一方面是向台灣早年成立於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團體致意,一方面也從《尚書》〈洪範〉篇中,取其天地秩序之意。王嘉驥進一步依據雕塑的媒材特質,以五行為喻。因此,具有流動特質的「水」,用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類的材質;「火」代表需經過高溫燒製的陶與瓷;「木」即指木雕;「金」則指涉各式金屬材質;而「土」則對應於土中之石礦。
因應伊通生活空間的場地限制,同時切合經營者提倡生活美學的宗旨,「水火木金土」展出作品以45×45×45公分為體積上限,都是出自在雕塑創作上鑽研多年、相當成熟的創作者之手,濃縮藝術家對形體、風格及精神內涵的哲思與理念,延續伊通公園重視藝術家創作純粹性的傳統。在新舊年度交替之際,且讓我們順著台北伊通街那狹小的樓梯上行,推開伊通生活空間的門,感受對藝術執著不變的熱情。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值得有一件純粹美好的藝術品。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人生,就是一場虛空的賭局/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賭徒》與卡斯多夫的詮釋

【文字/廖俊逞】

《賭徒》將旋轉式舞台分割為五,圖為其中旅館房間場景。(Thomas Aurin/攝;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


俄國文學的特色,除了從苦難獲得解脫和救贖的道德力量之外,尚存在著另一個面向,也是它最迷人之處,就是一種無以倫比的狂熱和激情——對明知不可為卻堅持追求的偏執情感,對愛情如此,對賭的態度更是堅定。綜觀十九世紀乃至廿世紀的俄國作家中,包括普希金、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撐起俄羅斯經典文學的作家作品中,有相當比例的篇幅,內容都脫離不了賭和賭徒。牌桌上看盡人生真諦,對俄國作家而言,玩賭寫賭的意義不光在賭博本身,而是一種近乎形而上的命運探索。
任由內心預感支配 狂熱賭徒不計輸贏
對賭的執著,是俄國作家一貫的風格,眾所皆知,杜斯妥也夫斯基好賭,可卻是十賭九輸輪盤運氣始終不佳。一八六四年,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妻子和兄長相繼過世,瀕臨破產的他,希望藉由賭博來還清債務,卻在德國威斯巴登輸光了所有預支的稿費,四處躲債,狼狽不堪。人生遭逢重大打擊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看似全盤皆輸,但在創作上,卻交出了兩部重要的文學作品——《罪與罰》和《賭徒》。其中,《賭徒》只花了廿六天即完稿,書中主角亞歷西.伊凡諾維奇可說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是典型俄國賭徒的縮影。
亞歷西.伊凡諾維奇總是不斷分析自己的賭徒性格,他認為要當贏家就應該保持理性,但是他卻仍舊傾向以非理性、福至心靈的預感決定輪盤的押注,甚至不時譏諷那些喜歡把一切風險機率都計算清楚的賭客,藉以顯示俄國賭徒的與眾不同。作為一位激情式的賭徒,亞歷西只要一上輪盤桌就會陷於狂熱的狀態,任由強烈的預感主宰他的輸或贏,換句話說,不論輸贏的結果他都接受,因為他臣服於自己內心狂熱的激情,完全不打算掙扎。
旋轉舞台分割為五 賭場居中揭露人性面向
曾數度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導演法蘭克.卡斯多夫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再比作者本人更能理解賭徒的了,因為他自己就是個賭徒,不但是個物質上的賭徒,還是個精神上的賭徒,只可惜《賭徒》一作並不具療癒效果。寫完這本書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癮極端地大爆發。要不輸得精光,要不贏得一切,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把賭本全壓在極度的虛空中,將人帶向頹廢和荒唐。卡斯多夫強調,賭徒只有狂熱,沒有時間。沒日沒夜的狂熱行徑,這便是賭,就是一切:如同性愛、希望、未來展望等人生途徑,事實上是透過這些我們稱之為「賭」的虛假作為,得以在生命中延續下去。
將《賭徒》搬上舞台,卡斯多夫延續解構劇場的手法,穿插了杜氏的另一篇寓言敘事《鱷魚》與海納.穆勒的劇本《任務》Der Auftrag,並引述許多卡斯多夫對自己過去創意的自嘲。卡斯多夫的舞台一向壯觀浩大,繁複多變,《賭徒》將旋轉式舞台分割為五個空間:電影院、遊樂場、旅館房間、公寓住所及賭場。賭場被其他四個空間團團包住,宛如不易攻占的城堡。所有在賭場場景的演出便用攝影機現場轉播到電影院空間,猶如電視實境節目。隱藏式的空間,不但營造了神秘的戲劇氛圍,也烘托出賭場幕後不為人知的人性面向。
2013 TIFA─柏林人民劇院《賭徒》
2/28 14:30 3/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下)

【文字/朱安如、黎家齊】
將成本轉嫁到表演團隊身上,合理嗎?
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表示:「場館單位若依據此法,將因優惠免費或半價而增加的成本落差,轉嫁到表演團隊身上,是極不合理的事。表演藝術團隊也是需要受到補助的族群,在立法過程中,卻顯然忽略了表演藝術團隊的聲音。這突顯修法人士對表演藝術的認識不足,欠缺思慮,導致修正法規的條文不清。假設保留了席次卻產生空位呢?成本差價誰來負擔?若是高價位的演出節目,主辦單位能否接受?條文訂定過程,曾找表演藝術團隊參與討論嗎?若表演藝術團隊無力執行,是否反而造成對身心障礙者的二度傷害?法規不清、無施行細則,是否形同中央主管機關的失責?」
修正條文的提案立法委員之一陳亭妃表示,環衛委員會上確實討論到,針對表演藝術團隊,此法規不該無限上綱,主辦單位只需事先告知席次限制,售完為止。然而,這些攸關表演藝術團隊成本考量的附帶條件,並未確切體現在的條文或施行細則當中;該期委員會記錄(註)中,也只看見「請教育部協調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身心障礙者友善之閱聽環境」的「附帶決議」,立法粗糙與草率可見一斑。
此法案立意雖好,但卻缺乏審慎考量,應需補充施行細則,以保障表演藝術團體及民設展演機構不至觸法,看似已是當務之急。其實,回歸之所以要修正條文的初衷,不難發現另一思考盲點:我們是否真能理解、接受身心障礙者真正的需求?表演藝術場館硬體設施高規格的限制,也來自於對演出更細緻、完善的追求。相對來說更應尊重身而為人感受細節的表演藝術領域,「提供身心障礙者友善之閱聽環境」從身心障礙者如何抵達表演場館位置,到觀賞的視野、高度等觀賞品質,就現有場館空間來說,確實需要投注龐大心力、經費,加以妥善規劃、改進,其實就算屏除表演藝術「演出座位與成本一個蘿蔔尚未滿一個坑」的生態實情,其他藝術展覽空間也是需要一個欣賞人流合宜的比例,若是無限地開放入場人次,相信也會對欣賞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相較之下,與其他風景區、康樂場所一視同仁,一味追求票面價格降低,這法條是否流於政府便宜行事的規避?欠缺全面性的思考與欠缺「美學欣賞」養成的基本概念?此外,公營、公設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由全民買單,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則在沒有機會參與討論的狀況下,被立法規定需要自行吸收,這也是值得商榷之處!
法案通過前,各界皆不知?
內政部人員指出,相關事項都有轉知各部會,可是文化部卻表示會再了解、溝通,主管單位顯然不知情。另法令、草案都經過公告,內政部也表示民眾也可自由透過網路下載、複製包含完整立法研議過程的立法院公報,那為什麼由高學歷、高知識分子組成的表演藝術團隊們,卻仍然會說「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社會裡大多數民眾,已經養成不主動關心立法院修法的過程及結果?──即使這些法令可能深深影響自身權益!
但話說從頭,其實談如何排除草案公告後,再透過第四權的力量,提醒公權力感到陌生而難以加諸考量的部分?已是太晚。這份自省,也在於台灣人行之有年對立法運作認知的有限與對非主流議題的漠然……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註:立法院公報第101 卷第65 期委員會紀錄,請參考以下網址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106502;0063;0099
※延伸閱讀: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上)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婚禮佈置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歷史博物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

【文/藍玉琦】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癸巳新春到,1月18日至3月17日來台北歷史博物館看「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河南博物院及開封市博物館所典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精品52件,尉遲恭、秦瓊、福祿壽、和合二仙、上官下財、大吉大利、戲金蟾、四霸天,伴大家過好年!

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套色五塊版,介紹套色順序。


朱仙鎮版畫距今已有800多年,最早興起於北宋,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開封城「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張貼年畫已是相當普遍的風俗了;至明清朱仙鎮木版年畫大盛,作坊曾高達300家,大有獨占市場之勢,至今日仍有作坊製作。

河南木仙鎮木版畫製作工具。


年畫本身為一年一度的消費品,除非人們有意識地去保存收藏,因而年畫歷史雖悠遠,但真正被保存流傳下來的卻很少。本展年畫作品分為民國和現代製作二類,並以「門畫類」年畫最具代表性,如:秦瓊、尉遲恭為主的武門神畫,與各類象徵吉祥如意的五子登科、福祿壽、九蓮燈等文門神畫。其次,神像的「神禡類」年畫中,主題則包括了灶神畫、天神畫與鍾馗等家喻戶曉的民間神祇。戲曲故事人物畫,則是朱仙鎮不同於其他三地的特有畫題,正如當地畫師口訣:「畫中要有戲,百看都不膩」。
朱仙鎮木版年畫畫幅不大,風格淳樸,線條粗獷有力,顏色強烈厚重,色澤鮮亮透明,構圖飽滿勻稱。題材多以人物為主,大都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並透過諧音、暗喻、象徵等手法,表達了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驅魔等人心想望,同時亦蘊含了中國傳統忠、孝、禮、義等道德觀的文化內涵。魯迅曾評述:「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除朱仙鎮,展覽中亦以圖像介紹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四川綿竹、湖南灘頭、福建漳州等各地年畫之特色。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清翫雅集第11屆理事長翁明顯上場

【文/廖堯震】
華人世界最具指標性的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1月10日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清翫廳舉行新任理事長交接儀式;第十屆理事長潘文華光榮卸任,由翁明顯、陳國和分別接任清翫第11屆正、副理事長。

清翫雅集第11屆理事長翁明顯(右)在洪三雄(中)的監交下,從第十屆理事長潘文華(左)手中接下印信。

到場致賀的貴賓,除了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台北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高玉珍、鴻禧美術館館長、副館長史彬士及廖桂英、中華文物學會董事長王定乾等人,來自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各大拍賣公司高層代表,如佳士得亞洲藝術部主席石俊生、蘇富比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中國嘉德書畫部總經理郭彤、保利北京執行董事趙旭及香港執行董事張益修、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也都親自出席,突顯清翫雅集在華人藝術市場及收藏圈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立於1992年的清翫雅集,是由志同道合的台灣企業家所組成的自發性社團,目前會員人數已達37位。過去20年,清翫成員所收藏的文物,無論就品項、質量及數量等各方面而言,均全然不讓博物館專美於前,集結起來適足以寫就一部洋洋灑灑藝術史;清翫雅集去年(2012)10月為慶祝廿週年特於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310件精品,即是絕佳的明證。除靜態的收藏展示之外,藉由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自上海移師台北召開的機緣,亦讓清翫會員的收藏公開與同好交流分享,為台灣收藏界樹立重要的里程碑。
清翫廿週年展得以獲致海內外收藏圈的高度肯定,前任理事長潘文華運籌帷幄及整合的能力功不可沒,因此在交接典禮開始之前,全體清翫會員及與會來賓先向即將卸任的潘文華表達崇高的謝意。接著,翁明顯在第九屆理事長洪三雄的監交下,從潘文華手上接過印信,正式成為第11屆清翫理事長。致辭時,翁明顯語帶幽默地表示:「潘會長這兩年帶領清翫走入新境界,但是對於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要超越潘文華太難,所以我希望未來能夠帶給大家的是歡樂」;同時,「為了要讓大家覺得我們收藏古董的人『不古董』,我首先要帶大家吃喝玩樂,這兩年的目標,一個是舉辦品酒會,另外則是帶領大家一塊熟悉文創領域。」
現任中環集團總裁的翁明顯,以熱衷圍棋、收藏頂級紅酒和印象派名畫聞名收藏圈,旗下中環集團這幾年轉投資的事業也涵蓋影劇、娛樂出版。他在就任清翫理事長所說的這番話,其實源自他一貫的工作和生活哲學,即是追求「快樂」這件事:欣賞美的藝術作品,讓他心情感到愉悅;和朋友一起品酒,讓他享受歡樂時光,並且愈來愈年輕健康。相信在翁明顯的帶領下,未來的清翫雅集除了文物鑑賞經驗交流,將會融入更多藝術品味與生活美學的分享。悠遊於藝,悠遊於美,文物收藏之樂,莫過乎此。
【《典藏古美術》2012年2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

手的季節/指間逝水

【撰文/周芬伶】
人的記憶能推多遠?至多兩三歲,大多與哭與驚有關,於我最清晰的是手。
小姑姑喜歡摸我的手心說好軟好細,捨不得放開,有一天牽著我一起上學,把我藏在桌子下,直到被老師發現(其實不用發現,目標很顯著),那天小姑姑被老師責罵,黯然把我帶回家。原來上學不能帶寵物,我就像小姑姑的寵物。
小姑姑大我三歲,那年她六歲,我三歲。
我想小姑姑是太想有個妹妹,她是叔公的獨生女,而叔公早早離開人世。我們住同一個四合院,晚上常被嬸婆的夜嚎驚醒,白天的她美麗堅強,到了晚上她的心裂了,我們的心也裂了。
小姑姑跟嬸婆一樣有雙巧手,她家開裁縫店,生意好時不眠不休,小姑姑還未拿筆就會拿針,是店中的好幫手,作出來的衣服新潮又別緻,我母親開藥房幾乎天天作新衣,說是幫忙推銷,其實是樂當藥房的SHOW GIRL,天天換裝,許多人都為看她而來,母親走豔星路線;嬸婆則是清純玉女,她沉靜寡言少語,寫一手好書法又會打馬球。
生在一堆愛美的女人中焉能不愛美。
有天嬸婆仔細瞧我的手掌說:「哪,手掌合起來像個碗,以後珠寶穿戴不完。」彷彿是種羞恥的記號抽回我的手,是嫌醜吧,我遺傳母親的手掌,肥短厚實,夢想有一雙纖纖玉手,像大姊,那才是藝術家的手。
小姑姑的手單薄纖小,這雙手在鄉下也許跟許多女人的命運相似,手薄無膽勞碌一生,我的珠寶手在鄉下頂多嫁入富家作貴婦。
然而我們都到台北念書,學作現代都會女性,小姑姑在大學圖書館當館長,她的手摸過的書成千上萬,後來又念博士,讀書讀到雙眼下陷,眼眶發黑。那不完全是念書念出來的,可能是夜夜哭出來的,我讀姑姑的臉像讀天書。
如果手是天生,是原始,是本命,我們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小姑姑的婚姻不美滿,白天美麗堅強的她,晚上鑽回童年的四合院,鑽進母親的哭聲裡。
姑姑躲起來不太見親人,還好有一雙聰慧美麗的女兒,她一定常摸她們的手心說:「好細好可愛!」然後一手牽一個帶她們上學。
我的婚姻沒比姑姑好,也躲著親人,可以體會她的心。珠寶手不是貴婦手,而是寫字手,寫的字不能說很多,但也有三十幾本,讀的書無法計數。
小姑姑的圖書館裡應該有我的書吧?不知翻到我的書會多看幾眼嗎?或者撫摸好細好滑的書頁嗎?我們的命運相似而不相同,但都與書有關。
當她摸著我細軟的手心,她摸到命運之未來了嗎?那一本又一本的書頁,多到快垮下來,也許是這一點點相似,她緊拉著我的手不放;命運展開它神奇的手,將我們拍拍打打,直至不認識自己。
看著自己的手回歸原始與本命,我漸漸不排斥肥短厚實的手掌,像嬰兒的手,也許多年前小姑姑也覺得了!
◎本文作者簡介
周芬伶
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著有散文集《絕美》、《熱夜》、《戀物人語》、《汝色》、《周芬伶精選集》、《青春一條街》、《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雜種》等;小說《妹妹向左轉》、《世界是薔薇的》、《影子情人》、《粉紅樓窗》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小華麗在華麗小鎮》等,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網路花店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在路上/暴烈之城

【撰文/郝譽翔】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門口,碰見一個兜售剪髮券的黑人男孩。「是第五大道的美容院喔。」他強調。我因有過一次在紐約剪髮的慘痛經驗,對此興趣缺缺,但男孩笑得比起美東的太陽還燦爛,加上價錢驚人的便宜,只要十元,一時間令人也難以回絕。
就為了他的笑容,我想,或許可以一試吧。我掏出錢來,男孩把券交給我時,卻鄭重叮嚀,只要剪髮就好,千萬不要染髮。我點點頭,正要離去時,男孩卻忽然叫住我,問可不可以摸一下我的頭髮呢?
然後他用雙指掐起我的一小撮頭髮,在陽光下輕輕搓揉,讚歎這真是不可思議,亞裔的頭髮好細好軟,簡直像蠶絲一樣。而他也歪下頭來,讓我摸他的髮,又黑又硬又捲,像頂了一頭鋼絲,還會刮手。他不禁羨慕地說,亞裔的頭髮真是造物者的奇蹟啊。
我帶著他的叮嚀和剪髮券,終於上美容院去了。畢竟位在第五大道,我在鏡子前坐下來時,難免一陣輕飄飄的虛榮,即使它美式的服務和裝潢,都遠不能和台灣相比。鏡中忽然出現一個身材粗壯的拉丁裔婦女,手拿一把大剪,不由分說喀嚓喀嚓,不出五刀,就把我的頭髮一直線剪平。我還不及回神,她就已經收剪,然後回身雙手壓住我的肩膀,神情嚴肅地問我,要染髮嗎?
不。我的頭搖得像波浪鼓似的,死命掙扎要從椅子跳下,但女人緊緊壓住我,大吼一聲:妳非染不可!
「染」的英文發音和「死」相同,「非染不可」聽起來,變成了「非死不可」,叫人頓時魂飛魄散,而我旅行多年,還從未遭受如此恐嚇。說完,女人拿出一把油漆刷,沾了塗料,滴滴答答地就把我的頭當成一堵水泥牆,來回粉刷。半小時過後,我乖乖交出兩百塊美金,從美容院走出,站在一條全球時尚尖端的第五大道上,彷彿惡夢乍醒一樣。
時尚與否我不敢確定,但如此理直氣壯,毫不迂迴的敲詐,倒也只有紐約才做得出來。朱利安尼市長尚未整頓時代廣場之前,我也曾因為想買一卷底片,卻被幾個比喜馬拉雅山還高的壯漢擋住店門口,硬逼著掏錢買了個鏡頭。這可是一座赤裸裸從不修飾遮掩的城市。
但我卻因此熱愛紐約,愛它的粗暴,它的狂野,它的不按牌理出牌,儼然是野蠻和文明的結合體。我愛它陰暗狂暴的角落,還勝過大都會博物館、百老匯和歌劇院。我愛在汙穢的地鐵中穿梭,看拇指大小新生的粉嫩老鼠,在黑黝黝的軌道中奔竄,啃食垃圾渣。火車疾駛而過,在礦坑似的漫長甬道和月台之間,掀起一陣灰撲撲的熱風,吹得我灰頭土臉。而中國人來到紐約的地鐵,竟也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家,幫人素描,寫書法鳥蟲書的,還有演奏琵琶揚琴,拉二胡,地鐵的回音又特別好,聽起來竟比林肯中心音樂會更蕩氣迴腸。
就連從不提畫筆的我,也不禁被這座城市激發出作畫的慾望。搭地鐵時手上總捏著小本子,偷偷素描,畫眼前那些千奇百怪,扭曲變形,卻又大剌剌毫不畏怯的身體。地鐵震耳欲聾的噪音,彷彿是在重複第五大道美容院女人的喊叫:妳非死不可!一如張愛玲所說的蹦蹦戲的花旦,橫眉烈目,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穿越文明夷然地活了下去,在荒原下,在斷井頹垣裡,到處都是他的家。
◎本文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幽冥物語》及散文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等多部著作。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婚禮佈置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編輯室報告/真相從一筆一劃寫出的信中浮現

【撰文/王聰威】
這幾個月公司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夏志清編著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本書預計於三月初出版,這一期雜誌即以其為主題做全面性導讀。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內容最早在1997年四月號的《聯合文學》刊出,陸續刊載至2002年七月號為止,共刊出一百零三封張愛玲的信件、卡片以及夏老師的按語等等,倘若您是張愛玲迷,我想您早已在裡頭反覆追索有關張愛玲的生命細節,如此十年時光荒煙蔓草地過去了,其中的缺憾不由分說:「那些未發表的信件何時能夠讀見?」從夏老師現存1963年5月9日最早的信算起,至1994年5月2日最後一封信為止,三十一年之間,夏張兩人魚雁往返的信件,自然有所佚失,但佚失便佚失了,人生若無缺憾,反而不足以警惕我們珍惜片刻地活下去,所以或許可以請您更加珍惜,這期雜誌與《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將首次公布十五封未曾曝光的張愛玲信件。
張愛玲寫過的信不少,也早有結集出書者,但論通信時間之長與信件之多,大概以夏張之間的來往最令人矚目,這當然是因為張愛玲之所以能一躍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極為重要的文化象徵,更影響眾多華人作家的創作風格,必須歸功於夏志清老師1961年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精確洞察。
因此對世事駑鈍如我,怎麼想也認為兩人情誼既然如此深厚,相知歲月如此之長,又是大文學家與大作家的身分,必定曾多次相會,何況1967年夏天,張愛玲自己一個人到紐約住了兩個月,不正好是可以彼此請益的時候嗎?我想要知道,身在當時文學現場核心的夏志清老師,他眼中的張愛玲是什麼樣的人?
正如同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寫的:「我無意間看到拿破崙的幼弟傑霍姆的一張相片(1852年攝)。我當時懷著從此未曾稍減過的訝異感,心想:『我看到的這雙眼睛曾親見過拿破崙皇帝!』」那樣的心情,於是我請了和夏老師私交甚篤的郭強生老師為我們採訪,他連續兩天在半夜打越洋電話給夏老師與師母,長長地說話。
「你們夏老師對張愛玲那真是盡心盡力。結果她到了紐約,你們夏老師要請她吃飯,她不來噯!」夏師母說。事實上,夏張兩人數十年間只見過兩三次面,夏老師對張愛玲的口音與打扮皆已毫無印象。
「那老師決定將這些書信出版,是基於甚麼考量呢?」強生老師問。
「To tell the truth。」夏老師說,「她真可憐,身體這樣壞,總是來信要求我的幫忙。」
無論是這次專輯或這本書,意義正在於此,透過夏志清老師的眼光,真正而長久地注視張愛玲謎樣的人生,讓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真相,從一筆一劃寫出來的信件中浮現。
為了這書與雜誌,這幾個月來我們一直麻煩著高齡92歲的夏老師和師母,讓他們擔心。夏老師地位崇高,他寫給我的信,卻總是親切又慎重地以「親愛的聰威吾弟」開頭,然後耐心地寫長長的文章。師母寫來的信則是用「Dear聰威」,很可愛,接著還對我抱歉,說是害我們手忙腳亂……對身為編輯的我來說,這是無可取代的珍貴經驗──從他們那裡我學到了真正令人尊敬的態度與風範。
非常感謝。
◎本文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4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怪醫豪斯瑪莉娜

【文/黃孫權】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破週報總編輯 黃孫權

在影集《怪醫豪斯》(Dr. House)第七季的最後一集,一個按照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打造的角色出現在醫院中。她在表演時暈倒,進醫院後不肯透漏自己的病情,隨時紀錄自己的被醫療過程,企圖將療程變成一場行為藝術,對理性醫療物化過程的反抗。豪斯躺在另外一張病床上,透過電腦看著這位藝術家之前作品的紀錄,感嘆的說:「她不是瘋子。她的行為被一群白癡捧成天才藝術,因此她賺了大錢,那些花兩萬美元買她作品的人才應該被送去檢查」。後來,幾番衝突轉折之後,藝術家妥協了,由於愛情,答應了堅持不肯作的化療。藝術家的理由是化療會傷害腦子。而腦子就是她的一切,她的創作根源,不能繼續藝術活下來也沒有意義了,然而藝術家被愛情打動,人生除了創作還有其他的幸福。這回換豪斯生氣了,猶如被擊中死穴,豪斯對人生的依據剛好就是藝術家之前將腦袋視為高於一切凡俗生活的之上的那種價值。被藝術家打了這麼一巴掌,他生氣的責怪藝術家偽君子,這表示在愛情出現之前,藝術家所有的創作、生活都是沒有意義的。他當然是責怪自己,是他與美女院長千絲難斷的愛情折磨,他罵的是自己而非藝術家。
真實的瑪莉娜可比劇中的角色更具衝突性。影集中出現的模擬表演片段,是1974年作品《Rhythm 0》。藝術家在房間內放上告示,准許觀者使用桌上的72樣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式接觸。物件包括:筆、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與一把有一顆子彈的手槍。藝術家完全被動地靜坐六小時。觀者的緊張與適度逐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崩解,觀者剪碎藝術家衣物並作勢開槍—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表演作品。這個系列還有眾所周知的1974年《Rhythm 5》,這也成了她當時在藝術圈鮮明的標記,其在地上以石油浸溼大型木造共產黨五星標誌,她點燃火燄,身躺五星旗中央,以作個人政治歷史背景與超凡式身體淨身,在火燄中心即刻因濃煙導致缺乏氧氣而失去意識,大火炙熱開始貼身,觀者與現場醫師搶入大火將藝術家救出。在1973年的《Rhythm 10》,她擺放20式短刀,任取一把飛快在五指指縫尖狠剁,在刺傷之時立換下一把短刀,重覆,並錄影。在重覆第20次之時,藝術家播放錄影,並記住短刀在桌面敲打的輕快旋律,重覆實驗。
1977年《巴爾幹巴洛克》(Balkan Baroque)在「威尼斯雙年展」所作現場表演為她贏得了金獅獎。連續四天每天六小時,她哼唱悼念歌曲,蹲坐如山的淌血火紅牛骨之間,從牛骨上刷洗下微存的血末,作為藝術家對世界戰爭與殘忍暴行的低喃抗議。
在台灣上映的《凝視瑪莉娜》(The Artist is present)記錄了她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作品。我們看到藝術家從年輕嬉皮的生活走向「時尚行為藝術家」的過程,12年的小巴生活,與藝術家男友烏雷(Uwe Laysiepen,簡稱Ulay)交織愛情與創作的生活,最終在長城下畫下句點。在這個有著85萬人參觀的展覽中,瑪莉娜將自己的眼睛變成眾人的「自畫像」,每一個人都可從專心無礙的相互凝視中得到歇息、停止、專注。有人落淚,有人藉著道具表達心聲,有人排了16小時後到了藝術家面前脫掉洋裝想向藝術家致敬而被保全請出場,有人重複排隊共與藝術家對看了21次;而她與前男友在對看後,兩人緊握雙手盡棄前嫌。每個人都想要看到自己。而藝術家則忍著三個月每天七個半小時不動不吃的身體極限。觀者在這不動的身體上找到自己,在藝術家的眼睛發現自己的慾望,身體是容器,藝術是容器,也是全部的意義。貝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作為此展的策展人,同時也是瑪莉娜的前夫則言:「演戲,刀子是假的,血是番茄醬,行為藝術則相反,刀子是真的,血也是。」
瑪莉娜作品不僅死亡與自殘,也是理解自己精神與肉體在存活邊緣的高度自由感,身體就是媒介並且統合了意識、知覺與理性。對瑪莉娜來說,藝術家為改變人類觀點與現存社會集體意識而存在。有趣的是,豪斯的憤怒是來自身體的不適與對平庸之人之惡的不滿。但相反地,這身體的痛苦帶來他自由恣意的行使,不也是瑪莉娜行為藝術的主旨嘛?對豪斯來說,藝術家也是一般人,人就是一個有保值期的細胞與廢物的大皮囊而已,也正由於此,瑪莉娜的作品剛好是發現大皮囊的意義與自由之可能。
【《典藏今藝術》2013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上)

【文字/朱安如、黎家齊】

演出場館的輪椅席相當有限,未必能滿足想觀賞表演的身障者需求。(黎家齊/攝)


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修正條文,包括:
第五十九條 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
身心障礙者經需求評估結果,認需人陪伴者,其必要陪伴者以一人為限,得享有前項之優待措施。
第一百零四條之一 違反第五十九條規定者,經主管機關令限期改善,仍不改善者,予以警告;經警告仍不改善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得公告其事業單位及負責人姓名。
其中「文教設施」,包含了劇場、音樂廳等表演藝術演出場館。乍看之下,依此法規,身心障礙者似乎憑證得以免費至兩廳院、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市舞台、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至善廳、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公營場館欣賞演出;至新舞臺等民營場館,則應予半價票優待。
然而,內政部社會司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宋冀寧表示,多數演出是由表演藝術團隊承租(公營、公設民營及民營)場地進行演出,法律認定其為租賃關係,因此納入「民營」的範疇;半價票的成本落差,應由表演藝術團隊吸收。若是公共營造物委託某個民營表演藝術團體經營管理,契約期間,全數演出節目都由該表演藝術團體承攬,並無另外租賃的民營樣態,則應算在「公設民營」的規範之內。
表演藝術場館的因應與難處
為因應此條文,各表演藝術場館針對身心障礙席及輪椅席的免費發放與優惠要點,也紛紛進行內部討論與調整。
兩廳院自開幕之初,便於每月固定期間,提供身心障礙席(國家劇院每場十三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十九席)與輪椅席(國家劇院每場五席、國家音樂廳每場六席)的免費索取,至多每人每月可領兩張(包含陪同人員在內,需求評估從寬認定),發完為止。由於修正條文並未註明數量上限,目前兩廳院正研擬新增條文,在前述票券發完後,若還有身心障礙人士及其必要陪同人員希望觀賞演出,可於節目演出當日(最遲於演出卅分鐘前),憑證明文件於演出場地售票處領取尚未售出的免費票券。預計於今年三月一日開始實施,確切細則以正式公告為準。
綠光劇團公關李彥祥表示,有接獲社教館城市舞台的正式來函,說明場地設有十二席身心障礙席(包含輪椅席與陪同人員)。這十二席,若為社教館主辦節目,將提供身心障礙者免費索取;外租團體則須遵行法規,出售半價票。超過十二席的部分,以表演藝術團隊自行認定為準。
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演藝活動課辦事員林志祥,以至德堂為例說明: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前,每場演出提供八張免費票券供身心障礙者索取。當時,這八張免費票券相當熱門,甚至引起領取糾紛與陳情案件。其後按照相關法規,一律半價辦理。目前遇到兩大問題:一、舊版身心障礙手冊沒有註記陪同者的需求評估,在手冊全數更新前,若無註記者,需要提出相關文件證明,顯示陪同必要才可領取。二、身心障礙席沒有數量限制,但輪椅席受限於硬體空間,以至德堂為例,至多只有八席。去年郭金發演唱會上,輪椅觀眾就超出八席。有不清楚輪椅席定義的觀眾,幫長輩購買了一般席次票券入場,進場才發現,輪椅無處可放。現場工作人員雖然協助背、抱進一般座位,但若就緊急狀況的安全考量,包括輪椅擺放空間、身心障礙者的疏散,都可能形成極大的問題。
溯及去年十月,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本條文的修正過程,其中多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討論「公設民營單位的收費標準,該視同公營抑或民營單位」。然而,表演藝術票券,其性質顯然不同於參觀展覽或風景區的門票。展館、園區的容納人數有其彈性,但表演場館空間的硬體限制極高,不同座次價位也不同,如何認定身心障礙席的座位,是否也會形成另一個難題?
※延伸閱讀: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下)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2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會場佈置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保鮮劑的多樣功用

  鮮花的花期有絕對花期與相對花期之別。絕對花期是指鮮切花的整個生命週期,相對花期則是鮮花的最佳花姿期。

  延長花期只是鮮切花保鮮劑的功效之一,它的另一功用是能使鮮花品質得到提高,花朵更艷,葉片更綠,水質清潔,增強整瓶花的觀賞性。

  一束品質好的玫瑰使用保鮮劑後比用清水瓶插一般可延長其花期3到5天,但有很多玫瑰在采收後,經密閉包裝(呼吸熱散不開)、運輸等諸多環節,經歷堆疊、摩擦、擠壓等考驗,造成枝條、花朵、葉片劃傷、折斷等機械損傷,致使 花店 和顧客買回的玫瑰大多不能開花或者開花質量低,這樣的玫瑰在使用了保鮮劑以後,不僅能開花而且開花質量好,顏色艷麗,花朵大且挺拔有彈性,這就是保鮮劑的最大作用了。

  又如香水百合,用清水瓶插一般到第7天開始出現葉黃,11到13天時花朵開放,最後葉全都枯黃並開始脫落,這樣的百合看著真的很是心煩!使用保 鮮劑後,明顯的感覺是葉片不但綠且鮮亮,比較有質感,花朵開放也更伸展,花香四溢,瓶插時間更長,冬季花期可長達1個月,夏季也可達20天,而且即使花朵 凋謝,葉也不枯黃。

  再說說康乃馨。在夏天,康乃馨瓶插一天不換水就會散發異味,兩天不換水根就腐爛,只有把莖剪短,把原本為A級的剪成B級,再剪成C級,最後還沒 有花瓶高,這樣的花開得再好又有多少價值呢?使用保鮮劑後,再也不用為忘記換水而煩惱了,水質清潔,不用換水,花色艷,花朵大。

  鮮花營養保鮮劑的質量及功效是固定不變的,而各種鮮花品質及插花環境是千差萬別的,因此要簡單地回答保鮮劑能延長几天花期是很困難的,就一般情 況而言,以中上品質鮮花、20℃至25℃氣溫、自然光照、潔淨的花瓶等為前提,使用鮮花保鮮劑後各種鮮花延長花期如下:百合3至5天;玫瑰3至5天;劍蘭 3至5天;紅掌4至6天;康乃馨5至8天;滿天星10至15天;紫羅蘭3至5天;非洲菊3至5天;鬱金香3至5天;洋桔梗4至6天。



參考文獻:
1陳季呈 2009 銀柳創意 花藝設計
2呂廷森 花卉利用-花藝設計
3呂廷森 2009 花卉利用教材

資料來源:天堂鳥!時尚網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87&Pages=1


花水的功用

花水是蒸餾提煉精油過程中的產物,含有微量精油及植物的精華,其功能效果與其所含精油相同,以下是整理精油全書(商周出版)及國外芳療網站上的資 料,詳細說明及使用請自行芳療書籍,功效說明僅限於芳療教育目的,有疾病者仍需就醫,芳療只是種輔助治療.............

玫瑰花水–Rose Floral Water適用於任何肌膚,
功效:有益於乾燥, 硬化¸成熟,, 敏感性膚質,能緊實,舒緩皮膚, 對發炎皮膚也有幫助, 能收縮微血管, 保加利亞玫瑰對去黑斑的能力也頗受稱讚
注意事項:懷孕勿用

茉莉花水--Jasmine Floral Water適用於任何肌膚
功效:是種護膚花水,對乾燥,缺水,溼疹,發炎,過油或敏感的肌膚有調理作用,因為具有鎮定消炎的效果,所以對淡化疤痕及妊娠紋有有不錯的效果
注意事項:高度敏感肌膚避免使用

羅馬甘菊花水--Roma Chamomile Floral Water適合過敏及乾性膚質
功效: 對濕疹,乾廯,粉刺,曬傷,微血管破裂,黑色素沉澱均可改善,也可用來保護最敏感的眼皮肌膚
注意事項:懷孕前四個月勿用

橙花花水--Neroli Floral Water適合一般, 敏感, 乾性肌膚
功效:可增強細胞活動力,幫助細胞再生,增加皮膚彈性,可減輕瘀血,消除皺紋
注意事項:無

薰衣草花水-- Lavender Floral Water適合所有肌膚
功效:可平衡皮脂分泌, 改善面皰,曬傷, 溼疹及乾癬, 消炎,疤痕,抗菌及促進細胞再生,可當護髮劑,對禿頭有些幫助
注意事項:避免在懷孕早期使用

香蜂草花水--Melissa Floral Water適合油性青春痘膚質
功效: 癒合傷口,止血,抗黴菌防溼疹,能鎮定皮膚增強皮膚彈性, 對過敏性膚質效果很好
注意事項:懷孕勿用

佛手柑花水--Bergamot Floral Water適合油性炎性膚質
功效: 對溼疹,乾癬,發炎,皮脂漏,瘤,牛皮癬都有療效,是在皮膚上很好的抗菌劑,佛手柑也具有美白作用,但須小心光敏性
注意事項:具光敏性,最好晚上使用

金縷梅花水--Witch Hazel Floral Water適合油性問題膚質
功效: 是種天然的收斂劑,能使皮膚緊實,對於油性,痘痘肌膚,發炎,毛孔粗大有不錯的療效
注意事項:限於外用,勿內服

佛手柑花水--Bergamot Floral Water適合油性炎性膚質
功效: 對溼疹,乾癬,發炎,皮脂漏,瘤,牛皮癬都有療效,是在皮膚上很好的抗菌劑
注意事項:具光敏性,最好晚上使用

綠薄荷花水--Spearmint Floral Water適合油性炎性膚質
功效: 排除毒性淤積的阻塞現象,對溼疹,乾癬,發炎,皮脂漏,瘤,牛皮癬都有療效,收縮微血管,清涼紓解發癢,也可柔軟皮膚,清除黑頭粉刺,隊由性肌膚及髮質極具效果
注意事項:能通經退乳,懷孕及哺乳期避免使用

快樂鼠尾草花水--Clary Sage Floral Water適合任何膚質
功效:具有抗炎抗菌抑汗緊實任何肌膚均可使用,尤其對頭皮出油有抑制效果,對頭髮增生也有幫助
注意事項:鎮定效果強,不要在開車或飲酒前使用,孕婦,低血壓,及癌症病人避免使用

迷迭香花水- Rosemary Floral Water適合任何肌膚尤其油性炎性膚質
功效: 迷迭香含有抗氧化劑,能減緩皮膚老化,是種很好的收斂劑,對於鬆垮皮膚有緊實效果,可減輕充血浮腫現象,對頭皮失調很有幫助,能改善頭皮屑,刺激毛髮生長,也具有抗菌成分對於皮膚發癢也有不錯的效果
注意事項:不適合高血壓癲癇患者使用,避免在懷孕期間使用

依蘭花水--Ylang Ylang Floral Water適合乾性,油性膚質
功效: 能平衡皮脂分泌,對頭皮也有刺激及補強作用,使新生頭髮具有光澤
注意事項:刺激及敏感皮膚 ,發炎肌膚避免使用

蘆薈水--Aloe Vera Juice適合任何肌膚尤其油性炎性膚質
功效: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及C,葉酸,胡蘿菠素(維生素A的前身),具有滋養皮膚,保濕,能提供皮膚再生所需的營養,廣泛使用在製皂,化妝品,及面霜中
注意事項:無

(摘自: 花店 交流網)



參考文獻:
1葉高芳 1981 婚前準備與輔導-給未婚男女、師長和輔導員
2林如萍 2001 婚前教育(二)-婚前教育的方案實施
3蔡文輝 1998 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

資料來源:這是小美的部落格

http://www.singlinflower.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DataID=186&Pages=1







聞人悅閱──小小的寂寞,小小的惆悵

【採訪/鄭政恆】
評論人的癖好,就是什麼都解讀一番,當聞人悅閱傳來電郵,說我們就在中環的交易廣場美國會所見面吧。我立刻想,經濟交易和美國紐約都是《掘金紀》(2011)的重要線索,好不好由這兩點開始談呢。後來想想,這樣未免太過主題先行了,於是我又找來《聯合文學》331期的「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專輯」,讀一讀張婉雯的文章〈聞人悅閱──流離遷徙下的「太平」〉,作為準備。
婉雯集中於聞人悅閱最早年的兩本小說:《太平盛世》(2003)與《黃小艾》(2005),看得很仔細,說得也準確:「作者不斷從成長的七、八○年代支取養分,那裡頭有杭州的生活,有讀書時代的朋友;有菜花田,有爺爺奶奶和他們那年代的防空洞。聞人悅閱帶著這些經驗看紐約,看曼哈頓,看台北,看在這些城市之間流離遷徙的男男女女。」我立刻想,如果要訪問聞人悅閱,不如細說從頭,然而結果我們的討論還是不著邊際,無拘無束。
●過去的回憶
聞人悅閱的小說有一種特殊的真實感,角色有血有肉,好像可以在現實世界裡將他們一一找出來,我也不禁問小說是不是都建基於真實體驗。聞人悅閱說:「小說本身都是虛構的,但有一些個人情感與經驗融入其中。」她將自己的小說歸類在寫實一方,正如《黃小艾》就是「一部理想化的寫實小說」,早年的作品更多反映出少年時的心情與回憶,因為小說要在中國大陸出簡體字版,她重讀自己的作品,還是有所感動。
中篇小說〈太平盛世〉以九○年代初的杭州、九○年代末的北京和世紀轉折之間的紐約為時空場景,聞人悅閱一方面展現人物的交往、性格、成長和心理,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和時代的轉變,刻下面貌的見證。這兩點自〈太平盛世〉到《黃小艾》再到《掘金紀》,可謂一以貫之,作者風格及主題早就老實呈現。我說,你是早熟的作家,聞人悅閱謙稱,「一切一切包括寫作手法,都是順乎自然吧。」
早熟不是沒有理由,聞人悅閱小說中茫然若失的蒼涼,大可令張愛玲迷從中找到祖師奶奶的鼻息。〈太平盛世〉不是有如此的記述嗎:「我們這一代的人,即使沒有看過張愛玲的書,也聽到過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是在九○年代初的時候又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看見這樣陰柔華麗的文字在當時是相當陶醉,簡直有開天闢地那樣的喜悅」,很明顯,從張愛玲到聞人悅閱,可以找到清晰的連繫,擴大來看,她們都是在言情文藝小說的大傳統中,進行認真的探索,發展路線上又有許多標誌,先有張恨水和張資平,再有張愛玲,中間經過亦舒、梁鳳儀和施叔青,然後是聞人悅閱──他╱她們的作品或偏向大眾流行,或偏向藝術深度,風格並不一致,路線曲折,但隱約可見。
我們談到喜歡看的書,聞人悅閱首先提到張愛玲,說喜歡她的散文多於小說,早在國中時就讀到,已經很欣賞。聞人悅閱一如其名,看書也雜,她點出村上春樹和海明威,欣賞後者的簡練,近期就在看美國新作家Justin Tussing的成長小說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掘金的世紀
從《黃小艾》到《掘金紀》,恰恰在中間的還有一本《小中尉》(2008),是聞人悅閱寫給自己孩子的兒童文學書(後來大女兒知道寫的就是自己呢),《小中尉》師法《小王子》,用童真的目光和筆法去刻劃外在世界的種種,童話和現實互為表裡,這本小說的任務就如貓下士的工作,就是「陪北鼻玩,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以幫助北鼻完成向現實世界的過渡為己任。」
《小中尉》以後,聞人悅閱回到長篇小說的創作,沿著《黃小艾》的「理想化的寫實小說」路線,寫出《掘金紀》──大概是到目前為止她最出色的小說。小說中角色對感情與財富的焦渴,就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現代文化中的金錢〉(Money in Modern Culture)一文中說:「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貨幣令人想起金融和經濟學,但在齊美爾眼中,卻可以看出現代文化的特色、個體自由的形成、都市人的精神心理──這些元素在聞人悅閱手中,就成為小說的敘述內容、角色的精神心理、都市人的眾生面貌。
難怪有讀者對聞人悅閱抱怨,想從《掘金紀》學到一點投資的伎倆,卻是如入寶山空手回。我想這位讀者可能誤會了,《掘金紀》不是一般的金融小說,甚至恐怕是反金融小說,小說所肯定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展現出追求財富對人內心世界或感情關係的一些傷害,作者更回過頭來肯定一些良善正直的價值。
聞人悅閱說我們處於掘金的世紀,一如封面上的芭蕾舞者都手執鐵鍬了,芭蕾舞者理應是不吃人間煙火的仙子一般模樣,這時也參與到掘金大業之中。而聞人悅閱自己從掘金的商業世界裡,看到人的內心世界,感觸甚多,她嘗試從難免醜惡的現實裡尋索美善的蹤跡,展現人心中慈悲的一面──「看到世界醜惡的事情不是太難,但要看到美好光明就比較難了。
議論、抱怨甚至批判之後,一切都沉澱下來,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這是對人生的一點責任,一分熱情。」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聞人悅閱的小說裡,有對理想的追尋,她也為了潛隱問題的大都會,加添上一點美好的可能。
我又問,為什麼你會讓《掘金紀》裡的人物角色穿插出現,如網絡一般的敘事結構,以三個朋友為軸心,再擴大到IT業的大人物、慈善家、女明星、有志青年、陽光少女、畫家等等,不同層面的人物,在廣闊的地域版圖上遊走不定,教我想起Fernando Meirelles的電影《移城別戀360》。她說,「也許我在紐約是讀電機工程的,後來才到商學院讀金融。人物在小說裡互相穿插,就像電路板上的線路與圖面吧。」電機工程可能有一點男性化,跟文學和書本又好像沒有緊密的關係,但聞人悅閱告訴我,她的父親就是研究《考工記》的專家。這個不簡單的家學淵源,好像打破了工科與文科的區隔。
●寂寞與惆悵
聞人悅閱的短篇小說集《小寂寞》即將出版,上部的三篇小說,她特意點出〈彈琴唱歌跳舞〉和〈聖吉尼斯.路易斯的中國公主〉兩篇,前者建基於香港的生活觀察,以1997年為參照點開展的不同人生,刻劃兩個女子不著邊際的旅程和心理狀態。後者相當獨特,聞人悅閱用比較超現實的未來寓言故事筆法,寫接受了大量移民的美麗天堂島國裡唯一真正居留的移民,被稱作聖吉尼斯.路易斯中國公主的女孩,而她所有的親人都居住在遙遠的她從沒去過的中國。
關於這篇小說,聞人悅閱說,「過去的中國人去國離鄉,大概是為了生存吧。現在的中國人卻爭先恐後申請別國的護照,也許是自己缺乏安全感,希望追求心裡的安定,事實上即使有錢或者申請而得的身分,也不會帶來本質的安全感,全球社會又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食物安全、基因改造、核電事故等等。這就是一種悲哀吧。」
至於《小寂寞》下部的三篇小說,都以聞人悅閱故鄉杭州的名勝美景為背景和題意。上部的重點是時間,下部的重點是空間,但同歸於輕盈的小寂寞、小寥落,正如她在《小寂寞》的跋中說「人們希望的,永遠比能夠得到的要多一些;被物質寵壞的人想要的,大概是特別的記憶,可是無法擺脫的永遠是那淡淡的一點遺憾和寂寞。」
為什麼在聞人悅閱的小說裡,總可以散散落落地找到寂寞的感受?我再一次想起齊美爾,他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中說:「從理智化和教養的意義而言,跟封閉小城鎮人的瑣碎和偏見相比,今時今日的大城市人是『自由』的。因為彼此的矜持、漠不關心和大範圍的精神生活條件,個人感覺到自身個體獨立性的影響力,這種感覺沒有比在熙來攘往的大城市中更強烈的了。因為,身體的親近和空間的狹仄,使精神的距離一目了然。明顯只有在如此表面的自由下,沒有人比大城市中擁擠的人群,更感覺到那麼的寂寞和荒涼了。
此處一如別的地方,將人的自由作為愉快經驗,反映在自身的感情生活中,根本不必要。」聞人悅閱的《小寂寞》與齊美爾的探索,可謂不謀而合,她自己說:「小寂寞是一種心情,不是了不起的事兒,因為生活本身自管自地在繼續走下去。」
●面前的計畫
聞人悅閱自小就以成為作家,為個人的第一志願。即使到紐約求學的歲月裡,她還是經常到公共圖書館看中文書,保留對中文的感覺。後來果然成真,她在2002年獲得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至今寫作十年,手頭還有不少寫作計畫,也給我們稍稍預告一下。正在著手的長篇小說《琥珀》是關於個人與國家的慾望,時間軸更往上推延至三、四○年代,跳出《太平盛世》至今的經驗範圍,她正為大背景進行研究工作,衣食住行一一涉獵,她說那個年代比想像中多元,現實可能比作家筆下的小說更精采呢。另一本散文集《小惆悵》,跟《小寂寞》對應,關於生活、時光飛逝下的情感。
聞人悅閱在香港住了八年左右,期間跟朋友黃寶蓮、文念中開過一間名為3Boxes的咖啡室書店,辦過展覽和沙龍,她的兩個孩子也在香港長大和讀書。聞人悅閱在香港寫作,都是自己靜靜地進行。也許在這個比較安定的小城裡,文藝創作總是個人而不張揚的,也是單純的,就像我們都很喜歡的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表面上歡快的天真世界,影片裡總有令人憂鬱的小片段,幽默之中又有幾分惆悵,不論是天才和狐狸一家、踏上旅途的三兄弟、離家出走的小孩,導演眼中的角色,都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問題,但一顆單純的心常在。
◎受訪作家簡介
聞人悅閱
筆名悅閱。紐約Cooper Union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碩士。寫作是童年時代的第一個夢想,在理想交互更替的成長歲月中保存了下來。2002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著有小說集《太平盛世》、《黃小艾》、《掘金紀》,童話《小中尉》,散文集《紐約本色》。即將出版短篇小說集《小寂寞》、散文集《小惆悵》。
◎本文作者簡介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現職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著有跨媒體詩集《記憶前書》,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另合著有《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主編有《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等。「記憶後書」專欄見於《人間福報》。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瘋狂中誕生的奇葩 村上隆繁花入侵高古軒

【文/陳意華】
2012年11月29日晚上6點,夜幕低垂,復古典雅的香港畢打樓商廈,小小門梯間人潮絡繹不絕湧入,把入口處擠得水洩不通。來自紐約的高古軒進駐香港近兩年,剛結束旗下藝術家雕塑家莫里森個展,開幕至今,已經推出了英國藝術家赫斯特、曾梵志、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湯伯利(Cy Twombly)等藝術家展覽。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左)與高古軒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西門諾維克(Nick Simunovic)合影,背後則為此展的主題創作。Installation view of Takashi Murakami: Flowers & Skulls at Gagosian Gallery Hong Kong, Novermber 29, 2012 to February 9, 2013.

香港高古軒的場場開幕會,總是高潮迭起,星光點點,從明星級藝術家,到香港名流人士、藏家等,衣香鬢影,充滿著歡樂氣氛。步入2013年,高古軒在亞洲的跨年夜,推出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個展。香港村上隆首展的主題為「村上隆:花和骷髏展」(Takashi Murakami: Flowers & Skulls),總共展出14件作品,為2007年至2012年的創作,展覽將展至2013年2月9日。
以流行、動漫與御宅族為創作主題,大膽挑戰界線的村上隆,企圖在高尚/低俗,古代/現代,東方/西方的對立關係間找出彼此的立足點,是其長年思索的藝術主題。日本在2011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311地震引發大海嘯導致核變,重創這個壓抑以久的國家。從二次大戰的戰敗陰影走出後,1990年代又陷入日本泡沫經濟危機,接著二十年後又碰上核能災變,對日本而言充滿無止盡的挑戰。村上隆在這次展覽裡,一幅2012年完成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1)裡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道盡一切。
「對人類的歷史……絕大多數時候,是由無數愚蠢的錯誤累積起來的……『國家』是一個在歷史中不停變化的範圍,人們為了界定它的邊界在戰鬥中獻出生命。儘管如此,古人亦云:『國破山河在』。世界無視人們的意願照樣旋轉……」類似這樣的提問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村上隆把自己置身於大膽、熱情的個人主義情懷中,同時也彰顯出屬於他個人的時代。
村上隆推崇個人主義,他觀察到,雖然戰後的日本身在泡沫經濟的圍城,但社會依舊孜孜不倦努力創造,村上隆把這股力量稱之為「日本文化崩潰瘋狂中冒起的奇葩」。對他而言,這群奇葩則是他眼中的「繁花」!此次個展,他便以此命名,提出藝術中反覆出現的命題──愉快與驚駭。我們從數幅尺寸300×234 cm大作品中可見到的,一朵朵小花交織而成的鮮麗畫面;另一對立面則是由一顆顆小骷髏頭組合而成的畫面,置身於高古軒的白色長廊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衝突感。當你遠看或許容易為表面的鮮麗色彩所蒙蔽,但走近一看,看似面無表情的一顆顆骷顱頭,彷彿遠遠地在對你微笑,帶給觀者如同置身冷酷異境的奇異情境。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北京指南/北京堵趣

【文/閻連科】
麵包是如何發起來的,北京就是如何膨脹起來的。一棵雜樹的枝丫是怎樣炸開在四月的天空,地鐵就是怎樣在不見日月之中炸開在了北京的地下。初春的柳林裡,有多少粉白的飄絮和絮球的滾動,北京的天地間,就有多少人的漂浮和絮球樣堆擠的塞堵。
長城、故宮、頤和園,那顯赫的名聲,早就讓位於北京今日的擁堵了。一位來自紐約的客人,在北京待了一週,瘦了三斤,我問他是中國的飲食不夠好嗎?他說是北京的公交和地鐵人口太多,每次坐車都會給他擠瘦半斤。有位來自日本東京的朋友,在北京住了半月,又重了六斤,簡直就是一聲砰然的巨響,他就炸著胖將起來了。問他你都吃些什麼?他道:我只喝水。問說水能讓人胖嗎?他說北京太擁太堵,無法出門,也不敢出門,於是每天只是坐在家裡,閒吃閒喝,沒料到北京的水又天下第一黏稠,含物豐富,我就轟隆一聲,胖了起來。
讓人啞然。
想起幾年前北京突降大雪,所有的汽車全都就地窩爬下來,整整十幾個小時,京城的路道成了天下人的停車場,那些智慧聰明的人們,這時不急躁跳,他們熄火鎖車,悄然而去,及早尋著賓館住了,再或步行回家,坐在沙發上,從電視上看那雪堵海塞而仰天長笑,至來日稍稍鬆疏,再到原處路上把車開走。今年(2012)「十一」長假,遊長城的人,每位都一次性地看夠了天下最多最多的屁股和腦勺;遊故宮的人,都看見一片一片相連相接的黑色人頭,如鄉村麥場上堆著攤開的黑豆。倒也均稱密集。
有一輛去往頤和園的公共汽車,走著走著,熄火停了下來,造成了長龍巨堵,待警察從人縫和別人的胳肢窩擠著趕來,問那公交司機,為什麼熄火停車,司機說拉得太重太多,發動機力不從心。警察隔著窗玻看看車上,並不見車上有著一位乘客,卻都裝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照相機的鏡頭蓋兒。又問貨是從哪來的?運往哪兒?司機說,都是這幾天遊客丟在長城和故宮的鏡頭蓋兒,他這是運的第三車了,為了環保,要運往頤和園後邊的山間燒掉埋去。
讓人愕然。
真的讓人愕然!
我有一個朋友,聰明過人,智慧如聖。為了逃避人流擁堵,十年前在北京面親訪友,他都開始選擇日期時段,一般不在假日和上下班的峰間出門。五年之前,奧運會開過之後,當擁堵在北京已經不分高峰低峰時,他又改為事無巨細,全都夜間出行,絕不在白天出門搭車。可是今年,他有幾次出差故意搭乘深夜航班,希望可以順利地從家趕往機場,結果,又都堵在北京的四環、五環去往機場的路上。其中一次,從深夜十二點,一直堵到凌晨兩點。誤了飛機,倒不急了,就下來和疏堵的警察聊天,問警察為什麼深夜堵車?
警察答到,這些都是算好深夜十二點絕不堵車的人流車流們。
◎本文作者簡介
閻連科
河南嵩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和《閻連科文集》(15卷)等,共計700餘萬字。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項20餘次,有各種譯本50多種,在20多個國家出版發行。現任職於北京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靈感角落/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文/劉梓潔】
「一生倒有半生,總是在清理一張桌子。」這是前輩作家隱地的句子,第一次讀到時是高中,那時我開始寫作,住在租來的狹小學生套房,開始學習在寫作前把桌上不需要的其他東西,如:文具、課本、參考書,移到地上或床上,攤開稿紙,展開與小宇宙的連結。
隨著科技化數位化,所有東西被收納到電腦硬碟裡,照理說,桌子應該要更簡潔有序,但我正好相反,桌上各式各樣的雜物越來越多:充電器、隨身碟、精油、小臉按摩滾輪、三個以上的杯子、更不消說成堆的文件書稿。而偶爾,還會跳上來兩隻貓,有時牠們硬卡在我和電腦中間,不動如山。這時我會趕緊收拾細軟,棄城而逃。逃到哪呢?我的祕密基地。
這家位在深坑半山腰的咖啡館,開張約莫兩年。我習慣坐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窗外的綠樹與草地,我最喜歡那潔白無瑕的桌面,讓人心無旁騖。空間寬敞,座位間距大,所以不會受隔壁桌的調皮小孩或甜蜜情侶所擾。據說店裡幾乎所有的椅子與餐具都出自著名設計師之手,我不是行家,但求一張乾淨明亮的桌面。
◎本文作者簡介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並擔任同名改編電影編導。喜愛旅行、作菜、瑜伽,並努力以寫作把這些事結合起來。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此時此地》。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一月號33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藝設計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上)

【文/呂佩怡】
1895年成立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其獨特的分類方式,分為主題館與國家館,主題館由策展人規畫展出,國家館則以國為單位,代表一國之形象與呈現其藝術發展現況。國家館的設計架構延續19世紀的博覽會模式,強調透過和平方式做國際競爭。博覽會展示機制正呼應當時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狂潮,以及在此之下對建構民族國家的熱衷。若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機制淵源於此,在21世紀的當下,「國家」概念已異於過往,「國家館」被賦予的意義是如何?各國家如何思考與看待這樣的國家館機制?對「台灣」這個具有雙重意義之地:對內是一主權獨立之國家,對外不被國際社會承認,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雙括號裡的台灣館?本文將在回顧與分析1995年參展以來九屆的『台灣館』(註1),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第十屆(2013)的台灣館提案為何受到如此大的爭議。
台灣製造.製造台灣(1995-2001)
1995年台灣第一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台北」的名義成為國家館之一,入大會目錄,在綠園懸掛國旗,這是台灣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中以「彈性外交」而得到罕見的成績。媒體報導多用「期待自我的發聲」、「國家代表隊」、「成功出擊」等詞彙,反映當時台灣內部對此事件的觀看角度,也可得知台灣館成立之初所擔負的「代表台灣」政治任務比藝術涵量更受人矚目。『台灣館』做為國家館出現於威尼斯雙年展,呼應自解嚴之後全民對台灣主體性追求之渴望,『台灣館』之成立也具體化「新台灣人」之新國家的概念,以藝術展覽得到某種精神勝利。
在展覽結構上,第一與二屆由評審團直接選取藝術家,其中的差異除了本土與國際評審比例的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展覽的想法之改變,1995年評審「幾乎是把重點放在如何『選拔』藝術家」與「如何產生組成一個最具說服力的聯展組合」;而1997年評審團以「如何建構一個展覽」作為考量重點。由此,推向1999年台灣館轉向策展人提案機制的進程。雖然此三屆在組織結構不盡相似,但展示台灣的方式是相似的,這一點從展覽名稱可茲證明:「台灣.藝術」(1995)、「台灣.台灣:面目全非」(1997)、「意.亂.情.迷:台灣藝術三路線」(1999),另外,不論是展覽論述或是文宣設計皆致力突出「台灣」二字,強化宣揚台灣印象。展出的作品也企圖以片段「在場」具台灣特色情調之作品推衍至台灣藝術「不在場」之全體風貌。總而言之,代表台灣的『台灣館』,對內以文化召喚民族主義,形塑台灣想像共同體,對外則以台灣做為新國家的姿態出現,期待台灣被世界看見與認識。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數千飛彈對準台灣,之後由具台獨色彩的民進黨執政,海峽兩岸煙硝味濃重。次年第四屆『台灣館』參展遭受中國打壓,從大會「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中除名,改為「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參加名稱也被迫改為「Taipei Fine Art Museum of Taiwan」。然而,這屆推出的展覽是在原認定『台灣館』做為「國家館」路徑下的製作。(註2)此屆徵選模式改由12位評審組成評審團推薦策展人,高千惠的「活性因子」獲選,評審團的想法為:「台灣館在理念的訴求上,對內希望有學術性史觀的建立或延伸,對外則傾向以渾沌的、當下的、現象性的面貌呈現,而幾乎是佔多數的意願,不要去強調台灣」。雖然評審有不要強調台灣的共識,也實際將提案的副標題「台灣製造」改為「人的精神工坊」,但選出的五位藝術家來演繹這個展覽有類似上屆風格:展現台灣藝術五線路,外加上北美館臨門一腳推出「新寶島康樂隊」做為開幕活動,使第四屆展覽與前三屆有著相似的以視覺震撼為策略的「台灣製造.製造台灣」。這正是我認為有必要將第一到四屆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
※延伸閱讀:
雙括號裡的『台灣館』(下)
【《典藏今藝術》2013年1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劉益謙+王薇 百億人民幣的價值?

【文/吳亞男】

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館長王薇。夫婦倆致力打造的龍美術館,於2012年年底盛大開幕。

2012年12月18日,眾人引頸期盼的龍美術館盛大開幕,熱鬧程度可謂2012年年底最大的藝術盛會。儘管作為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成效尚待評估,而帶著嚴格檢驗的心情前去的我們,在見到劉益謙與王薇夫婦的豐富館藏,以及他們為與公眾分享藝術所付出的努力,即便美術館仍有需要稍作調整的空間,但誠如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所言:「中國藝術未來的力量必定來自民間。」而龍美術館,肯定是其中一股中堅力量。
這場2012年末最大的藝術盛會,吸引了逾兩千位各界名流參加,除了上海政商代表,藝術圈人士幾乎全員到齊。館方招待貴賓住宿在不遠的四顆星酒店,酒店與美術館間都有接駁車可搭,慶功晚宴熱鬧非凡。

龍美術館是去年年底中國最受注目的私人美術館,其豐富館藏來自於劉益謙、王薇夫婦的一番心血。

龍美術館開幕典禮前一天,北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在微博上發了一則帖子:「龍美術館倒數計時,感慨萬千,最大中國民營美術館,私藏價值百億人民幣(以下幣值同)的中國頂尖藝術品,將於明天在上海第一次展示給全球熱愛藝術品的人們,今天發覺我的朋友劉益謙真偉大!」劉益謙在開幕記者會上則對此回應:「我收藏近二十年,還真的沒計算過我到底有多少件藏品。趙旭說有100億,我也真的沒概念,大家可別被趙旭忽悠了!」輪到王薇發言時,只見平日豪爽的她帶點哽咽連說了好幾次謝謝:「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說謝謝大家。」
龍美術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羅山路2255弄210號,鄰近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以及上海磁浮列車站。龍美術館前身為一大賣場,兩年前被劉益謙以2億買下,後續的資金投入約1億,直到龍美術館開幕,劉益謙已經投入近3億。美術館駐立於湯臣湖庭花園別墅區入口處,這裡是1平方米要價3.33萬的高檔住宅區。選址於此,也符合王薇早先在採訪中所說的概念,「讓大家有機會進入館內欣賞藝術品,教育中國富人有能力買藝術品。」開館前,外界的「圈地」說法也隨著開館後煙消雲散,眾人在見到硬體設備與藏品之後,幾乎一面倒地認同劉謙與王薇夫婦為文化事業付出的心血。
1F 栗憲庭☓呂澎
立足當代 找回失落的歷史
龍美術館藏品規模和規格堪稱是中國私人美術館之翹楚,其中中國傳統藝術、「紅色經典」與當代藝術最具特色。美術館展區規畫也依類別區分於每一樓層。第一層大廳處展出由中國重要藝術評論家栗憲庭所策畫的「新裁──龍美術館開館邀請展」,總計邀請15位深具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龍美術館」開館特別提供近期新作,其中周春芽新作《豫園一景》巧妙地將劉氏夫婦置入畫中,相當有趣;旅法藝術家嚴培明也為了慶祝開館特地創作一幅名為《龍》的大尺寸作品,黑白油彩道出一貫的嚴氏風格,具有張力且面目模糊﹔岳敏君則展出他近期創作的空場系列《向井岡山進軍》,另外還有丁乙的《十示2012-9》、展望的《假山石》等藝術家作品。將當代藝術展示於一樓大廳,顯示館長王薇的愛好。執行館長黃劍表示,一樓大廳原本設計容納800人,沒想到愈做愈大,目前已可容納1500人。不過由於空間太大,也導致牆面展示的當代藝術作品視覺衝擊力減弱。
再往裡走的展間是呂澎主持的「新續史──龍美術館現當代藝術館藏展」,呂澎認為:「國家與地方美術館很少收藏民國時期與1980年代開始的現當代藝術。戰爭、政治運動以及缺乏美術史書寫的現實,讓1949年之前的民國油畫不是大量遺失,就是淹沒於民間的角落。」因此「新續史」所提供的是一個粗略的藝術史線索,在某種程度上是「尋回遺失的歷史」。
「新續史」展出從1917年至今百餘幅民國繪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呂澎為此編了一本《新續史》畫冊,其形式跟風格都與他所著的《改造歷史》相當類似。畫冊中以1917年為起點,每一年或每個年代各選出一位藝術家作品為代表,1917年以徐悲鴻的《仕女》為始,一直到2012年的歐陽春的《多產畫家》,總計展出將近300件作品。誠如呂澎所說,的這只是一段粗略的歷史記憶,「龍美術館」將其展出的意義在於提供學者們一個研究的對象,以學術來完整這一段中國藝術史。
2F 陳履生
紅色經典 那年我們追的毛主席
二樓展示「紅色經典」作品,由陳履生主持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這對非中國大陸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版塊。「紅色經典」,是一個後文革詞彙,最初在1980年代用來指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後來在1990年代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廣泛延伸推廣到以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的創作,為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工農兵生活的作品。
龍美術館的「紅色經典」收藏涵蓋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包括靳尚誼《毛主席視察上鋼三廠》、陳逸飛《踱步》、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作。開幕當晚,毛澤東外孫女毛東梅與其夫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一同現身,巧合的是,在中國以模仿毛澤東出名的一名男子突然現身,引起眾人爭相合照,相當逗趣。
3F 單國霖☓趙力
比美國際 鎮館之寶排排站
中國傳統藝術的展區位於三樓,這裡是常設展區,硬體設備按照國際規格「龍章鳳函──龍美術館中國傳統藝術館藏展」由單國霖及趙力主持。在這裡可看到包括書畫、玉器、瓷器、青銅器、古代家具等各個門類的古代藝術精品,如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乾隆御製《水波雲龍寶座》、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等國家級的作品,數量跟質量足以與很多省級國家美術館媲美。《典藏投資》在現場詢問眾多嘉賓,全館哪一件作品最足以撐起龍美術館「鎮館之寶」的稱號?答案幾乎來自中國傳統藝術展區,尤以《寫生珍禽圖》、仇英的《人物圖卷》、唐寅的《金閶送別圖》、乾隆御製寶座最為熱門。
雙「龍」獻藝黃浦江
參訪龍美術館的豐富典藏後,龍美術館確實站穩了中國私人美術館之首。但過了第一關,王薇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美術館未來的長久經營之道,並將美術館的四大核心——館藏、展覽、學術及教育版塊,加以發揮;此外,浦西的「龍當代美術館」也將於2013年年底開幕,王薇指出:「黃埔江兩岸,兩座私立美術館交相輝映,必將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標。」
》新年顧身體!挖樂活好文 就抽300元7-11禮券
【《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台南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