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李明維—移動花園的禮物邂逅 (下)

【文/李佳玲LEE, Chia-Ling】

具體參與經驗

第一,從原定離開博物館的路線上繞路;第二,沿著這條繞路的旅程,將花送給一位陌生人,他們對於這種慷慨意想不到的行為而感到受惠。(註1) —李明維,2009

《移動花園》沒有太多絢爛華麗的科技技術介入,透過真實自然材質、與真實具體的參與者經驗。如果觀眾想從作品帶走一朵花,他們必須配合藝術家兩項簡單合宜的「藝術指示」,也就是筆者開頭引用藝術家對《移動花園》的描述。同時,參與者協助藝術家李明維建構探討人際交流的藝術提問的內容。帶著玫瑰離開美術館的參觀者,觀眾的身體參與具體化這項藝術計畫。如果沒有後半段參與者的身體參與,《移動花園》僅只是一件安然在美術館的合法展示藝術物件。「我的花園禮物」(#mygardengift,註2)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參與者,經由不同的旅途路徑散播在紐約各處和不同的人相遇。好比前陣子紐約下城進行的「佔領華爾街」抗議者舉著示威標語與「我的花園禮物」。地鐵車廂內的黑人老婦女一開始是驚嚇,接受後告訴送花的參與者,其實這個鮮黃帶些亮橘是她最愛的色彩。著名景點布魯克林大橋上漫遊城市的遊客。曾參加1960年代第一次地球日的退休警察,曾從嬉皮手中接過一朵雛菊插在他的左輪手槍上,嚇壞他的上司;或甚至,隨著不同的交通工具,將這份人與人之間交流帶離紐約這座繁華老城,到其他城鎮。每一段花的旅程都帶出了不同的故事。參與者與陌生人最終都以微笑回應了這場看似不可思議的「我的花園禮物」都會邂逅。

即時分享的線上社群參與

由於你把花送給一位陌生人,我們邀請您記錄這個交換。這不是去理解《移動花園》的必要步驟,然而提供分享您經驗的一種方式。以#mygardengift標記您的貼文章,或是透過傳簡訊到(917)477-3536。(註3)—李明維,2011

李明維在紐約版的《移動花園》加入當代訊息社會的溝通模式,包括參與者可利用手機簡訊,或是美國主流的網際網路社群,如推特(Twitter)、Flickr網路相簿、iphone的app軟體Instagr.am。回到展場空間,簡單設置觸控視面板的閱讀區隱身在角落中,平板電腦連結到社群網站,同步接收參與者的禮物經歷。觸控螢幕邊,特別設置讓人方便隨手拿名片大小的卡片,正反兩面印刷著「藝術家邀請」,也就是前面所引用的短文。這是邀請並不是絕對的必要遵守規則。

如果說《移動花園》藝術經驗前半段是一種觀看的參與行動,需要的是參與者物質界身體的實際參與。那麼後半段的藝術經驗,物質界參與者身體在此階段缺席。李明維將其轉化成一種經驗交流與分享。經驗本質成為是感知作品的重要步驟。藝術家請觀眾將贈授陌生人花朵的過程經驗與「收禮物」的結果記錄下來,不管是幾句簡單的話語描述、或是低像素照片,透過網路與全球「觀眾」分享。這些即時性的發文紀錄,回應了訊息社會的主流溝通模式,當然也可以從全球的媒體生態找到這樣的脈絡;越來越多媒體,如美國CNN都自家網站上開闢「全民記者」的區塊。所有的觀眾都可以依據主題上傳他們用數位影像器材,如手機、相機,截取事件的發生片刻的低畫質畫面。

透過網際網路社群的即時性性格,參與者在這些虛擬空間的簡訊與推文,就像是他們身軀變形的義肢延伸,一如布拉姆斯(Gabriel Brahm)與德里斯科爾(Mark Driscoll)在1995年的《義肢領土》(Prosthetic territories: Politics and hypertechnologies)一書中探討人與電腦科技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這些虛擬空間是身心的擴延。《移動花園》運用當代溝通訊息方式,簡訊、網路推文都將參與者個別獨有的藝術經驗延伸到網路上,人們的「我的花園禮物」回憶烙印在雲端硬碟中。

《移動花園》從美術館裝置,到漫遊紐約城裡的參與者與鮮花,可以找到藝術史一如發展的脈絡中過去1960年代的弗拉克斯(Fluxus)與觀念藝術擴延藝術形式。《移動花園》的玫瑰花成為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陌生的那一步,絕對坦率而面對面的方式。《移動花園》直接送、收的動作截然不同於當前網際網路的訊息互動模式。網路上的真實軀體與心是隱匿在日日數萬訊息一閃而逝的背後。身處在維希留(Paul Virilio)所宣稱的光速般全球化年代(註4),李明維紐約版的《移動花園》,提供人們一場心的邂逅,更進一步檢驗當代社會中施與受的美好交流。

註1  英文原文為:” First, to make a detour from their intended route when leaving the museum and, second, along this detour, to give the flower to a stranger who they felt would benefit from this unexpected act of generosity. “ 引用自◎www.leemingwei.com/projects.php#

註2  引用自◎www.brooklynmuseum.org/exhibitions/moving_garden/participate.php

註3  英文原文為:” Participate. As you give your flower to a stranger, we invite you to document the exchange. This step is not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ving Garden, but offers a way for you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Using Twitter, Flickr, or Instagr.am, tag your posts using #mygardengift or post via SMS by texting (917) 477-3536. “引用自◎www.brooklynmuseum.org/exhibitions/moving_garden/participate.php and the card given on the exhibit site.

註4  請參見◎www.ctheory.net/articles.aspx?id=132

※延伸閱讀:李明維—移動花園的禮物邂逅 (上)

【《典藏今藝術》2012年1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氣球佈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