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貝瑪畫廊 粘蓮花/在畫廊,把人的感覺找回來

【撰文/李依依】





















貝瑪畫廊負責人粘蓮花與曾雍甯作品(當代藝術新聞/提供)時間飛逝,不知不覺貝瑪畫廊即將邁入第三年,從2009年到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裡,貝瑪畫廊策劃了十八檔展覽,目前正進行著第十九檔展覽「森羅萬象——曾雍甯個展」,翻開仔仔細細、有系統整理的資料夾,貝瑪畫廊負責人粘蓮花細數這兩年來的經營點滴,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她如何從一名藝術的重度迷戀者,轉換成為一名當代藝術的推動者?雖然貝瑪畫廊空間不大,卻在粘蓮花的用心經營下,強調每一個小細節該有的質感,打造一處舒適愉快的畫廊空間,實現了自己年輕時期的藝術夢想。

粘蓮花從國三聯考時期,就發現自己對於學校生活並不適應,反而喜歡自由學習和旅行,從16歲還穿著高中制服時,她便開始以逛畫廊為志趣,以美術館為學校(1984年加入第一屆美術館之友的培訓),對於台北畫廊生態,從工作人員到負責人,以及對於展覽空間和文宣的設計,有著細微生動的觀察。1992年她進入台北誠品畫廊擔任美術編輯,那時是畫廊美好的年代,也是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工作一年後,二十幾歲的粘蓮花第一次前往法國,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畫廊,當時她已經在心中設立了目標——未來成立一間多元的畫廊,經過了十五年,她先後在台北漢雅軒畫廊擔任藝術諮詢、在伊通公園擔任藝術行政、在家畫廊擔任展覽策劃,她的藝術行政背景深厚,也因為如此背景,對於台灣目前的藝術生態特別有所感觸,以一個想進入藝術領域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其實這個環境並沒有提供他們更多或是更專業的訓練機會。

粘蓮花從年輕時期開始有計劃地去找可以學習實務經驗的畫廊工作,並定期前往歐洲吸收新知,長年以來,她以旁觀者之姿,觀察台灣的畫廊生態,並且愈來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打造一個什麼樣的畫廊。從2009年開始經營貝瑪畫廊(Pemalamo gallery),粘蓮花細心規劃每一個小細節,從空間裝修、辦公室設計、家具選擇等,到展覽佈置、文宣設計等,方方面面都圍繞著統一的調性,「我想做的是自己品味的一個發展,我覺得藝術不是市場,它是生活,是人進化到一個層次的時候,對美、對創意的欣賞和支持。透過收藏,支持畫廊、支持藝術家,沒有所謂市場這件事情,市場是人做出來的。」因此,粘蓮花想呈現的,正是一處充滿品味的畫廊。品味,不是金錢能輕易達到,而是在生活美學中找出自己的生活品味,也因為如此的經營理念,貝瑪畫廊開拓出不同於其他畫廊的客戶群,如設計師、建築師、導演等各領域的創意文化人。

「我漸漸了解到,在台灣,如果要做的話,就要做一個新的(畫廊),因為之前這些畫廊有很多習慣,包括畫廊對藝術家的合作、對收藏家的態度,很多收藏家一來就是談折扣,根本沒有看作品,也沒有關心藝術家的發展,老闆們則是紅酒、雪茄招待他們。」貝瑪畫廊至今看來依然是個新畫廊,因為粘蓮花秉持的是嶄新的經營理念,對待藝術家、藝術創作懷著嶄新的態度。畫廊,應當是美學的產業;畫廊負責人,應當是鼓勵藝術家的推手。以目前的曾雍甯個展為例,粘蓮花鼓勵曾雍甯把他原本不想展出、卻更為貼近藝術家內心的作品做一個展覽呈現。藝術家常常會被畫廊老闆影響,而畫廊老闆們又常被收藏家影響,什麼樣的作品好賣,就鼓勵藝術家再量產一些,這對藝術家來說,除了經濟上的幫助之外,對於藝術創作本身並沒有太多正面的意義。

在畫廊,把人的感覺找回來。包括著畫廊與藝術家之前的關係、畫廊與收藏者的關係、畫廊與藝術行政者的關係⋯⋯等,這些都涉及到人與人的交流,並且是圍繞著藝術而產生的交流,既然是與藝術相關,就應當要有更多的「美」在其中。「我自己在思考,在貝瑪我能夠做的就是把藝術行政做得很紮實,行有餘力後可以和想從事這個產業的人分享。此外,在每一個展覽中,我會把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做歸納跟整理,去藝術家工作室一定很多次,對他(她)的創作歷程有一定的掌握才會辦展覽。」粘蓮花說到。迎接2012年的到來,粘蓮花表示未來除了空間持續推動展覽之外,也將致力於國際的推廣,增加台灣與法國之間的交流。畫廊百樣面,貝瑪畫廊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畫廊之路,呈現台灣畫廊的另一種新的存在價值感。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花店外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